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医疗器械推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89403发布日期:2020-05-26 17:47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介入医疗器械推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输送介入医疗器械的介入医疗器械推送装置。



背景技术:

腔内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基本涵盖了心血管主要病种,为心血管病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当今,冠心病、结构性心脏病及大血管病等,介入治疗已成为首先考虑的方案,已成为继内科、外科之后第三大治疗学科,相较于外科手术,介入治疗创伤小、技术易于推广,可以惠及更多的病患,为患者带来福音。

腔内介入医疗器械(如左心耳封堵器、血管塞、滤器等)的输送系统通常包括输送鞘管装置、扩张装置、装载装置、推送装置等几个部分。输送鞘管装置和扩张装置先建立好通道,然后撤出扩张装置,通过推送装置将介入医疗器械收入装载装置,接着连接输送鞘管装置与装载装置,通过推送装置将介入医疗器械导入输送鞘管内,直至将介入医疗器械输送至靶向位置。推送装置必须具有对介入医疗器械的固定、输送、分离或回收等功能,现有的输送装置一般包括旋转装置、平移装置、锁定装置等多个相互独立工作的装置。因此,使用现有的输送装置时,需要分别操作旋转装置、平移装置及锁定装置,操作复杂,使用不方便,降低了推送装置的可靠性,出现操作问题的概率较大,从而影响手术的成功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介入医疗器械推送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介入医疗器械推送装置,包括具有容置空间的壳体、部分置于壳体内的推送组件,以及部分置于壳体内的第一控制组件和第二控制组件,推送组件包括推送件和推送管,推送件的远端设置用于与介入医疗器械连接和分离的第一连接部,推送管的远端设置用于与介入医疗器械连接和分离的第二连接部;

第一控制组件包括驱动推送件转动的第一转动机构;

第二控制组件包括驱动推送管在推送件外转动的第二转动机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介入医疗器械推送装置包括壳体、推送组件、第一控制组件和第二控制组件,第一控制组件包括驱动推送件转动的第一转动机构,第二控制组件包括驱动推送管在推送件外转动的第二转动机构,推送件的远端设置用于与介入医疗器械连接和分离的第一连接部,推送管的远端设置用于与介入医疗器械连接和分离的第二连接部。本实用新型的介入医疗器械推送装置通过第一转动机构驱动推送件转动实现介入医疗器械与第一连接部连接和分离,第二转动机构驱动推送管在推送件外转动实现介入医疗器械与第二连接部连接和分离,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介入医疗器械推送装置因具有第一转动机构和第二转动机构能够提高对介入医疗器械连接、输送和分离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介入医疗器械推送装置的推送组件与封堵器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介入医疗器械推送装置其中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介入医疗器械推送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图2中沿iv-iv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5是图3中的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的立体图。

图6是图5中的第一外壳的内侧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中的第二外壳的内侧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5中的第二外壳的外侧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3中的外扣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3中的端盖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沿xi-xi线的剖视图。

图12是图3中的第一夹持块、活动块及第二夹持块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的第一夹持块的其中一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2中的第一夹持块的另一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2中的第二夹持块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2中的活动块的放大图。

图17是图3中的按钮的放大图。

图18是图3中的第一转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8中沿xix-xix线的剖视图。

图20是图18中的转动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3中的第二转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21中的第二转动件的侧面示意图。

图23是图22中沿xxiii-xxiii线的剖视图。

图24是图3中的介入医疗器械推送装置的组合图。

图25是图24中沿xxv-xxv线的剖视图。

图26是本实用新型的设置介入医疗器械推送装置的输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此外,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示,用以例示本实用新型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另外,“轴向”是指推送件的轴心线的方向或者推送管的轴心线的方向。

方位定义:为了描述清晰,以下将手术过程中,靠近操作者的一端称为“近端”,将远离操作者的一端称为“远端”;轴向指平行于医疗器械远端中心和近端中心连线的方向;上述定义只是为了表述方便,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施例以介入医疗器械选用封堵主动脉夹层破口的封堵器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介入医疗器械推送装置的机构及其使用做出具体的说明公开,但本实用新型的介入医疗器械推送装置的使用范围不限于该封堵器。

