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矫正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52623发布日期:2020-03-06 05:46阅读:1369来源:国知局
牙齿矫正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牙齿的矫正,具体涉及到一种用于前牙深覆合或乳牙反合的前牙咬合错位矫正的牙齿矫正器。



背景技术:

目前,前牙咬合错位从医学上可以分为多种症状,例如包括前牙深覆合、乳牙反合等。

前牙深覆合也叫深咬,是临床常见的错颌畸形,由于前牙过度萌出形成。常用的矫正方法包括固定矫治器,通过在牙齿上粘接托槽,扎入矫治弓丝,通过弓丝的弹力压入上下前牙,矫正深覆合。可以通过平面导板活动矫治器,垫开前牙咬合,通过导板压入下前牙。

平面导板对上前牙可能有唇向推力,造成上前牙唇倾,同时,平面导板活动矫治器戴在患者腭部,需要卡环等固位装置,异物感明显,不舒适,也影响发音。

乳牙反合也称地包天、兜齿,是儿童常见的牙列不齐。牙性的反合常见上前牙内倾,下前牙唇倾,早期治疗效果较好。常规治疗方法包括使用合垫式矫治器的舌簧将上前牙春香推出矫正前牙舌倾从而矫正反合,使用下颌联冠斜面导板引导上前牙唇向移动,使用mrc肌训练器口唇肌训练,促进上下颌正常发育。通过2x4固定矫治器通过托槽合矫治弓丝的作用唇移上前牙矫正反合。

舌簧合垫式矫治器通过卡环固位,弓丝加力方式移动牙,佩戴有异物感,弓丝加力或带来不适,需要经常定期复诊加力,舌簧加力及牙移动不易控制。下颌联冠斜面导板一般为硬塑料制成,粘接在牙齿上的咬合时会形成早接触,咬合不适,过度咬合可能造成牙齿松动,不易控制。活动的联冠斜面导板容易脱落,影响矫正效果,也会存在误吞风险。mrc肌训练器不适合定制化矫治器,不能适合所有患者,牙移动不精确,以肌功能调整为主。早期使用固定矫治器,黏膜刺激等患儿的不适,患儿配合度、饮食、口腔卫生都会给治疗的持续性带来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更加友好的对前牙咬合错位进行矫正,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上下一体的矫治器,通过弹性材料的回弹力同时矫正上下前牙的位置,从而对前牙的乳牙反合或者深覆合症状进行矫正。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牙齿矫正器,牙齿矫正器用于前牙深覆合或乳牙反合的前牙咬合错位症状的矫正,牙齿矫正器包括有牙套,牙套为一体成型的弹性材料制成;

牙套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一排若干个用于嵌入咬合错位的上下排前牙的齿槽,齿槽的内轮廓根据患者咬合错位的前牙形状及位置所确定;

其中,以患者前牙牙颈部且位于牙根长度的2/5处作为旋转中心对前牙旋转后的前牙外轮廓作为各齿槽的内轮廓。

进一步的,齿槽前侧并靠近牙根部设置有台阶,在深覆合前牙咬合处的齿槽前侧内壁与深覆合前牙之间留有空隙供牙齿外侧托槽的安装。

进一步的,任意一齿槽中的台阶距离当前所述齿槽最深处2-5mm。

进一步的,空隙的宽度为2-4mm。

乳牙反合或者深覆合的患者只需要将牙咬入牙齿矫正器,通过硅胶的弹性恢复力使牙按阻抗中心的位置倾斜移动,从而对前牙的乳牙反合或者深覆合症状进行矫正,佩戴比较舒适。同时采用两侧咬合部设计,解决了咬合过深需要垫开的问题。双侧连接方便患者佩戴,同时可以获得稳定咬入位置,对患者矫正更加友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前牙深覆合症状矫正的矫正器的示意图;

图3-4为两个实施例中,患者佩戴前牙深覆合矫正器的示意图;

图5-6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乳牙反合症状矫正的矫正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理解本实用新型,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步骤以及详细的结构,以便阐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牙齿矫正器,该牙齿矫正器用于前牙深覆合或乳牙反合的前牙咬合错位症状的矫正,牙齿矫正器包括有牙套1,牙套1为一体成型的弹性材料制成;牙套1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一排若干个用于嵌入咬合错位的上下排前牙的齿槽2,齿槽2的内轮廓根据患者咬合错位的前牙形状及位置所确定。具体的说,以患者前牙牙颈部且位于牙根长度的2/5处作为旋转中心对前牙旋转后的前牙外轮廓作为各齿槽的内轮廓。

在具体应用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牙齿矫正器还可配合牙齿外侧的托槽4对牙齿进行矫正,因此需要在齿槽2中预留出安装托槽4的空间。如图所示,齿槽2前侧并靠近牙根部设置有台阶5,在深覆合前牙咬合处的齿槽2前侧内壁与深覆合前牙之间留有空隙3供牙齿外侧托槽4的安装。可选的,任意一齿槽中的台阶5与当前所述齿槽最深处之间的距离l1为2-5mm,空隙3的宽度l2为2-4mm。

实施例一

下面就深覆合矫正器设计制造过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s1、通过口内扫描直接获得患者的数字化牙颌模型或取模灌注石膏模型后通过扫描石膏模型的方法间接获得患者的数字化牙颌模型。

s2、将患者数字化模型上牙齿进行切分,成为可移动的牙单位。

s3、从患者的全景片上测量前牙牙根的长度,距牙颈部牙根长度的2/5处(即图3所示2a)作为牙移动的旋转中心,倾斜移动排齐上下前牙。

s4、分离上下牙2~4mm。

s5、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注塑模具。

s7、在注塑模具中注入30~60°的硅胶。

s8、冷却后取出,形成连成一体的深覆合矫正器。

利用本实用新型的牙齿矫正器对深覆合进行矫正时,深覆合矫正器上下连成一体,上下前牙对合,患者本身的咬合力通过弹性硅胶施加到上下前牙,达到同时压入上下前牙的目的。该矫正器以牙根在牙槽骨内的阻抗中心作为倾斜移动的旋转中心排齐前牙,更符合生理性牙移动。

实施例二

下面就乳牙反合矫正器设计制造过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s1、通过口内扫描直接获得患者的数字化牙颌模型或取模灌注石膏模型后通过扫描石膏模型的方法间接获得患者的数字化牙颌模型。

s2、将患者数字化模型上牙齿进行切分,成为可移动的牙单位。

s3、从患者的全景片上测量从患者的全景片上测量前牙牙根的长度,距牙颈部牙根长度的2/5处作为牙移动的旋转中心,倾斜移动排齐上下前牙。

s4、分离上下牙2~4mm。

s5、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注塑模具。

s7、在注塑模具中注入30~60°的硅胶。

s8、冷却后取出,形成连成一体的乳牙反合矫正器。

利用本实用新型的牙齿矫正器对乳牙反合进行矫正时,乳牙反合矫正器上下连成一体,上下前牙对合,患者本身的咬合力通过弹性硅胶施加到上下前牙,达到同时压入上下前牙的目的。该矫正器以牙根在牙槽骨内的阻抗中心作为倾斜移动的旋转中心排齐前牙,更符合生理性牙移动。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其中未尽详细描述的设备和结构应该理解为用本领域中的普通方式予以实施;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