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胸外术后引流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15444发布日期:2020-05-20 02:28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一种胸外术后引流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引流管固定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胸外术后引流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往往需要在对患者手术后对齐伤口插入引流管,进而便于将患者体内组织间或体腔中积聚的脓、血、液体导引至体外,防止术后感染与影响伤口愈合,现在的对引流管的固定方式多采用固定贴将引流管贴合在人体上;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以下问题:现有固定引流管的方法会导致引流管与伤口接触的部位容易晃动,从而使得患者病痛增加,同时固定贴容易脱落,从而影响引流管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胸外术后引流固定装置,旨在改善现有固定引流管的方法会导致引流管与伤口接触的部位容易晃动,从而使得患者病痛增加,同时固定贴容易脱落,从而影响引流管的使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胸外术后引流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头、引流瓶和引流管,引流管一端穿过固定头中部,且引流管另一端插进引流瓶,固定头由收紧扣、固定贴、固定盘和无菌棉构成,固定盘底部压合有无菌棉,且固定板上表面贴合有固定贴,固定盘上表面中部设有收紧扣,固定盘中部设有插孔,且固定盘上表面沿插孔边缘设有限位圈,限位圈顶端均匀的设有一圈螺纹片,限位圈上的一圈螺纹片为连续螺纹,螺纹片相对于垂直于限位圈的方向向外倾斜10°,螺纹片内侧设有橡胶压片。

进一步的,收紧扣内侧设有内螺纹,固定贴中部设有穿孔,固定贴的表面设有密集的透气孔;收紧扣是便于通过拧动的方式对引流管进行卡紧透气孔是便于透气,避免固定贴贴合的部位容易滋生细菌。

进一步的,穿孔的半径大于收紧扣的半径,且穿孔的半径小于固定盘的半径;固定贴中部的穿孔是避免固定贴和收紧扣发生干涉,同时也保证了固定贴能够稳定的将固定盘固定在人体上。

进一步的,无菌棉中部设有通孔,且通孔的半径不小于插孔的半径;这种结构便于引流管穿过,进而方便引流管能够稳定的插在人体上。

进一步的,引流瓶顶端开口,且开口边缘同样设有限位圈和螺纹片,限位圈上套有收紧扣;这种结构的引流瓶便于与引流管进行连接,进而方便对引流管安装和拆卸,同时也方便引流管和引流瓶之间配合的稳定性,避免影响对人体内组织间或体腔中积聚的脓、血、液体导引至体外的流程。

使用时先将引流管一端插进引流瓶内,然后旋转收紧扣,使得收紧扣向上移动,在收紧扣向上移动的过程中螺纹片倾斜的角度逐渐回归到垂直于限位圈的方向,且在螺纹片收紧的过程中橡胶压片逐渐压紧在引流管的圆弧侧面上,从而使得引流管和引流瓶紧密连接,然后以此将固定贴,固定盘和无菌棉从引流管的另一端依次套在引流管上,最后将引流管插进人体的伤口处,然后拨动无菌棉,使得无菌棉贴合人体的肌肤,之后使得压盘底面压紧在无菌棉上,然后将固定贴贴在人体肌肤上,最后拧动收紧扣,使得收紧扣将螺纹片的收紧至垂直于限位圈的方向,使得橡胶压片压紧在引流管上即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引流管固定装置的结构进行改进,使得引流管与患者伤口接触稳定,从而避免由于引流管晃动而增加患者病痛的问题,且这种固定装置无需用多个固定贴对引流管进行固定,从而方便引流管的使用,也便于在后期对固定装置进行拆卸。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引流装置整体结构在前部俯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引流装置整体结构在前部仰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固定头分解的时在前部俯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固定头在前部俯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固定头在前部仰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引流瓶在前部俯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固定头;11-收紧扣;12-固定贴;121-穿孔;13-固定盘;130-限位圈;131-螺纹片;132-橡胶压片;133-插孔;14-无菌棉;2-引流瓶;3-引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

