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式按摩器改进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96356发布日期:2021-03-26 20:15阅读:94来源:国知局
冲击式按摩器改进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有关于一种冲击式按摩器,特别是指一种具有后缓冲与空载保护的冲击式按摩器改进装置。


背景技术:

2.常见小型按摩器动作方式,多采用马达偏心传动产生高速(每秒60次以上)回转动作,而达到振动按摩效果,或利用电磁场高速(每秒60次)振荡方式产生伸缩动作,而达到振动按摩效果,此种动作只能对身体的酸痛处表面或浅层肌肉群产生按摩并舒缓效果;但在实际应用上,对于身体经络点局部肌肉群深处、或脊椎、关节、软组织等部位,需使用每秒2-12次低速律动性冲击的按摩方式,才能达到消除酸痛的效果。
3.目前市场上的小型(手持式)按摩器结构,如中国台湾新型专利公告第m446632号「按摩器改进结构」,其于一外壳体内设置一上套筒,上套筒内部设有由线圈缠绕于一中央导管周侧形成的一电磁组件,一驱动组件组具有一伸入中央导管内受电磁带动的驱动柱,驱动柱一端连结一套合件,驱动柱另一端可经一上连杆套合一弹簧后,再以一挡止片固定在上连杆端部,一传动组件具有一衔接于上套筒的下套筒,下套筒具有一容纳套合件的中央孔,另有一传动柱以一端伸入中央孔内与套合件相抵触,传动柱中段凹设有一轴向延伸的导槽,且于下套筒周侧横设有一凸伸入中央孔内的导引销,利用导引销伸入导槽内可导引传动柱滑移,一夹具结合于传动柱远离套合件的一端,于夹具上设有与按摩头结合的组合端;利用电磁组件经驱动组件、传动组件、夹具连动按摩头,藉以产生往复伸缩的按摩振动。
4.上述专利或其它相关类似的结构,皆无法被设定同时产生不同力道及频率的低速直线律动性冲击按摩动作,因此于实际应用时,仍难以满足对于身体经络点及局部肌肉群深处、或脊椎、关节、软组织等部位的低速律动性冲击按摩需求。
5.再如中国台湾发明专利公告号第i494100号「差频式冲击按摩装置」,在一机壳内部设有容置空间,此容置空间一端经二开口对外连通,二冲击动力模组设在前述容置空间内,二冲击动力模组分别以局部通过二开口凸伸在机壳外,并分别结合一按摩头,一控制组件是以一主电路板及、一三段式操作开关、一控制面板与前述二冲击动力模组分别形成连结,在控制面板上设有复数调整单元,各调整单元分别与复数设在机壳外的调整旋钮形成连动,且机壳旁侧延伸一握把部,握把部上设有一能控制启动的三段式操作开关,利用各调整旋钮连动调整单元形成不同的控制调整,使主电路板可分别控制二冲击动力模组产生不同力道及频率的直线律动性冲击效果。
6.上述专利虽然能够同时产生不同力道、频率的低速直线律动性冲击按摩动作,但实际使用时,还存在尚待改进的缺失:冲击动力模组在冲击过程中无空载保护,并没有额外的缓冲机构,因此,向后复位的时候,产生的撞击力会使冲击动力模组产生强烈的震动,容易导致整个机具强烈晃动,甚而因此造成机械性组件磨损而坏损;同时,差频式冲击按摩装置在按摩头未接触到人体时,若不慎按压到开关,则冲击动力模组便会产生连续的冲击,按摩头在未受到反向的抵推力道,因
此,冲击动力模组会一直维持在当前的状态,在此状态下,冲击动力模组内部的电磁线圈会有可能因为过热而坏损、甚或导致使用者身体受到伤害。
7.有鉴常见者尚有上述缺点,发明人乃针对前述缺点研究改进之道,终于有本发明的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发明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后缓冲能够减少震动,降低机械损坏的冲击式按摩器改进装置。
9.本发明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二冲击动力模组,迅速有效解决脊椎关节旋转复位的冲击式按摩器改进装置。