请参阅图1至图3,介入医疗器械推送装置60可与介入医疗器械10连接和分离,其中,介入医疗器械推送装置60包括具有容置空间的壳体61、部分置于壳体61内的推送组件601,以及部分置于壳体61内的第一控制组件64和第二控制组件67,推送组件601包括推送件6012和推送管6014,推送件6012和推送管6014都是弹性较好的材料制成,推送件6012呈细长结构,优选为钢缆,推送管6014优选为钢缆管。推送件6012的远端设置用于与介入医疗器械10连接和分离的第一连接部6822,推送管6014的远端设置用于与介入医疗器械10连接和分离的第二连接部6842;第一控制组件64包括驱动推送件6012转动的第一转动机构66,第二控制组件67包括驱动推送管6014在推送件6012外转动的第二转动机构670。如图1所示,介入医疗器械10选用封堵器,介入医疗器械10包括第一封堵部11、第二封堵部15,以及设置于第一封堵部11与第二封堵部15之间且同时连接第一封堵部11和第二封堵部15的腰部18,第二封堵部15的近端设置凸出部152,凸出部152轴向开设通孔153。介入医疗器械推送装置60与介入医疗器械10的连接和分离可以采用卡扣、螺纹等方式。在本实施例中,选用螺纹连接方式来实现介入医疗器械推送装置60与介入医疗器械10连接和分离,具体的,第一封堵部11远端设置连接栓112,连接栓112沿轴向朝第二封堵部15延伸,连接栓112的外壁开设第一外螺纹113,连接栓112的近端开设螺孔,螺孔内壁设置内螺纹115,凸出部152的外壁设置第二外螺纹154,第一外螺纹113的螺纹旋入方向与第二外螺纹154的螺纹旋入方向相反,连接栓112的近端能穿过通孔153螺接于螺母,螺母抵接于凸出部152的近端面;第一连接部6822为推送件6012远端外壁设置的外螺纹,第二连接部6842为推送管6014的远端内壁设置的内螺纹,第一连接部6822可与内螺纹115螺纹连接,第二连接部6842可与第二外螺纹154螺纹连接。本实用新型的介入医疗器械推送装置60因具有第一转动机构66和第二转动机构670能够提高对介入医疗器械10连接、输送和分离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6822和第二连接部6842选用的是螺纹连接方式,但第一连接部6822和第二连接部6842并不以此为限,第一连接部6822和第二连接部6842其他的可与介入医疗器械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如卡接等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介入医疗器械推送装置60,用于控制推送组件601,推送组件601用于推送介入医疗器械至靶向治疗位置,推送组件601包括推送件6012及活动地套设于推送件6012外的推送管6014;介入医疗器械推送装置60包括具有容置空间的壳体61、部分设置于壳体61内的第一控制组件64及第二控制组件67。推送件6012的部分设置于壳体61内。第一控制组件64包括滑动机构65及第一转动机构66,滑动机构65可驱动推送件6012在推送管6014内沿轴向滑动且能够锁定推送件6012在推送管6014内的位置,第一转动机构66可驱动推送件6012在推送管6014内转动;第二控制组件67包括第二转动机构670,第二转动机构670可驱动推送管6014在推送件6012外转动。

本实用新型中的介入医疗器械推送装置60的滑动机构65能驱动推送件6012在推送管6014内轴向滑动、第一转动机构66能驱动推送件6012在推送管6014内转动,以及第二转动机构670能驱动推送管6014在推送件6012外转动,方便连接于推送件6012及推送管6014远端的介入医疗器械10的固定、输送、定位及分离或回收等。由于介入医疗器械推送装置60设置滑动机构65、第一转动机构66及第二转动机构67,因此,仅需操作所述介入医疗器械推送装置60就能实现推送组件601的转动、定位及滑动,便于输送介入医疗器械至相应的病变部位,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提高了介入医疗器械推送装置60的可靠性和效率,从而减少手术的时间。

壳体61包括第一外壳611、第二外壳613、外扣板615及端盖616,第一外壳611盖接于第二外壳613以形成两端开口的类管状结构,滑动机构65轴向设置于类管状结构内,第一转动机构66设置于类管结构的近端,第二转动机构670设置于类管结构的远端,端盖616设置于第二转动机构670的远端。

