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鼻基底塑形器及其制作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68826发布日期:2020-10-20 12:38阅读:71来源:国知局
个体化鼻基底塑形器及其制作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鼻翼及鼻孔塑形器,尤其是涉及个体化鼻基底塑形器及其制作装置。



背景技术:

正颌外科是临床上矫治牙颌面畸形的重要方法,而上颌leforti型截骨术是其最常用的术式之一。但是,由于在术中需要剥离鼻唇区域附着于上颌骨前外侧壁的鼻横肌、口轮匝肌、提上唇肌、提口角肌等肌肉附着,从而导致这些肌肉向两侧或中央收缩,最终导致鼻唇区软组织向侧方移位。因此,该术式在矫正颌骨畸形的同时,常常会造成鼻基底形态改变,包括鼻翼基底增宽、鼻小柱变短等不利于容貌美观变化,目前临床上并没有很好的治疗措施,通常是采用手术中缝合悬吊的方式进行预防,但效果并不十分满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个体化鼻基底塑形器及其制作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个体化鼻基底塑形器的制作装置,其中,所述制作装置包括:

数据采集部件:对患者不同姿势下的面部软组织三维数据进行采集;

模型重建部件:根据采集的数据重建患者面部软组织的虚拟三维模型;以及

边界确定部件:根据重建的软组织三维模型,绘制塑形器范围的曲线,并将曲线确定为塑形器边界,然后根据边界生成塑形器的厚度;

打印成型:根据确定后的塑形器的边界和厚度,来对塑形器进行打印成型。

优选地,其中,所述不同姿势包括坐位、站位和仰卧位中的至少一者。

优选地,所述不同姿势包括坐位、站位、仰卧位、侧卧位中的至少一者。

优选地,所述数据采集部件包括:

拍摄元件,对患者不同姿势下的面部软组织进行拍摄;以及

统计和分析元件,对所拍摄得到的不同姿势下的面部软组织的三维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优选地,所述边界确定部件包括:

根据重建的软组织三维模型,分析并确定塑形器的多个部位的绘制范围。

优选地,所述塑形器的多个部位包括塑形器两侧、塑形器下方、塑形器外侧上方、塑形器鼻腔侧和塑形器鼻小柱两侧;

其中,塑形器两侧与患者鼻子的两侧对应;塑形器下方与患者鼻子的下方对应;塑形器外侧上方与患者鼻子的外侧上方对应;塑形器鼻腔侧与鼻子的鼻腔侧对应;塑形器鼻小柱两侧与患者的鼻小柱两侧对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根据上述一种个体化鼻基底塑形器的制作装置所制作的个体化鼻基底塑形器。

优选地,该个体化鼻基底塑形器可利用自身倒凹进行固位。

优选地,该个体化鼻基底塑形器设计有通气孔。

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手术后使用本实用新型制作装置制作的鼻基底塑形器,通过机械力的作用,能够减轻正颌患者术后鼻翼增宽、鼻小柱塌陷的程度,使其维持在术前的状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鼻基底塑形器制作装置的结构连接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数据采集部件的结构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鼻基底塑形器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数据采集的步骤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塑形器部位选择以及与患者鼻子的对应示意图;

图6和图7为本实用新型塑形器结构示意图,其中图6为前视图,图7为后视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1制作装置,11数据采集部件,12模型重建部件,13边界确定部件,14打印机,111拍摄元件,112统计和分析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个体化鼻基底塑形器的制作方法]

将参照图3详细描述根据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个体化鼻基底塑形器的制作方法。

如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个体化鼻基底塑形器的制作方法可以包括数据采集步骤、模型重建步骤、边界确定步骤和打印成型步骤。

更具体地,首先,在打印制作个体化鼻基底塑形器前,对患者不同姿势下的面部软组织三维数据进行采集,不同姿势包括坐位、站位、仰卧位、侧卧位中的至少一者。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不同姿势可以是其他姿势。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集不限于上述姿势范围内得面部软组织三维数据,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采集数据,需要保证患者鼻部完整自然形态,且能够采集到鼻前庭处数据,这样保证制作的塑形器能够贴合、固位且有效。