10.本发明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空载保护,空载时断电的冲击式按摩器改进装置。
11.本发明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良好散热效果的冲击式按摩器改进装置。
12.本发明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调节冲击深度的冲击式按摩器改进装置。
13.首先说明的是,本发明具有一机壳,内部具有一容置空间,容置空间一端经二开口对外连通,容置空间内设置二冲击动力模组、一主电路板,主电路板电性连接一操作开关,操作开关设在壳体上,所述按摩器改进装置特征在于,各冲击动力模组包括:一散热罩、一电磁组件、一缓冲组件、一驱动组件组与一传动组件,其中:所述散热罩内部为贯通状,具有一耦合座,耦合座具有一通孔;所述电磁组件设在前述散热罩内,中央设有一贯孔;所述缓冲组件与前述贯孔呈同轴固定在前述容置空间内;所述驱动组件组具有能伸入前述贯孔内滑动的一驱动杆,驱动杆一端连结一撞击杆,撞击杆外周侧套合一避震弹簧并穿入通孔内,避震弹簧二端分别置放于驱动杆及耦合座之间,撞击杆另一端结合一套合件,套合件套设一缓冲弹簧;以及,所述传动组件具有局部凸伸在前述机壳外的一调距筒,调距筒内穿设一承载杆,承载杆一端穿过一恒定弹簧并连结一冲击接头与一冲击头,另一端套设一磁芯环并伸入调距筒内与套合件、缓冲弹簧互相抵挡,传动组件还包括一衔接筒,衔接筒连结在前述耦合座远离散热罩的一端部,内部设有一震荡线圈并与主电路板电性连接。
14.震荡线圈与磁芯环同轴错位设置,磁芯环未进入震荡线圈时,震荡线圈不会产生对应频率电流,主电路板是为断路状态,操作开关动作时,主电路板并不会传输电力到电磁组件,达成空载时不会产生动作的空载保护机械结构,且前述冲击动力模组动作时,缓冲组件能够吸收驱动杆复位时的撞击力量,达成减震的结构。
1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优选的,所述机壳在旁侧延伸一握把部,握把部上设置前述操作开关。
16.优选的,所述机壳由二相对结合的侧壳体,以及结合于二侧壳体一端侧的一后背盖所组成。
17.优选的,所述衔接筒抵挡于机壳的开口内侧周缘,且调距筒通过开口向外延伸。
18.优选的,所述调距筒内周缘贯设一中央孔延伸一阶级使与另一端延伸较大内径的承置孔,而承载杆伸入调距筒一端部环设有凸环,利用阶级抵顶恒定弹簧并对凸环形成挡
止,能限制承载杆在撞击时,防止调距筒松动而转动。
19.优选的,所述机壳的握把部为中空结构,且主电路板设置于握把部内。
20.优选的,所述机壳的顶部设有一控制面板,控制面板与前述主电路板电性连接。
21.优选的,所述机壳内设有连接前述缓冲组件的一缓冲座。
22.优选的,所述机壳的后背盖设有复数的散热座,各散热座分别设有一散热器。
23.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功效及特征可获得更具体的了解,依各附图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冲击式按摩器的立体分解图。
25.图2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冲击式按摩器的后视图。
26.图3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冲击式按摩器的前视图。
27.图4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冲击动力装置立体分解图。
28.图5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冲击式按摩器在第一状态中的动作剖面图。
