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按摩功能的椅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82608发布日期:2020-08-18 16:53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按摩功能的椅子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以及椅子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带有按摩功能的椅子。



背景技术:

椅子是一种日常生活家具,随着生活的提高,人们对椅子的实用性要求越来越高。

现有公开号为cn110353967a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具有颈部按摩功能的按摩椅,包括座椅、升降装置、按摩装置和驱动装置,所述座椅靠背的上端设有升降槽,升降槽内安装有升降装置,升降装置的前端安装在有按摩装置,按摩装置的右端安装有驱动装置,升降装置包括升降柱,升降槽内安装有升降柱,升降柱的侧壁上均匀设有限位环,升降柱的侧壁上均匀套接有升降座,升降座的前端安装有按摩装置。

采用上述方案,该椅子只具有颈部按摩的功能,按摩方式较少,功能性低,存在待改进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带有按摩功能的椅子,利用在座椅靠背处设置的揉颈机构、捶背机构和按腰机构,多方位对使用者进行按摩,即增加了按摩方式,提高该座椅的功能性。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带有按摩功能的椅子,包括座椅,所述座椅的靠背上设置有软垫,所述座椅靠背背侧的上部设置有用于揉捏颈部的揉颈机构,所述座椅靠背背侧的中部设置有用于捶打软垫的捶背机构,所述座椅靠背背侧的下部设置有用于按压软垫的按腰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际使用中,使用者坐在座椅上,并靠在座椅的靠背上,然后,使用者利用揉颈机构、捶背机构和按腰机构,分别对其颈部、背部和腰部进行多方位按摩作业,以缓解人体颈部、背部和腰部的疲劳和酸痛,即增加了按摩方式,提高该座椅的功能性。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揉颈机构包括转动架、滑移架和按摩臂,所述转动架转动设置在座椅靠背的上侧,且所述转动架上倾斜设置有第一滑移槽,所述滑移架插接第一滑移槽内并与第一滑移槽形成滑移配合,所述滑移架与第一滑移槽的侧壁之间设置有用于实现滑移架在第一滑移槽内往复滑移的弹性件,所述按摩臂设置有两个,两所述按摩臂均通过扭簧转动连接在滑移架上,两所述按摩臂之间形成有放置槽,且所述按摩臂上转动连接有按摩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际使用中,使用者靠在座椅的靠背上,然后将颈部放置在两个按摩臂之间的放置槽内,由于两个按摩臂通过扭簧设置在滑移架上,使得两个按摩臂之间的放置槽可适应不同尺寸的颈部;之后,使用者可将头部进行前后摆动,带动滑移架沿着第一滑移槽的倾斜方向进行移动,在滑移架移动的过程中,弹性件可实现滑移架在第一滑移槽内的往复运动,且两个按摩臂上转动连接有按摩轮,使得使用者在摆动头部的同时,两个按摩臂上按摩轮在使用者的颈部进行来回滚动,提高按摩臂按摩的舒适性;另外,使用者在将颈部放置在放置槽中后,保持两个按摩臂对颈部的夹持状态的同时也可转动头部,转动架机进行转动,然后再进行前后地摆动,以提高按摩的灵活性,实现对颈部多方位的按摩。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按腰机构包括转动杆、拍打杆和拍打块,所述转动杆转动设置在座椅靠背水平方向的一侧,所述拍打杆设置在转动杆上,所述拍打块设置在拍打块远离转动杆的一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际使用中,当使用者坐在座椅上后,然后手动转动转动杆,带动拍打杆同步进行转动,进而带动拍打块对座椅靠背上的软垫进行拍打按摩作业,以缓解使用者腰部的疲劳和酸痛,并且使用者可根据自己需要的力度,手动驱动转动进行相应力度的移动,适应性较高,且驱动方式简单方便。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转动杆包括第二固定杆和第二翻折杆,所述第二翻折杆长度方向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二固定杆上,且所述第二翻折杆与第二固定杆转动连接处的轴线与座椅横梁的长度方向平行,且所述第二翻折杆与第二固定杆的转动连接处设置有第一抵接面和第二抵接面,当所述第二翻折杆与第一抵接面相抵接时,所述第二翻折杆与座椅靠背平行,当所述第二翻折杆与第二抵接面相抵接时,所述第二翻折杆呈水平设置,所述第二翻折杆长度方向的另一端设置有操作把手,所述第二固定杆长度方向远离第二翻折杆的一端转动设置在座椅靠背水平方向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际使用中,第二翻折杆与第二抵接面始终保持抵接;当使用者不需要对腰部进行按摩时,使用者可将第二翻折杆绕着第二翻折杆与第二固定杆转动连接处的轴线转动,使得第二翻折杆与第一抵接面相抵接,使其与座椅靠背平行,进而实现第二翻折杆的回收;另外,使用者在操纵拍打杆对腰部进行拍打按压时,可利用操作把手,辅助使用者对拍打杆进行驱动,进而提高使用者的操作性。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捶背机构包括脚踏杆、捶背杆和捶背块,所述脚踏杆长度方向的一端转动设置在座椅下方的横梁上,所述捶背杆设置在座椅靠背的背侧并固定在脚踏杆上,所述捶背块设置在捶背杆远离脚踏杆的一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际使用中,使用者可通过脚踏设置在座椅下方的脚踏杆驱动捶背杆进行移动,进而带动捶背块捶打座椅靠背上软垫的上部位置,对使用者的背部位置进行捶打按摩,即使用者只需要通过脚踏的方式便可直接驱动座椅靠背后侧的捶打块对使用者的背部进行捶打按摩,方便快捷。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捶背机构还包括调节块,所述调节块设置在座椅下方的横梁上,所述调节块上开设有第二调节槽,所述第二调节槽包括第二滑移槽和转动槽,所述第二滑移槽呈倾斜设置,且所述转动槽沿第二滑移槽的倾斜方向设置有多个,所述脚踏杆转动连接处的转动轴嵌入转动槽内并与转动槽形成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际使用中,使用者可驱动脚踏杆沿着第二滑移槽的方向进行移动,使脚踏杆与捶背杆连接处的转动轴根据需要嵌入在对应的转动槽中,进而改变捶打杆相对于座椅靠背的位置,然后,再通过踩踏脚踏杆的方式,驱动脚踏杆与捶背杆连接处的转动轴在对应的转动槽中进行转动,进而带动捶打杆进行移动,即使用者可通过将脚踏杆与捶背杆连接处的转动轴在嵌入在不同的转动槽中,以调节捶打块相对座椅靠背软垫上的位置,进而对使用者背部的不同位置进行捶打按摩。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调节块滑移设置在座椅下方的横梁上,且所述座椅下方的横梁上设置有第一调节槽,所述调节块上设置有与第一调节槽形成卡接配合的卡接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际使用中,使用者通过驱动捶打杆进而驱动调节块使其沿着座椅下方横梁的长度方向移动,使调节块上的卡接块卡接在不同的第一调节槽中,进而调节捶打杆沿着座椅下方横梁的长度方向进行移动,进一步增加捶打杆对背部捶打的可调节面积,提高使用者使用的舒适性。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脚踏杆远离捶背杆的一端设置有脚踏块,所述脚踏块上开设有用于放置脚部的脚踏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际使用中,使用者可将脚部放置在脚踏腔内,然后使用者可直接用脚部分别抵接脚踏腔周侧的侧壁,进而直接驱动脚踏杆进行移动,方便快捷。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脚踏杆由第一固定杆、第一翻折杆和卡接杆组成,所述第一翻折杆转动设置在第一固定杆上,所述脚踏块设置在第一翻折杆长度方向远离第一固定杆的一端,所述第一固定杆长度方向远离第一翻折杆的一端与滑移块中的转动槽形成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一固定杆和第一翻折杆上均开设有卡接孔,所述卡接杆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卡接孔形成插接配合插接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际使用中,当使用者不需要进行背部按摩作业时,可将第一翻折杆相对于第一固定杆进行翻折,然后将卡接杆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卡接在第一固定杆和第一翻折杆上的卡接孔中,进而将第一翻折杆固定在第一固定杆上,固定方便快捷,使得座椅下方的脚踏杆不占用座椅下方前端的空间,以避免使用者被脚踏杆绊倒。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拍打块与捶打块分别可拆卸固定设置在拍打杆和捶背杆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际使用中,使用者可根据自身按摩的需要,将拍打块和捶打块拆卸下来,并更换不同的拍打块与捶打块,以提高对使用者按摩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一、借助座椅靠背处设置的揉颈机构、捶背机构和按腰机构,多方位对使用者进行按摩,即增加了按摩方式,提高该座椅的功能性。;

