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过滤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62444发布日期:2020-08-07 18:20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一种过滤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过滤器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过滤器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静脉输液加药所使用的加药注射器均为普通注射器,普通注射器都没有将药液过滤的功能,一般在加药时,药水瓶的橡胶塞被针头扎过后会形成橡胶微粒随针头一起进入药水中,并且,同样的药水瓶中的颗粒也会进入药水中;并且随着注射一同注射入人体中,再经过血液进入人体内部,从而形成人体内部组织的病变以及瘤变化,输液微粒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已经是公知的事实。

目前解决上述问题是通过使用过滤器的精密输液器,这种精密输液器的价格较普通的注射器昂贵,而且过滤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不足,现设计通过设置微米级的第二过滤膜对药液形成过滤,减少药液中的杂质,避免对人体产生的不利影响。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过滤器,其中,包括:

下盖,所述下盖的上表面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一环形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位于所述下盖的中部,所述第一环形凹槽位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外侧,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和所述第一凹槽之间形成一第一环形凸起;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为斜面,所述斜面的左侧低于所述斜面的右侧;所述第一环形凹槽的底面开设若干下盖下导流孔,若干所述下盖下导流孔贯通至所述下盖的下表面;所述下盖的下表面设置一下引流槽;所述锥面开设若干径向通道,每一所述径向通道的一端与同侧所述下盖下导流孔连通,同一所述径向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下引流槽相贯通;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开设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贯通至所述下引流槽;

上盖,所述上盖盖于所述下盖;所述上盖的上表面为锥面,该锥面的中部开设上盖上导流孔,所述上盖上导流孔贯通至所述上盖的下表面;所述上盖的上表面还开设若干上盖下导流孔,若干所述上盖下导流孔分别对应若干所述下盖下导流孔;所述上盖的下表面开设若干挡片凸筋,并且位于左侧的所述挡片凸筋高于其余的所述挡片凸筋;所述上盖的下表面还设有一第二环形凸起,所述第二环形凸起位于若干所述挡片凸筋的外侧;若干所述挡片凸筋和所述第二环形凸起之间嵌有所述第一环形凸起;

第一过滤膜,所述第一过滤膜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位于左侧的所述挡片凸筋的下端抵压于所述第一过滤膜的上表面的左侧;

第二过滤膜,所述第二过滤膜设置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的底面。

上述一种过滤器,其中,所述上盖还包括:四延伸部,两所述延伸部位于第一直线,另两所述延伸部位于第二直线,所述第一直线与所述第二直线相垂直且同一平面;每一所述延伸部的一端均分别连接于所述上盖上导流孔的内壁,同一所述延伸部的另一端均设置有弧形缺口;四所述延伸部的四所述弧形缺口均位于同一圆的边缘;并且每一所述延伸部的下端面与所述上盖的下表面平齐。

上述一种过滤器,其中,所述上盖还包括:四条形凸起,四所述条形凸起分别设置于四所述延伸部的下端面。

上述一种过滤器,其中,所述上盖的下表面的外缘的左侧设置有一向下的凸起结构,所述下盖的上表面的外缘的左侧设置有一凹槽结构;所述凸起结构嵌于所述凹槽结构内。

上述一种过滤器,其中,所述下盖还包括:若干卡紧柱体,若干所述卡紧柱体圆周阵列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内壁。

上述一种过滤器,其中,所述下盖还包括:十字结构,所述十字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内,并且所述十字结构的左侧低于所述斜面的右侧;所述十字结构与四所述延伸部相对应。

上述一种过滤器,其中,所述斜面上设置有一环形的倾斜密封平台,所述倾斜密封平台上垫设有所述第一过滤膜。

上述一种过滤器,其中,所述第一环形凹槽的底面的内圈设置有一第一环形垫圈,所述第一环形凹槽的底面的外圈设置有一第二环形垫圈;所述第二过滤膜的内圈垫于所述第一环形垫圈,所述第二过滤膜的外圈垫于所述第二环形垫圈。

上述一种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膜为纳米级膜片,所述第二过滤膜为微米级膜片。

用以上技术方案,能够达到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过滤膜为10纳米级,具有亲水性和疏水性特点,在注射初期便于药液储液腔内的气体和精密过滤器内部未过滤的药液提前排出。

本实用新型在抽取药液时储液腔易进入的空气,精密过滤器的上端面为锥面便于集气排空。

本发明下盖设有倾斜密封平台,上盖内置一个挡片凸筋向下沿伸抵至第一过滤膜的一侧,从而使得定位第一过滤膜,并且便于的第一过滤膜的打开和关闭及排气和进行纳米级过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过滤器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a的放大图;

图3是图1的b的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过滤器的下盖的俯视方向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过滤器的下盖和第二过滤膜的俯视方向的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过滤器的下盖和第二过滤膜的俯视方向的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过滤器的上盖的俯视方向的立体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过滤器的上盖的仰视方向的立体图。

附图中:

1、下盖;11、第一凹槽;111、第一通孔;12、第一环形凹槽;121、下盖下导流孔;122、第一环形垫圈;123、第二环形垫圈;13、第一环形凸起;14、下引流槽;15、径向通道;16、凹槽结构;17、卡紧柱体;18、十字结构;19、倾斜密封平台;2、上盖;21、上盖上导流孔;22、上盖下导流孔;23、挡片凸筋;24、第二环形凸起;25、延伸部;251、弧形缺口;26、条形凸起;27、凸起结构;3、第一过滤膜;4、第二过滤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过滤器的剖视图;图2是图1的a的放大图;图3是图1的b的放大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过滤器的下盖的俯视方向的立体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过滤器的下盖和第二过滤膜的俯视方向的立体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过滤器的下盖和第二过滤膜的俯视方向的立体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过滤器的上盖的俯视方向的立体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过滤器的上盖的仰视方向的立体图。

