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尿不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19239发布日期:2020-12-08 15:00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一种尿不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卫生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尿不湿。



背景技术:

尿不湿被广泛用于婴幼儿、病人及老人的排泄物吸收处理,其通常是一次性,使用后即可抛弃的产品。尿不湿使得排泄物吸收处理过程不仅方便、快捷,而且安全卫生,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卫生消耗用品。

本实用新型发明人在实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目前,大多尿不湿均不可降解,大量弃置尿不湿会造成环境污染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尿不湿,具有在自然环境中可最大化降解的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尿不湿,包括依次设置的亲水性内层、吸水芯体、疏水性底膜和外层;

所述亲水性内层、吸水芯体、疏水性底膜和外层均由可降解的材料制成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水芯体包括至少一层可降解吸水剂和至少两个植物纤维层,所述可降解吸水剂和植物纤维层交替叠加,并且位于最外侧均为植物纤维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可降解吸水剂为聚天冬氨酸钠吸水微珠,每一层所述聚天冬氨酸钠吸水微珠层均匀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聚天冬氨酸钠吸水微珠表面设置有网状微孔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疏水性底膜为可降解防水薄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可降解防水薄膜为由聚乳酸和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脂混合制成的薄膜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防漏护翼和第二防漏护翼,所述第一防漏护翼和所述第二防漏护翼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防漏护翼位于疏水性底膜的一侧,所述第二防漏护翼位于疏水性底膜的另一侧;

所述第一防漏护翼、所述第二防漏护翼和疏水性底膜围成收容空间,所述吸水芯体收容于收容空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漏护翼和第二防漏护翼均由至少一层经疏水处理的无纺布叠加而成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尿不湿还包括导流层,所述导流层设置于所述亲水性内层和所述吸水芯体之间,所述导流层为木浆纤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木浆纤维为中空纤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尿不湿,包括依次设置的亲水性内层、吸水芯体、疏水性底膜和外层;所述亲水性内层、吸水芯体、疏水性底膜和外层均由可降解的材料制成的。其中,亲水性内层,提供柔软触感,同时,起到渗透液体的作用。吸水芯体,能吸收并锁住大量体液。疏水性底膜,能防止液体渗漏到外部。外层,起到保护疏水性底膜和防漏作用。尿不湿的结构都是可降解的,从而能够使得尿不湿能在自然环境中可最大化降解,包括生物与非生物分解机制。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为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尿不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尿不湿的吸水芯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尿不湿100包括依次设置的亲水性内层10、吸水芯体20、疏水性底膜30和外层40,所述亲水性内层10、吸水芯体20、疏水性底膜30和外层40均由可降解的材料制成的。尿不湿100的亲水性内层10可将液体渗透至吸水芯体20,吸水芯体20吸收存储液体,同时,尿不湿100的疏水性底膜30,可防止液体渗漏到外部。

其中,亲水性内层10由至少一层亲水性的可降解无纺布叠加而成,一方面,能提供柔软触感,起到渗透液体的作用,将液体快速渗透至吸水芯体20,可避免因液体积留而降低舒适度,另一方面,亲水性内层10在自然环境中,可以被完全分解掉,对环境无负担。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亲水性内层10为经亲水处理的聚乳酸或竹纤维无纺布。聚乳酸是一种理想的绿色高分子材料,在自然环境中可以生物降解,并且柔软透气。竹纤维为天然纤维,具有良好的透气性、瞬间吸水性和抗菌功能,而且在自然环境中可完全降解。

其中,疏水性底膜30为可降解防水薄膜,能防止液体因过多而渗漏到外部,避免衣物被沾湿。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疏水性底膜30为由聚乳酸和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脂混合制成的薄膜结构。其中,聚乳酸具有较高的模量和拉伸强度,但断裂伸长率较低,韧性较差;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脂柔软韧性较好,但拉伸强度和模量都较低。聚乳酸和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脂混合能兼顾高强度、高模量和高断裂伸长率、高韧性的多种优点,同时可生物降解。从而使得尿不湿100在使用过程中,疏水性底膜30能承受住因吸水芯体20吸收液体膨胀后带来的压力,而且能够防止液体渗漏到外部。

