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微创置钉联合定位导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27822发布日期:2020-06-16 23:54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脊柱微创置钉联合定位导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是一种脊柱微创置钉联合定位导板。



背景技术:

现有皮质骨钉道技术(cbt)是由ueno及santonibg于2009年提出的。它采用皮质骨螺纹与松质骨螺纹一体设计的松质骨螺钉(椎弓根螺钉),其螺钉依次把持进针点的椎板皮质,椎弓根内侧壁皮质、椎弓根的外侧壁皮质,最后钉头止于椎体上终板。

然而发明人在前期的临床、影像及解剖研究工作中发现,上述cbt技术仍有不完善之处:一、传统cbt螺钉尾部由于靠近关节突关节,而发生撞击,致患者出现不适,甚至在置钉中损坏邻近的关节突关节,加速其与邻近相应椎间盘的退变,导致“邻椎病”的发生;二、传统cbt螺钉技术钉道轨迹,未能很好的利用置钉点周缘(容易出现置钉点处的骨折)、椎弓根内侧壁及椎体上终板的外侧骨皮质,导致螺钉稳定性下降;三、进钉点采取的解剖参照未体现脊柱手术微创原则,特别是既往行横突间植骨融合翻修术中,横突下缘不易显露且存在解剖形态变异,造成术者对横突下缘难以确认;四、进钉点解剖参照的关节突关节易发生退变,而临床中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则往往是关节突关节退变严重者,易导致偏差;五、传统cbt螺钉技术钉道轨迹前端,可能突破椎体上终板而损伤椎间盘髓核部分,造成椎间盘退变而导致“邻椎病”的发生;六、传统cbt解剖参照在脊柱翻修术中无法发挥作用,依据传统解剖标志而设计的3d打印导板,脊柱翻修术中无法准确与相应骨面贴服,失去导向能力,只能通过更高频率的x线透视确认置钉点及角度;七、目前临床用的皮质骨螺钉,包括美国medtronic公司生产的soler螺钉的设计,并完没有完全从全皮质骨钉道的理念出发,仍有一半的螺纹设计为松质骨螺纹,而没有真正的实现钉道全长为皮质骨及全皮质骨螺纹设计,导致螺钉与骨接触面的力学稳定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针对上述皮质骨螺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发明人进一步的予以完善,提出了改良型皮质骨螺钉置钉技术。对上述技术的置钉点、置钉解剖参照及钉道置钉方向等进行了改良:把置钉点设计呈与椎弓根内侧壁切线位进入,这样螺纹才能更好的与皮质骨较厚的椎弓根内侧壁相把持,并且给予更大的置钉外展角度,从而使螺钉能与椎体的外侧的皮质骨终板相把持,从而进一步的增加了螺钉的有效长度和钉道内螺钉与皮质骨接触的面积,增加了螺钉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由于改良型皮质骨螺钉技术中的钉道全长基本为皮质骨,而现有的松质骨螺钉(椎弓根螺钉)前半部分都为松质骨螺纹设计,在改良技术置钉过程中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增加了在皮质骨钉道中拧钉的难度及延长手术时间,更重要的是松质骨螺纹设计不利于增加螺钉在皮质骨中的把持力,降低了螺钉的稳定性,增加了手术失败风险,故发明人在现有的松质骨螺钉(椎弓根螺钉)的基础上设计了一款螺杆部螺纹全为皮质骨螺纹的皮质骨螺钉,通过改良型皮质骨螺钉置钉技术和皮质骨螺钉的设计显著增加了螺钉在脊柱中的把持力。

然而发明人在后续研究中发现,对于骨质疏松患者,采用改良型皮质骨螺钉置钉技术对其进行置钉后,术后还是容易出现螺钉松动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发明人提出了联合置钉技术,即同时采用现有皮质骨钉道置钉技术和发明人提出的改良型皮质骨螺钉置钉技术在同一节椎体中同时置入松质骨螺钉和皮质骨螺钉,联合置钉技术显著增加了螺钉和骨质疏松患者椎体之间的把持力,然而由于现有技术中还没有一款能和联合置钉技术相配合的辅助置钉定位导板,从而在采用联合置钉技术对骨质疏松患者进行手术时,需要使用x光机辅助置钉,从而不仅增加了手术时间和手术风险,还增加了术中x光机的透视时间及给医护人员、患者带来的x线辐射危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脊柱微创置钉联合定位导板,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因缺少与联合置钉技术相配合的辅助置钉定位导板而导致手术作业难度大、手术时间长、手术失败风险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脊柱全皮质骨螺纹螺钉,包括分别与脊柱椎体后方骨面左右两侧贴合的第一贴合板和第二贴合板及与脊柱的棘突契合的连接拱桥,连接拱桥底部两端分别和第一贴合板和第二贴合板固定连接,第一贴合板上设有第一皮质骨螺钉进钉区域,第二贴合板上设有第二皮质骨螺钉进钉区域,连接拱桥上设有连接部,对应第一皮质骨螺钉进钉区域位置的连接部上设有第一皮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对应第二皮质骨螺钉进钉区域位置的连接部上设有第二皮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连接部上设有第一松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和第二松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

