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髋关节置换术后侧卧位夹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38282发布日期:2019-11-05 22:43阅读:660来源:国知局
一种髋关节置换术后侧卧位夹垫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髋关节置换术后侧卧位夹垫。



背景技术:

假体脱位是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造成额外的经济负担,甚至可能威胁患者生命。术后合理的体位安置可有效防止假体脱位,患者术后返回病房可取平卧位,患肢呈外展中立位。为防止压疮,促进患者舒适,也可在医护人员协助下取健侧卧位休息,为保持侧卧位时患肢的外展中立位,临床上多采用软枕夹于两腿之间,但对软枕的标准无统一要求,临床上常见的软枕厚薄、大小不一,且中间高边缘低,小腿及足部缺乏支撑,患肢容易滑落,不能很好的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体位,以上现状导致患者不敢轻易更换体位,结局是平卧位时间延长,骶尾部压疮的发生率增高,患者的舒适感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舒适性好,可为小腿提供有效支撑,并可防止滑落;同时当健侧小腿屈曲时而不会导致患肢髋关节脱位的髋关节置换术后侧卧位夹垫。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髋关节置换术后侧卧位夹垫,包括用于支撑大腿与小腿并呈梯形体状的垫体,以及呈长方体状的支撑垫;所述垫体顶部由大腿支撑端向小腿支撑端倾斜而上;在垫体小腿支撑端的远端面设置有用于放置脚部的脚垫(优选方案为将脚垫与垫体设为一体结构),所述脚垫底面与垫体底面齐平;在垫体顶部两侧设有多对可拆卸连接在一起的固定带;所述支撑垫底面与脚垫底面齐平,支撑垫侧面贴合在脚垫侧面上并可分开;支撑垫与脚垫在两贴合面的底边处互相铰接;支撑垫可沿铰接处朝脚垫底面转动直至支撑垫底面朝上并贴合在脚垫底面上。(此时支撑垫刚好位于脚垫正下方)。

进一步的,为使支撑垫与脚垫更好的贴合,防止在不用支撑垫时,支撑垫不与脚垫的侧面分开。所述支撑垫与脚垫的两贴合侧面间通过分别设置在其上的魔术贴来实现贴合;为保证在使用支撑垫时,保证支撑垫底面与脚垫底面更好贴合,提升支撑垫支撑脚垫及垫体的稳定性。支撑垫底面与脚垫底面也通过分别设置在其上的魔术贴来实现贴合。

进一步的,所述垫体两边的固定带可采用系带、魔术贴、暗扣、卡扣等方式连接。

进一步的,为了保证舒适性。所述垫体及脚垫的上表面与下表面都设有软垫。

进一步的,为了防止患肢腿部从垫体的上表面滑落。在所述垫体的上表面为内凹的弧面,该弧面与人体腿部侧面形状一致。

进一步的,为了防止患肢腿部滑脱呈内旋内收位。在垫体顶部靠近患者面前一侧的边缘高于远离患者面前一侧的边缘。

进一步的,所述垫体上表面倾斜度为15-20°。该角度使患肢在侧卧位时仍保持外展中立位。

进一步的,不同人脚的厚度不同,而支撑垫厚度不一定刚好和人脚的厚度一致;为此将支撑垫设置为厚度可调的结构。具体为:在支撑垫顶部设有竖孔,在支撑垫不与脚垫侧面发生贴合的其他侧面上设有与竖孔平行且连通的条形孔;在竖孔内插接有可伸出或缩进的伸缩板;在条形孔内设有可沿条形孔上下移动的锁紧螺杆;所述锁紧螺杆一端伸入竖孔内后垂直固定在伸缩板侧面,另一端伸出条形孔外与锁紧螺母螺纹连接;在支撑垫上方设有垫板,所述垫板底部垂直固定在伸缩板顶部并可随伸缩板上下移动。

进一步的,为保证升降的稳定性。所述伸缩板数目为两块并垂直在垫板底部;对应的,用于插接伸缩板的竖孔、与竖孔连通的条形孔、位于条形孔内并垂直固定在伸缩板上的锁紧螺杆、螺纹连接在锁紧螺杆另一端的锁紧螺母的数目都为两个。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舒适性好;当健侧小腿屈曲时,可为小腿提供有效支撑,并可防止其带动患侧大腿滑落,避免患肢髋关节脱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髋关节置换术后侧卧位夹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髋关节置换术后侧卧位夹垫中支撑垫转动到脚垫下方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髋关节置换术后侧卧位夹垫中支撑垫的剖视图;

图中所示:1-垫体、2-固定带、3-脚垫、4-支撑垫、5-竖孔、6-垫板、7-伸缩板、8-条形孔、9-锁紧螺栓、10-锁紧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髋关节置换术后侧卧位夹垫,包括用于支撑大腿与小腿并呈梯形体状的垫体1,以及呈长方体状的支撑垫4;所述垫体1顶部由大腿支撑端向小腿支撑端倾斜而上(大腿支撑端矮,小腿支撑端高,大腿支撑端宽度也大于小腿支撑端);在垫体1小腿支撑端的远端面(远端面等同于图1、图2所示垫体1小腿支撑端的左侧面,医学上将大腿称作下肢近端,小腿和足就是下肢远端,因此物体朝向小腿和足的面称为远端面,朝向大腿的面称为近端面)设置有用于放置脚部的脚垫3(优选方案为将脚垫3与垫体1设为一体结构),所述脚垫3底面与垫体1底面齐平;在垫体1顶部两侧设有多对可拆卸连接在一起的固定带2;所述支撑垫4底面与脚垫3底面齐平,支撑垫4侧面贴合在脚垫3侧面上并可分开;支撑垫4与脚垫3在两贴合面的底边处互相铰接;支撑垫4可沿铰接处朝脚垫3底面转动直至支撑垫4底面朝上并贴合在脚垫3底面上。(此时支撑垫4刚好位于脚垫3正下方)。

