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医外科用患者换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90960发布日期:2020-05-26 17:55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一种中医外科用患者换药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中医外科用患者换药装置。



背景技术:

中医外科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外科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防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包括疮疡、乳房疾病、瘿、瘤、岩、皮肤及性传播疾病、肛门直肠疾病、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周围血管和淋巴疾病及外科其他疾病等内容,在历史上,金刃刀伤、跌打损伤、耳鼻喉眼口腔等疾病曾统属于外科范畴,随着医学的发展,先后分化归属于有关专科。

目前,在临床上,骨科作为外科的一种分支,在病人在手术后经常需要换药,以加速治愈伤口,并减缓病人的痛苦,所以医护人员通过需要对患者的伤处进行检查和换药,这对促进伤口的愈合和预防并发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换药包扎时,医护人员一般将患者的患肢抬起或放置在临时的物品上,以使其充分暴露受伤部分,但是往往在换药时容易使肢体下方的物体沾染上难以清洗的污渍,而且在换药的时候,因患者不方便自己移动受伤的四肢,所以需要多个医护人员一起协助托住患肢以方便医生换药包扎,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而且这种方法容易使患者的患肢晃动,从而使上药不均匀,影响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中医外科用患者换药装置,具备夹持固定,收集污渍垃圾的优点,解决了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中医外科用患者换药装置,包括基座,所述基座的顶部开设有两个相对称的滑槽,每个所述滑槽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托盘支撑架,所述托盘支撑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托盘,所述支撑托盘包括托盘,所述托盘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防滑棉垫,所述基座远离托盘支撑架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相对称的固定支撑架,所述固定支撑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的外侧放置有若干个旋转把手,每个所述旋转把手靠近固定环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螺纹螺杆,每个所述螺纹螺杆远离旋转把手的一端均转动连接有固定片,每个所述固定片远离螺纹螺杆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海绵垫,所述固定环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外围缠绕连接有缓冲弹簧,所述伸缩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片,所述固定片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海绵垫,所述托盘支撑架和固定支撑架之间放置有收集箱,所述收集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上部放置有漏网,所述漏网的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防漏块。

进一步的,所述旋转把手不少于三个,所述旋转把手围绕固定环等距排列,通过设置旋转把手,使工作人员方便对螺纹螺杆进行转动调节。

进一步的,所述螺纹螺杆贯穿固定环至固定环的内部,所述收集箱与托盘支撑架的侧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螺纹螺杆,使固定片可以得到调节,通过把收集箱和托盘支撑架固定连接,使托盘支撑架在移动时收集箱始终在支撑托盘的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漏网与箱体的内部相适配,所述漏网为漏斗状,通过把漏网与箱体的内部设置的相适配,防止换药时工具掉入箱体的内部,再进入箱体的内部,通过把漏网设置成漏斗状,使体积较大的医疗垃圾可以聚集,方便清洗。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托盘支撑架相对称,所述托盘支撑架与滑槽的内部相适配,通过设置托盘支撑架,使支撑托盘得到支撑,通过设置托盘支撑架与滑槽的内部相适配,使托盘支撑架卡接在滑槽的内部,同时可以进行滑动。

进一步的,所述托盘支撑架的高度值低于固定支撑架的高度值,所述收集箱的高度值低于托盘支撑架的高度值,通过把托盘支撑架的高度值设置在固定支撑架的高度值之下,是因为,越靠近身体的肢体部位越粗,远离肢体的较细,根据生物结构的原理,从而使患者放置在此换药装置上比较舒服,通过把收集箱的高度值设置在托盘支撑架的高度值之下,使收集箱始终位于支撑托盘的下方,方便收集垃圾。

1、该中医外科用患者换药装置,通过设置托盘支撑架、防滑棉垫和托盘,在托盘支撑架和防滑棉垫的作用下,使患者靠近身体的部分得到支撑,在托盘的作用下,使支撑位置的摩擦力增大,防止滑落,通过设置箱体、漏网和防漏块,在漏网和防漏块的作用下,使换药所产生的垃圾和液体得到分离,在箱体的作用下,使液体得到收集,防止污染周边物体,通过设置固定环、旋转把手、螺纹螺杆、固定片、海绵垫、伸缩杆和缓冲弹簧,在缓冲弹簧、伸缩杆、固定片和海绵垫的作用下,使患者的肢体可以放置在装置上,并且在伸缩杆和缓冲弹簧的作用下,使患者的肢体放在上面时得到缓冲,不会弄痛患者,在固定片和海绵垫的作用下,使患者放上去更加舒适,在固定环、旋转把手、螺纹螺杆、固定片和海绵垫的作用下,使患者的腿部得到加固,通过旋转把手旋转螺纹螺杆来调节固定片与患者肢体之间的距离,在海绵垫的作用下,使其柔软的包裹患者腿部,不会因固定使患者感到疼痛。

