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输液器液滴性能监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05647发布日期:2020-09-04 13:30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一种输液器液滴性能监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检验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输液器质量检验,具体地说是一种输液器液滴性能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一次性输液器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耗材,经过无菌处理,建立静脉与药液之间的通道,用于静脉输液,为确保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作用于人体的医疗器械必须经过严格的质量检验才能投入使用。

医药行业标准gb8368-2018中对于重力输液式一次性使用输液器相关要求进行了规范性概述,但对于输液器液滴性能监测使用到的相关试验设备,标准并未进行说明,目前,操作人员需要根据试验要求利用输液瓶等现有装置进行试验,操作上存在很多不便之处,增加了操作人员的工作,在结果的准确性上也存在提升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液器液滴性能监测系统,该系统用于输液器的液滴性能监测试验,能够减轻操作人员的劳动,提高效率和准确率。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提供了一种输液器液滴性能监测系统,包括顶板和底板,所述底板和顶板之间通过支撑架连接起来;所述顶板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用于储存试验介质的密封容器,所述底板上设置有称重装置,所述称重装置与所述密封容器一一对应设置,称重装置上设置有收集瓶;在顶板和底板之间设置有与输液器的滴斗相适配的红外传感器。

进一步的,所述红外传感器的探头上连接有固定夹。

进一步的,所述称重装置和红外传感器均连接至通讯模块,所述通讯模块连接至上位机。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容器与收集瓶之间能够相对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容器呈圆柱状,密封容器的侧壁外表面设置有外螺纹,所述顶板上设置有与密封容器相适配的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外螺纹相啮合的内螺纹,容纳槽的底部设置有供输液器穿过的缺口。

进一步的,所述底板上设置有柜体,所述柜体将称重装置罩起来,柜体的顶面上设置有供输液器穿过的通孔,柜体的前侧设置有可打开的柜门。

进一步的,所述柜门上设置有透明区域。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容器为透明材料制成,密封容器的侧壁上设置有刻度。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容器的密封盖为可更换式。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容器和/或收集瓶的容积为1.5l。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示例的输液器液滴性能监测系统,用于进行输液器液滴性能监测试验,便于人们的操作,准确度高,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2、本实用新型示例的输液器液滴性能监测系统,红外传感器的探头上连接有固定夹,便于将探头固定于输液器的滴斗位置,工作可靠。

3、本实用新型示例的输液器液滴性能监测系统,称重装置和红外传感器均连接至通讯模块,通讯模块连接至上位机,能够在设定滴数时自动采集各路测试通道的实时重量数据,根据需求在上位机进行实验曲线及数据的保存,减轻了操作人员的人工工作。

4、本实用新型示例的输液器液滴性能监测系统,配备专用的试验介质密封容器,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容量,一般设定为容量1.5l左右,还能够用于输液器流量控制特性测试的相关试验,实现系统的多功能化。

5、本实用新型示例的输液器液滴性能监测系统,储存试验介质的密封容器可以设置多个,能够多路同时进行实验,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效率,对应密封容器设置称重装置,自动实现称重,减少了操作人员的操作。

6、本实用新型示例的输液器液滴性能监测系统,密封容器和容纳槽之间通过螺纹相啮合,通过旋转密封容器,能够实现密封容器高度的调整,且螺纹的调整方式能够实现连续调整和微调,灵活性高,适用范围宽,便于实验的操作。

7、本实用新型示例的输液器液滴性能监测系统,密封容器为透明材料制成,密封容器的侧壁上设置有刻度,便于观察容器内部试验介质的体积和准确的确定加入的试验介质的量。

8、本实用新型示例的输液器液滴性能监测系统,称重装置通过柜体罩起来,对称重装置形成保护,避免外界对称重装置造成干扰和损坏,柜体内部以及上表面还可以根据需要存放实验器材,柜门上设置有透明区域,便于观察内部的情况,为使用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9、本实用新型示例的输液器液滴性能监测系统,设置了专用的大容量密封容器、收集瓶,并设置称重装置,实现持续时间内自动连续测量,节省人力成本。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板,2顶板,3支撑架,4密封容器,5容纳槽,6柜体,7柜门,8输液器,9滴斗,10红外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显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输液器液滴性能监测系统,包括顶板2和底板1,所述底板1和顶板2之间通过支撑架3连接起来;所述顶板2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用于储存试验介质的密封容器4,所述底板1上设置有称重装置,所述称重装置与所述密封容器4一一对应设置,称重装置上设置有收集瓶(图中未示出);在顶板2和底板1之间设置有与输液器8的滴斗9相适配的红外传感器10。

本实施例中,密封容器4设置有六个,可同时进行六路实验,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该数量可以改变。本实施例的密封容器4和收集瓶均采用容积1.5l的透明容器,且在侧壁上设置有刻度,便于准确添加试验介质。大容量的密封容器4和收集瓶还能够用于输液器流量控制特性测试的相关试验,实现系统的多功能化。

为便于将红外传感器10的探头固定在输液器8的滴斗9位置,红外传感器10的探头上可以设置固定夹,固定夹采用目前市面上的夹子即可,为避免导致滴液不畅,固定夹的夹片上设置容纳滴斗9的弧形槽。

称重装置和红外传感器10均连接至通讯模块,所述通讯模块连接至上位机。称重装置采用型号为hzad623-1tcc的称重器,红外传感器10可采用irm3638t型号的红外对管,通讯模块的型号为moxauport1130。

上位机采用台式电脑或者笔记本电脑,安装测试软件,测试软件采用现有记录重量数据、通过重量数据计算出体积数据并进行曲线绘制的软件。

为便于调节静压头的高度,密封容器4与收集瓶之间能够相对移动。具体的,密封容器4呈圆柱状,密封容器4的侧壁外表面设置有外螺纹,所述顶板2上设置有与密封容器4相适配的容纳槽5,所述容纳槽5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外螺纹相啮合的内螺纹,容纳槽5的底部设置有供输液器8穿过的缺口。

底板1上设置有柜体6,所述柜体6将称重装置罩起来,柜体6的顶面上设置有供输液器8穿过的通孔,柜体6的前侧设置有可打开的柜门7。柜门7上设置有透明区域,可将柜门7采用透明有机玻璃制成。

密封容器4的密封盖为可更换式,比如采用橡胶塞,便于试验介质的加入。

为便于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下面结合液滴性能监测方法对其使用过程做进一步的描述:

s1:对输液器8进行状态调节,使其在23℃的条件下,流速保持在(50±10)滴/min;

s2:将红外传感器10的探头安装在输液器8的滴斗9的位置,使其能够监测到液滴滴数;

s3:操作者调节输液器8的流量调节器,并通过红外传感器10监测液滴在(50±10)滴/min的范围内;

s4:根据输液器类型,选择监测滴出20滴或60滴并计数,称量此时的重量;

s5:判断输液器液滴性能是否合格,输液器液滴性能合格指标:输液器滴管滴出20滴或60滴蒸馏应为(1±0.1)ml或(1±0.1)g。

本实施例的测试系统在使用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某一路或某几路工作,在测试软件中也切换相应工作的通道。

具体实施时,若是不使用测试软件,可以手动记录数据,由于本实施例的测试系统能够自动进行称重并可同时进行多路实验,比起现有技术仍然提高了效率和准确性。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其余技术特征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为突出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特点,其余技术特征在此不再赘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