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术中经皮骨折端临时固定及复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15651发布日期:2020-02-14 15:36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一种术中经皮骨折端临时固定及复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断骨手术辅助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术中经皮骨折端临时固定及复位装置。



背景技术:

骨科是一门临床技术与材料科学相结合的学科,其发展不仅与外科医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相关,与手术器械及材料的发展也密不可分。对于移位明显或粉碎性骨折,手术切开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已经逐渐被外科医生及外界所接受。很多时候,医生会通过教学模拟手术来训练实务技能,在教学模拟手术中,骨折复位是手术操作的重要技术部分,骨折端在双侧肌肉的不同方向牵拉下骨折复位困难,或者复位后易发生再次移位(如股骨中段骨折在股四头肌和股二头肌等肌肉在拮抗牵拉),尤其是粉碎性骨折,其骨折复位后需要将骨折端两侧保持一定的距离后临时固定(中间间隙填塞粉碎的骨折碎片或植骨材料达到解剖复位)。因此如何在术中保持精准的骨折复位及复位后骨折端临时的可靠固定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文献报道有很多骨折复位装置,但是在临床的应用并不是很多,部分是因为器械操作复杂,学习曲线较长,外科医生难以普及;部分装置因为明显增加手术费用,为患者的经济带来负担。因此,临床急需一种简单有效、成本低的骨折固定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结构合理,定位精度高,能有效固定骨折端的骨折复位及固定装置,达到降低骨折端再次移位的风险,减少模拟教学手术中反复复位的医源性损伤、节省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以及减少患者的疼痛,低成本的一种术中经皮骨折端临时固定及复位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术中经皮骨折端临时固定及复位装置,包括分别固定在两节断骨上的第一垂直固定杆和第二垂直固定杆,第一垂直固定杆上设有第一横杆,第二垂直固定杆上设有第二横杆,第一垂直固定杆和第二垂直固定杆之间设有弧形盘,弧形盘同心设有第一弧形导槽和第二弧形导槽,第一横杆滑动插设于第一弧形导槽内,第二横杆滑动插设于第二弧形导槽内,弧形盘上设有与第一弧形导槽和第二弧形导槽相匹配的角度刻度线。

上述的第一横杆在弧形盘上的投影与第一弧形导槽的径向线重合;第二横杆在弧形盘上的投影与第二弧形导槽的径向线重合。

一种方案中第一横杆设有第一螺纹段,第一垂直固定杆上设有供第一螺纹段螺纹配接的第一螺纹孔;第二横杆设有第二螺纹段,第二垂直固定杆上设有供第二螺纹段螺纹配接的第二螺纹孔;第一横杆设有勾置于第一弧形导槽的第一限位件,第二横杆设有勾置于第二弧形导槽的第二限位件。

上述的弧形盘包括设有第一弧形导槽的第一盘体,以及设有第二弧形导槽的第二盘体,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分别夹设于第一盘体和第二盘体之间,第一盘体和第二盘体连有紧固件。

上述的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分别为球体。

上述的第一限位件转动连于第一横杆的末端,第二限位件转动连于第二横杆的末端。

上述的第一横杆设有横向贯穿自身的第一横向孔,第二横杆设有横向贯穿自身的第二横向孔,第一横向孔和第二横向孔是供针状工具插入扭转之用;紧固件包括设于第二盘体的螺栓,第一盘体设有供螺栓伸出的圆孔,第一盘体的外侧面设有螺纹配接于螺栓的螺母。另一种方案中第一弧形导槽和第二弧形导槽分别贯通设于弧形盘上,第一横杆设有第三螺纹段,第三螺纹段螺纹配置有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位于第一弧形导槽的两侧;第二横杆设有第四螺纹段,第四螺纹段螺纹配置有第三螺母和第四螺母,第三螺母和第四螺母位于第二弧形导槽的两侧。

上述的第一横杆设有套置于第一垂直固定杆的第一通孔,第二横杆设有套置于第二垂直固定杆的第二通孔。

一种术中经皮骨折端临时固定及复位装置的操作方法:第一步,将第一垂直固定杆和第二垂直固定杆分别固定在两节断骨上;