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之一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连接部可包括横板和连杆,横板呈左右向设置且底部中间和连接拱桥顶部固定连接,第一松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和第二松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分别设置在横板左右两侧,连杆底端和横板固定连接,第一皮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和第二皮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分别通过一个连接板和连杆固定连接,两个连接板组成一上下贯通且开口朝前的v型结构。

上述横板前后侧壁的左侧均可设有一个上下延伸的左深槽,两个左深槽之间形成左薄壁结构,第一松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位于左薄壁结构的左侧,横板前后侧壁的右侧均设有一个上下延伸的右深槽,两个右深槽之间形成右薄壁结构,第二松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位于右薄壁结构的右侧,第一皮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由左至右向上倾斜,第一皮质骨螺钉进钉区域为一个开口朝右设置的左开槽,第二皮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由右至左向上倾斜,第二皮质骨螺钉进钉区域为一个开口朝左设置的右开槽,每个连接板左右侧壁上均设有一个上下延伸的凹槽,两个凹槽之间形成薄壁结构。

上述连接拱桥可呈u型,横板底部中间和连接拱桥顶部中间固定连接,横板上设有至少一个克氏针辅助定位管,对应克氏针辅助定位管位置的连接拱桥上设有克氏针辅助定位孔。

上述横板左右两侧可分别设有一个克氏针辅助定位管,对应左侧克氏针辅助定位管位置的连接拱桥右侧部上设有右克氏针辅助定位孔,对应右侧克氏针辅助定位管位置的连接拱桥左侧部上设有左克氏针辅助定位孔。

上述左侧克氏针辅助定位管位于左薄壁结构的左侧,右侧克氏针辅助定位管位于右薄壁结构的右侧。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其通过设置两个皮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和两个松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可以更好的与发明人提出的联合置钉技术相匹配,从而降低手术作业难度和风险,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术中x光机的透视时间及给医护人员、患者带来的x线辐射危害。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第一贴合板,2为第二贴合板,3为连接拱桥,4为第一皮质骨螺钉进钉区域,5为第二皮质骨螺钉进钉区域,6为第一皮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7为第二皮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8为第一松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9为第一松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10为横板,11为连杆,12为连接板,13为左深槽,14为右深槽,15为凹槽,16为克氏针辅助定位管。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第一、第二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1、2所示,包括分别与脊柱椎体后方骨面左右两侧贴合的第一贴合板1和第二贴合板2及与脊柱的棘突契合的连接拱桥3,连接拱桥3底部两端分别和第一贴合板1和第二贴合板2固定连接,第一贴合板1上设有第一皮质骨螺钉进钉区域4,第二贴合板2上设有第二皮质骨螺钉进钉区域5,连接拱桥3上设有连接部,对应第一皮质骨螺钉进钉区域4位置的连接部上设有第一皮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6,对应第二皮质骨螺钉进钉区域5位置的连接部上设有第二皮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7,连接部上设有第一松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8和第二松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9。根据需要,第一松质骨螺钉和第二松质骨螺钉均为传统的椎弓根螺钉,螺钉的螺杆前部设有松质骨螺纹,螺钉的螺杆后部设有皮质骨螺纹,第一皮质骨螺钉和第二皮质骨螺钉均为在传统椎弓根螺钉的基础上将螺钉的螺杆上螺纹全部设置为皮质骨螺纹,皮质骨螺钉的置钉通道全长基本为皮质骨,通过第一皮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6和第二皮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7的设置便于快速、正确的将第一皮质骨螺钉和第二皮质骨螺钉置入到椎体中,通过第一松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8和第二松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9的设置便于快速、正确的将第一松质骨螺钉和第二松质骨螺钉置入到椎体中,另外由于通过第一贴合板1、第二贴合板2及连接拱桥3的设置即能保证本实用新型与需手术椎体贴合的稳定性,进而在第一松质骨螺钉和第二松质骨螺钉置钉操作时,对应第一松质骨螺钉和第二松质骨螺钉进钉点位置的需手术椎体部位无需大面积显露,即可采用经皮置入的方式将第一松质骨螺钉和第二松质骨螺钉置入到需手术椎体中,从而实现手术微创的目的,具体的,当采用经皮置入方式时,第一松质骨螺钉和第二松质骨螺钉采用现有的经皮椎弓根螺钉,置钉作业时,先将内部套装有穿刺针的引导套筒套装到第一松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8和第二松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9中,沿引导套筒将穿刺针刺入脊椎皮肤软组织直达骨质表面,然后取出穿刺针在引导铜管中插入克氏针或钻杆内芯,然后通过手摇钻或电钻将克氏针或钻杆内芯钻入到椎弓根中,待置入到一定的深度并确认无误后,就可以将外部的引导套管取出,然后使用丝攻沿着克氏针或钻杆内芯对形成的孔道进行扩孔、攻丝,攻丝完成后取出丝攻然后沿着克氏针或钻杆内芯置入经皮椎弓根螺钉,最后取出克氏针或钻杆内芯即可完成整个置钉过程,通过本实用新型便于在同一节椎体中快速、准确的置入两根皮质骨螺钉和两根松质骨螺钉,从而降低手术作业难度和风险,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术中x光机的透视时间及给医护人员、患者带来的x线辐射危害。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脊柱全皮质骨螺纹螺钉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如附图1、2所示,连接部包括横板10和连杆11,横板10呈左右向设置且底部中间和连接拱桥3顶部固定连接,第一松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8和第二松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9分别设置在横板10左右两侧,连杆11底端和横板10固定连接,第一皮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6和第二皮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7分别通过一个连接板12和连杆11固定连接,两个连接板12组成一上下贯通且开口朝前的v型结构。

