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下用助行支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58166发布日期:2020-01-21 22:37阅读:526来源:国知局
腋下用助行支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腋下用助行支具。



背景技术:

助行支具是一种用于辅助腿部受伤或者行走功能受限的患者进行行走的辅助行走器械,以减轻患者在行走过程中对腿部的伤害,方便患者的生活,例如腋下用助行支具,通常用于支撑于患者腋下,以提供患者上身支撑,减轻行走时对腿部的压力。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腋下助行支具通常采用硬质材料构成,对患者腋下会产生较大压力,患者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感觉不适,并且容易伤害腋下神经和淋巴,不利于患者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以解决上述问题或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腋下用助行支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腋下用助行支具,包括:主体骨架和设置于所述主体骨架顶部的腋下支撑组件;所述腋下支撑组件包括:

支撑体,形成有沿远离主体骨架的方向向上凸出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的上表面与人体腋下形状相匹配;

气囊,设置于所述支撑体的凸起部上;

充放气组件,与所述气囊连通,用于为所述气囊供气,并调节所述气囊的充气量。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体包括:硬质基体和弹性层;

所述硬质基体的侧部朝向所述主体骨架弯折,以在所述硬质基体的下部围成容纳空间,所述充放气组件设于所述容纳空间中;

弹性层,设于所述硬质基体上,所述气囊设于所述弹性层上。

进一步的,所述腋下支撑组件还包括:弹性保护罩;

所述气囊连接于所述弹性保护罩的下表面;所述弹性保护罩罩设于所述支撑体上方,且所述弹性保护罩的下表面与所述支撑体上表面形成有预设间距。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于所述主体骨架上、用于供人体手部握持的抓握手柄;

所述抓握手柄的长度方向沿远离所述主体骨架的方向延伸,且所述抓握手柄的上部从水平方向朝上倾斜预设角度。

进一步的,所述主体骨架为杆状,杆状的主体骨架包括弯曲段和直立段;

所述弯曲段位于所述腋下支撑组件与所述抓握手柄之间,所述弯曲段沿所述抓握手柄的长度方向弯曲。

进一步的,所述主体骨架包括上杆和下杆,所述弯曲段位于上杆上,所述下杆与所述上杆滑动连接,所述上杆和所述下杆上设有高度调节结构,所述高度调节结构用于调节所述上杆与所述下杆的相互配合长度,以调节所述主体骨架的高度。

可选的,所述主体骨架包括:第一上杆、第二上杆和下杆,所述第一上杆、所述第二上杆和所述下杆形成y形,所述第一上杆和第二上杆对称设置于所述下杆的上部两侧,并沿第一方向排布。

进一步的,所述下杆为直杆,所述第一上杆从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一上部弯曲段、第一直立段和第一下部弯曲段,所述第二上杆从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二上部弯曲段、第二直立段和第二下部弯曲段,所述第一上部弯曲段和第二上部弯曲段相互平行地朝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倾斜,所述第一下部弯曲段和所述第二下部弯曲段沿相互靠近的方向弯曲。

进一步的,还包括:中间杆、上固定套和下固定套;

所述中间杆位于所述第一直立段与所述第二直立段之间,且用于与所述下杆滑动连接,所述上固定套用于将所述第一直立段、中间杆和第二直立段的上端固定在一起,所述下固定套用于将所述第一直立段、中间杆和第二直立段的下端固定在一起。

进一步的,在所述中间杆和所述下杆上设有高度调节结构,所述高度调节结构用于调节所述中间杆与所述下杆的相互配合长度,以调节所述主体骨架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腋下用助行支具,包括主体骨架及位于主体骨架顶部的腋下支撑组件,腋下支撑组件包括支撑体、气囊和充放气组件,支撑体上形成有凸起部,在凸起部上设置有气囊,气囊通过充放气组件调节充气量,本技术方案由于在腋下支撑组件中增设气囊,通过气囊能够分散腋下助行支具对患者的腋下的压力,实现不伤害腋下神经及淋巴的目的,并且通过充放气组件调节气囊的充气量,以适应患者的不同需求,使用灵活度较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腋下助行支具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腋下助行支具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腋下助行支具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腋下助行支具的腋下支撑组件的爆炸图;

图5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腋下助行支具的腋下支撑组件的气囊放气状态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腋下助行支具的腋下支撑组件的气囊充气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腋下助行支具的上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腋下助行支具的抓握手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腋下助行支具的抓握手柄的立体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腋下助行支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腋下助行支具的爆炸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腋下助行支具的侧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腋下助行支具的高度调节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腋下助行支具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括”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括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收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所述技术效果。