29.图6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冲击式按摩器在第二状态中的剖面图。
30.图7是图5的局部放大图。
31.图8是本发明在下腰椎向右旋转症状时的实施示意图。
32.图9是本发明在下腰椎向左旋转症状时的实施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4.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可知本发明的结构主要包括:一机壳1、二冲击动力模组2、20、一控制组件3及二冲击头4、40;其中:所述机壳1是由二相对结合的侧壳体11、12,以及结合于二侧壳体11、12一端侧的一后背盖13所组成,二侧壳体11、12在后端处还设有一缓冲座11a、12a,后背盖13设有复数的散热座131以及进气孔132,各散热座131分别设有一散热器27,在二侧壳体11、12之间设有一容置空间121,容置空间121一端是经二开口113、123对外连通,且于所述机壳1的一旁侧延伸一中空的握把部112,在邻近二开口113、123处设有一排风孔114,应注意的是,图1中,侧壳体12的排风孔因视图角度关系,同时为了避免图面中的线条过于复杂,影响阅读,在图中并未标示;以及,在图3中,为了更明确显示散热座131、排风孔114与散热器27,同时为了避免图面中的线条过于复杂,影响阅读,缓冲座11a、12a特别省略显示,对应的附图可参阅图1、图5至图7。
35.二冲击动力模组2、20具有相同的结构,是平行并列设置在前述容置空间121内,且二冲击动力模组2、20分别以局部部位通过二开口113、123凸伸于机壳1外,且所述二冲击头4、40分别结合在二冲击动力模组2、20裸露在机壳1外的部位。
36.控制组件3是由一主电路板31、一操作开关32及一控制面板33所组成,前述主电路板31是可容置在所述机壳1的握把部112(或容置空间121)内,前述操作开关32是设置在前
述握把部112外侧,以便于操作控制二冲击动力模组2、20启动;控制面板33设置机壳部1的顶部,主电路板31是与控制面板33、二冲击动力模组2、20、与散热器27分别形成电性导通连结。
37.请参图4至图7所示,可知在本发明所提供的一可行实施例中,冲击动力模组2是可由一电磁组件21、一驱动组件组22、一传动组件23、冲击接头24与缓冲组件26所组成;应先说明的是,由于冲击动力模组20与冲击动力模组2完全相同,因此仅以冲击动力模组2为本发明说明的实施例,不再对冲击动力模组20的结构另外加以赘述。
38.所述电磁组件21可为一由导线缠绕而成的线圈,在其中央设有一贯孔211,在前述电磁组件21外周侧可依需要套设一散热罩212,散热罩212表面设有复数的散热孔2122,应说明的是,在图3中,为了避免图面过于复杂,所以,各散热罩212表面的散热孔2122在图3中暂不显示;散热罩212一端内周圆环设有环状挡止部2121,此一环状挡止部2121是可挡止一置入散热罩212内的耦合座25,耦合座25中央设有一通孔251,通孔251一端外周环状设有外牙螺纹252,耦合座25在外牙螺纹252处设有一垫圈253,另一端设有一垫片254,垫片254贴合在电磁组件21的端面。
39.所述驱动组件组22是由一驱动杆221、一避震弹簧222、一撞击杆223及一套合件224组成,驱动杆221一端可滑动地伸入电磁组件21的贯孔211内,撞击杆223是穿过耦合座25的通孔251,且以一端外牙螺纹2231连结于驱动杆221的一端内牙螺纹2211,所述套合件224是结合在前述撞击杆223另一端,在套合件224外周侧套设一缓冲弹簧225,缓冲弹簧225的扩张端顶贴在耦合座25上,内缩端顶贴着一垫片2251;另在撞击杆223外周侧套合一避震弹簧222,避震弹簧222的一端抵挡在驱动杆221的阻挡环2212,及另一端贴合于耦合座25的垫片254端面,利用避震弹簧222受压后的弹性,使驱动杆221具有一回复原位的弹力。