实施例:参照图1和图2所示:一种胸外术后引流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头1、引流瓶2和引流管3;引流管3一端穿过固定头1中部,且引流管3另一端插进引流瓶2;固定头1便于与引流管3配合,进而方便将引流管3稳定的贴合在人体上,从而方便引流管3的稳定,避免引流管3与人体伤口接触的部分容易晃动而给患者带来病痛,引流管3便于将人体组织内部的或体腔中积聚的脓、血、液体导引至体外,且引流管3液便于将固定头1和引流管3进行连接,引流瓶2便于承接引流管3引出的液体,便于后期与液体进行处理;这种结构使得引流管3与患者伤口接触稳定,从而避免由于引流管3晃动而增加患者病痛的问题,且这种固定装置无需用多个固定贴12对引流管3进行固定,从而方便引流管3的使用,也便于在后期对固定装置进行拆卸。

参照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固定头1由收紧扣11、固定贴12、固定盘13和无菌棉14构成,固定盘13底部压合有无菌棉14,且固定盘13上表面贴合有固定贴12,且固定盘13上表面中部设有收紧扣11;收紧扣11便于在引流管3穿过固定头1后对引流管3进行固定,方便将固定头1稳定在引流管3上的某个位置,固定贴12便于将无菌棉14和固定盘13盘贴合在人体上,固定盘13便于与引流管3进行连接,从而方便将引流管3固定在人体上,避免引流管3人体上晃动;收紧扣11内侧设有内螺纹,固定贴12中部设有穿孔121,穿孔121的半径大于收紧扣11的半径,且穿孔121的半径小于固定盘13的半径,且固定贴12的表面设有密集的透气孔;收紧扣11是便于通过拧动的方式对引流管3进行卡紧,固定贴12中部的穿孔121是避免固定贴12和收紧扣11发生干涉,同时也保证了固定贴12能够稳定的将固定盘13固定在人体上;固定盘13中部设有插孔133,且固定盘13上表面沿插孔133边缘设有限位圈130,限位圈130顶端均匀的设有一圈螺纹片131;限位圈130是便于在不使用收紧扣11时用于存放收紧扣11,也避免收紧扣11与固定盘13脱离,螺纹片131便于配合收紧扣11使用,同时便于收紧扣11收紧时螺纹片131能够将引流管3压紧;限位圈130上的一圈螺纹片131为连续螺纹,且螺纹片131相对于垂直于限位圈130的方向向外倾斜10°,且螺纹片131内侧设有橡胶压片132;螺纹片131箱对于限位圈130向外倾斜是便于在不对螺纹片131进行收紧时引流管3能够穿过固定盘13,橡胶压片132便于贴合在引流管3圆弧侧面,进而方便螺纹片131收紧时橡胶压片132能够压紧在引流管3上,方便将固定盘13压紧在引流管3的某个位置;无菌棉14中部设有通孔,且通孔的半径不小于插孔133的半径;这种结构便于引流管3穿过,进而方便引流管3能够稳定的插在人体上;引流瓶2顶端开口,且开口边缘同样设有限位圈130和螺纹片131,且限位圈130上套有收紧扣11;这种结构的引流瓶2便于与引流管3进行连接,进而方便对引流管3安装和拆卸,同时也方便引流管3和引流瓶2之间配合的稳定性,避免影响对人体内组织间或体腔中积聚的脓、血、液体导引至体外的流程。

工作原理;使用时先将引流管3一端插进引流瓶2内,然后旋转收紧扣11,使得收紧扣11向上移动,在收紧扣11向上移动的过程中螺纹片131倾斜的角度逐渐回归到垂直于限位圈130的方向,且在螺纹片131收紧的过程中橡胶压片132逐渐压紧在引流管3的圆弧侧面上,从而使得引流管3和引流瓶2紧密连接,然后以此将固定贴12,固定盘13和无菌棉14从引流管3的另一端依次套在引流管3上,最后将引流管3插进人体的伤口处,然后拨动无菌棉14,使得无菌棉14贴合人体的肌肤,之后使得压盘底面压紧在无菌棉14上,然后将固定贴12贴在人体肌肤上,最后拧动收紧扣11,使得收紧扣11将螺纹片131的收紧至垂直于限位圈130的方向,使得橡胶压片132压紧在引流管3上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