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化多功能颈椎康复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92824发布日期:2020-03-27 19:50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化多功能颈椎康复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智能化多功能颈椎康复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颈椎康复装置,支架与颈环均采用固定连接式,支架在佩戴后,患者只能保持同一种姿势,这种结构不能调节,使用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使用效果好的智能化多功能颈椎康复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智能化多功能颈椎康复系统,它包括有外固定支架,颈环,其中,外固定支架俯视呈c形,外固定支架内侧设有内衬,外固定支架顶部逐渐收缩形成颈环连接板,颈环连接板顶部铰接有支撑横臂,支撑横臂俯视呈c形,支撑横臂顶部连接有颈环,颈环连接板两侧活动铰接有角度调节杆,角度调节杆顶部倾斜向上与支撑横臂底部连接,外固定支架两端之间连接有水平调节杆,水平调节杆采用伸缩绑带制成。

所述的外固定支架其中一端前侧安装有控制器,外固定支架另一端安装有电源,角度调节杆采用气缸或丝杆电机制成,内衬内安装有压力传感器,颈环顶部内侧安装有脉冲贴片,控制器、电源、角度调节杆、水平调节杆、压力传感器、脉冲贴片之间通过电连接。

所述的外固定支架顶部两侧设有肩带,肩带采用弹性面料制成。

所述的两条角度调节杆呈v形铰接在颈环连接板下部,铰接后的两条角度调节杆之间的夹角为20-45°。

本发明在采用上述方案后,将外固定支架置于胸前,外固定支架的两端绕至后背上部,将颈环套在颈部位置,根据患者身高通过肩带调节好外固定支架的位置,水平调节杆拉紧,将外固定支架定位,根据颈椎弯曲方向,通过控制器控制相应的角度调节杆使颈环向不同方向侧倾,从而对颈椎进行矫正,矫正时通过压力传感器感应颈环各处的压力,再通过外部医疗监控系统分析压力来源,同时通过脉冲贴片发出脉冲刺激,提醒患者调节受压处的姿势,患者未自觉调节时系统控制该侧的角度调节杆进行智能化多功能矫正,采用本方案后的结构合理、使用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所有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为:参见附图1和附图2,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智能化多功能颈椎康复系统包括有外固定支架1,颈环6,其中,外固定支架1俯视呈c形,外固定支架1顶部两侧设有肩带10,肩带10采用弹性面料制成,外固定支架1内侧设有内衬,外固定支架1顶部逐渐收缩形成颈环连接板5,颈环连接板5顶部铰接有支撑横臂7,支撑横臂7俯视呈c形,支撑横臂7顶部连接有颈环6,颈环连接板5两侧活动铰接有角度调节杆8,两条角度调节杆8呈v形铰接在颈环连接板5下部,铰接后的两条角度调节杆8之间的夹角为20-45°,角度调节杆8顶部倾斜向上与支撑横臂7底部连接,外固定支架1两端之间连接有水平调节杆9,水平调节杆9采用伸缩绑带制成;外固定支架1其中一端前侧安装有控制器11,外固定支架1另一端安装有电源12,角度调节杆8采用气缸或丝杆电机制成,内衬内安装有压力传感器,颈环6顶部内侧安装有脉冲贴片,控制器11、电源12、角度调节杆8、水平调节杆9、压力传感器、脉冲贴片之间通过电连接。采用本实施例后,将外固定支架置于胸前,外固定支架的两端绕至后背上部,将颈环套在颈部位置,根据患者身高通过肩带调节好外固定支架的位置,水平调节杆拉紧,将外固定支架定位,根据颈椎弯曲方向,通过控制器控制相应的角度调节杆使颈环向不同方向侧倾,从而对颈椎进行矫正,矫正时通过压力传感器感应颈环各处的压力,再通过外部医疗监控系统分析压力来源,同时通过脉冲贴片发出脉冲刺激,提醒患者调节受压处的姿势,患者未自觉调节时系统控制该侧的角度调节杆进行智能化多功能矫正,控制器及控制电路采用xx研究院的智能化多功能5.0系统。

水平调节杆9根据需要采用绑带、伸缩带、气动杆或丝杆电机连接,连接方式可以采用常规方式,如连接环、铰销等,在连接处增加内衬,防止铰销直接与人体接触产生磨擦,同时的外固定支架内设计内衬,内衬设成与肋骨走向贴合的形状,从而使支架在佩带后与身体更贴合,同时在腋窝位置设下凹的定位槽,防止支架与腋下位置发生磨擦。

角度调节杆可以采用气动杆、丝杆电机的形式制作,也可以用伸缩杆式,手动调节,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角度调节杆的具体设置可以在采用气动杆、丝杆电机的情况下,将气动杆的活塞杆或丝杆电机的丝杆一端设成中空的,在内插装一条支杆,支杆用于连接左胸护具、右胸护具,在不使用气动杆、丝杆电机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拉出或缩进支杆来进行调节,从而实现多功能、多种调节方式以及多方式定位的效果。

控制器可以根据人体操作习惯置于右侧,同时将其设在支架右下部,从而防止微弱电流对部分人群(比如心脏病起搏器的干扰),实现人体工程学设置。

以上所述之实施例只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并非以此限制本发明的实施范围,故凡依本发明之形状、原理所作的变化,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