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血管介入术后压迫止血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87135发布日期:2020-07-07 14:18阅读:364来源:国知局
一种血管介入术后压迫止血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血管介入术后压迫止血带。



背景技术:

血管介入技术是近10年来逐渐兴起的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创伤小,操作简便,介入部位准确,使一些不能耐受大手术及耐药患者得到了治疗,介入术后需要对病人进行压迫止血,正常的介入术后需要3公斤的压力进行压迫止血最为合宜。

现在医护人员在对病患术后止血时,多数均是使用一个压力气囊压制在止血处,再利用绷带捆绑固定,但由于绷带对压力气囊的固定效果较差,在病患转换体位时,可能会导致压力气囊挪移,造成止血效果降低,给病患带来极大的危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血管介入术后压迫止血带,旨在解决现在医护人员在对病患术后止血时,多数均是使用一个压力气囊压制在止血处,再利用绷带捆绑固定,但由于绷带对压力气囊的固定效果较差,在病患转换体位时,可能会导致压力气囊挪移,造成止血效果降低,给病患带来极大的危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血管介入术后压迫止血带,包括为矩形设置的织物层,所述织物层的一侧固定设置有第一气囊,所述第一气囊远离所述织物层的一侧设置有气囊槽,所述气囊槽内放置有第二气囊,所述织物层远离所述第一气囊的一侧壁上固定设置有微型处理器与报警器,所述报警器与所述微型处理器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气囊上设置有第一打气泵,所述第一打气泵通过第一进气管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气囊,所述第一进气管上固定设置有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进气管上还设置有第一逆止阀,所述第一逆止阀位于所述第一打气泵与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之间,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与所述微型处理器信号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气囊上设置有第二打气泵,所述第二打气泵与所述第二气囊通过第二进气管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进气管上固定设置有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二进气管上位于所述第二打气泵与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之间设置有第二逆止阀,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与所述微型处理器信号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打气泵与所述第二打气泵均为手动气泵设置。

优选的,所述织物层上还设置有腰绷带,所述腰绷带的两端均缝接于所述织物层,所述腰绷带上固定设置有腰扣,所述腰绷带的断开端穿过所述腰扣并通过第一魔术贴进行固定。

优选的,位于所述腰绷带的下侧还设置有腿绷带,所述腿绷带的两端分别缝接于所述织物层的两侧,所述腿绷带上固定设置有腿扣,所述腿绷带的断开端穿过所述腿扣并通过第二魔术贴进行固定。

优选的,所述腰绷带的内表壁上贴合有腰部亲肤层,所述腿绷带的内表壁上贴合有腿部亲肤层;所述第一气囊为工字形设置,且延伸段分别与所述腰绷带和所述腿绷带的内壁贴合。

优选的,所述织物层远离所述第一气囊的一侧面上缝接有网兜,且所述网兜的上端为开口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血管介入术后压迫止血带,通过设置所述第一气囊与所述气囊槽,方便对所述第二气囊的固定,医护人员将所述第一气囊与所述第二气囊充到定量的气压后,将所述第二气囊的最鼓点压迫在止血处,再将所述第一气囊覆盖在所述第二气囊上,使所述气囊槽对准所述第二气囊,从而方便对所述第二气囊的固定,在病患转换体位时,由于所述第二气囊位于所述气囊槽中,且所述第一气囊与所述第二气囊中均有充足的气压,致使所述第一气囊与所述第二气囊均紧贴与患者的皮肤,防止了所述第二气囊的挪移,从而保证了病患的安全止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气囊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气囊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气囊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织物层;2、第一气囊;3、气囊槽;4、第二气囊;5、微型处理器;6、报警器;7、第一打气泵;8、第一进气管;9、第一压力传感器;10、第一逆止阀;11、第二打气泵;12、第二进气管;13、第二压力传感器;14、第二逆止阀;15、腰绷带;16、腰扣;17、第一魔术贴;18、腰部亲肤层;19、腿绷带;20、腿扣;21、第二魔术贴;22、腿部亲肤层;23、网兜。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血管介入术后压迫止血带,包括为矩形设置的织物层1,织物层1的一侧固定设置有第一气囊2,第一气囊2远离织物层1的一侧设置有气囊槽3,气囊槽3内放置有第二气囊4,织物层1远离第一气囊2的一侧壁上固定设置有微型处理器5与报警器6,报警器6与微型处理器5电性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网兜23,方便对第一打气泵7与第二打气泵11的收纳,医护人员将第一气囊2与第二气囊4充足气压后,便可以将第一打气泵7连同第一进气管8、第一压力传感器9与第二打气泵11连同第二进气管12、第二压力传感器13一同收纳入网兜23中,防止了病患在转换体位时,不慎碰到了第一打气泵7与第二打气泵11,保证了本止血带的整齐度,同时也保证了病患的安全止血。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一气囊2,方便对第二气囊4的固定,医护人员将第一气囊2与第二气囊4分别充足气压后,将第二气囊4的最鼓点压迫在患者的止血处,再将第一气囊2覆盖在第二气囊4上,使第二气囊4位于气囊槽3中,由于第一气囊2与第二气囊4的内部具有充足的气压,使第一气囊2与第二气囊4均紧贴患者的皮肤上,且第一气囊2与第二气囊4对患者的皮肤均具有一定的粘贴力,在病患转换体位时,保证了第二气囊4不会挪移,从而保证了病患的安全止血,本止血带中的微型处理器5的型号是ak3760c,报警器6的型号是lta5002,本止血带上的微型处理器5与报警器6价格低廉,体型较小,方便用于医疗处理,微型处理器5接收的第一压力传感器9与第二压力传感器13的信号后,进行压力对比,若压力不足,则报警器6开始报警,提醒医护人员进行加压工作,待压力充至定量后,报警器6停止报警,从而保证了病患的安全止血。

