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升降的野外急救担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47642发布日期:2019-11-15 23:42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升降的野外急救担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到一种可升降的野外急救担架。



背景技术:

急救车内会备有急救担架,但都是靠人工这折叠,费力、耗人,患者躺在急救担架上面,急救人员将担架升起并将其推入急救车内,当出诊人员女性较多时,不容易搬动负载伤员的担架,因此对于可升降的野外急救担架的需求是必要的,目前的可升降的野外急救担架具有以下缺陷:

现有的急救担架不具备机械化升降的功能,靠人力将负载伤员的急救担架搬起,对于急救人员的体力要求甚高,并且伤员在受伤之后不宜大幅度移动并且需要保持伤员稳定平躺,人工搬运的过程中无法保持急救担架的稳定升降以及平稳的移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可升降的野外急救担架,其结构包括加固杆、防护杆、担架垫、限位球、支撑柱,所述防护杆设有两个,并且呈对称结构安装在担架垫边缘较长的两侧,所述防护杆呈字形设立,所述防护杆上设有加固杆,所述加固杆与防护杆机械焊接,所述支撑柱设有四个,并且与担架垫相连接,所述限位球与支撑柱顶部固定连接;

所述担架垫由活动轮、固定框架、软垫、水腔、连接管道构成,所述活动轮设有两个并且呈对称结构安装在固定框架两端,所述固定框架与活动轮相连接,所述软垫与固定框架相连接,所述固定框架呈矩形状镂空框架设立,所述水腔位于固定框架底部,所述水腔与连接管道相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支撑柱由升降块、竖直腔、固定底座构成,所述升降块安装在竖直腔内,所述竖直腔为支撑柱内壁所围成的空腔,所述固定底座为实心结构,并且位于竖直腔底部,所述固定底座与竖直腔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竖直腔与连接管道远离水腔的一端相通。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升降块由动轮、防护板、动轮连接杆、空心浮球、升降浮板构成,所述动轮与动轮连接杆相连接,所述动轮连接杆固定在升降浮板上,所述升降浮板底部设有空心浮球,所述空心浮球设有两个并且呈对称结构设立,所述空心浮球与升降浮板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浮板上设有防护板,所述防护板中央弧形凹陷,所述防护板上设有动轮,所述防护板与升降浮板机械焊接,所述动轮与外机械力相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固定底座设有四个并且分别安装在四个支撑柱远离限位球的一端上,所述固定底座上设有扇形空腔,并且四个扇形空腔之间相对设立。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活动轮由齿轮、轮轴、弧形槽构成,所述齿轮设有两个,所述齿轮被轮轴贯穿,所述弧形槽设有两个,并且位于固定框架两侧,所述弧形槽以内嵌的形式安装在固定框架上。

有益效果

本发明一种可升降的野外急救担架,当医护人员外出接收伤员时,将伤员移至固定框架上的软垫中,并通过外机械力驱动动轮旋转,动轮与齿轮相啮合,实现固定框架的支撑,当伤员已经在软垫上就位时,需要将担架向上升起之后才能将其推入急救车中,由于固定框架下降时,竖直腔的高度高于水腔的高度,因此水腔中会持续保持满水的状态,当升高固定框架上的高度时,水腔中的水顺着连接管道流向竖直腔中,从而使得竖直腔中空心浮球由于水的浮力,带动升降浮板向上运动,并且由于水位的稳定升高,使得空心浮球与升降浮板稳定向上升起,利用动轮与齿轮相啮合,使得升降浮板升起时,担架垫会随之缓缓向上升起,直至水腔中的水流尽,并且担架垫上升到限位球处,被限位球卡住,无法再继续向上升起,实现担架垫的机械化升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利用竖直腔与水腔之间重心的高度差,使得连接管道双向导水,当水腔中的水顺着连接管道流向竖直腔时,空心浮球与升降浮板稳定向上升起,通过动轮与齿轮相啮合产生的机械力对担架垫产生机械支撑力,使担架垫可以缓慢并且稳定的向上升起,减少了人力的投入,并且避免人工升降的过程中由于施力的不均匀,导致担架垫处于非水平状态,保障伤员的转移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水平稳定的平躺状态。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发明一种可升降的野外急救担架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可升降的野外急救担架的剖面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可升降的野外急救担架的工作状态剖面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可升降的野外急救担架的固定框架与固定底座连接关系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可升降的野外急救担架的升降块结构图。

图6为本发明一种可升降的野外急救担架的活动轮结构图。

图中:加固杆-1、防护杆-2、担架垫-3、限位球-4、支撑柱-5、活动轮-301、固定框架-302、软垫-303、水腔-304、连接管道-305、齿轮-3011、轮轴-3012、弧形槽-3013、升降块-a、竖直腔-b、固定底座-c、动轮-a1、防护板-a2、动轮连接杆-a3、空心浮球-a4、升降浮板-a5、扇形空腔-c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说明,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

