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黄金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63371发布日期:2020-01-10 21:16阅读:124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黄金膏。
背景技术
:一般治疗皮肤、外科病的方法是开内服药和外用药进行内外攻击,但往往病情是暂时得到控制,容易复发。这是因为:1、内用药进入血液浓度受限制,在血液中浓度<万分之一,因为浓度高了,也会抑杀身体中有益真菌,产生副作用。加之真菌的核膜、荚膜的保护作用,往往内服药疗效不足。2、局部加外用药,有效浓度可以为百分之几,但是往往渗透性不好,也不足以全部杀灭真菌。3、西药抗生素的单一杀菌性能,只能杀灭菌丝、菌丝体,达到消炎的目的,但病菌代谢产生的毒素和不易被药物杀灭的真菌孢子仍然存在,所以病情只是暂时得到控制,处在休眠状态中的孢子,会在适宜的条件下又活动起来,又变成新的菌丝体侵蚀人们的皮肤。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黄金膏,其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的效果。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一种黄金膏,按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黄柏300-700份、大黄200-400份、姜黄200-400份、金银花藤200-400份、天花粉200-400份、冰片35-65份、独活200-400份、白芷200-400份、威灵仙150-300份、透骨草150-300份、鸡血藤150-300份、延胡索150-300份、桂枝35-65份、芍药150-300份。优选的,按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黄柏400-600份、大黄250-350份、姜黄250-350份、金银花藤250-350份、天花粉250-350份、冰片40-60份、独活250-350份、白芷250-350份、威灵仙170-250份、透骨草170-250份、鸡血藤170-250份、延胡索170-250份、桂枝40-60份、芍药170-250份。进一步优选的,黄柏500份、大黄300份、姜黄300份、金银花藤300份、天花粉300份、冰片50份、独活300份、白芷300份、威灵仙200份、透骨草200份、鸡血藤200份、延胡索200份、桂枝50份、芍药200份。进一步优选的,还包括茶油10-20份。本发明有益效果:本发明采用黄柏、大黄、姜黄、金银花藤、天花粉、冰片、白芷、威灵仙、透骨草、鸡血藤、延胡索、桂枝、芍药诸药研为细末,凉茶调敷可清热除烦、散结消肿,茶油味甘微苦性凉,亦具有清热解毒、润肤止痒之功效为使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一一种黄金膏,按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黄柏300份、大黄200份、姜黄200份、金银花藤200份、天花粉200份、冰片35份、独活200份、白芷200份、威灵仙150份、透骨草150份、鸡血藤150份、延胡索150份、桂枝35份、芍药150份。黄柏、大黄清热泻火、燥湿解毒,为君药;金银花藤清热解毒、疏风通络,天花粉、冰片清热泻火、消肿止痛;独活、白芷、威灵仙、透骨草祛风除湿止痛;姜黄、鸡血藤、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共为辅药;桂枝、芍药配合调和营卫、疏经通络佐药。诸药研为细末凉茶调敷,一日二次,可清热除烦、散结消肿,茶油味甘微苦性凉,亦具有清热解毒、润肤止痒之功效为使药。实施例二一种黄金膏,按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黄柏400份、大黄250份、姜黄250份、金银花藤250份、天花粉250份、冰片40份、独活250份、白芷250份、威灵仙170份、透骨草170份、鸡血藤170份、延胡索170份、桂枝40份、芍药170份。黄柏、大黄清热泻火、燥湿解毒,为君药;金银花藤清热解毒、疏风通络,天花粉、冰片清热泻火、消肿止痛;独活、白芷、威灵仙、透骨草祛风除湿止痛;姜黄、鸡血藤、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共为辅药;桂枝、芍药配合调和营卫、疏经通络佐药。诸药研为细末凉茶调敷,一日二次,可清热除烦、散结消肿,茶油味甘微苦性凉,亦具有清热解毒、润肤止痒之功效为使药。实施例三一种黄金膏,按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黄柏500份、大黄300份、姜黄300份、金银花藤300份、天花粉300份、冰片50份、独活300份、白芷300份、威灵仙200份、透骨草200份、鸡血藤200份、延胡索200份、桂枝50份、芍药200份。黄柏、大黄清热泻火、燥湿解毒,为君药;金银花藤清热解毒、疏风通络,天花粉、冰片清热泻火、消肿止痛;独活、白芷、威灵仙、透骨草祛风除湿止痛;姜黄、鸡血藤、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共为辅药;桂枝、芍药配合调和营卫、疏经通络佐药。诸药研为细末凉茶调敷,一日二次,可清热除烦、散结消肿,茶油味甘微苦性凉,亦具有清热解毒、润肤止痒之功效为使药。实施例四一种黄金膏,按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黄柏600份、大黄350份、姜黄350份、金银花藤350份、天花粉350份、冰片60份、独活350份、白芷350份、威灵仙250份、透骨草250份、鸡血藤250份、延胡索250份、桂枝60份、芍药250份。黄柏、大黄清热泻火、燥湿解毒,为君药;金银花藤清热解毒、疏风通络,天花粉、冰片清热泻火、消肿止痛;独活、白芷、威灵仙、透骨草祛风除湿止痛;姜黄、鸡血藤、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共为辅药;桂枝、芍药配合调和营卫、疏经通络佐药。诸药研为细末凉茶调敷,一日二次,可清热除烦、散结消肿,茶油味甘微苦性凉,亦具有清热解毒、润肤止痒之功效为使药。