如附图1、2所示,横板10前后侧壁的左侧均设有一个上下延伸的左深槽13,两个左深槽13之间形成左薄壁结构,第一松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8位于左薄壁结构的左侧,横板10前后侧壁的右侧均设有一个上下延伸的右深槽14,两个右深槽14之间形成右薄壁结构,第二松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9位于右薄壁结构的右侧;第一皮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6由左至右向上倾斜,第一皮质骨螺钉进钉区域4为一个开口朝右设置的左开槽,第二皮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7由右至左向上倾斜,第二皮质骨螺钉进钉区域5为一个开口朝左设置的右开槽,每个连接板12左右侧壁上均设有一个上下延伸的凹槽15,两个凹槽15之间形成薄壁结构。通过左薄壁结构和右薄壁结构的设置从而在以经皮置入的方式置入两个松质骨螺钉的置钉过程中,当第一松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8和第二松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9内的克氏针或钻杆内芯被置入到椎弓根内一定深度时,术者可使用工具轻易的划裂左薄壁结构和右薄壁结构,使得第一松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8、第二松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9均和横板10分离,从而可直接将第一松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8、第二松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9从克氏针或钻杆内芯上取下来,同理,通过连接板12上薄壁结构的设置,当使用经皮置入的方式分别沿着第一皮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6和第二皮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7置入皮质骨螺钉时,可在第一皮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6、第二皮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7中克氏针或钻杆内芯置入到椎弓根一定深度后,使用工具划裂连接板12上的薄壁结构,使得第一皮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6、第二皮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7均和连杆11分离,从而可直接将第一皮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6、第二皮质骨螺钉置钉导向管7从克氏针或钻杆内芯上取下来,另外通过左开槽、右开槽的设置可将第一贴合板1、第二贴合板2及连接拱桥3直接从克氏针或钻杆内芯上取下来,即在整个置钉过程中就能将本实用新型从脊椎上取下来,较现有定位导板必须先取出置入到椎弓根中的克氏针或钻杆内芯后才能取下而言,显著地缩短了手术时间。

如附图1、2所示,连接拱桥3呈u型,横板10底部中间和连接拱桥3顶部中间固定连接,横板10上设有至少一个克氏针辅助定位管16,对应克氏针辅助定位管16位置的连接拱桥上设有克氏针辅助定位孔。由此固定能够将本实用新型稳固的固定在脊柱上,增加辅助置钉操作时稳定性,避免发生偏移,另外连接拱桥3的u型设计,也有利于术者及助手在克氏针从连接拱桥3一侧穿出并穿透棘突进入到连接拱桥3另一侧时观察其进入的具体位置,避免过深而穿入椎管而引起神经功能损害。

如附图1、2所示,横板10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克氏针辅助定位管16,对应左侧克氏针辅助定位管16位置的连接拱桥3右侧部上设有右克氏针辅助定位孔,对应右侧克氏针辅助定位管16位置的连接拱桥3左侧部上设有左克氏针辅助定位孔。通过两根克氏针的交叉固定能将本实用新型更稳固的固定在脊柱上,进一步增加辅助置钉操作时稳定性。

如附图1、2所示,左侧克氏针辅助定位管16位于左薄壁结构的左侧,右侧克氏针辅助定位管16位于右薄壁结构的右侧。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