如图5及图6所示,第一外壳611的内壁的远端沿轴向设置至少一第一支撑片6112及至少一第二支撑片6113,第一外壳611的内壁的近端设置至少一第三支撑片6115。第一支撑片6112、第二支撑片6113及第三支撑片6115均为半圆环状片,第一支撑片6112与第二支撑片6113间隔设置。第一支撑片6112、第二支撑片6113及第三支撑片6115的轴心线均沿轴向延伸,且第一支撑片6112、第二支撑片6113及第三支撑片6115的轴心线重合。

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片6112的数量为两片,两个第一支撑片6112轴向间隔平行;第二支撑片6113的数量为一片;第三支撑片6115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三支撑片6115轴向间隔平行。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支撑片6112、第二支撑片6113及第三支撑片6115的数量可以是其他数值。

第一外壳611的外壁设置矩形的平面6110,平面6110的长度方向沿轴向延伸,即平面6110自远端延伸至近端。平面6110沿轴向开设条形开口6116,条形开口6116位于第二支撑片6113与第三支撑片6115之间,条形开口6116自第一外壳611的远端延伸至近端。第一外壳611的内壁于条形开口6116的至少一侧设置齿条6117,齿条6117自条形开口6116的远端延伸至近端。第一外壳611相对的两侧壁分别凸设若干卡接片6118。

本实施例中,第一外壳611的内壁于条形开口6116相对的两侧沿轴向分别开设条形槽,每一条形槽内设置齿条6117。

如图5、图7及图8所示,第二外壳613的结构与第一外壳611的结构相似,第二外壳613的内壁的远端沿轴向设置至少一第四支撑片6132及至少一第五支撑片6133,第二外壳613的内壁的近端设置至少一第六支撑片6135。第四支撑片6132、第五支撑片6133及第六支撑片6135均为半圆环状片,第四支撑片6132与第五支撑片6133间隔设置。第四支撑片6132、第五支撑片6133及第六支撑片6135的轴心线均沿轴向延伸,且第四支撑片6132、第五支撑片6133及第六支撑片6135的轴心线重合。当第一外壳611盖接于第二外壳613时,第一外壳611的第一支撑片6112、第二支撑片6113及第三支撑片6115分别与第二外壳613的第四支撑片6132、第五支撑片6133及第六支撑片6135一一对应;并且第一支撑片6112与对应的第四支撑片6132围成圆环形的支撑片、第二支撑片6113与第五支撑片6133围成圆环形的支撑片,以及第三支撑片6115与对应的第六支撑片6135围成圆环形的支撑片。

本实施例中,第四支撑片6132的数量为两片,两个第四支撑片6132间隔平行;第五支撑片6133的数量为一片;第六支撑片6135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六支撑片6135间隔平行。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四支撑片6132、第五支撑片6133及第六支撑片6135的数量可以是其他数值。

第二外壳613的内壁沿轴向凸设至少一导轨6136,导轨6136位于第五支撑片6133与第六支撑片6135之间,导轨6136自远端延伸至近端。本实施例中,第二外壳613的内壁的中部间隔平行地凸设两个导轨6136,两个导轨6136之间沿轴向间隔设置若干定位块6137,每一定位块6137开设卡孔。第二外壳613的外壁的中部开设安装口6138,第二外壳613于安装口6138的四周开设若干卡孔6139。第二外壳613相对的两侧壁分别凸设若干弹性的卡接钩6131,这些卡接钩6131与第一外壳611的卡接片6118一一对应。

如图9所示,外扣板615是外凸的弧形片,外扣板615与第二外壳613的安装口6138对应,外扣板615面朝外扣板615的侧面凸设若干定位柱6151及若干卡钩6153,这些定位柱6151与第二外壳613的定位块6137的卡孔一一对应,这些卡钩6153与第二外壳613的卡孔6139一一对应。外扣板615的外壁设置防滑条纹或凸起等,以增加摩擦作用,方便手指对输送装置60的握紧,有利于操作输送装置60。

