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透析外接短管固定产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84759发布日期:2020-02-11 09:25阅读:466来源:国知局
腹膜透析外接短管固定产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腹膜透析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腹膜透析外接短管固定产品。



背景技术:

患者在刚做完腹膜透析置管术后,导管出口没有愈合,在还没有完全长好的情况下,外接短管没有良好的固定,随着身体的活动,短管也会不停的来回移动,长时间的摩擦、刺激出口,导管出口处就有新鲜的肉芽组织、或者会有血痂形成,如果没有及时的处理,血痂或肉芽组织或严重的包绕出口处,以至于完全堵住出口处,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还可能会引起隧道感染、甚至腹膜炎。

现在临床上只用腹带固定了整个外接短管,但是对于出口处没有很好的固定,或者只用一条胶布固定出口处,这样胶布每天都要反复的粘管子,或者从管子上把胶布揭掉,一方面不利于管道的保护,管子上总有黏黏的胶,不易于清洗;另外一方面胶布固定不牢,出汗、活动时易松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腹膜透析外接短管固定产品,有效的解决了现有外接短管固定不牢,外接短管易摩擦导管出口的问题。

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包括开口朝上的外壳,外壳底面上设有竖直方向且上下贯通的圆形通孔,外壳内底面上固定有与圆形通孔同轴的内套筒,内套筒外侧螺纹连接有带阶梯孔的外套筒,外套筒的阶梯面与内套筒上端面之间安装有圆环形的橡胶垫,外壳内底面上设有位于内套筒前方且可左右转动的主动轮,主动轮上端面设有多个沿其圆周方向均布的棘齿,主动轮正右方设有可左右转动的从动轮,主动轮与从动轮的相对外缘面上均设有第一弧形槽,外壳前侧壁上滑动连接有可插入相邻两个棘齿之间的棘爪,外壳下表面设有弧形的黏贴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采用多级固定的方法,通过黏贴层将本装置进行初步固定,再通过卡扣与弹性带的配合再次将本装置固定;本装置采用橡胶垫与导管配合,通过调节外套筒与内套筒的加压,使导管被完全固定,且导管可被收入外壳内不会出现导管窜动的情况,解决了现有外接短管固定不牢,避免了伤口感染的问题,此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构思新颖,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轴测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主动轮和从动轮的轴测剖切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套筒的轴测剖切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轴测剖切俯视图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图3中a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由图1至图5给出,本实用新型包括开口朝上的外壳1,外壳1底面上设有竖直方向且上下贯通的圆形通孔2,外壳1内底面上固定有与圆形通孔2同轴的内套筒3,内套筒3外侧螺纹连接有带阶梯孔的外套筒4,外套筒4的阶梯面与内套筒3上端面之间安装有圆环形的橡胶垫5,外壳1内底面上设有位于内套筒3前方且可左右转动的主动轮6,主动轮6上端面设有多个沿其圆周方向均布的棘齿7,主动轮6正右方设有可左右转动的从动轮8,主动轮6与从动轮8的相对外缘面上均设有第一弧形槽9,外壳1前侧壁上滑动连接有可插入相邻两个棘齿7之间的棘爪10,外壳1下表面设有弧形的黏贴层11。

为了便于固定外接短管,所述的内套筒3的内径、圆形通孔2的内径和外套筒4的小径均略大于外接短管的外径,橡胶垫5的内孔直径略小于外接短管的外径。

为了防止外接短管卷入主动轮6中,所述的外壳1的内底面上固定有位于主动轮6与从动轮8上方的轮罩12,轮罩12与主动轮6之间安装有卷簧13,轮罩12前后两侧分别开设有前后贯通的槽口14。

为了便于约束和收放外接短管,所述的两个第一弧形槽9所组成的圆孔的直径略小于外接短管的外径。

为了便于保护和清洁外壳1内的外接短管,所述的外壳1上表面铰接有可上下摆动的顶盖15。

为了方便主动轮6的止动,所述的棘爪10前端贯穿外壳1前侧壁,棘爪10与外壳1前侧壁之间安装有拉簧16。

为了使外接短管使用时不被挤压,所述的外壳1前表面上开设有位于棘爪10右方的矩形通孔,矩形通孔右侧铰接有可前后摆动的前盖17,矩形通孔的左侧面与前盖17的左端面上均开设有第二弧形槽18,两个第二弧形槽18的开口相对且所组成的圆孔直径略大于导管的外径。

为了进一步将本装置固定,所述的外壳1左右两端面上均铰接有可上下摆动的卡扣19,两个卡扣19之间经弹性带20连接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设置棘爪10插入相邻的两个棘齿7之间,外接短管与本装置无配合的初始状态;

安装本装置时,将外接短管的自由端插入圆形通孔2内,然后依次插入套筒、橡胶垫5和外套筒4中,计算好长度后将外壳1通过外壳1下表面的黏贴层11粘在患者的导管出口上方,并且使圆形通孔2位于导管出口的正上方;

黏贴好外壳1后,为防止意外受力导致外壳1脱落,使用弹性带20通过卡扣19将外壳1固定在患者身上,弹性带20固定完成后,将外套筒4进行旋紧,使外套筒4阶梯面与内套筒3上端面缓缓靠近,进而挤压橡胶垫5,橡胶垫5由于外套筒4与内套筒3的约束只能向中心变形,使得橡胶垫5内径变小向内挤压导管,由于压力增大,橡胶垫5与导管的摩擦力也随之增大将导管固定;

导管一端固定后,将导管的自由端插入第一弧形槽9内,与此同时,棘爪10与棘齿7配合,主动轮6固定不动,从动轮8可以转动,然后使导管预留一定长度并确保导管与主动轮6与从动轮8可配合,然后打开前盖17使导管穿过矩形通孔,再将导管自由端安装导管接口,将导管接口放置在外壳1内,关闭前盖17;

病人需要使用外接短管时,拉出棘爪10,使棘爪10离开棘齿7,主动轮6可转动,拉开前盖17,然后再将导管拉出,与此同时,导管带动主动轮6与从动轮8进行转动,主动轮6的转动使卷簧13开始蓄力,拉出的导管长度到达预定长度后,松开棘爪10,棘爪10在拉簧16的作用下向后移动,使棘爪10插入相邻的两个棘齿7之间,主动轮6转动停止,然后将导管卡入第二弧形槽18内,前盖17在扭簧的作用向左摆动,将矩形通孔堵住并约束导管只能位于第二弧形槽18内;

病人使用完成后,拉出棘爪10,棘爪10脱离棘齿7,在卷簧13的作用下,主动轮6开始转动,与此同时,主动轮6的转动会将拉出的导管进行回收,使导管进入外壳1内,回收完成后,打开前盖17,将导管接口放入外壳1内,关闭前盖17。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采用多级固定的方法,通过黏贴层将本装置进行初步固定,再通过卡扣与弹性带的配合再次将本装置固定;本装置采用橡胶垫与导管配合,通过调节外套筒与内套筒的加压,使导管被完全固定,且导管可被收入外壳内不会出现导管窜动的情况,解决了现有外接短管固定不牢,避免了伤口感染的问题,此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构思新颖,实用性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