进一步的,第一气囊2上设置有第一打气泵7,第一打气泵7通过第一进气管8固定连接于第一气囊2,第一进气管8上固定设置有第一压力传感器9,第一进气管8上还设置有第一逆止阀10,第一逆止阀10位于第一打气泵7与第一压力传感器9之间,第一压力传感器9与微型处理器5信号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压力传感器9的型号是kw-ms5611,本型号的第一压力传感器9为气压传感器,第一压力传感器9将压力值传输给微型处理器5,当第一气囊2中气低于规定值时,微型处理器5对报警器6发送报警信号,报警器6开始报警,医护人员听到立即进行加压,医护人员利用第一打气泵7给第一气囊2进行打气,通过第一压力传感器9上可以观察到第一气囊2中的气压,当气压到达规定值后,报警器6停止报警,利用第一逆止阀10,防止了第一气囊2中的气流倒回,从而保证了第一气囊2中气压的平稳。

进一步的,第二气囊4上设置有第二打气泵11,第二打气泵11与第二气囊4通过第二进气管12固定连接,第二进气管12上固定设置有第二压力传感器13,第二进气管12上位于第二打气泵11与第二压力传感器13之间设置有第二逆止阀14,第二压力传感器13与微型处理器5信号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压力传感器13的型号是kw-ms5611,本型号的第二压力传感器13为气压传感器,微型处理器5接收到第二压力传感器13的压力值后,并进行对比,当压力值偏低时,微型处理器5对报警器6发送报警信号,报警器6开始报警,当医护人员利用第二打气泵11将第二气囊4中充足气压后,报警器6停止报警,通过第二逆止阀14,防止了第二气囊4中的气流倒回,保证了第二气囊4中气压的平稳。

进一步的,第一打气泵7与第二打气泵11均为手动气泵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第一气囊2或第二气囊4中的气压降低时,医护人员通过手动操作第一打气泵7或第二打气泵11,对第一气囊2或第二气囊4进充气,方便医护人员随时进行观察患者的状态。

进一步的,织物层1上还设置有腰绷带15,腰绷带15的两端均缝接于织物层1,腰绷带15上固定设置有腰扣16,腰绷带15的断开端穿过腰扣16并通过第一魔术贴17进行固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医护人员将腰绷带15的断开端穿过腰扣16后并拉到相应的位置,再通过第一魔术贴17进行固定,方便适用于不同腰围的病患,同时保证了腰绷带15的牢固。

进一步的,位于腰绷带15的下侧还设置有腿绷带19,腿绷带19的两端分别缝接于织物层1的两侧,腿绷带19上固定设置有腿扣20,腿绷带19的断开端穿过腿扣20并通过第二魔术贴21进行固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医护人员将腿绷带19的断开端穿过腿扣20并拉伸至相应的位置,再通过第二魔术贴21贴合固定,方便适用于不同腿粗细的病患,保证了腿绷带19的牢固。

进一步的,腰绷带15的内表壁上贴合有腰部亲肤层18,腿绷带19的内表壁上贴合有腿部亲肤层22;第一气囊2为工字形设置,且延伸段分别与腰绷带15和腿绷带19的内壁贴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腰绷带15与腿绷带19固定后,直接与病患皮肤接触的是腰部亲肤层18、腿部亲肤层22与第一气囊2,从而防止了对患者的皮肤造成割伤。

进一步的,织物层1远离第一气囊2的一侧面上缝接有网兜23,且网兜23的上端为开口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医护人员最后将第一打气泵7、第二打气泵11连同第一进气管8、第一压力传感器9与第二进气管12、第二压力传感器13一同收纳入网兜23中,防止了病患在转换体位时的碰触,保证了病患的安全感止血。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