接下来,根据采集的数据重建患者面部软组织的虚拟三维模型。根据重建的软组织三维模型,绘制塑形器范围的曲线,并将曲线确定为塑形器边界,然后根据边界生成塑形器的厚度。该个体化鼻基底塑形器厚度可按照材料硬度设置0.5mm~1.5mm,之后还需对边角进行圆润处理,根据确定后的塑形器的边界和厚度,来对塑形器进行打印成型。其中,如图4所示,数据采集步骤还包括对患者不同姿势下的面部软组织进行拍摄,并对所拍摄得到的不同姿势下的面部软组织的三维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如图5所示,根据重建的软组织三维模型,分析并确定塑形器的多个部位的绘制范围;塑形器的多个部位包括塑形器两侧、塑形器下方、塑形器外侧上方、塑形器鼻腔侧和塑形器鼻小柱两侧;其中,塑形器两侧与患者鼻子的两侧对应;塑形器下方与患者鼻子的下方对应;塑形器外侧上方与患者鼻子的外侧上方对应;塑形器鼻腔侧与鼻子的鼻腔侧对应;塑形器鼻小柱两侧与患者的鼻小柱两侧对应,通过左右、内外、上下范围的绘制,保证塑形器的强度、塑形的范围、通过相互作用的倒凹起到固位作用,并且不过分延展而影响正常唇部的活动。必要时可在塑形器上制作数个透气孔,或打印成多孔形态,有助于提升局部皮肤舒适感。

[根据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个体化鼻基底塑形器的制作装置1]

将参照图1详细描述根据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个体化鼻基底塑形器的制作装置1。

如图1所示,个体化鼻基底塑形器的制作装置1包括数据采集部件11、模型重建部件12、边界确定部件13和打印机14。

数据采集部件11用于对患者不同姿势下的面部软组织三维数据进行采集。不同姿势包括坐位、站位、仰卧位、侧卧位中的至少一者,但姿势不限于上述姿势。

模型重建部件12用于根据采集的数据重建患者面部软组织的虚拟三维模型。

边界确定部件13用于根据重建的软组织三维模型,绘制塑形器范围的曲线,并将曲线确定为塑形器边界,然后根据边界生成塑形器的厚度。

打印机14用于根据确定后的塑形器的边界和厚度,来对塑形器进行打印成型。

数据采集部件11、模型重建部件12、边界确定部件13和打印机14之间可以通过有线方式或无线方式彼此连接。

如图2所示,数据采集部件11包括:拍摄元件111,对患者不同姿势下的面部软组织进行拍摄;以及统计和分析元件112,对所拍摄得到的不同姿势下的面部软组织的三维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如图5所示,塑形器范围包括塑形器的多个部位的范围。塑形器的多个部位包括塑形器两侧、塑形器下方、塑形器外侧上方、塑形器鼻腔侧和塑形器鼻小柱两侧,其中,塑形器两侧与患者鼻子的两侧对应;塑形器下方与患者鼻子的下方对应;塑形器外侧上方与患者鼻子的外侧上方对应;塑形器鼻腔侧与鼻子的鼻腔侧对应;塑形器鼻小柱两侧与患者的鼻小柱两侧对应。

实施例1

在手术前利用数据采集部件11采集患者面部软组织三维数据:利用拍摄元件111对患者坐位、站位和仰卧位拍摄头面部cbct(螺旋ct)并通过统计和分析元件112对所拍摄得到的不同姿势下的面部软组织的三维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再通过模型重建部件12利用该数据重建患者面部软组织的虚拟三维模型;然后通过边界确定部件13将重建的软组织三维模型导入三维设计软件(例如:geomagicstudio12),利用描绘曲线的功能,进行塑形器曲线绘制,绘制的范围为双侧应到达与患者鼻子对应的鼻面沟,下方与患者鼻子对应的鼻底为界,外侧上方到达与患者鼻子对应的鼻背中份,鼻腔侧到达与患者鼻子对应的前鼻孔边缘,但鼻孔内上交角处(即鼻小柱两侧)需向内延伸至相当于与患者鼻子对应的鼻大翼软骨穹窿部所对应的鼻腔黏膜位置,将曲线转换为边界,并利用此边界生成塑形器的数字化模型,将数字化模型通过打印机14利用三维打印技术制作成形,必要时可在塑形器上制作数个透气孔,或打印成多孔形态,有助于提升局部皮肤舒适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个体化鼻基底塑形器]

将参照图6和图7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个体化鼻基底塑形器。

如图6和图7所示,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个体化鼻基底塑形器的制作装置1所制作的个体化鼻基底塑形器。该个体化鼻基底塑形器可利用自身倒凹进行固位。此外,该个体化鼻基底塑形器设计有通气孔。

临床应用个性化鼻基底塑形器:需要进行上颌leforti型截骨的患者在手术后,全麻苏醒后,即可将术前设计打印制作好的鼻基底塑形器戴入,其可利用自身倒凹进行固位,从而达到内收鼻翼、支撑鼻小柱的作用。

综上,在手术后,使用本申请的制作方法制作的鼻基底塑形器,通过机械力的作用,能够减轻正颌患者术后鼻翼增宽、鼻小柱塌陷的程度,使其维持在术前的状态。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能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凡是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装饰,皆应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