此外,“连接”一词在此包含任何直接及间接的连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一第一装置连接于一第二装置,则代表所述第一装置可直接连接于所述第二装置,或通过其它装置间接地连接至所述第二装置。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腋下助行支具的主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腋下助行支具的爆炸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腋下助行支具的侧视图;请参照附图1~图3,本实施例提供的腋下用助行支具,包括:主体骨架10和设置于主体骨架10顶部的腋下支撑组件20。主体骨架10可以呈一根或两根以上的杆体同轴连接成一杆状,且主体骨架10可以为实心杆也可以为空心杆,在本实施例中,优选为空心杆,以此来减轻整体的重量,便于患者使用。主体骨架10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例如不锈钢,便于加工且使用寿命较长。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腋下助行支具的腋下支撑组件的爆炸图;如图4所示,腋下支撑组件20包括:支撑体21、气囊22和充放气组件23。

支撑体21,形成有沿远离主体骨架10的方向向上凸出的凸起部,凸起部的上表面与人体腋下形状相匹配。支撑体21可以可拆卸地设置于主体骨架10顶部,以便于维修更换。具体的,支撑体21上可以设有用于供主体骨架10顶部穿过的通孔,然后通过紧固将将支撑体21与主体骨架10固定连接。凸起部的形状与人体腋下形状相匹配,以俯视角度观察支撑体21,支撑体21呈腰鼓形,如此,支撑体21中间位置可以尽可能多的容留空气,降低患者被硬物顶硌的痛苦。

气囊22设置于支撑体21的凸起部上;气囊22可以是由复合材料制成,表面采用纤维布作为基础材料,复合一层tpu树脂(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材料,形成气囊复合面料,tpu树脂材料有很好的附着力,耐磨度,柔软度,热熔性等特点。

充放气组件23与气囊22连通,用于为气囊22供气,并调节气囊22的充气量。充放气组件23可以包括手动充气球231、连通手动充气球231与气囊22的气管232,以及充放气开关233,手动充气球231可以自带单向阀防止回流和泄压阀用于泄气。

图5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腋下助行支具的腋下支撑组件的气囊放气状态示意图;图6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腋下助行支具的腋下支撑组件的气囊充气状态示意图。在充气时,使用者不断快速按压手动充气球231,使得手动充气球231压缩、扩张,使得手动充气球231内存在负压而将外界空气吸取进来并进入气囊22内,以对气囊22充气(如图6所示为充气后的状态图)。当将充放气开关233打开后,并按压气囊22,则可将气囊22内的气体排出去(如图5所示为放气后或充气前的状态图)。由此,可以实现调节气囊22的充气量,满足不同使用者或者同一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主体骨架10底部还可以设有弹性底脚30,弹性底脚30用于在使用过程中与地面接触,弹性材料的设计能够缓冲地面对腋下用助行支具的压力,对于使用该支具行走的患者起到了很好的减轻疼痛的作用,使用舒适性较好。

本实施例提供的腋下用助行支具,包括主体骨架及位于主体骨架顶部的腋下支撑组件,腋下支撑组件包括支撑体、气囊和充放气组件,支撑体上形成有凸起部,在凸起部上设置有气囊,气囊通过充放气组件调节充气量,本技术方案由于在腋下支撑组件中增设气囊,通过气囊能够分散腋下助行支具对患者的腋下的压力,实现不伤害腋下神经及淋巴的目的,并且通过充放气组件调节气囊的充气量,以适应患者的不同需求,使用灵活度较好。

具体的,支撑体21可以包括:硬质基体211和弹性层212;硬质基体211可以为硬体树脂。如图4所示,硬质基体211的侧部可以朝向主体骨架10弯折,以在硬质基体211的下部围成容纳空间x,充放气组件23可以设于容纳空间x中,由此可以将充放气组件23很好地进行收纳,提高产品整体的美观度。

弹性层212可以设于硬质基体211上,气囊22可以设于弹性层212上。弹性层212可以包覆于硬质基体211的表面,并与硬质基体211表面匹配,硬质基体211可以包括用于包覆弹性层212的包覆部2111和位于包覆部2111下部、且向外突出的连接部2112,当弹性层212包覆于包覆部2111上的状态下,弹性层212的外表面可以与连接部2112的外表面齐平。

