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骨折复位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77793发布日期:2020-02-21 19:10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一种骨折复位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学器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骨折复位固定器。



背景技术:

手法复位是骨伤科的治疗手段,利用徒手将骨折或脱位之关节复位。很多患者骨折后会去中医院通过手法复位进行治疗,并使用小夹板和压力垫对骨折的地方进行纠正和固定,但是这种方式容易发生骨折复位后再移位的情况,并且容易产生关节僵硬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骨折复位固定器,能够避免发生骨折复位后再移位的情况,提高了治疗骨折的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骨折复位固定器,包括两个固定支架、第一克氏针、第二克氏针、多个支撑半环和多根第一螺纹克氏针;

所述第一克氏针依次穿过所述两个固定支架的一端并与所述两个固定支架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克氏针依次穿过所述两个固定支架的另一端并与所述两个固定支架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克氏针可沿所述固定支架的长度方向移动;

所述支撑半环设置于第一克氏针和第二克氏针之间,并且所述支撑半环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固定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螺纹克氏针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半环上。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支架的一端设有供所述第一克氏针穿过的第一通孔;

所述固定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通孔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一螺丝孔;

所述第一螺丝孔与所述第一通孔相交设置;

还设有与所述第一螺丝孔相适配的第一螺丝。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支架的另一端设有通槽;

所述通槽内沿着所述固定支架的长度方向可移动连接有一移动块;

所述移动块的一侧设置于所述通槽内,所述移动块的另一侧延伸出所述通槽;

所述移动块设有供所述第二克氏针穿过的第二通孔;

所述移动块延伸出所述通槽的部分与所述第二通孔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螺丝孔;

所述第二螺丝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相交设置;

还设有与所述第二螺丝孔适配的第二螺丝;

所述固定支架沿其长度方向靠近所述通槽的端面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移动块上朝向所述第三通孔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三通孔相适配的第三螺丝孔;

还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三通孔和第三螺丝孔适配的第三螺丝。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块的形状呈l型;

所述l型移动块的长直边插入所述通槽,所述长直边的高度与所述通槽的高度适配;

所述l型移动块的短直边的高度与所述固定支架的高度相适配。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四螺丝孔、第四通孔和第四螺丝;

所述第四螺丝孔沿所述固定支架长度方向分别间隔设置于所述固定支架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支撑半环的两端设有与所述第四螺丝孔相适配的第四通孔,所述第四螺丝与所述第四螺丝孔相适配。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半环包括支撑半环主体和连接件;

所述连接件分别连接于所述支撑半环主体的两端,所述第四螺丝孔设置于所述连接件上;

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支撑半环主体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五螺丝孔、第五通孔、第五螺丝、翼状螺丝帽和第一螺纹克氏针;

所述翼状螺丝帽包括固定板和螺丝帽主体,所述螺丝帽主体固定于所述固定板的中间;

所述固定板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五螺丝孔,所述支撑半环沿其周向间隔设有与所述第五螺丝孔适配的第五通孔,所述第五螺丝与所述第五螺丝孔相适配;

所述第一螺纹克氏针的针尾设有与所述螺丝帽主体适配的螺纹,所述翼状螺丝帽与支撑半环连接后所述螺丝帽主体的螺孔方向朝向所述支撑半环的圆心。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六螺丝孔和第二螺纹克氏针;

所述第六螺丝孔间隔设置于所述固定支架的侧壁上;

所述第二螺纹克氏针的针尾设有与所述第六螺丝孔相适配的螺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两个固定支架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克氏针,在两个固定支架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二克氏针,并且第二克氏针可沿固定支架的长度方向移动,因此可将第一克氏针和第二克氏针分别穿过骨折处的两端,然后移动第二克氏针使骨折处进行复位调整,再通过设置多个支撑半环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固定支架固定连接,使其构成一个稳定的立体框架用于套设在骨折处,符合骨科生物学的稳定结构,便于对骨折处的固定,在多个支撑半环上固定连接第一螺纹克氏针,将第一螺纹克氏针的针尖压紧骨折线的上缘和下缘起加压作用,从而避免发生骨折复位后再移位的情况和产生关节僵硬的问题,后续无需切开骨折处再对骨折处进行复位处理,能够以最小的损伤达到良好的复位和固定效果,符合现在骨科微创治疗的原则。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骨折复位固定器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骨折复位固定器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骨折复位固定器的侧视图;