其中,外层40由至少一层经疏水处理的可降解无纺布组成,成为二度防渗漏网,从而达到双重防护的防渗漏效果,避免衣物被沾湿,另一方面,无纺布外层40可起到保护疏水性底膜30的作用,而且能够带来柔软触感。

对于上述吸水芯体20,夹设于亲水性内层10和疏水性底膜30之间,为可降解吸水材料。吸水芯体20为尿不湿100的主要强力吸水部件,能有效地存储大量进入吸水芯体20的液体,吸收液体后的吸水芯体20可在自然环境下降解。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所述吸水芯体20包括至少一层可降解吸水剂22和至少两个植物纤维层21,所述可降解吸水剂22和植物纤维层21交替叠加,并且位于最外侧均为植物纤维层21。植物纤维层21对可降解吸水剂22形成包裹,一方面,起到定型作用,使吸水剂22均匀分散,能均匀吸收液体,防止因吸水剂22堆积而造成的吸收液体不完全,另一方面,植物纤维层21也可起到毛细管作用,再次疏导进入芯体的液体,防止液体因分散不均而引起起坨、渗漏等现象。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吸水剂22内可混有植物纤维短纤维,植物纤维短纤维能有效防止吸水剂22因吸收液体后结块,同时,也起到毛细导流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降解吸水剂22为聚天冬氨酸钠吸水微珠,每一层所述聚天冬氨酸钠吸水微珠均匀设置于植物纤维层21之间。聚天冬氨酸钠,是生物可降解吸水剂22,具备优秀的吸水和锁水效能,为尿不湿100的主要强力吸水因子,能有效地锁住大量进入聚天冬氨酸钠分子之间的液体。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聚天冬氨酸钠吸水微珠表面设置有网状微孔结构。网状微孔结构能有效增大聚天冬氨酸钠吸水微珠的比表面积,即增加与液体的接触面积,可快速吸收液体,提高了瞬间吸水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尿不湿100还包括第一防漏护翼21和第二防漏护翼32,第一防漏护翼31和第二防漏护翼32相对设置,第一防漏护翼31位于疏水性底膜30的一侧,第二防漏护翼32位于疏水性底膜30的另一侧;所述第一防漏护翼31、第二防漏护翼32和疏水性底膜30围成收纳空间,所述吸水芯体20收容于收纳空间内。第一防漏护翼31和第二防漏护翼32对吸水芯体20两侧形成保护,防止液体过多而漏出。

从而,第一防漏护翼31、疏水性底膜30和第二防漏护翼32合围成的一个微u型的收纳空间,形成有效的防漏网,多方位防漏,提高了安全性。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防漏护翼31和第二防漏护翼32由至少一层经疏水处理的无纺布叠加而成的,能有效防漏并且可降解。

在一些实施例中,尿不湿100还包括导流层50,导流层50设置于亲水性内层10和吸水芯体20之间,导流层50为木浆纤维层。其中,木浆纤维能通过毛细作用,引导液体进入吸水芯体20,然后疏导液体平均地分散在吸水芯体20内部,进一步达到吸水和锁水功效,即使尿不湿100表面层吸收了一定份量的尿液,仍能保持干爽。可选地,木浆纤维为中空纤维,中空纤维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毛细作用更好,具有更好的导流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层40上设置有粘贴辅件41,例如魔术贴,可以连接尿不湿100的前后两端,形成一完整的裤装结构,防止用户佩戴时移位。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尿不湿100,包括依次设置的亲水性内层10、吸水芯体20、疏水性底膜30和外层40;所述亲水性内层10、吸水芯体20、疏水性底膜30和外层40均由可降解的材料制成的。其中,亲水性内层10,提供柔软触感,同时,起到渗透液体的作用。吸水芯体20,能吸收并锁住大量体液。疏水性底膜30,能防止液体渗漏到外部。外层40,起到保护疏水性底膜30和防漏作用。尿不湿100的所有结构都是可降解的,从而能够使得尿不湿100能在自然环境中能最大化降解,包括生物与非生物分解机制。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内容的额外限制,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且,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例,均视为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记载的范围;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