如图10及图11所示,端盖616呈圆锥体结构,端盖616包括帽体6160及连接于帽体6160的远端的套头6165,端盖616轴向地开设通孔6161,通孔6161穿通帽体6160及套头6165的中部。帽体6160内部开设锥形腔,帽体6160的近端内壁开设环形凹槽6162,环形凹槽6162的轴心线与通孔6161的轴心线重合。帽体6160的后端于锥形腔内设置相对的两个卡块6164。

套头6165卡接于帽体6160的远端,具体的,帽体6160的远端于通孔6161的内周面凸设卡接环6163,套头6165的近端面于通孔6161的四周凸设延伸柱,延伸柱的近端径向凸设一对凸片6167,套头6165通过延伸住插入帽体6160的通孔6161后,凸片6167卡接于帽体6160的卡接环6163,从而将套头6165固定于帽体6160。套头6165由如橡胶、硅胶等软性材料制成,推送组件601的近端穿过套头6165及帽体6160的通孔6161后连接于壳体61内。由于套头6165是软性材料制成的,因此,套头6165能减少因推送组件601的晃动与端盖616的远端端口的摩擦磨损。

请一并参阅图3、图4及图12至图16,滑动机构65沿轴向滑动设置于壳体61,滑动机构65包括沿轴向延伸设置于壳体61内的至少一导滑轨651、滑动地穿设于至少一导滑轨651的活动块653,以及可驱动活动块653沿导滑轨651滑动的滑动件650。推送件6012的近端固定于活动块653,滑动件650包括第一夹持块654及第二夹持块655,以及部分外露出壳体61并连接于滑动件650的按钮656,第一夹持块654能靠近或远离第二夹持块655。活动块653设置于第一夹持块654与第二夹持块655之间,第一夹持块654与第二夹持块655相互靠近能夹紧活动块653在第一夹持块654与第二夹持块655之间;第一夹持块654与第二夹持块655相互远离,可解除对活动块653的夹紧,活动块653可以转动。

本实施例中,壳体61内轴向设置间隔平行的两个导滑轨651。

参阅图12,图13及图14,第一夹持块654概呈半圆管结构,第一夹持块654的外壁的中部设置矩形的顶面6541,顶面6541的长度方向沿第一夹持块654的轴向延伸。第一夹持块654的部分结构能穿过条形开口6116且可沿条形开口6116滑动,具体的,顶面6541的中部凸设滑条6542,滑条6542的长度方向沿顶面6541的长度方向延伸。顶面6541于滑条6542的至少一侧设置卡齿6544,卡齿6544能卡接于第一外壳611对应的齿条6117。优选的,顶面6541于滑条6542相对的两侧均设置卡齿6544,两个卡齿6544能分别卡接于第一外壳611的两个齿条6117。顶面6541于滑条6542相对的两端分别凸设连接柱6545,滑条6542和连接柱6545能卡接于按钮656使第一夹持块654与按钮656固定,按钮656能带动第一夹持块654的连接柱6545穿过条形开口6116沿条形开口6116滑动。第一夹持块654背朝顶面6541的底面两侧分别凸设两个导滑柱6546及一导滑板6547,每一侧的导滑板6547位于同一侧的两个导滑柱6546之间。第一夹持块654的内壁的中部开设第一夹持槽6548,第一夹持槽6548可部分收容活动块653的外壁。

参阅图12及图15,第二夹持块655概呈半圆管结构,第二夹持块655的外壁的中部轴向地开设相互间隔的两个导槽6552,具体的,第二夹持块655靠近第二外壳613的外壁沿轴向设置导槽6552,两个导槽6552对应第二外壳613的导轨6136,第二夹持块655可沿导轨6136滑动,这有利于第二夹持块655的滑动。第二夹持块655相对第一夹持块654的侧面的两侧分别开设两个导滑孔6554及一导入孔6556,每一侧的导入孔6556位于同一侧的两个导滑孔6554之间。第二夹持块655的内壁的中部开设第二夹持槽6558,第一夹持槽6548和第二夹持槽6558形成夹持槽且可收容活动块653。

参阅图12及图16,活动块653是圆柱体,推送件6012的近端固定于活动块653的中部,具体的,活动块653的远端面的中部沿其轴向开设固定孔6532,推送件6012的近端固定于固定孔6532内。活动块653的端面于固定孔6532相对的两侧开设两个通孔6534,每一通孔6534沿轴向延伸并穿通活动块653的近端面及远端面。活动块653的外壁开设连通固定孔6532的若干焊接孔6535,推送件6012通过向焊接孔6535内加入焊锡而固定于活动块653。