标号说明:

1、固定支架;2、第一克氏针;3、第二克氏针;4、移动块;5、支撑半环;6、第一螺纹克氏针;7、第二螺纹克氏针。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一种骨折复位固定器,包括两个固定支架、第一克氏针、第二克氏针、多个支撑半环和多根第一螺纹克氏针;

所述第一克氏针依次穿过所述两个固定支架的一端并与所述两个固定支架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克氏针依次穿过所述两个固定支架的另一端并与所述两个固定支架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克氏针可沿所述固定支架的长度方向移动;

所述支撑半环设置于第一克氏针和第二克氏针之间,并且所述支撑半环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固定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螺纹克氏针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半环上。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两个固定支架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克氏针,在两个固定支架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二克氏针,并且第二克氏针可沿固定支架的长度方向移动,因此可将第一克氏针和第二克氏针分别穿过骨折处的两端,然后移动第二克氏针使骨折处进行复位调整,再通过设置多个支撑半环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固定支架固定连接,使其构成一个稳定的立体框架用于套设在骨折处,符合骨科生物学的稳定结构,便于对骨折处的固定,在多个支撑半环上固定连接第一螺纹克氏针,将第一螺纹克氏针的针尖压紧骨折线的上缘和下缘起加压作用,从而避免发生骨折复位后再移位的情况和产生关节僵硬的问题,后续无需切开骨折处再对骨折处进行复位处理,能够以最小的损伤达到良好的复位和固定效果,符合现在骨科微创治疗的原则。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支架的一端设有供所述第一克氏针穿过的第一通孔;

所述固定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通孔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一螺丝孔;

所述第一螺丝孔与所述第一通孔相交设置;

还设有与所述第一螺丝孔相适配的第一螺丝。

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在固定支架的一端与所述通孔对应的位置设置第一螺丝孔,能够在第一克氏针穿过两个固定支架的第一通孔后,旋紧第一螺丝孔内的第一螺丝至第一克氏针处对第一克氏针进行固定,方便且牢固。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支架的另一端设有通槽;

所述通槽内沿着所述固定支架的长度方向可移动连接有一移动块;

所述移动块的一侧设置于所述通槽内,所述移动块的另一侧延伸出所述通槽;

所述移动块设有供所述第二克氏针穿过的第二通孔;

所述移动块延伸出所述通槽的部分与所述第二通孔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螺丝孔;

所述第二螺丝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相交设置;

还设有与所述第二螺丝孔适配的第二螺丝;

所述固定支架沿其长度方向靠近所述通槽的端面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移动块上朝向所述第三通孔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三通孔相适配的第三螺丝孔;

还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三通孔和第三螺丝孔适配的第三螺丝。

从上述描述可知,在第二克氏针穿过两个移动块的第二通孔后,旋紧第二螺丝孔内的第二螺丝至第二克氏针处使第二克氏针保持固定状态,之后根据实际情况旋转与第三通孔和第三螺丝孔适配的第三螺丝使移动块沿固定支架长度方向移动,通过对第二克氏针的牵引来矫正骨折断端之间的缩短畸形,对第二克氏针的加压作用来矫正骨折断端之间的分离,从而实现对骨折处的复位调整,结构的稳定性高,灵活性强。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块的形状呈l型;

所述l型移动块的长直边插入所述通槽,所述长直边的高度与所述通槽的高度适配;

所述l型移动块的短直边的高度与所述固定支架的高度相适配。

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设置移动块的长直边的高度与所述通槽的高度适配,使移动块能够稳定地在通槽内移动,设置短直边的高度与所述固定支架的高度相适配,便于第三螺丝对第二克氏针进行固定,且使移动块与固定支架之间保持良好的平整度,使结构更加稳定。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四螺丝孔、第四通孔和第四螺丝;

