鼻腔嗅裂区滴药头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97281发布日期:2019-10-18 21:26阅读:589来源:国知局
鼻腔嗅裂区滴药头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医疗用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鼻腔嗅裂区滴药头位装置。



背景技术:

嗅觉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嗅裂区位于鼻腔顶部,解剖结构狭窄且位置隐蔽,常规鼻腔滴药方法难以将药物准确递送至上部嗅裂区。常规鼻腔滴药体位采用直立位或垂头仰卧位(将头伸出床沿下垂或肩下垫枕头),往往使液态药剂沿鼻腔侧壁经中鼻道甚至总鼻道流入咽喉部,而使得药物在嗅裂区存留较少,从而起不到嗅裂区治疗作用或收效甚微。此外,传统的鼻腔喷剂也往往因下鼻甲肥大、鼻中隔偏曲、泡状中鼻甲等解剖结构异常阻挡药物喷送至嗅裂区。因此,提高嗅裂区药物递送效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有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取侧卧位,面部向天空方向转动20°-30°,同时下颌抬高并高于额头20°-30°,此时将液态药剂滴于上侧鼻孔的鼻腔顶壁,可以使药物在重力的作用下沿鼻腔顶壁与鼻中隔的夹角流入嗅裂区,但这个特殊体位的维持及鼻腔顶壁滴药的位置对患者来说不易掌握,故此方法在在嗅觉障碍患者嗅裂区给药中存在局限性。

目前,市场上没有针对维持鼻腔嗅裂区给药时患者特殊体位的装置,现有的各类鼻腔喷药装置设计思路为通过可调整角度的喷头使药剂可以在鼻腔内多方向递送,而患者的头部位置实际上只能由医师手工固定或患者自行维持,头位角度难以确定,给药效果不佳,也容易造成患者不适。对于身体衰弱或有其他疾病的患者而言,扭转并维持这样的头位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鼻腔嗅裂区滴药头位装置。

具体地,所述鼻腔嗅裂区滴药头位装置,包括:顶面、底面和至少一个侧面,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面相对于所述底面倾斜;

在所述顶面上设置有第一标识单元、第二标识单元和第三标识单元。

可选地,所述顶面相对于所述底面的倾斜角度在20度到30度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标识单元、所述第二标识单元和所述第三标识单元中的任一标识单元包括与所述顶面较低一侧的边缘垂直的标识条带,其中,所述顶面较低一侧的边缘是所述顶面最靠近所述底面的边缘。

可选地,所述第一标识单元、所述第二标识单元和所述第三标识单元中的任一标识单元包括多个凸起物,所述多个凸起物的中心连线与所述顶面较低一侧的边缘垂直,其中,所述顶面较低一侧的边缘是所述顶面最靠近所述底面的边缘。

可选地,所述第一标识单元、所述第二标识单元和所述第三标识单元中的任一标识单元包括一个或多个凸起物,所述一个或多个凸起物的轴线与所述顶面较低一侧的边缘垂直,其中,所述顶面较低一侧的边缘是所述顶面最靠近所述底面的边缘。

可选地,所述第一标识单元位于所述顶面中部;

所述第二标识单元和所述第三标识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一标识单元平行设置,并对称分布于所述第一标识单元两侧。

可选地,所述第二标识单元的位置对应于人体从侧卧状态在保持躯干不动的情况下头部向左转动20度到30度之间的预定角度后耳孔所在的位置,其中,在所述侧卧状态下,人体中轴线平行于所述第一标识单元,肩部靠近所述顶面较高一侧的边缘,头顶靠近顶面较低一侧的边缘,耳孔放置于第一标识单元上,其中,所述顶面较高一侧的边缘是所述顶面最远离所述底面的边缘。

可选地,所述第三标识单元的位置对应于人体从侧卧状态在保持躯干不动的情况下头部向右转动20度到30度之间的预定角度后耳孔所在的位置,其中,在所述侧卧状态下,人体中轴线平行于所述第一标识单元,肩部靠近所述顶面较高一侧的边缘,头顶靠近顶面较低一侧的边缘,耳孔放置于第一标识单元上,其中,所述顶面较高一侧的边缘是所述顶面最远离所述底面的边缘。

可选地,所述顶面和所述底面间设置有气囊,所述顶面和所述气囊间设置有不可变形的承托物。

可选地,所述不可变形的承托物材质为硬塑料;和/或

所述不可变形的承托物顶面相对于底面倾斜。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通过以下非限制性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

图1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鼻腔嗅裂区滴药头位装置的立体视图;

图2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鼻腔嗅裂区滴药头位装置的顶视图;

图3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鼻腔嗅裂区滴药头位装置的顶视图;

图4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鼻腔嗅裂区滴药头位装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容易地实现它们。此外,为了清楚起见,在附图中省略了与描述示例性实施方式无关的部分。

在本公开中,应理解,诸如“包括”或“具有”等的术语旨在指示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特征、数字、步骤、行为、部件、部分或其组合的存在,并且不欲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数字、步骤、行为、部件、部分或其组合存在或被添加的可能性。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公开。