2、该中医外科用患者换药装置,通过设置旋转把手,使工作人员方便对螺纹螺杆进行转动调节,通过设置滑槽,在托盘支撑架的作用下,可以根据患者伤口来调节托盘支撑架与固定支撑架之间的距离,通过设置螺纹螺杆,使固定片可以得到调节,通过把收集箱和托盘支撑架固定连接,使托盘支撑架在移动时收集箱始终在支撑托盘的下方,通过把漏网与箱体的内部设置的相适配,防止换药时工具掉入箱体的内部,再进入箱体的内部,通过把漏网设置成漏斗状,使体积较大的医疗垃圾可以聚集,方便清洗,通过设置托盘支撑架,使支撑托盘得到支撑,通过设置托盘支撑架与滑槽的内部相适配,使托盘支撑架卡接在滑槽的内部,同时可以进行滑动,通过把托盘支撑架的高度值设置在固定支撑架的高度值之下,是因为,越靠近身体的肢体部位越粗,远离肢体的较细,根据生物结构的原理,从而使患者放置在此换药装置上比较舒服,通过把收集箱的高度值设置在托盘支撑架的高度值之下,使收集箱始终位于支撑托盘的下方,方便收集垃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换药装置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收集箱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固定装置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固定装置正视图。

其中,1基座、2收集箱、201箱体、202漏网、203防漏块、3滑槽、4托盘支撑架、5固定支撑架、6支撑托盘、601防滑棉垫、602托盘、7固定装置、701固定环、702旋转把手、703螺纹螺杆、704固定片、705海绵垫、706伸缩杆、707缓冲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中医外科用患者换药装置,包括基座1,基座1的顶部开设有两个相对称的滑槽3,每个滑槽3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托盘支撑架4,两个托盘支撑架4相对称,托盘支撑架4与滑槽3的内部相适配,通过设置托盘支撑架4,使支撑托盘6得到支撑,通过设置托盘支撑架4与滑槽3的内部相适配,使托盘支撑架4卡接在滑槽3的内部,同时可以进行滑动,托盘支撑架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托盘6,支撑托盘6包括托盘602,托盘60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防滑棉垫601,基座1远离托盘支撑架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相对称的固定支撑架5,托盘支撑架4的高度值低于固定支撑架5的高度值,通过把托盘支撑架4的高度值设置在固定支撑架5的高度值之下,是因为,越靠近身体的肢体部位越粗,远离肢体的较细,根据生物结构的原理,从而使患者放置在此换药装置上比较舒服,固定支撑架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装置7。

固定装置7包括固定环701,固定环701的外侧放置有若干个旋转把手702,旋转把手702不少于三个,旋转把手702围绕固定环701等距排列,通过设置旋转把手702,使工作人员方便对螺纹螺杆703进行转动调节,每个旋转把手702靠近固定环701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螺纹螺杆703,螺纹螺杆703贯穿固定环701至固定环701的内部,通过设置螺纹螺杆703,使固定片704可以得到调节,每个螺纹螺杆703远离旋转把手702的一端均转动连接有固定片704,每个固定片704远离螺纹螺杆703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海绵垫705,固定环701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伸缩杆706,伸缩杆706的外围缠绕连接有缓冲弹簧707,伸缩杆70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片704,固定片70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海绵垫705,托盘支撑架4和固定支撑架5之间放置有收集箱2,收集箱2的高度值低于托盘支撑架4的高度值,通过把收集箱2的高度值设置在托盘支撑架4的高度值之下,使收集箱2始终位于支撑托盘6的下方,方便收集垃圾,收集箱2与托盘支撑架4的侧面固定连接,通过把收集箱2和托盘支撑架4固定连接,使托盘支撑架4在移动时收集箱2始终在支撑托盘6的下方,收集箱2包括箱体201,箱体201的上部放置有漏网202,漏网202与箱体201的内部相适配,通过把漏网202与箱体201的内部设置的相适配,防止换药时工具掉入箱体201的内部,再进入箱体201的内部,漏网202为漏斗状,通过把漏网202设置成漏斗状,使体积较大的医疗垃圾可以聚集,方便清洗,漏网202的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防漏块203。

使用时,根据需要把装置移动到患者身边,把患者靠近身体的肢体部分放置在支撑托盘6的上面,把远离身体的肢体部分放在固定装置7的内部,根据伤口调节托盘支撑架4与固定支撑架5之间的距离,并使收集箱2位于伤口的下方,从而防止换药时所产生的污渍掉落在周围物体上,并且可以把需要处理的垃圾放在漏网202或防漏块203的上部,方便后期处理,把远离身体的肢体部分放在缓冲弹簧707上方所固定的海绵垫705上,在缓冲弹簧707和伸缩杆706的作用下,使肢体放在上面时得到缓冲,防止拉扯伤口使患者疼痛,通过旋转把手702来调节肢体周围的螺纹螺杆703,使肢体周围的固定片704靠近肢体,并使海绵垫705紧挨肢体表面,从而达到固定肢体的作用,并且在海绵垫705的作用下,使肢体被固定时不会感到疼痛,同时也吸收了肢体所产生的汗水,防止肢体打滑,通过上述方案使患者的肢体得到固定,从而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并且提高了工作效率。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