所述第四螺丝孔沿所述固定支架长度方向分别间隔设置于所述固定支架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支撑半环的两端设有与所述第四螺丝孔相适配的第四通孔,所述第四螺丝与所述第四螺丝孔相适配。

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沿固定支架长度方向在固定支架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设置第四螺丝孔,且在支撑半环的两端设置与第四螺丝孔相适配的第四通孔,能够使支撑半环对应设置在固定支架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从而使骨折固定复位器形成稳定的立体框架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半环包括支撑半环主体和连接件;

所述连接件分别连接于所述支撑半环主体的两端,所述第四螺丝孔设置于所述连接件上;

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支撑半环主体一体成型。

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连接件可使支撑半环简单方便地固定在固定支架上,连接件和支撑半环主体一体成型使支撑半环的强度高,不易松动。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五螺丝孔、第五通孔、第五螺丝、翼状螺丝帽和第一螺纹克氏针;

所述翼状螺丝帽包括固定板和螺丝帽主体,所述螺丝帽主体固定于所述固定板的中间;

所述固定板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五螺丝孔,所述支撑半环沿其周向间隔设有与所述第五螺丝孔适配的第五通孔,所述第五螺丝与所述第五螺丝孔相适配;

所述第一螺纹克氏针的针尾设有与所述螺丝帽主体适配的螺纹,所述翼状螺丝帽与支撑半环连接后所述螺丝帽主体的螺孔方向朝向所述支撑半环的圆心。

从上述描述可知,翼状螺丝帽与支撑半环固定连接后螺丝帽主体的螺孔方向朝向支撑半环的圆心,使第一螺纹克氏针能够朝向支撑半环的圆心设置,从而能够进一步对骨折断端进行固定,避免骨折断端的移位,提高了治疗效果。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六螺丝孔和第二螺纹克氏针;

所述第六螺丝孔间隔设置于所述固定支架的侧壁上;

所述第二螺纹克氏针的针尾设有与所述第六螺丝孔相适配的螺纹。

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将第六螺丝孔间隔设置于固定支架的侧壁上,能够使第二螺纹克氏针在固定支架的侧壁上进行设置,使第二螺纹克氏针的针尖紧压骨折线的上缘和下缘起加压作用,使对骨折的复位更加稳定,避免骨断端发生移位。

实施例一

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一种骨折复位固定器,包括两个固定支架1、第一克氏针2、第二克氏针3、多个支撑半环5和多根第一螺纹克氏针6;

所述固定支架材质为金属材质;

所述第一克氏针2依次穿过所述两个固定支架1的一端并与所述两个固定支架1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克氏针3依次穿过所述两个固定支架1的另一端并与所述两个固定支架1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克氏针3可沿所述固定支架1的长度方向移动;

所述支撑半环5设置于第一克氏针2和第二克氏针3之间,并且所述支撑半环5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固定支架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螺纹克氏针6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半环5上。

其中,所述固定支架1的一端设有供所述第一克氏针2穿过的第一通孔;

所述固定支架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通孔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一螺丝孔;

所述第一螺丝孔与所述第一通孔相交设置;

还设有与所述第一螺丝孔相适配的第一螺丝。

具体的,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固定支架1的宽度方向平行设置于所述固定支架1内,所述第一螺丝孔与所述固定支架1的高度方向平行设置于所述固定支架1内并与第一通孔垂直相交。

其中,所述固定支架1的另一端设有通槽;

所述通槽内沿着所述固定支架1的长度方向可移动连接有一移动块4;

所述移动块4的一侧设置于所述通槽内,所述移动块4的另一侧延伸出所述通槽;

两个固定支架1平行设置后,固定支架1上的移动块4相对设置;

所述移动块4设有供所述第二克氏针3穿过的第二通孔;

所述移动块4延伸出所述通槽的部分与所述第二通孔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螺丝孔;

所述第二螺丝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相交设置;

还设有与所述第二螺丝孔适配的第二螺丝;

所述固定支架1沿其长度方向靠近所述通槽的端面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移动块4上朝向所述第三通孔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三通孔相适配的第三螺丝孔;