40.所述传动组件23由一承载杆231、一调距筒232及一衔接筒233组成,承载杆231上设有一凸环2311,同一端延伸一套接部2314,另一端设有一螺孔2315;衔接筒233一端设有内牙螺纹2331,内部设有一震荡线圈2332,表面设有一孔窗2333;调距筒232在一端设有外牙螺纹2321,使调距筒232穿入衔接筒233内,并以外牙螺纹2321紧促内牙螺纹2331,可使调距筒232另一端由衔接筒233内向外凸伸,而内牙螺纹2331另可紧促于耦合座25的外牙螺纹252,而使衔接筒233与耦合座25形成衔接,调距筒232一端出口形成一较小内孔径的中央孔2322,向另一段延伸一套置恒定弹簧2312、且内孔径较大的承置孔2324,使前述承载杆231套入一恒定弹簧2312后穿入调距筒232的中央孔2322与承置孔2324邻接所形成的一阶级2323,使承载杆231的套接部2314上套设一磁芯环2313、而另一端套上一恒定弹簧2312,且该恒定弹簧2312恰抵顶在前述阶级2323,并使磁芯环2313贴合在凸环2311上,磁芯环2313与衔接筒233内的震荡线圈2332互为同轴错位设置,凸环2311受阶级2323挡止恒定弹簧2312,使承载杆231藉由恒定弹簧2312利用阶级2323,对凸环2311形成紧压对抗而顶住调距筒232,能限制承载杆231在撞击时防止调距筒232松动而转动。
41.所述冲击接头24具有一螺孔243,内设有一内牙螺纹244,一固定栓242分别锁入螺孔243、2315,将冲击接头24的内牙螺纹244结合在承载杆231一端的外牙螺纹2316;在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于冲击头4上设有一凹孔41,而在冲击接头24上相对设有一能嵌入凹孔41内并形成迫紧之组合端241,使冲击接头24可依需要而与不同形状冲击头4结合。
42.上述结构在组装时,可将衔接筒233一端抵顶于机壳1的开口113内侧周缘,且使调
距筒232通过开口113向外延伸,同时,承载杆231通过中央孔2322伸出机壳1,并以冲击接头24与冲击头4相结合;操作时,电磁组件21于通电后,可产生磁性带动驱动杆221,驱动杆221可配合避震弹簧222于贯孔211内往复滑动,同时驱动杆221经撞击杆223推动套合件224往复活动,同时套合件224可连动冲击承载杆231,并配合缓冲弹簧225与垫片2251做缓冲,再由承载杆231经冲击接头24带动冲击头4于人体表面产生振动冲击的按摩效果。
43.上述结构在实际应用时,利用控制面板33可进行不同的电性连结而设定调整,如设定所述冲击动力模组2、20的冲击力道、及冲击频率等,使主电路板3得以依控制面板33的调整而分别对二冲击动力模组2、20形成不同力道及频率的直线律动性冲击控制,而操作开关32则可控制主电路板31,依控制面板33所按压设定程序模组功能指令,来启动冲击动力模组2、20;当本发明的冲击头4并未用力触压在使用者的身体时,如图6所示,避震弹簧222与缓冲弹簧225是弹性平衡的状态,承载杆231上的磁芯环2313与衔接筒223内的震荡线圈2322呈现错位设置状态,即磁芯环2313未进入震荡线圈2332,致使震荡线圈2332不会产生频率电流,此时,主电路板31上的开关模组(图中未标示,且并非本案技术特征,故不赘述技术原理与结构),如芯片(cpu、chip)维持在断电状态,所以,主电路板31并不会有频率电流通过,而为电性断路状态,若不慎按要到操作开关32时,主电路板31并不会传输电力到冲击动力模组2、20,达成空载时不会产生动作的空载保护机械结构。