在提出本公开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市场上没有针对维持鼻腔嗅裂区给药时患者特殊体位的装置,现有的各类鼻腔喷药装置设计思路为通过可调整角度的喷头使药剂可以在鼻腔内多方向递送,而患者的头部位置实际上只能由医师手工固定或患者自行维持,头位角度难以确定,给药效果不佳,也容易造成患者不适。对于身体衰弱或有其他疾病的患者而言,扭转并维持这样的头位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为至少部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本公开。

图1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鼻腔嗅裂区滴药头位装置的立体视图。可以理解,图1所示立体视图仅为了说明本公开的概念和原理,而并非意味着本公开仅适用于这样的立体视图。

如图1所示,鼻腔嗅裂区滴药头位装置100包括顶面101,底面102,侧面103。顶面101上设置有第一标识单元104、第二标识单元105和第三标识单元106。顶面101相对于底面102倾斜。顶面较高一侧的边缘107是所述顶面最远离所述底面的边缘,顶面较低一侧的边缘108是所述顶面最靠近所述底面的边缘。在使用过程中,将鼻腔嗅裂区滴药头位装置100的底面102放置在床上,患者侧卧在床上后,将头部放置于顶面101上,肩部靠近顶面较高一侧的边缘107,头顶靠近顶面较低一侧的边缘108。由于顶面101相对于底面102倾斜,患者头顶倾斜向下,利于向鼻腔嗅裂区滴药。

顶面101上设置有第一标识单元104、第二标识单元105和第三标识单元106。在侧卧状态下,患者人体中轴线平行于第一标识单元104,耳孔放置在第一标识单元104上。第二标识单元105的位置对应于人体从侧卧状态在保持躯干不动的情况下头部向左转动20度到30度后耳孔所在的位置,第三标识单元106的位置对应于人体从侧卧状态在保持躯干不动的情况下头部向右转动20度到30度后耳孔所在的位置。第一标识单元104、第二标识单元105和第三标识单元106用于定位患者头部和转动的角度,便于向鼻腔嗅裂区准确滴药。

鼻腔嗅裂区滴药头位装置的顶面101相对于底面102倾斜,使得当患者头部侧卧在鼻腔嗅裂区滴药头位装置上,肩部靠近顶面较高一侧的边缘107,头顶靠近顶面较低一侧的边缘108时,患者头顶倾斜向下。而第一标识单元、第二标识单元和第三标识单元的设置,使得患者侧卧将耳孔放置在第一标识单元上,转动预定角度后耳孔位于第二标识单元或者第三标识单元的位置。顶面101相对于底面102倾斜,以及第一标识单元、第二标识单元、第三标识单元的设置,准确定位了患者侧卧时头顶向下倾斜和转动的角度,且容易维持给药期间患者的头位,便于向鼻腔嗅裂区精确给药。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所述顶面相对于所述底面的倾斜角度在20度到30度之间。根据实际测试,顶面101相对于底面102倾斜角度109在20度~30度是合适的倾斜角度。在此倾斜角度下,滴于上侧鼻孔的鼻腔顶壁上的液态药剂,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沿鼻腔顶壁与鼻中隔的夹角准确流入嗅裂区,方便了准确滴药。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第一标识单元、所述第二标识单元和所述第三标识单元中的任一标识单元包括与所述顶面较低一侧的边缘垂直的标识条带,其中,所述顶面较低一侧的边缘是所述顶面最靠近所述底面的边缘。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标识单元104、所述第二标识单元105和所述第三标识单元106中的任一标识单元包括标识条带,而且所述标识条带与顶面较低一侧的边缘108垂直。标识条带与顶面较低一侧的边缘108垂直,使得患者按照标识条带侧卧在鼻腔嗅裂区滴药头位装置100上时,身体中线与标识条带基本平行,且垂直于顶面较低一侧的边缘108,保证患者头顶向下倾斜角度和转动角度的准确性,以保证准确滴药。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第一标识单元、所述第二标识单元和所述第三标识单元中的任一标识单元包括多个凸起物,所述多个凸起物的中心连线与所述顶面较低一侧的边缘垂直,其中,所述顶面较低一侧的边缘是所述顶面最靠近所述底面的边缘。

图2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鼻腔嗅裂区滴药头位装置的顶视图。

在图2中,第三标识单元106包括凸起物201、202和203,凸起物201、202和203的中心连线与所述顶面较低一侧的边缘108垂直。第一标识单元104、第二标识单元105也可以包括多个凸起物,在图2中未示出。

标识单元中的标识条带和凸起物可以同时存在,也可以在标识单元中仅设置凸起物或仅设置标识条带。

患者侧卧在鼻腔嗅裂区滴药头位装置上,无法看到标识单元时,可以通过触觉感觉到凸起物,从而实现头部和转动角度的准确定位。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第一标识单元、所述第二标识单元和所述第三标识单元中的任一标识单元包括一个或多个凸起物,所述一个或多个凸起物的轴线与所述顶面较低一侧的边缘垂直,其中,所述顶面较低一侧的边缘是所述顶面最靠近所述底面的边缘,如图3所示。