请参见图1至图8所示,在一种较佳的实施例中,一种过滤器,包括:

下盖1,下盖1的上表面设有第一凹槽11和第一环形凹槽12;第一凹槽11位于下盖1的中部,第一环形凹槽12位于第一凹槽11的外侧,第一环形凹槽12和第一凹槽11之间形成一第一环形凸起13;第一凹槽11的底面为斜面,斜面的左侧低于斜面的右侧;第一环形凹槽12的底面开设圆周阵列的若干下盖下导流孔121,若干下盖下导流孔121贯通至下盖1的下表面;下盖1的下表面为锥面,该锥面的中部设置一平面,平面设一上窄下宽的下引流槽14;锥面开设圆周阵列的若干径向通道15,每一径向通道15的一端与同侧下盖下导流孔121连通,同一径向通道15的另一端与下引流槽14相贯通;第一凹槽11的底面开设第一通孔111,第一通孔111贯通至下引流槽14。

上盖2,上盖2盖于下盖1;上盖2的上表面为锥面,该锥面的中部开设上盖上导流孔21,上盖上导流孔21贯通至上盖2的下表面;上盖2的上表面还开设圆周阵列的若干上盖下导流孔22,若干上盖下导流孔22分别对应若干下盖下导流孔121;上盖2的下表面开设圆周阵列的若干挡片凸筋23,若干挡片凸筋23围绕上盖上导流孔21,并且位于左侧的挡片凸筋23高于其余的挡片凸筋23;上盖2的下表面还设有一第二环形凸起24,第二环形凸起24位于若干挡片凸筋23的外侧;若干挡片凸筋23和第二环形凸起24之间嵌有第一环形凸起13。

第一过滤膜3,第一过滤膜3设置于第一凹槽11的底面;位于左侧的挡片凸筋23的下端抵压于第一过滤膜3的上表面的左侧。

第二过滤膜4,第二过滤膜4设置于第一环形凹槽12的底面,第二过滤膜4与上盖2的下表面之间留有间隙。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

进一步,在一种较佳实施例中,上盖2还包括:四延伸部25,两延伸部25位于第一直线,另两延伸部25位于第二直线,第一直线与第二直线相垂直且同一平面;每一延伸部25的一端均分别连接于上盖上导流孔21的内壁,同一延伸部25的另一端均设置有弧形缺口251;四延伸部25的四弧形缺口251均位于同一圆的边缘;并且每一延伸部25的下端面与上盖2的下表面平齐。

进一步,在一种较佳实施例中,上盖2还包括:四条形凸起26,四条形凸起26分别设置于四延伸部25的下端面。

进一步,在一种较佳实施例中,上盖2的下表面的外缘的左侧设置有一向下的凸起结构27,下盖1的上表面的外缘的左侧设置有一凹槽结构16;凸起结构27嵌于凹槽结构16内。

进一步,在一种较佳实施例中,下盖1还包括:若干卡紧柱体17,若干卡紧柱体17圆周阵列设置于第一凹槽11(即第一环形凸起13)的内壁。

进一步,在一种较佳实施例中,下盖1还包括:十字结构18,十字结构18设置于第一通孔111内,并且十字结构18的左侧的厚度低于十字结构18的右侧的厚度;十字结构18与四延伸部25相对应。

进一步,在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斜面上设置有一环形的倾斜密封平台19,倾斜密封平台19上垫设有第一过滤膜3。

进一步,在一种较佳实施例中,第一环形凹槽12的底面的内圈设置有一第一环形垫圈122,第一环形凹槽12的底面的外圈设置有一第二环形垫圈123;第二过滤膜3的内圈垫于第一环形垫圈122,第二过滤膜3的外圈垫于第二环形垫圈123。

进一步,在一种较佳实施例中,该上盖2的上表面为锥面,可以使得锥面留存一定的空气,从而当针筒内的活塞推动时,通过该微量的空气帮助针筒靠针尖处药液进行清理。

进一步,在一种较佳实施例中,第一过滤膜3为纳米级膜片,第二过滤膜3为微米级膜片。具体的,第一过滤膜3具有亲水性和疏水性特点,在注射初期便于药液储液腔内的气体和内置式药液过滤装置内部未过滤的药液提前排出。

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具有如下工作方法:

如图1所示,当上盖2和下盖1连接后分别形成独立上、下两个导流通道;由下引流槽14、第一通孔111、第一凹槽11以及上盖上导流孔21组成上导流通道;由上盖2的上表面的锥面、上盖下导流孔22以及下盖下导流孔121组成下导流通道;

当吸取药液时,由于针筒的负压作用,第一过滤膜3向上略微打开,此时第一过滤膜3的左侧会受到左侧的最长的挡片凸筋23的抵压,依据药液会向对其阻力小的方向流动原理,药液会经由第一凹槽11和其余的挡片凸筋23(除左侧的最长的挡片凸筋23以外的挡片凸筋23)形成空隙流动至第一凹槽11内,再经由上盖上导流孔21流动至针筒内,完成取药动作。

当注射药液时,由于针筒的正压作用,第一过滤膜3的纳米级过滤膜会被压迫于倾斜密封平台19,从而密闭的同时把储液腔(储液腔即指第一过滤膜3密闭后第一过滤膜3下方和针筒形成的腔体)内未经过滤的药液和空气提前排除丢掉;并且第一过滤膜3可起到纳米级过滤;此时,药液就会由上盖2的上表面的锥面、上盖下导流孔22、第二过滤膜4、下盖下导流孔121、以及径向通道15至下引流槽14流出针筒。由于药液经过微米级的第二过滤膜4,就会将未经过滤的药液中杂质及微粒排除。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