如图12所示,第一夹持块654与第二夹持块655之间设置弹性件658,弹性件658受压后能弹性迫使第一夹持块654远离第二夹持块655。优选的,弹性件658是套设于导滑柱6546外的弹簧。

如图17所示,按钮656的外壁的中部设置凹陷6561,凹陷6561的表面设置若干防滑条6563,凹陷6561内可插入手指,方便操作按钮656。按钮656背朝凹陷6561的一侧相对的两端分别凸设连接块6564,每一连接块6564背朝凹陷6561的侧面开设连接孔6566。两个连接孔6566对应第一夹持块654的两个连接柱6545。

在其他实施例中,按钮656也可以直接设置于滑动件650,进一步的,第一夹持块654设置穿过条形开口6116的按钮。

请一并参阅图18至图20,第一转动机构66包括固定于导滑轨651的第一转动件662及以推送件6012的轴心线为转动轴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61内的转动柱664。具体的,第一转动机构66固定连接于导滑轨651的近端,转动柱664固定连接于导滑轨651的远端,导滑轨651的轴心线与推送件6012的轴心线间隔平行。第一转动件662以推送件6012的轴心线为转动轴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61的近端,第一转动件662的转动通过导滑轨651可带动活动块653及转动柱664在夹持槽内转动,从而使推送件6012转动。

具体的,第一转动件662包括手柄部6621及凸设于手柄部6621的远端面的中部的转动杆6623,转动杆6623为圆柱体,转动杆6623的外壁沿其周向开设两个环形的环形槽6625,两个环形槽6625对应第一外壳611的第三支撑片6115与第二外壳613的第六支撑片6135围成的环形支撑片,两个环形槽6625的轴心线与第一转动件662的轴心线重合,第一转动件662可沿环形槽6625转动。转动杆6623背朝手柄部6621的端面开设间隔的两个固定孔6626,两个固定孔6626的轴心线与转动杆6623的轴心线不重合,两根导滑轨651的近端分别固定于两个固定孔6626内。手柄部6621的外壁设置若干防滑槽6627,以方便转动第一转动件662。

参阅图20,转动柱664是圆柱体,转动柱664的外壁沿其周向开设导槽6642,导槽6642对应第一外壳611的第二支撑片6113与第二外壳613的第五支撑片6133围成的环形支撑片,转动柱664能沿导槽6642转动。转动柱664的中部轴向开设穿通其近端面及远端面的通孔6643,推送件6012能活动地穿过通孔6643。通孔6643的轴心线与导槽6642的轴心线重合。转动柱664的近端面于通孔6643相对的两侧开设两个固定孔6646,两根导滑轨651的远端分别固定于两个固定孔6646内。

如图21至图23所示,第二转动件670沿推送件6012的轴心线转动地设置于壳体61的远端,第二转动件670是圆柱体,第二转动件670的中部轴向开设通孔6701,推送管6014的近端能固定于通孔6701内,推送件6012能活动穿过通孔6701。通孔6701的轴心线与推送管6014的轴心线重合,第二转动件670的轴心线与通孔6701的轴心线重合。