图3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鼻腔嗅裂区滴药头位装置的顶视图。

在图3中,第三标识单元106包括凸起物301,凸起物301的轴线与所述顶面较低一侧的边缘108垂直。凸起物301可以是长条形凸起物。第三标识单元106也可以包括多个凸起物。第一标识单元104、第二标识单元105也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凸起物,在图3中未示出。

患者侧卧在鼻腔嗅裂区滴药头位装置上,无法看到标识单元时,可以通过触觉感觉到凸起物,从而实现头部和转动角度的准确定位。长条形凸起物利于患者的感知,方便准确定位。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第一标识单元104位于所述顶面101中部;所述第二标识单元105和所述第三标识单元106分别与所述第一标识单元104平行设置,并对称分布于所述第一标识单元104两侧。

患者侧卧在鼻腔嗅裂区滴药头位装置上,并将耳朵放置在第一标识单元104上时,患者可以准确地侧卧在鼻腔嗅裂区滴药头位装置的中间。第二标识单元105和所述第三标识单元106分别与所述第一标识单元104平行设置,并对称分布于所述第一标识单元104两侧,方便对患者头部转动角度的准确定位,分别适用于患者左侧卧和右侧卧,以方便向两侧的鼻腔嗅裂区滴药。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第二标识单元的位置对应于人体从侧卧状态在保持躯干不动的情况下头部向左转动20度到30度之间的预定角度后耳孔所在的位置,其中,在所述侧卧状态下,人体中轴线平行于所述第一标识单元,肩部靠近所述顶面较高一侧的边缘,头顶靠近顶面较低一侧的边缘,耳孔放置于第一标识单元上,其中,所述顶面较高一侧的边缘是所述顶面最远离所述底面的边缘。

当第二标识单元用标识条带和/或凸起物实现时,标识条带和/或凸起物的靠近第一标识单元的边缘对应患者头部向左转动20度后的耳孔所在位置,标识条带和/或凸起物的远离第一标识单元的边缘对应患者头部向左转动30度后的耳孔所在位置。第二标识单元也可以用其它有宽度的物体实现。

通过这种方式设置第二标识单元,可以在人体侧卧状态,保持躯干不动的情况下头部准确向左转动20度到30度角,使得液态药剂准确滴入鼻腔嗅裂区。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第三标识单元的位置对应于人体从侧卧状态在保持躯干不动的情况下头部向右转动20度到30度之间的预定角度后耳孔所在的位置,其中,在所述侧卧状态下,人体中轴线平行于所述第一标识单元,肩部靠近所述顶面较高一侧的边缘,头顶靠近顶面较低一侧的边缘,耳孔放置于第一标识单元上,其中,所述顶面较高一侧的边缘是所述顶面最远离所述底面的边缘。

当第三标识单元用标识条带和/或凸起物实现时,标识条带和/或凸起物的靠近第一标识单元的边缘对应患者头部向右转动20度后的耳孔所在位置,标识条带和/或凸起物的远离第一标识单元的边缘对应患者头部向右转动30度后的耳孔所在位置。第三标识单元也可以用其它有宽度的物体实现。

通过这种方式设置第三标识单元,可以在人体侧卧状态,保持躯干不动的情况下头部准确向右转动20度到30度角,使得液态药剂准确滴入鼻腔嗅裂区。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所述顶面和所述底面间设置有气囊,所述顶面和所述气囊间设置有不可变形的承托物。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所述不可变形的承托物材质为硬塑料;和/或所述不可变形的承托物顶面相对于底面倾斜。

图4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鼻腔嗅裂区滴药头位装置的侧视图。

在图4中,在顶面101和底面102间设置有气囊401。鼻腔嗅裂区滴药头位装置的侧面103上设置有阀门402,阀门402与气囊401相连通。通过阀门402向气囊401吹入空气,或者通过阀门402从气囊401放出空气,可以调节气囊401的大小,从而调节顶面101和底面102间的距离,适用于患者的不同肩宽。顶面101和气囊401间设置不可变形的承托物403,不可变形的承托物403材质可以是硬塑料,顶面相对于底面倾斜,例如是三角体。以使得通过气囊调节顶面101的高度时,顶面101和底面102之间的倾斜角度不会发生变化,不会影响滴药的准确性。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在使用鼻腔嗅裂区滴药头位装置时,患者先侧卧,将头部置于鼻腔嗅裂区滴药头位装置上,肩部靠近顶面较高一侧的边缘,头顶靠近顶面较低一侧的边缘,通过气囊调整至患者舒适的头部高度,使患者的头顶倾斜向下20到30度。患者耳孔放在第一标识单元上,人体中轴线与第一标识单元基本平行,头部向天空方向转动至耳孔位于第二标识单元或者第三标识单元时,头部的转动角度为20度到30度。使用鼻腔嗅裂区滴药头位装置准确固定患者头顶向下倾斜角度和头部转动角度后,将液态药剂滴于上侧鼻孔的鼻腔顶壁,使药物在重力的作用下沿鼻腔顶壁与鼻中隔的夹角流入嗅裂区,完成给药过程。

以上描述仅为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公开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公开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