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温控温的艾灸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43856发布日期:2020-07-04 01:17阅读:45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温控温的艾灸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医艾灸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调温控温的艾灸贴。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的发展,人们工作的压力逐渐增大,加班、熬夜各种生活状态非常频繁,同时由于工种的原因,很多工作人员长时间坐在电脑旁,进而导致了人们身体内分泌紊乱,出现腰疼症状等各种疾病。逐渐的人们更加注重养生,时常会接触到灸疗,艾灸,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灸疗的疗效与灸疗过程的温度、时间等都有关系,目前很多艾灸设备不可以控制温度,甚至比较笨重,不便携,不环保,使用不方便,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避免艾灸使用不方便、效率低、效果差,而提供了一种可调温控温的艾灸贴,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便携,多种使用方式,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可调温控温的艾灸贴,包括用于置于穴位上的台座,所述台座顶部设有用于固定艾柱的插孔,台座底部设有熏腔,所述插孔与熏腔相贯通,所述插孔内插装有艾柱,所述台座底部设有固定装置。

优选的,所述插孔设于台座顶部中间位置,所述熏腔设于台座底部中间位置,且熏腔为倒置的碗状。

优选的,所述熏腔内与艾柱底端接触处还铺设有艾绒。

优选的,所述台座为陶瓷环。

优选的,所述固定装置为粘结与陶瓷环底部的胶环,且胶环底部还设有保护层。

优选的,所述插孔深度小于熏腔深度。

上述的艾灸贴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取插有艾柱的艾灸贴,手握台座,利用手指肚刮开保护层,漏出胶环;

b、手握台座,将艾柱的最顶端点燃;

c、找到穴位后,将艾灸贴的胶环处粘结于穴位上,进行灸疗;

d、待艾灸贴的艾柱烧尽后,艾灸贴的温度减退即可取下艾灸贴。

优选的,a步骤完成后,利用镊子捏取n团黄豆大小的团状艾绒,n≥1,利用镊子柄将艾绒压平,放入熏腔内,艾绒与艾柱底部相接触,然后再接着执行b步骤。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小巧便携,环保,可以随身携带,随时随地都可以灸疗,而且本艾灸贴使用方式多样化,结合不同的使用方式可以控制艾灸的温度,艾灸时,针对不同的需要,需要高温时,则将原本的艾柱和台座结合,点燃艾柱后,将台座粘于人体穴位即可,此种艾灸方式,温度在52°以上;当将熏腔内放入一团黄豆大小的艾绒,艾灸时,温度则会有所下降,温度在47°以上;当将熏腔内放入两团黄豆大小的艾绒,艾灸时,温度会再次下降,温度在43°以上。

附图说明

图1为艾灸贴构示意图;

图2为台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台座,2-插孔,3-熏腔,4-艾柱,5-艾绒,6-胶环,7-保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可调温控温的艾灸贴,包括用于置于穴位上的台座1,台座用来支撑整个艾灸贴,而且更加方便的放在人体穴位上进行艾灸,本实施例中的台座为陶瓷环,选用轻质陶瓷环作为台座,即柱状的台座,陶瓷具有很多的保温传热效果,而且不易烫伤,进而灸疗效果更好,另一方面陶瓷环属于环保材质,可重复利用,节约能源,本台座小巧便携,可随身携带。

台座顶部设有用于固定艾柱的插孔2,台座底部设有熏腔3,插孔与熏腔相贯通,插孔设在台座顶部的中间位置,熏腔也设在底部的中间位置,进而插孔与熏腔同轴线相贯通,并且将整个台座从上到下进行穿透,熏腔为倒置的碗状,插孔内插装有艾柱4,为了稳固艾柱,在生产台座时,可以再插孔的内壁上设置不规则的凸起,从而艾柱插于插孔内更稳定,不会松动。艾柱点燃后,艾绒然后的热量可以从上往下传递至碗状的熏腔内,进而对穴位进行刺激、熏疗。插孔深度小于熏腔深度,艾柱插在插孔内,艾柱的底端与插孔的最低端相持平,从而大量的艾热传递至熏腔内,碗状熏腔聚集热量刺激穴位,灸疗效果更好。在台座底部还设固定装置,固定装置为粘结与陶瓷环底部的胶环6,且胶环底部还设有保护层7,胶环具有粘性可以方便地粘在人体穴位上,固定住整个台座与穴位上,本实用新型中的艾灸贴小巧轻便,由于艾柱量小,所以不会产生大量的浓烟,更加环保,根据养生需求,可以多个艾灸贴一次次灸疗。