使用时,患者处于侧卧位,健肢在下,患肢在上,中间夹上垫体1,使患肢成外展位;用固定带2将垫体1绑缚在患肢底部,患肢大腿与小腿侧面置于垫体1上表面,脚部侧面置于脚垫3上;垫体1底面置于健肢上侧面上。

当患者由于长时间保持该姿势侧卧,需要调整脚的位置(比如健侧小腿屈曲)时,患肢小腿就会失去健肢小腿的支撑,此时,将支撑垫4可沿铰接处朝脚垫3底面转动直至支撑垫4底面朝上贴合在脚垫3底面上,使支撑垫4刚好位于脚垫3正下方,即可利用支撑垫4代替健肢小腿支撑患肢小腿,防止患肢小腿无支撑后落靠在床上,导致髋关节脱位。

进一步的,所述垫体两边的固定带2可采用系带、魔术贴、暗扣、卡扣等方式连接。

进一步的,为使支撑垫4与脚垫3更好的贴合,防止在不用支撑垫4时,支撑垫4不与脚垫3的侧面分开。所述支撑垫4与脚垫3的两贴合侧面间通过分别设置在其上的魔术贴来实现贴合;为使在使用支撑垫4时,保证支撑垫4底面与脚垫3底面更好贴合,提升支撑垫4支撑脚垫3及垫体的稳定性。支撑垫4底面与脚垫3底面也通过分别设置在其上的魔术贴来实现贴合。

进一步的,为了保证舒适性。所述垫体1及脚垫3的上表面与下表面都设有软垫。

进一步的,为了防止患肢腿部从垫体1的上表面滑落。在所述垫体1的上表面为内凹的弧面,该弧面与人体腿部侧面形状一致。

进一步的,为了防止患肢腿部滑脱呈内旋内收位。在垫体1顶部靠近患者面前一侧的边缘高于远离患者面前一侧的边缘。

进一步的,所述垫体1上表面倾斜度为15-20°。该角度使患肢在侧卧位时仍保持外展中立位。

如图1至图3所示,不同人脚的厚度不同,而支撑垫4厚度不一定刚好和人脚的厚度一致;为此将支撑垫4设置为厚度可调的结构。具体为:在支撑垫4顶部设有竖孔5,在支撑垫4不与脚垫3侧面发生贴合的其他侧面上设有与竖孔5平行且连通的条形孔8;在竖孔5内插接有可伸出或缩进的伸缩板7;在条形孔8内设有可沿条形孔8上下移动的锁紧螺杆9;所述锁紧螺杆9一端伸入竖孔5内后垂直固定在伸缩板7侧面,另一端伸出条形孔8外与锁紧螺母10螺纹连接;在支撑垫4上方设有垫板6,所述垫板6底部垂直固定在伸缩板7顶部并可随伸缩板7上下移动。

支撑垫4转动到脚垫3正下方后,其厚度可能过厚或过薄,因此采用在支撑垫4上设置为厚度可调的结构来调节其厚度。在支撑垫4转动到脚垫3正下方后,松开锁紧螺栓9上的锁紧螺母10,此时伸缩板7及其上的垫板6就可处于可上下移动状态,抓住垫板6或锁紧螺栓9,使伸缩板7及垫板6上下移动至合适位置(垫板6接触到床面),锁紧螺栓9及锁紧螺母10也随伸缩板7沿条形孔8上下移动;然后拧紧锁紧螺母10;即可使伸缩板7紧固在支撑垫4内,处于不可移动状态。

如图3所示,为保证升降的稳定性。所述伸缩板7数目为两块并垂直在垫板6底部;对应的,用于插接伸缩板7的竖孔5、与竖孔5连通的条形孔8、位于条形孔8内并垂直固定在伸缩板7上的锁紧螺杆9、螺纹连接在锁紧螺杆9另一端的锁紧螺母10的数目都为两个。

在图3中可看到,支撑垫的一种优选结构,其结构如下:在支撑垫4顶部设有两个平行的长方体状竖孔5;两个竖孔5内各设有一块伸缩板7,在支撑垫4不与脚垫3侧面发生贴合的前后两个侧面上各设有一个与竖孔5平行且连通的条形孔8;每个条形孔8内分别设有一根带锁紧螺母10并固定在伸缩板7侧面的锁紧螺杆9。垫板6上下移动时,两伸缩板7随之同时上下移动,直至到达合适位置时;同时拧紧两边锁紧螺母10来固定伸缩板7;该优选结构下,由于有两个锁紧螺栓9及锁紧螺母10来固定伸缩板7,因此,垫板6的支撑力相较于一块伸缩板7及一根锁紧螺栓9及锁紧螺母10时,承载力大大增加,且稳定性也更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