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神经内镜下颅底硬膜缝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11802发布日期:2020-05-06 19:39阅读:565来源:国知局
一种神经内镜下颅底硬膜缝合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神经内镜下颅底硬膜缝合器。



背景技术:

神经内镜以其创伤小、可以提供近距离的观察、可以提供侧方的视角等诸多优点正越来越多被应用在临床工作中,同样内镜手术因其较高的脑脊液漏的发生率限制了该类手术的发展,内镜下缝合硬膜是一种有效的可以减少脑脊液漏的方法。目前的采用的方式是应用内镜针在镜下缝合硬膜,因为操作部位深,操作空间狭小,周围结构复杂,导致缝合技术难度高,耗费时间长,缝合成功率低,缝合过程中副损伤发生率高,缝合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这些弊端影响了临床治疗效果,因此急需一种缝合器械可以方便快捷的完成内镜下硬膜的缝合及打结。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神经内镜下颅底硬膜缝合器,包括硬膜钳、针栓、推结器,所述硬膜钳又包括固定臂、活动臂、转轴、限位槽、推杆、销、针栓通道、滑槽、滑块、过针槽、l型保护板、限位板、线槽,所述固定臂由两直臂呈钝角构成一体式结构,所述固定臂与活动臂交叉设置,所述固定臂与活动臂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所述固定臂上侧平行设置有推杆,所述活动臂顶部设有限位槽,所述推杆底部与限位槽对应的位置设有销,所述销卡在限位槽内,所述固定臂顶部设有滑槽,所述推杆底部与滑槽配合设有滑块,所述推杆中线位置设有针栓通道,所述针栓通道贯穿于推杆首端与尾端,所述固定臂首端垂直向上设有凸块,所述凸块一侧设有过针槽,所述凸块向外的端面上设有临时固定线装置,所述凸块向外的端面上还设有l型保护板,所述l型保护板设置在固定臂上的过针槽的边缘,所述凸块向外的端面及与固定臂交接的位置两侧分别设有限位板,两相对的限位板中间位置构成线槽,所述针栓为首端细、尾端粗的结构,所述针栓上靠近首端的位置设有倒钩,所述推结器首端设有y型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滑槽、滑块分别为凸型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针栓通道截面为圆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针栓为圆柱形针栓。

进一步的,所述针栓通道截面为三棱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针栓为三棱形针栓。

进一步的,所述过针槽为矩形槽,或者v型槽。

进一步的,所述临时固定线装置又包括簧片、调节螺栓,所述簧片为弧形结构,所述簧片通过调节螺栓固定在凸块向外的端面上。

进一步的,还包括交叉弹片,所述交叉弹片设置在活动臂与固定臂之间,所述交叉弹片自然状态下活动臂与固定臂处于分开状态。

进一步的,还包括扭簧,所述扭簧设置在转轴处,所述扭簧在自然状态下活动臂与固定臂处于分开状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为一种神经内镜下颅底硬膜缝合器,进入术区,固定臂和活动臂前端空隙内夹入硬膜,捏合固定臂与活动臂,再将针栓自针栓通道尾部插入至针尖触及保l型保护板,此时针栓的倒钩恰好完全通过过针槽,自硬膜钳尾部收紧缝合线,使缝合线拉出紧靠针栓,缓缓提拉针栓,缝合线滑入针栓凹槽,将缝合线自硬膜钳提出,松开活动臂及固定臂,将硬膜钳自鼻腔取出,固定缝合线一端,完全拉出另一端,重复以上做法缝合硬膜另一端,鼻腔外打结,利用推节器将结送入指定位置,缝合完成,通过硬膜钳、特制的针栓、推结器的配合使用,使得本发明可以在鼻腔深处、周围结构复杂的狭小空间内操作,大大降低了缝合技术难度,省时省力,极大地提高了缝合成功率,有效降低了缝合过程中副损伤发生率,保证了缝合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主体结构图;

图2为a点放大示意图;

图3为a点的右视图;

图4为针栓通道截面为圆形的b向示意图;

图5为针栓通道截面为三角形的b向示意图;

图6为针槽为矩形槽时固定臂首端结构示意图;

图7为过针槽为矩形槽的结构侧视图;

图8为过针槽为v型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活动臂与固定臂之间设有交叉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活动臂与固定臂之间设有扭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圆柱形针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c点放大示意图;