44.当冲击头4用力触压在使用者的身体时,如图5所示,避震弹簧222与缓冲弹簧225受到冲击头4内缩的推力形成弹性压缩状态,同时,承载杆231上的磁芯环2313移动到衔接筒223的震荡线圈2322位置处,使震荡线圈2322产生频率电流(磁能转电能的技术,并非本案技术特征,且有法拉第定律等公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此时,主电路板31上的开关模组接收到震荡线圈2322产生的频率电流后动作,主电路板31让电磁组件21通电,电磁组件21产生磁场带动驱动杆221向前移动,同时驱动杆221经撞击杆223再推动套合件224往前移动,同时套合件224再冲击承载杆231,再由承载杆231传送冲击力给冲击接头24往前带动冲击头4,产生冲击按摩力道。如连续用力触压使用者的身体时,就可连续按压操作开关32达到连续冲击按摩动作,一旦松开身体,此时,承载杆231上的磁芯环2313与衔接筒233内的震荡线圈2332呈现错位设置状态,导致电磁组件21不通电致使冲击按摩动作停止,而驱动杆221此时则被避震弹簧222的弹力往后推回原位。当回到原位时,承载杆231上的磁芯环2313又再次移动到衔接筒233的震荡线圈2332同位置,重复上述动作,进而达到冲击动力模组2、20及冲击头4的往复运动;且前述冲击动力模组2、20动作时,缓冲组件26能够吸收驱动杆221复位时的撞击力量,达成减震的结构。
45.调距筒232转动时,调距筒232的外牙螺纹2321在衔接筒233的内牙螺纹2331转动,调距筒232在衔接筒233产生前后位移,反时钟方向转动斜纹沟2325致使恒定弹簧2312松弛,缓冲弹簧225自然往前弹压因而加大承载杆231与套合件224的间距,顺时钟方向转动斜纹沟2325致使恒定弹簧2312紧缩,其力道使缓冲弹簧225自然往后缩回,因而减少承载杆231与套合件224的间距,进而达成调整撞击目标区的冲击深度结构,冲击动力模组2、20可以同时、或各自调整套接部2314与套合件224的间距。
46.本发明在使用过程中,散热器27随着前述主电路板31预设温度感知器,接受到机壳1内温度过高启动导通而动作,带动外部气体从背盖13的进气孔132进入机壳1的容置空间121内,气体通过散热罩212的散热孔2122,让电磁组件21动作时产生的热能随着气流对
外传导,然后从机壳1的出风孔114排出,达成在使用过程中,能同时具备良好散热的结构。
47.以下以一实施例来说明上述结构的实际应用情形,当本发明应用在下腰椎向右旋转症状时(如图8、并同参图1所示)虚线r’箭头的方向为例;假设,由控制面板33设定主电路板31的动作,将冲击动力模组2的直线律动冲击力道设定在"中强"的位置,其律动冲击频率则设定在每秒12次位置;另以控制面板33经主电路板31控制冲击动力模组20的直线律动冲击力道设定在"弱"的位置,其律动冲击频率设定在每秒2次位置;然后,将冲击动力模组2的冲击头4放置在面对腰椎第四节左侧处,将冲击动力模组20的冲击头40放置在面对腰椎第四节右侧处,再往下按压操作开关32,然后同时启动二组冲击动力模组2、20进行冲击,约数秒后,触摸患处即可感受右旋转症状已消除,并归位于水平正常位置,这是二组冲击动力模组2、20分别施以差动频率及直线律动力道,而同时产生松动及如图8中实线箭头r所示向左转向归位的力道,利用冲击动力模组2的力道大于冲击动力模组20,可使其产生向左转向效果(冲击动力模组20的力道小于冲击动力模组2,可产生阻挡冲击动力模组2的缓冲保护效果),而利用冲击动力模组2的频率大于冲击动力模组20可产生松动效果(冲击动力模组20频率次数小于冲击动力模组2可产生平衡松动的效果)。
48.再者;如下腰椎向左旋转症状时(如图9、并同参图1所示)虚线l’箭头的方向为例,其应用设定动作恰与上述的作动产生反向功能;假设控制面板33设定主电路板31,将冲击动力模组2的直线律动冲击力道设定于"弱"的位置,其律动冲击频率则设定于每秒2次位置;另以控制面板33经主电路板31,控制冲击动力模组20的直线律动冲击力道设定在"中强"的位置,其律动冲击频率设定在每秒12次位置;然后,将冲击动力模组2的冲击头4放置在面对腰椎第四节左侧处,将冲击动力模组20的冲击头40放置在面对腰椎第四节右侧处,再往下按压操作开关32,然后同时启动二组冲击动力模组2、20进行冲击,约数秒后,如图9中实线箭头l所示,触摸患处即可感受左旋转症状已消除,并向右归位在水平正常位置。
49.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