还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三通孔和第三螺丝孔适配的第三螺丝。

具体的,所述第二通孔沿与所述固定支架1的宽度方向平行设置于所述移动块4内,所述第二螺丝孔沿所述固定支架1的高度方向平行设置并与所述第二通孔垂直相交。

其中,所述移动块4的形状呈l型;

所述l型移动块4的长直边插入所述通槽,所述长直边的高度与所述通槽的高度适配;

所述l型移动块4的短直边的高度与所述固定支架1的高度相适配。

其中,还包括第四螺丝孔、第四通孔和第四螺丝;

所述第四螺丝孔沿所述固定支架1长度方向分别间隔设置于所述固定支架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支撑半环5的两端设有与所述第四螺丝孔相适配的第四通孔,所述第四螺丝与所述第四螺丝孔相适配。

可选的,所述可设置第四螺丝孔贯穿所述固定支架1的上、下表面,以便于结构设计。

其中,所述支撑半环5包括支撑半环主体和连接件;

所述连接件分别连接于所述支撑半环主体的两端,所述第四螺丝孔设置于所述连接件上;

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支撑半环主体一体成型。

具体的,所述连接件垂直设置于所述支撑半环主体的两端,使支撑半环5能够与两个固定支架1垂直连接。

其中,还包括第五螺丝孔、第五通孔、第五螺丝、翼状螺丝帽和第一螺纹克氏针6;

所述翼状螺丝帽包括固定板和螺丝帽主体,所述螺丝帽主体固定于所述固定板的中间;

所述固定板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五螺丝孔,所述支撑半环5沿其周向间隔设有与所述第五螺丝孔适配的第五通孔,所述第五螺丝与所述第五螺丝孔相适配;

所述第一螺纹克氏针6的针尾设有与所述螺丝帽主体适配的螺纹,所述翼状螺丝帽与支撑半环5连接后所述螺丝帽主体的螺孔方向朝向所述支撑半环5的圆心。

优选的,第五螺丝的螺径尺寸小于所述第五螺丝孔的孔径尺寸,使所述固定板在所述支撑半环上5在一定角度范围内可以活动,从而使第一螺纹克氏针6可以在朝支撑半环5的圆心的15°范围内调整方向,在第一螺纹克氏针6对骨折断端进行固定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方向,以保证固定的稳定性。

其中,还包括第六螺丝孔和第二螺纹克氏针7;

所述第六螺丝孔间隔设置于所述固定支架1的侧壁上;

所述第二螺纹克氏针7的针尾设有与所述第六螺丝孔相适配的螺纹。

当使用本实用新型的骨折复位固定器进行骨折复位固定时,在骨折处的远近端分别穿过第一克氏针2和第二克氏针3,第一克氏针2和第二克氏针3分别穿过骨折处的远近端的内外侧骨皮质后使骨折处位于两个克氏针的中点,两个固定支架1分别置于患肢的内外两侧,在固定支架1的上下两面相应于骨折断端前后约一公分处分别至少设置两个支撑半环5,使骨折复位固定器至少有两个圆环对患肢进行固定,并旋紧第一螺丝和第二螺丝对第一克氏针2和第二克氏针3进行锁紧固定,减去多余的突出固定支架1外侧的克氏针,旋转第三螺丝带动移动块4沿固定支架1长度方向移动,以使骨断端复位,使用第一螺纹克氏针6和第二克氏针3的针尖紧压在骨折线的上缘和下缘对骨折四周起加压作用,矫正骨折断端的前后和侧方移位。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骨折复位固定器,通过将第一克氏针和第二克氏针分别穿过骨折处的两端,然后移动第二克氏针使骨折处进行复位调整,再通过设置多个支撑半环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固定支架固定连接,使其构成一个稳定的立体框架用于套设在骨折处,符合骨科生物学的稳定结构,在多个支撑半环上固定连接第一螺纹克氏针,在固定支架的侧壁连接第二螺纹克氏针,将螺纹克氏针的针尖压紧骨折线的上缘和下缘起加压作用,从而避免发生骨折复位后再移位的情况和产生关节僵硬的问题,后续无需切开骨折处再对骨折处进行复位处理,能够以最小的损伤达到良好的复位和固定效果,符合现在骨科微创治疗的原则。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