图13为三棱形针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推结器结构示意图。

如图,硬膜钳-1、固定臂-101、活动臂-102、转轴-103、限位槽-104、推杆-105、销-106、针栓通道-107、滑槽-108、滑块-109、过针槽-110、簧片-111、调节螺栓-112、l型保护板-113、限位板-114、线槽-115、针栓-2、圆柱形针栓-201、三棱形针栓-202、倒钩-203、推结器-3、y型结构-301、交叉弹片-4、扭簧-5、凸块-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本发明为一种神经内镜下颅底硬膜缝合器,包括硬膜钳1、针栓2、推结器3,所述硬膜钳1又包括固定臂101、活动臂102、转轴103、限位槽104、推杆105、销106、针栓通道107、滑槽108、滑块109、过针槽110、l型保护板113、限位板114、线槽115,所述固定臂101由两直臂呈钝角构成一体式结构,所述固定臂101与活动臂102交叉设置,所述固定臂101与活动臂102通过转轴103转动连接,所述固定臂101上侧平行设置有推杆105,所述活动臂102顶部设有限位槽104,所述推杆105底部与限位槽104对应的位置设有销406,所述销106卡在限位槽104内,限位槽104为固定臂101与活动臂102捏合时销的位移预留了空间,所述固定臂101顶部设有滑槽108,所述推杆105底部与滑槽108配合设有滑块109,所述推杆105中线位置设有针栓通道107,所述针栓通道107贯穿于推杆105首端与尾端,所述固定臂101首端垂直向上设有凸块6,所述凸块6一侧设有过针槽110,所述凸块6向外的端面上设有临时固定线装置,所述凸块6向外的端面上还设有l型保护板113,所述l型保护板113设置在固定臂101上的过针槽110的边缘,,所述凸块6向外的端面及与固定臂101交接的位置两侧分别设有限位板114,两相对的限位板114中间位置构成线槽115,所述针栓2为首端细、尾端粗的结构,所述针栓2上靠近首端的位置设有倒钩203,所述推结器3首端设有y型结构301。

进一步的,所述滑槽108、滑块109分别为凸型结构,滑块109卡在滑槽109内实现推杆105与固定臂101的滑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临时固定线装置又包括簧片111、调节螺栓112,所述簧片111为弧形结构,所述簧片111通过调节螺栓112固定在凸块6向外的端面上。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结构及原理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仅描述不同之处,如图3及图10所示,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针栓通道107截面为圆形结构,所述针栓2为与针栓通道107配合的圆柱形针栓201,所述圆形的针栓通道107直径与圆柱形针栓201的最大直径相同,保证针栓2可以顺利通过针栓通道107。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结构及原理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仅描述不同之处,如图4及图11所示,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针栓通道107截面为三棱形结构,所述针栓2为与针栓通道配合的三棱形针栓202,所述三棱形的针栓通道107顶角向上,可以确认针栓2上的倒钩203方向,避免在针栓2推进过程中转动导致的倒钩203方向发生偏移。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结构及原理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仅描述不同之处,如图6所述,不同之处在于:所述过针槽110为矩形槽,可以适应不同形状的针栓2,避免对针栓2的卡夹。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结构及原理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仅描述不同之处,如图7所述,不同之处在于:所述过针槽110为v型槽,适用于圆柱形针栓201,对圆柱形针栓201具有一定的限位作用,并且v型结构便于针栓2的进入及离开。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结构及原理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仅描述不同之处,如图8所示,不同之处在于:还包括交叉弹片4,所述交叉弹片4设置在活动臂102与固定臂101之间,所述交叉弹片4自然状态下活动臂102与固定臂101处于分开状态,捏合之后交叉弹片4被压缩,需要分离时只需松开活动臂102与固定臂101即可,在交叉弹片4的弹力作用下活动臂102与固定臂101直接回到初始位置,省时省力。

实施例7: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结构及原理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仅描述不同之处,如图9所示,不同之处在于:还包括扭簧5,所述扭簧5设置在转轴103处,所述扭簧5在自然状态下活动臂102与固定臂101处于分开状态,捏合后扭簧5蓄力,需分开时,只需松开活动臂102与固定臂101即可,在扭簧5的扭力作用下活动臂102与固定臂101直接回到初始位置,省时省力。

实施例8:

使用时,a、首先将缝合线置于临时固定线装置处,旋动调节螺栓112实现对簧片111的松紧程度的调节,使其处于一个合适的范围,即既可以固定住缝合线,又可以保证外力作用下缝合线可以被拉出,缝合线的两端分别跨过l型保护板113的两侧,缝合线的两端通过线槽115引向硬膜钳1尾端,线槽115的作用是防止缝合线发生位置偏移或与硬膜钳1发生缠绕从而导致难以拉出的现象;

b、硬膜钳1进入术区,将需要缝合的硬膜位点置于过针槽110处,捏合活动臂102与固定臂101,使推杆105右端面与凸块6左端面距离缩小至硬膜钳1夹紧硬膜;

c、将针栓2自针栓通道107尾部插入至针尖触及l型保护板113,此时针栓2的倒钩203恰好完全通过过针槽110;

d、捏合固定臂101与活动臂102,自硬膜钳1尾部收紧缝合线,使缝合线由临时固定线装置处被拉出并紧靠针栓2;

e、缓缓提拉针栓2,缝合线滑入倒钩203,将缝合线自硬膜钳1提出,松开活动臂102及固定臂101,将硬膜钳1自鼻腔取出,固定缝合线的一端,完全拉出另一端;

f、重复以上步骤缝合硬膜另一端;

g、将缝合线在鼻腔外完成打结,利用推节器3前端的y型结构301卡在结上,缓缓向前推进,直至将结送入指定位置,缝合完成。

本发明通过硬膜钳1、特制的针栓2、推结器3的配合使用,可以在鼻腔深处、周围结构复杂的狭小空间内操作,大大降低了缝合技术难度,省时省力,极大地提高了缝合成功率,有效降低了缝合过程中副损伤发生率,保证了缝合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