如图4所示,包覆部2111上沿上下方向开设有多条沟槽2111a,对应的,在弹性层212的内侧表面设置有多条用于与沟槽2111a配合的凸棱212a,由此,可以提高弹性层212与包覆部2111的配合紧密度,提高连接稳定性。当然,还可以是包覆部2111上沿上下方向设置有多条凸棱,弹性层212的内侧表面设置有多条沟槽,本实施例不做限定。

腋下支撑组件20还包括:弹性保护罩24。弹性保护罩24可以通过螺钉固定在连接部2112上。气囊22连接于弹性保护罩24的下表面;弹性保护罩24罩设于支撑体21上方,且弹性保护罩24的下表面与支撑体21上表面形成有预设间距。该预设间距大致可以为0.5cm~1.5cm,优选为1cm,该预设间距可以提供气囊22充气后膨胀的空间。弹性保护罩24和支撑体21上的弹性层212使得与气囊22接触的部分均具有弹性,以使得气囊22具有弹性膨胀空间,并且,即使气囊22全部放气,整个腋下支撑组件20也由于弹性层212和弹性保护罩24的存在也能具有一定的弹性。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提供的腋下用助行支具还包括:设于主体骨架10上、用于供人体手部握持的抓握手柄40;抓握手柄40的长度方向沿远离主体骨架10的方向延伸,且抓握手柄40的上部从水平方向朝上倾斜预设角度α。具体的,该倾斜角度α可以为5°~15°,优选的,该倾斜角度α为10°。

患者由于长期拄拐,传统拐杖是直立的,患者拄拐时,上肢用力时,手腕是屈曲的,伴随着前臂的旋前,也就容易引发肱骨内上髁炎,又名网球肘。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手柄设计成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便可实现手腕直立抓握,配合抓握时形成的人体手形角度,能够有效克服上述的问题。

抓握手柄40可以连接有一手柄固定套p连接,手柄固定套p套设在主体骨架10上,并通过手柄固定螺钉q和连接杆r将手柄固定套p固定在主体骨架10上。

作为可以的方式,主体骨架10上可以沿长度方向开设有多个高度调节通孔e,由此可以通过连接杆r和螺钉q将抓握手柄40安装在不同高度处,以适应不同使用者的需求。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腋下助行支具的抓握手柄的立体剖视图;如图9所示,通过人机工程学的计算模拟,设计出抓握手柄40的形状,按照人体站立的前后区分,手掌前端与后端抓握时优选10°的倾斜角,前端低,后端高。在材料上,采用了复合材料制造,由较硬的树脂(如abs树脂等)作为基础支撑体41,在基础支撑体41上包覆有软质体42,软质体42可以由软质材料制成,基础支撑体41的表面可以设有沟槽,软质体42上可以设有与沟槽配合的凸棱,沟槽与凸棱配合进行紧密连接,以将软质体42与基础支撑体41紧密连接。软质体42可以安装在手掌压力位置和摩擦抓握位置,以减少使用时对手部的摩擦伤害和不适,有效增加抓握和支撑的舒适度。另外,在软质体42外表面可以设置例如网状凸起43,以起到防滑作用,并且便于使用者抓握。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腋下助行支具的上杆的结构示意图;如如图1和图7所示,主体骨架10可以包括弯曲段11和直立段12;弯曲段11位于腋下支撑组件20与抓握手柄之间,弯曲段11沿抓握手柄40的长度方向弯曲。其弯曲角度β可以优选为10°。主体骨架10上部弯曲,相较于直立的杆体,其更便于使用者使用,提高了用户使用舒适度。经过试验验证,以10°的倾斜角度倾斜,能够最大程度上保证患者使用的舒适性。

由于正确的拄拐姿势是不能直接将拐杖抵在腋窝下的,拐杖太高或直接抵在腋下,就会将腋窝压在拐杖上支撑体重,就会压迫臂从神经、腋神经,腋下淋巴、血管。本实施例的腋下助行支具在使用时,主体骨架10的顶端低于腋下两到三寸,本实施例将主体骨架10的顶部弯曲,在使用时,按照弯头方向,向内贴在腋下两侧的胸壁肋骨,能够有效防止身体晃动,并且不伤害臂从神经、腋神经,腋下淋巴、血管。主体骨架10可以包括上杆10a和下杆10b,弯曲段11位于上杆10a上,下杆10b与上杆10a滑动连接,上杆10a和下杆10b上设有高度调节结构,高度调节结构用于调节上杆10a与下杆10b的相互配合长度,以调节主体骨架10的高度。