第二步,参照角度刻度线调整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使两节断骨扭转复位,并且使两节断骨相向移动复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术中经皮骨折端临时固定及复位装置,包括分别固定在两节断骨上的第一垂直固定杆和第二垂直固定杆,第一垂直固定杆上设有第一横杆,第二垂直固定杆上设有第二横杆,第一垂直固定杆和第二垂直固定杆之间设有弧形盘,弧形盘同心设有第一弧形导槽和第二弧形导槽,第一横杆滑动插设于第一弧形导槽内,第二横杆滑动插设于第二弧形导槽内,弧形盘上设有与第一弧形导槽和第二弧形导槽相匹配的角度刻度线。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其操作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定位精度高,能有效固定骨折端,降低骨折端再次移位的风险,减少术中反复复位的医源性损伤、节省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以及减少患者的疼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是图1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至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第一垂直固定杆1、第一螺纹孔11、第一横杆2、第一限位件21、第一螺纹段22、第一横向孔23、第一通孔24、第三螺纹段25、弧形盘3、第一盘体31、第一弧形导槽311、圆孔312、第二盘体32、第二弧形导槽321、角度刻度线33、第二横杆4、第二限位件41、第二螺纹段42、第二横向孔43、第二通孔44、第四螺纹段45、第二垂直固定杆5、第二螺纹孔51、紧固件6、螺母61、螺栓62、第一螺母71、第二螺母72、第三螺母73、第四螺母74。

实施例一,如图1至3所示,一种术中经皮骨折端临时固定及复位装置,包括分别固定在两节断骨上的第一垂直固定杆1和第二垂直固定杆5,第一垂直固定杆1上设有第一横杆2,第二垂直固定杆5上设有第二横杆4,第一垂直固定杆1和第二垂直固定杆5之间设有弧形盘3,弧形盘3同心设有第一弧形导槽311和第二弧形导槽321,第一横杆2滑动插设于第一弧形导槽311内,第二横杆4滑动插设于第二弧形导槽321内,弧形盘3上设有与第一弧形导槽311和第二弧形导槽321相匹配的角度刻度线33。

实施例中,第一横杆2在弧形盘3上的投影与第一弧形导槽311的径向线重合;第二横杆4在弧形盘3上的投影与第二弧形导槽321的径向线重合。第一横杆2在第一弧形导槽311内移动的角度等于第一垂直固定杆1和对应断骨摆动的角度;而第二横杆4在第二弧形导槽321内移动的角度等于第二垂直固定杆5和对应断骨摆动的角度。

实施例中,一种方案为第一横杆2设有第一螺纹段22,第一垂直固定杆1上设有供第一螺纹段22螺纹配接的第一螺纹孔11;第二横杆4设有第二螺纹段42,第二垂直固定杆5上设有供第二螺纹段42螺纹配接的第二螺纹孔51;第一横杆2设有勾置于第一弧形导槽311的第一限位件21,第二横杆4设有勾置于第二弧形导槽321的第二限位件41。通过转动第一横杆2能够调整第一垂直固定杆1与弧形盘3之间的距离,通过转动第二横杆4能够调整第二垂直固定杆5与弧形盘3之间的距离,便于两节断骨的相向移动配对。

实施例中,弧形盘3包括设有第一弧形导槽311的第一盘体31,以及设有第二弧形导槽321的第二盘体32,第一限位件21和第二限位件41分别夹设于第一盘体31和第二盘体32之间,第一盘体31和第二盘体32连有紧固件6。通过紧固件6能够调整第一盘体31和第二盘体32之间的距离,从而夹紧第一限位件21和第二限位件41,防止第一限位件21和第二限位件41的松动。

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21和第二限位件41分别为球体。球体能够使第一横杆2和第二横杆4相对于弧形盘3摆动,从而适用于在高低不平的断骨上面进行操作。

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21转动连于第一横杆2的末端,第二限位件41转动连于第二横杆4的末端。当第一盘体31和第二盘体32夹紧第一限位件21和第二限位件41时,第一横杆2和第二横杆4依然能够转动,从而调节第一垂直固定杆1和第二垂直固定杆5之间的距离,最终便于两节断骨的相向移动配对。