具体的,第二转动件670包括圆柱形的操作部6702、凸设于操作部6702的近端面中部的转动部6704,以及凸设于操作部6702的远端面的环形凸片6705。操作部6702的外壁设置防滑条,这些防滑条方便手指转动第二转动件670。转动部6704是圆柱体,转动部6704的外壁沿其周向开设两个环形的导槽6706,两个导槽6706对应第一外壳611的第一支撑片6112与第二外壳613的第四支撑片6132围成的环形支撑片,两个导槽6706的轴心线与通孔6701的轴心线重合,第二转动件670能沿导槽6706转动。环形凸片6705的轴心线与通孔6701的轴心线重合,环形凸片6705沿其径向设置相对的两个卡钩6707,两个卡钩6707与帽体6160的两个卡块6164对应。通孔6701近端的内壁设置内螺纹6708,推送管6014的近端的外壁开设匹配所述内螺纹6708的外螺纹。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25,组装时,将推送件6012的近端可活动地穿过转动柱664的通孔6643后固定于活动块653的固定孔6532内,将两个导滑轨651分别可滑动地穿过活动块653的两个通孔6534,将两个导滑轨651的远端分别固定于转动柱664的两个固定孔6646内,将两个导滑轨651的近端分别固定于第一转动件662的两个固定孔6626内,活动块653可滑动地穿设于导滑轨651且位于第一转动件662与转动柱664之间;将这些弹性件658分别套装于这些导滑柱6546上,将活动块653放置于第一夹持块654与第二夹持块655之间,将第一夹持块654盖接于第二夹持块655,活动件653可活动地夹接于第一夹持块654的第一夹持槽6548与第二夹持块655的第二夹持槽6558围成的夹持槽内、导滑柱6546可滑动地插入对应的导滑孔6554内,弹性件658弹性抵顶于第一夹持块654与第二夹持块655之间,第一夹持块654靠近第二夹持块655使导滑板6547伸入导入孔6556卡合连接并可带动第二夹持块655滑动;导滑板6547的外壁接触导入孔6556的内周面,导滑板6547与导入孔6556之间无间隙,能防止第一夹持块655在轴向方向相对于第二夹持块655位移,从而能更加方便、准确地将活动块653带动至适当位置并定位。将两个导滑轨651放置于第一外壳611与第二外壳613之间,使第一夹持块654的连接柱6545正对第一外壳611的条形开口6116,将第一外壳611的第二支撑片6113插接于转动柱664的导槽6642内,两个第三支撑片6115分别插接于第一转动件662的两个环形槽6625内。此时,滑条6542及连接柱6545均插接于条形开口6116内,滑条6542能沿条形开口6116轴向滑动,第一夹持块654的两个卡齿6544分别对应两个齿条6117。将按钮656的两个连接块6564套接于两个连接柱6545,按钮656的凹陷6561外露出第一外壳611,按钮656能沿条形开口6116滑动。

将套头6165套接于帽体6160的远端,具体的,将套头6165的一对凸片6167卡接于帽体6160的卡接环6163;将端盖616卡接于第二转动件670的远端,具体的,将环形凸片6705插入帽体6160的环形凹槽6162内,两个卡钩6707分别卡接于两个卡块6164,从而使端盖616固定于第二转动件670,端盖616的通孔6161轴心线与第二转动件670的通孔6701的轴心线重合。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二转动件670的卡钩6707及帽体6160的卡块6164省略,第二转动件670的环形凸片6705可转动地插接于帽体6160的环形凹槽6162内,使端盖616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二转动件670的远端。将推送管6014的近端穿过端盖616的通孔6161后固定于第二转动件670的通孔6701内,具体的,将推送管6014的外螺纹螺接于第二转动件670的内螺纹6708。在其他实施例中,推送管6014的近端可以通过焊接、胶接或卡接的方式固定于通孔6161内。

将推送件6012的远端自第二转动件670的近端穿过通孔6701和推送管6014内,使第二转动件670滑动至第一外壳611的远端,并将第一外壳611的两个第一支撑片6112分别插接于第二转动件670的两个导槽6706内;将第二外壳613连接于第一外壳611,第二外壳613的卡接钩6131分别卡接于第一外壳611的卡接片6118。此时,第二外壳613的两个第四支撑片6132分别插接于第二转动件670的两个导槽6706内、第五支撑片6133插接于转动柱664的导槽6642内、两个第六支撑片6135分别插接于第一转动件662的两个环形槽6625内,以及两个导轨6136分别插接于第二夹持块655的两个导槽6552内,弹性件658抵推第一夹持块654的卡齿6544卡接于齿条6117,第二转动件670的操作部6702外露出所述壳体61。再将外扣板615卡接于第二外壳613的安装口6138内,具体的,外扣板615的定位柱6151卡接于对应的定位块6137的卡孔内,卡钩6153卡接于对应的卡孔6139内,即安装完成。

