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验动物固定及艾灸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35677发布日期:2020-08-05 01:32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一种实验动物固定及艾灸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设计医学实验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实验动物固定及艾灸装置。



背景技术:

灸法疗疾已有悠久的历史,最初灸法多采用直接灸,艾炷较大、壮数较多。而到了现在,为减轻灸疗的痛苦,多采用小炷、少壮灸,并衍化出多种灸法,如艾条灸、药条灸、温灸器灸、温针灸、天灸、灯火灸等;另外还根据病情不同,采用间接灸法,如用姜片、蒜片、食盐、豆豉饼、附子饼等放置于穴位上以达到疗效目的。自20世纪50年代起,灸法又以其独特的治疗效应为临床所关注,近20年来灸法在灸治范围、灸疗方法和灸疗器械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同时,中医针刺、艾灸相关的科研工作也必不可少的需要在实验动物身上进行艾灸。

但是,由于实验动物的依从性差,固定时易受惊吓,使动物产生应激,干扰实验结果,而目前科研器材市场应用的实验动物艾灸固定装置很难大规模投入使用,对科研工作的开展形成了巨大的阻力。

申请号为cn2015207853679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开孔的圆柱形实验服和固定带,并配有环绕在实验服周围的艾灸架,艾灸架上设置有若干根灸杆,灸杆端部夹持灸条,使用艾灸架相对于手持艾灸而言可以解放实验人员双手,但该实验服仅起到了束缚动物头部、躯干的作用,与艾灸架之间无固定,动物仍可活动行走,且艾灸架所连灸杆难以调节为适宜的高度,容易引起动物烫伤或施灸温度不够。因此,该装置没有实际改善动物实验艾灸条件。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验动物固定及艾灸装置,可有效对实验动物进行固定,并且摆脱双手施灸,防止动物挣扎逃脱,以实验动物的长度方向为纵向,相对纵向的垂直方向为横向。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实验动物固定装置,包括用于实验动物四肢穿过的环状关节固定带,所述关节固定带之间连接有弹力带,所述弹力带将关节固定带串接为整体结构;所述关节固定带分为两组,包括纵向分布的前肢固定带及后肢固定带,每组关节固定带上横向延伸出固定绑带,所述固定绑带包括长边的第一绑带,以及短边的第二绑带,所述第一绑带上沿横向均布有若干个圆孔,所述第二绑带的末端设置有可与所述圆孔匹配的快挂。

进一步,所述弹力带与所述关节固定带构成沿纵向的梯形结构。

进一步,所述弹力带与所述固定绑带均紧贴在所述关节固定带的同一侧面,且实验动物四肢从关节固定带的另一侧面伸入。

进一步,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两根中间带有倒钩的横杆,所述倒钩可挂接在所述第一绑带的圆孔上。

进一步,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分体设置的锥形头套,用于套设在实验动物的头部。

一种实验动物艾灸装置,包括上述实验动物固定装置。

进一步,所述艾灸装置包括底座及安装在底座上的中空圆筒,所述底座的外缘对称设置有连接带;所述圆筒的末端为敞口端,用于将艾条容置于圆筒内;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将艾条固定的长钉。

进一步,所述圆筒的筒壁上均布有通孔。

本实用新型中的实验动物固定及艾灸装置,使实验动物不可随意活动,在最少束缚约束的状态下完成固定,可减少因动物挣扎、活动出现的偏移,同时也可减少因挣扎而导致的应激反应;使艾灸装置固定于实验动物的施灸穴位保持固定,可保证实验目的、选穴的准确执行。

附图说明

图1为实验动物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验动物穿戴固定装置后的仰视图;

图3本实验动物穿戴固定装置后的俯视图;

图4为头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艾灸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艾灸装置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验动物整体固定后的示意图。

图中:100关节固定带,110前肢固定带,120后肢固定带,200弹力带,300固定绑带,310第一绑带,311快挂,320第二绑带,321圆孔,400横杆,500头套,600底座,610圆筒,611通孔,620长钉,630连接带,700艾条。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均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特定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下面结合示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

一种实验动物固定装置,包括用于实验动物四肢穿过的环状关节固定带,关节固定带之间连接有弹力带,弹力带将关节固定带串接为整体结构;关节固定带分为两组,包括纵向分布的前肢固定带及后肢固定带,每组关节固定带上横向延伸出固定绑带,固定绑带包括长边的第一绑带,以及短边的第二绑带,第一绑带上沿横向均布有若干个圆孔,第二绑带的末端设置有可与圆孔匹配的快挂;包括上述固定装置的艾灸装置,包括底座及安装在底座上的中空圆筒,底座的外缘对称设置有连接带;圆筒的末端为敞口端,用于将艾条容置于圆筒内;底座上设置有用于将艾条固定的长钉。