实施例

请参阅图1-图6,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升降的野外急救担架,其结构包括加固杆1、防护杆2、担架垫3、限位球4、支撑柱5,所述防护杆2设有两个,并且呈对称结构安装在担架垫3边缘较长的两侧,所述防护杆2呈u字形设立,所述防护杆2上设有加固杆1,所述加固杆1与防护杆2机械焊接,所述支撑柱5设有四个,并且与担架垫3相连接,所述限位球4与支撑柱5顶部固定连接;

所述担架垫3由活动轮301、固定框架302、软垫303、水腔304、连接管道305构成,所述活动轮301设有两个并且呈对称结构安装在固定框架302两端,所述固定框架302与活动轮301相连接,所述软垫303与固定框架302相连接,所述固定框架302呈矩形状镂空框架设立,所述水腔304位于固定框架302底部,所述水腔304与连接管道305相连接。

所述支撑柱5由升降块a、竖直腔b、固定底座c构成,所述升降块a安装在竖直腔b内,所述竖直腔b为支撑柱5内壁所围成的空腔,所述固定底座c为实心结构,并且位于竖直腔b底部,所述固定底座c与竖直腔b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竖直腔b与连接管道305远离水腔304的一端相通,所述固定底座c与限位球4分别安装在竖直腔b的两端上,使得竖直腔b呈一个密闭的空间,使得水流流进时不会渗透出去。

所述升降块a由动轮a1、防护板a2、动轮连接杆a3、空心浮球a4、升降浮板a5构成,所述动轮a1与动轮连接杆a3相连接,所述动轮连接杆a3固定在升降浮板a5上,所述升降浮板a5底部设有空心浮球a4,所述空心浮球a4设有两个并且呈对称结构设立,所述空心浮球a4与升降浮板a5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浮板a5上设有防护板a2,所述防护板a2中央弧形凹陷,所述防护板a2上设有动轮a1,所述防护板a2与升降浮板a5机械焊接,所述升降浮板a5与防护板a2相连接处设有凹槽,使得防护板a2与升降浮板a5之间的连接更为稳固。

所述固定底座c设有四个并且分别安装在四个支撑柱5远离限位球4的一端上,所述固定底座c上设有扇形空腔c1,并且四个扇形空腔c1之间相对设立。

所述活动轮301由齿轮3011、轮轴3012、弧形槽3013构成,所述齿轮3011设有两个,所述齿轮3011被轮轴3012贯穿,所述弧形槽3013设有两个,并且位于固定框架302两侧,所述弧形槽3013以内嵌的形式安装在固定框架302上,所述弧形槽3013的大小与齿轮3011相匹配。

当医护人员外出接收伤员时,将伤员移至固定框架302上的软垫303中,并通过外机械力驱动动轮a1旋转,动轮a1与齿轮3011相啮合,实现固定框架302的支撑,当伤员已经在软垫303上就位时,需要将担架向上升起之后才能将其推入急救车中,由于固定框架302下降时,竖直腔b的高度高于水腔304的高度,因此水腔304中会持续保持满水的状态,当升高固定框架302上的高度时,水腔304中的水顺着连接管道305流向竖直腔b中,从而使得竖直腔b中空心浮球a4由于水的浮力,带动升降浮板a5向上运动,并且由于水位的稳定升高,使得空心浮球a4与升降浮板a5稳定向上升起,利用动轮a1与齿轮3011相啮合,使得升降浮板a5升起时,担架垫3会随之缓缓向上升起,直至水腔304中的水流尽,并且担架垫3上升到限位球4处,被限位球4卡住,无法再继续向上升起,实现担架垫3的机械化升起。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现有的急救担架不具备机械化升降的功能,靠人力将负载伤员的急救担架搬起,对于急救人员的体力要求甚高,并且伤员在受伤之后不宜大幅度移动并且需要保持伤员稳定平躺,人工搬运的过程中无法保持急救担架的稳定升降以及平稳的移动,本发明通过上述部件的互相组合,利用竖直腔b与水腔304之间重心的高度差,使得连接管道305双向导水,当水腔304中的水顺着连接管道305流向竖直腔b时,空心浮球a4与升降浮板a5稳定向上升起,通过动轮a1与齿轮3011相啮合产生的机械力对担架垫3产生机械支撑力,使担架垫3可以缓慢并且稳定的向上升起,减少了人力的投入,并且避免人工升降的过程中由于施力的不均匀,导致担架垫3处于非水平状态,保障伤员的转移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水平稳定的平躺状态。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或基本特征的前提下,不仅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因此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