上述的可调温控温的艾灸贴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取插有艾柱的艾灸贴,手握台座,利用手指肚刮开保护层,漏出胶环;

b、手握台座,将艾柱的最顶端点燃;

c、找到穴位后,将艾灸贴的胶环处粘结于穴位上,进行灸疗;

d、待艾灸贴的艾柱烧尽后,艾灸贴的温度减退即可取下艾灸贴。

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热量,是一种十分有效并适应于机体治疗的物理因子红外线。近红外线对人体的穿透深度较远红外线深,最多可达10mm,并被机体吸收。艾灸在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是红外线,且近红外线占主要成分。近红外线可激励人体穴位内生物分子的氢键,产生受激相干谐振吸收效应,通过神经-体液系统传递人体细胞所需的能量。艾灸时的红外辐射可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而艾灸施于穴位,其近红外辐射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可通过经络系统,更好地将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

实施例2:如图1、图2、图4所示,一种可调温控温的艾灸贴,包括用于置于穴位上的台座1,台座用来支撑整个艾灸贴,而且更加方便的放在人体穴位上进行艾灸,本实施例中的台座为陶瓷环,选用轻质陶瓷环作为台座,即柱状的台座,陶瓷具有很多的保温传热效果,而且不易烫伤,进而灸疗效果更好,另一方面陶瓷环属于环保材质,可重复利用,节约能源,本台座小巧便携,可随身携带。

台座顶部设有用于固定艾柱的插孔2,台座底部设有熏腔3,插孔与熏腔相贯通,插孔设在台座顶部的中间位置,熏腔也设在底部的中间位置,进而插孔与熏腔同轴线相贯通,并且将整个台座从上到下进行穿透,熏腔为倒置的碗状,插孔内插装有艾柱4,熏腔内与艾柱底端接触处还铺设有艾绒,此艾绒为二次添加的,并不是生产艾柱时在底部添加的,熏腔内与艾柱底端接触处铺设的艾绒是为了降低艾灸的温度,每次取黄豆大小的一团或者多团艾绒,将艾绒用镊子压平后,铺设在熏腔内与艾柱底部接触处,艾绒有蓬松性,所以填充在熏腔内时,并不会掉出,艾柱点燃后,艾绒然后的热量可以从上往下传递至碗状的熏腔内,然而添加了艾绒后,温度要小于没有在熏腔内添加艾绒时艾灸的温度,从而大量的艾热传递至熏腔内,碗状熏腔聚集热量刺激穴位,对穴位进行熏疗。在熏腔内添加黄豆大小的艾绒后,温度较低的原理是,添加艾绒后,艾柱与艾绒之间属于能量二次传递,即艾柱的热量再间接传递给艾绒,最终所有热量聚集在熏腔内,二次传递过程中热量会有损失,所以温度会有所下降,若没有在熏腔内填充艾绒时,艾柱燃烧的热量直接聚集在熏腔内,温度较高,经试验认证,若在生产时,将黄豆大小的艾绒直接压制在艾柱底部,与艾柱混为一体,在进行艾灸时,本套艾灸贴的温度仍然是较高,比手工二次添加艾绒的温度要高,同时,在熏腔内添加的艾绒量越大,温度则越低。

插孔深度小于熏腔深度,艾柱插在插孔内,艾柱的底端与插孔的最低端相持平。在台座底部还设固定装置,固定装置为粘结与陶瓷环底部的胶环6,且胶环底部还设有保护层7,胶环具有粘性可以方便地粘在人体穴位上,固定住整个台座与穴位上,本实用新型中的艾灸贴小巧轻便,由于艾柱量小,所以不会产生大量的浓烟,更加环保,根据养生需求,可以多个艾灸贴一次次灸疗。

上述的可调温控温的艾灸贴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取插有艾柱的艾灸贴,手握台座,利用手指肚刮开保护层,漏出胶环;利用镊子捏取n团黄豆大小的团状艾绒,n≥1,利用镊子柄将艾绒压平,放入熏腔内,艾绒与艾柱底部相接触;

b、手握台座,将艾柱的最顶端点燃;

c、找到穴位后,将艾灸贴的胶环处粘结于穴位上,进行灸疗;

d、待艾灸贴的艾柱烧尽后,艾灸贴的温度减退即可取下艾灸贴。

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热量,是一种十分有效并适应于机体治疗的物理因子红外线。近红外线对人体的穿透深度较远红外线深,最多可达10mm,并被机体吸收。艾灸在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是红外线,且近红外线占主要成分。近红外线可激励人体穴位内生物分子的氢键,产生受激相干谐振吸收效应,通过神经-体液系统传递人体细胞所需的能量。艾灸时的红外辐射可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而艾灸施于穴位,其近红外辐射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可通过经络系统,更好地将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

利用日本进口专业灸温度计一台(日本辰巳制作所),灸温度计型号:ktst-1,实验环境温度:32.7℃,对熏腔内是否添加艾绒的温度进行测试,标准量为黄豆大小的量,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综上所述,经多次试验验证,若台座与艾柱结合,在熏腔内没有添加艾绒时,灸疗的温度在52℃以上,若放入一团黄豆大小的艾绒,灸疗的温度在47℃以上,若放入两团艾绒,每团艾绒的大小与黄豆大小一样,灸疗的温度在43℃以上。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