使用介入医疗器械推送装置60时,按压按钮656使第一夹持块654朝向第二夹持块655移动,弹性件658发生弹性变形,活动块653被第一夹持块654与第二夹持块655夹紧定位,第一夹持块654的卡齿6544与齿条6117分离,沿第一外壳611的条形开口6116向近端或远端滑动按钮656,使活动块653随第一夹持块654与第二夹持块655向近端或远端滑动,以带动推送件6012在推送管6014内向近端或远端滑动,以实现推送件6012的轴向滑动;当推送件6012滑动至合适位置时,解除对按钮656的按压,弹性件658弹性复位而抵推第一夹持块654远离第二夹持块655,使第一夹持块654的卡齿6544卡接于齿条6117,定位滑动件650,以防止活动块653在轴向的滑动,从而对推送件6012进行轴向锁定。当需要转动推送件6012时,解降对按钮656的按压,使第一夹持块654远离第二夹持件655,转动第一转动件662,带动导滑轨651、活动块653及转动柱664转动,即活动件653能在第一夹持块654的第一夹持槽6548与第二夹持块655的第二夹持槽6558围成的空间内以推送件6012的轴心线为转动轴转动,从而带动推送件6012相对于推送管6014转动。当需要转动推送管6014时,转动第二转动件670的操作部6702使第二转动件670以推送件6012的轴心线为转动轴转动,由于推送管6014的近端固定于第二转动件670的通孔6701内,因此推送管6014随第二转动件670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介入医疗器械推送装置60的滑动机构65能驱动推送件6012沿轴向滑动,从而方便改变与推送件6012的自由端固定的介入医疗器械在血管中的位置,并能控制所述介入医疗器械的释放速度,当推送件6012输送介入医疗器械移动到合适位置后,松开按钮656,第一夹持块654在弹性件658的复位作用力下向第一外壳611运动,使卡齿6544与齿条6117卡合,以实现对推送件6012的锁定,即对介入医疗器械的定位。因此,滑动机构65可方便可靠地移动和固定介入医疗器械,并能实现对推送件6012的移动和固定,以将介入医疗器械输送到指定位置。第一转动机构66能驱动推送件6012相对于推送管6014转动,推送管6014的自由端与介入医疗器械连接,推送件6012可与介入医疗器械的螺纹连接,一方面,可方便介入医疗器械的伸展而减小在径向的直径,以有利于在输送鞘管里的输送;另一方面,推送件6012的转动可实现与介入医疗器械的固定和分离。第二转动机构67能驱动推送管6014转动使本实用新型的输送装置60具有让推送管6014转动的功能,方便介入医疗器械的输送以及对介入医疗器械紧锁。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输送装置60能够实现推送件6012的滑动和转动,以及推送管6014的转动,能满足介入医疗手术中对输送装置的需求,并且本实用新型实现推送件6012的滑动和转动以及推送管6014的转动的机构简便,使输送装置的操作简单可靠,能提高经皮介入手术的成功率。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支撑片6112及第四支撑片6132可以凸设于第二转动件670的转动部6704的外壁,环形的导槽6706可以开设于第一外壳611及第二外壳613的内壁;第二支撑片6113及第五支撑片6133可以凸设于转动柱664的外壁,导槽6642可以开设于第一外壳611及第二外壳613的内壁;第三支撑片6115及第六支撑片6135可以凸设于转动部6704的外壁,环形的导槽6706可以开设于第一外壳611及第二外壳613的内壁。

如图26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介入医疗器械输送系统,其包括鞘管可调弯装置20、装载器40,以及介入医疗器械推送装置60,介入医疗器械推送装置60可推送推送组件601,推送组件601包括推送件6012及活动地套设于推送件6012外的推送管6014,介入医疗器械推送装置60包括第一控制组件64及第二控制组件67,第一控制组件64包括滑动机构65及第一转动机构66,滑动机构65可驱动推送件6012在推送管6014内沿轴向滑动,第一转动机构66可驱动推送件6012在推送管6014内转动;第二控制组件67包括第二转动机构670,第二转动机构670可驱动推送管6014在推送件6012外转动。鞘管可调弯装置20包括鞘管23及设置于鞘管23近端的调弯手柄25,装载器40包括装载管42,装载管42的远端穿过调弯手柄25连接鞘管23,介入医疗器械推送装置60驱动推送组件601在鞘管23内滑动和/或转动。

以上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