通过固定装置以及艾灸装置,能够将实验动物有效的进行固定,并架设在实验台上,进一步限制了其活动,使其位置固定,减少了因动物挣扎出现的偏移;通过艾灸装置能够使艾条有效固定在施灸穴位,进一步提高了实验精度,确保实验目的、选穴的准确执行。

为了更加清晰的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阐述,下面以具体实施例的形式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的示例中,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实验动物固定装置,包括用于实验动物四肢穿过的环状关节固定带100,关节固定带100之间连接有弹力带200,弹力带200将关节固定带100串接为整体结构;关节固定带100分为两组,包括纵向分布的前肢固定带110及后肢固定带120,每组关节固定带100上横向延伸出固定绑带300,固定绑带300包括长边的第一绑带310,以及短边的第二绑带320,第一绑带310上沿横向均布有若干个圆孔321,第二绑带320的末端设置有可与圆孔321匹配的快挂311。

该固定装置,主要是与实验动物直接接触将其束缚,且实验动物大部分为实验小鼠,本实用新型中以实验小鼠的长度方向为纵向。由于实验小鼠的前躯干的宽度比后躯干的宽度小,所以弹力带200在自由状态下,与关节固定带100沿纵向呈正梯形形状。实际穿戴过程中,不同尺寸的实验小鼠可在弹力带200的作用下满足穿戴需求,例如胖瘦不同的小鼠,弹力带200的伸缩程度也不同,拓宽了固定装置的使用范围。

本实施例中的固定绑带300分为两组,分别沿纵向布置,可同时将实验小鼠的前部及后部束缚。当小鼠的前肢及后肢分别穿过前肢固定带110及后肢固定带120后,分别通过将第二绑带320末端的快挂311勾入第一绑带310的圆孔321,来实现对小鼠的躯体的固定。在穿戴过程中,先将关节固定带100水平放置,实验小鼠的四肢从关节固定带100的顶面上部向下伸入环形关节固定带100,然后在通过绑带结扎。弹力带200及固定绑带300是以缝纫的方式固定在关节固定带100上的,而且均固定在关节固定带100的底面上,该种设置方式能够减少结合部位对小鼠腹部造成的影响,使其腹部与关节固定带100的顶面平滑相贴,可提高小鼠的体验舒适度。

在对小鼠实现固定后,通过采用两根中间带有倒钩或者快挂311的横杆400将其架起,倒钩可穿过第一绑带310上的圆孔321,实现实验小鼠的最终固定。为了减少小鼠对外界环境的恐惧感,需要将锥形头套500套设在小鼠的头部,头套500的末端是敞开的,供小鼠呼吸,其主要目的是将其眼睛蒙住,使其放松,促使其平静,小鼠最终固定的状态参见图7。

实施例2

如图5-6所示的示例中,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实验动物艾灸装置,包括底座600及安装在底座600上的中空圆筒610,底座600的外缘对称设置有两根连接带630;圆筒610的末端为敞口端,用于将艾条700容置于圆筒610内;底座600上设置有用于将艾条700固定的长钉620。艾灸装置作为主要的施灸装置,对小鼠就行艾灸。当小鼠固定后,首先找准穴位点,然后将艾条700从圆筒610末端的敞口端伸入,通过在圆筒610内部的且设置在底座600上的长钉620将艾条700固定,然后点燃艾条700,并且通过连接带630将底座600连同艾条700绑在实验小鼠的身上。为了使艾条700燃烧时产生的烟雾更加充分的作用到动物穴位,在圆筒610的筒壁上均布有通孔611,该通孔611还起到通透效果,给艾条700的燃烧提供有效的助燃空气,防止其发生焖憋。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艾条700的外径应小于圆筒610的外径,且圆筒610的长度应小于艾条700长度的一半。

本实用新型中的固定装置及艾灸装置,主要使用流程为:以实验小鼠为例,单手捏住小鼠耳后颈背部皮肤后,使其四肢分别套入前肢固定带110及后肢固定带120,先将后躯干的固定绑带300扣紧,再将前躯干的固定绑带300扣紧。为确保小鼠无法移动,再使用两根中间带钩的木棒,分别勾住前后固定绑带300,再架到操作架或其他离实验台桌面有一定高度的地方。根据实验需要选取穴位,把艾条700插在圆筒610里侧的长钉620上,点燃,将艾灸装置通过连接带630绑在小鼠身上,待艾灸干预结束,取下艾灸装置,再将木棒卸下,捏住后颈皮肤,拆卸固定绑带300,将小鼠放回鼠笼。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固定装置的材质均为耐高温、防腐蚀的布料,且需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防止动物咬坏;固定绑带中的圆孔可衬金属圆环,或者在固定绑带上采用按扣的形式等等。而这些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理解本实用新型思想的基础上基于其基本技能即可做出的,故在此不再一一例举。

最后,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