实施例五一种黄金膏,按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黄柏700份、大黄400份、姜黄400份、金银花藤400份、天花粉400份、冰片70份、独活400份、白芷400份、威灵仙300份、透骨草300份、鸡血藤300份、延胡索300份、桂枝70份、芍药300份。黄柏、大黄清热泻火、燥湿解毒,为君药;金银花藤清热解毒、疏风通络,天花粉、冰片清热泻火、消肿止痛;独活、白芷、威灵仙、透骨草祛风除湿止痛;姜黄、鸡血藤、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共为辅药;桂枝、芍药配合调和营卫、疏经通络佐药。诸药研为细末凉茶调敷,一日二次,可清热除烦、散结消肿,茶油味甘微苦性凉,亦具有清热解毒、润肤止痒之功效为使药。主治:痛风、疮疖病、或皮肤红肿热痛等病症。禁忌:1、寒证忌用;2、仅供外用,忌内服;3、切勿接触眼睛、口腔等黏膜处。皮肤破溃处禁用;4、用药后局部出现皮疹等过敏表现者应停用。临床数据:1研究方法1.1病例来源研究对象来源于2018年1月至今,在我院内分泌科、肾内科就诊的门诊及住院患者,选取其中符合痛风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1]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1.2分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痛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查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西医常规治疗+黄金膏外敷)。1.3治疗方法1.3.1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运用基础药物碱化尿液、促进尿酸代谢、补液等对症治疗,注意休息,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健康宣教等。1.3.2治疗组(西医常规治疗+黄金膏外敷):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黄金膏外敷。1.3.3观察疗程疗程:2周为1个疗程,期间每1周进行一次随访,1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1.4观察指标1.4.1试验安全性监测指标(1)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病程等。(2)血常规、心电图,于治疗前、治疗后第一周、第二周各检查并记录一次。(3)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检测指标、严重程度、消除方法等。1.4.2疗效性指标1.4.2.1主要相关症状、体征根据证候分级量评分标准(见附录),对治疗前后患者主要症状、体征进行量化及评分。1.4.2.2相关检测指标血尿酸检测:①控制:血尿酸含量正常。②好转:血尿酸含量较前好转。③无效:化验结果无明显变化。1.5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痛风相关疗效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估。[2])临床控制:关节疼痛、红肿等症状消失,关节活动正常,积分减少≥95%。显效:关节疼痛、红肿等症状消失,关节活动不受限,积分减少≥70%,<95%。有效:关节疼痛、红肿等症状基本消失,关节活动轻度受限,积分减少≥30%,<70%。无效:关节疼痛、红肿等症状与关节活动无明显改善,积分减少<30%。注: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1.6统计分析方法数据采集后,均运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若统计得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若p>0.05,表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研究结果2.1治疗前后中医证候量化评分比较证候积分情况:治疗前两组间证候积分比较(p>0.05),表明治疗前两组间证候积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证候积分比较(p<0.01),说明两组治疗均能较好的改善患者症状体征;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p<0.05),说明对治疗组效优于对照组。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与对照组相同时段比较■p>0.05,△p<0.05。2.2总体疗效比较经卡方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总体疗效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总体疗效高于对照组。分组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309(30.0%)18(60.0%)3(10.0%)90.0%对照组305(16.7%)15(50.0%)10(33.3%)66.7%注:总有效率=(有效+显效)/例数;附录症状积分分级量化指标:备注:“关节疼痛”项中,若有疼痛,无法忽视,所有日常活动都受影响,但能完成基本生理需求如进食和排便等为4分;,存在剧烈疼痛,无法忽视,需休息或卧床休息为5分。参考文献[1].痛风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03):224.[2]郑筱英.中药新药研究临床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3-237。以上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