实施例中,第一横杆2设有横向贯穿自身的第一横向孔23,第二横杆4设有横向贯穿自身的第二横向孔43,第一横向孔23和第二横向孔43是供针状工具插入扭转之用;紧固件6包括设于第二盘体32的螺栓62,第一盘体31设有供螺栓62伸出的圆孔312,第一盘体31的外侧面设有螺纹配接于螺栓62的螺母61,通过旋转螺母61就能够调节第一盘体31和第二盘体32之间的距离。

实施例一的操作方法:

第一步,将第一垂直固定杆1和第二垂直固定杆5分别固定在两节断骨上;

第二步,参照角度刻度线33调整第一横杆2和第二横杆4,使两节断骨扭转复位;

第三步,通过调节紧固件6,使第一盘体31和第二盘体32夹紧第一限位件21和第二限位件41,最终防止第一横杆2和第二横杆4继续在弧形盘3上滑动;

第四步,旋转第一横杆2或旋转第二横杆4,使第一垂直固定杆1和第二垂直固定杆5之间的距离缩小,最终将两节断骨相向移动配对。

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相似之处为:一种术中经皮骨折端临时固定及复位装置,包括分别固定在两节断骨上的第一垂直固定杆1和第二垂直固定杆5,第一垂直固定杆1上设有第一横杆2,第二垂直固定杆5上设有第二横杆4,第一垂直固定杆1和第二垂直固定杆5之间设有弧形盘3,弧形盘3同心设有第一弧形导槽311和第二弧形导槽321,第一横杆2滑动插设于第一弧形导槽311内,第二横杆4滑动插设于第二弧形导槽321内,弧形盘3上设有与第一弧形导槽311和第二弧形导槽321相匹配的角度刻度线33。

实施例中,第一横杆2在弧形盘3上的投影与第一弧形导槽311的径向线重合;第二横杆4在弧形盘3上的投影与第二弧形导槽321的径向线重合。第一横杆2在第一弧形导槽311内移动的角度等于第一垂直固定杆1和对应断骨摆动的角度;而第二横杆4在第二弧形导槽321内移动的角度等于第二垂直固定杆5和对应断骨摆动的角度。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弧形导槽311和第二弧形导槽321分别贯通设于弧形盘3上,第一横杆2设有第三螺纹段25,第三螺纹段25螺纹配置有第一螺母71和第二螺母72,第一螺母71和第二螺母72位于第一弧形导槽311的两侧;第二横杆4设有第四螺纹段45,第四螺纹段45螺纹配置有第三螺母73和第四螺母74,第三螺母73和第四螺母74位于第二弧形导槽321的两侧。通过调节第一螺母71和第二螺母72就能够调整第一横杆2在第一弧形导槽311内的进出,通过调节第三螺母73和第四螺母74就能够调整第二横杆4在第二弧形导槽321内的进出,从而能够调节第一垂直固定杆1和第二垂直固定杆5之间的距离,最终便于两节断骨的相向移动配对。

实施例中的第一横杆2设有套置于第一垂直固定杆1的第一通孔24,第二横杆4设有套置于第二垂直固定杆5的第二通孔44。由于第一螺母71和第二螺母72拧紧后第一横杆2会垂直于弧形盘3,所以第一通孔24能够通过在第一垂直固定杆1上的移动来减小对第一垂直固定杆1的轴向作用力;同样的第三螺母73和第四螺母74拧紧后第二横杆4也会垂直于弧形盘3,所以第二通孔44能够通过在第二垂直固定杆5上的移动来减小对第二垂直固定杆5的轴向作用力。

实施例一的操作方法:

第一步,将第一垂直固定杆1和第二垂直固定杆5分别固定在两节断骨上;

第二步,参照角度刻度线33调整第一横杆2和第二横杆4,使两节断骨扭转复位;

第三步,通过调节第一螺母71和第二螺母72来控制第一横杆2在第一弧形导槽311内的伸出长度,通过调节第三螺母73和第四螺母74来控制第二横杆4在第二弧形导槽321内的伸出长度,最终控制使第一垂直固定杆1和第二垂直固定杆5之间的距离,最终将两节断骨相向移动配对,与此同时,还能防止第一横杆2和第二横杆4继续在弧形盘3上滑动。

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已阐明,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做出的各种变化或改型都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