具体的,上杆10a与下杆10b可以相互套设以实现滑动连接,高度调节结构可以包括在上杆10a上可以沿上杆10a的径向方向开设的第一通孔101a,多个第一通孔101a沿上杆10a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排列,在下杆10b上可以开设的第二通孔101b,以及,设置在下杆10b上的弹性锁定件101c,弹性锁定件101c可以包括v形弹簧钢片1011c和位于v形弹簧钢片1011c的末端的锁销1012c,v形弹簧钢片1011c带有张力的弹性,弹性锁定件101c装入后,锁销1012c从下杆10b上的第二通孔101b中伸出,上杆10a插入下杆10b后锁销1012c在遇到第一通孔101a时会从第一通孔101a中自然弹出,弹出后便不能上下滑动,需要滑动调整时按下锁销1012c,推动上杆10a,实现高度调整的目的。当然,弹性锁定件101c也可以为其他结构形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或设计,本实施例不做限定。

通过设计高度调节结构调节整个腋下用助行支具的高度,以满足不同身高的使用者使用,或者不同习惯的使用者使用,通用性较好。

可选的,在上杆10a与下杆10b的连接处可以设有固定套50,以用于将上杆10a与下杆10b的连接处包覆固定。

实施例二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腋下助行支具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腋下助行支具的爆炸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腋下助行支具的侧视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腋下助行支具的高度调节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腋下助行支具的使用状态图。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大体相同,仅主体骨架10的形状不同,具体的,本实施例的主体骨架10可以包括:第一上杆a、第二上杆b和下杆c,第一上杆a、第二上杆b和下杆c形成y形,第一上杆a和第二上杆b对称设置于下杆c的上部两侧,并沿第一方向排布。

下杆c为直杆,第一上杆a从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一上部弯曲段a1、第一直立段a2和第一下部弯曲段a3,第二上杆b从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一上部弯曲段b1、第二直立段b2和第二下部弯曲段b3,第一上部弯曲段a1和第二上部弯曲段b1相互平行地朝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倾斜,第一下部弯曲段a2和第二下部弯曲段b2沿相互靠近的方向弯曲。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上部弯曲段a1和第二上部弯曲段b1的倾斜角度可以优选为10°。经过试验验证,以10°的倾斜角度倾斜,能够最大程度上保证患者使用的舒适性。

在使用时,可以如图14所示使用状态使用,主体骨架10的顶端低于腋下两到三寸,在使用时,按照弯头方向,向内贴在腋下两侧的胸壁肋骨,能够有效防止身体晃动,并且不伤害臂从神经、腋神经,腋下淋巴、血管。还包括:中间杆d、上固定套m和下固定套n。中间杆d位于第一直立段a2与第二直立段b2之间,且用于与下杆c滑动连接,上固定套m用于将第一直立段a2、中间杆d和第二直立段b2的上端固定在一起,下固定套n用于将第一直立段a2、中间杆d和第二直立段b2的下端固定在一起。

上固定套m可以由树脂与金属共同组成,上固定套m主要固定两侧的第一上杆a和第二上杆b,以形成与中间杆d的共同合力。上固定套m表面采用较硬且有韧性的材料制成,内部镶嵌有金属板,负责将下杆c撑地时所带来的冲击力进行分散,通过上固定套m两侧的孔洞利用拉铆钉对第一上杆a与第二上杆b进行固定,同时利用金属的折角辅助配合树脂材料固定第一上杆a与第二上杆b。

下固定套n可以与上固定套m结构相同,主要负责固定连接第一上杆a、第二上杆b、中间杆d的统一固定连接。

在中间杆d和下杆c上设有高度调节结构,高度调节结构用于调节中间杆d与下杆c的相互配合长度,以调节主体骨架的高度。本实施例中的高度调节结构可以与实施例一类似,仅将实施例一中的上杆10a替换为中间杆d,在此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抓握手柄40位于第一上杆a和第二上杆b之间,具体可以通过一连接杆r沿抓握手柄40的长度方向穿设在抓握手柄40中,并通过手柄固定螺钉q将连接杆r和抓握手柄40连接在主体骨架10上。本实施例中的抓握手柄40的倾斜角度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本实施例不做赘述。

作为可以的方式,第一上杆a和第二上杆b上可以沿长度方向开设有多个高度调节通孔e,由此可以通过连接杆r和螺钉q将抓握手柄40安装在不同高度处,以适应不同使用者的需求。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