二、利用脚部直接与脚踏腔周侧的侧壁相抵接,进而驱动脚踏杆与捶打杆转动连接处的转轴相对于座椅下方横梁的位置,以改变捶打杆上的捶打块相对于座椅靠背上的位置,以提高使用者在使用时的适用性以及提高对使用者捶打按摩效果;

三、通过翻折第二翻折杆和第一翻折杆,以防止拍打杆和脚踏杆对使用者产生阻碍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主要体现带有按摩功能的椅子整体结构的轴测示意图;

图2为图1局部a的放大图,主要体现揉颈机构的结构;

图3为图1局部b的放大图,主要体现按腰机构的结构;

图4为本实施例主要体现第二翻折杆和第二固定杆结构转动连接处的第一抵接面和第二抵接面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主要体现捶背机构结构的示意图;

图6为图5局部c的放大图,主要体现调节块的结构。

附图标记:1、座椅;11、安装框架;111、软垫;12、第一调节槽;2、揉颈机构;21、转动架;211、第一滑移槽;22、滑移架;23、按摩臂;231、按摩轮;2311、按摩凸起;24、放置槽;3、捶背机构;31、脚踏杆;311、第一固定杆;3111、卡接孔;312、第一翻折杆;313、卡接杆;3131、插接销;32、捶背杆;321、转动轴;33、调节块;331、卡接块;332、第二调节槽;3321、第二滑移槽;3322、转动槽;34、脚踏块;341、脚踏腔;35、捶打块;4、按腰机构;41、转动杆;411、第二固定杆;4111、第一抵接面;4112、第二抵接面;412、第二翻折杆;4121、操作把手;42、拍打杆;43、拍打块;5、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带有按摩功能的椅子,包括座椅1,座椅1靠背设置有安装框架11,座椅1靠背安装框架11内设置有软垫111,座椅1靠背背侧的上部设置有用于揉捏颈部的揉颈机构2,座椅1靠背背侧的中部设置有用于捶打软垫111的捶背机构3,座椅1靠背背侧的下部设置有用于按压软垫111的按腰机构4。

实际使用中,使用者坐在座椅1上,并靠在座椅1靠背的软垫111上,然后,使用者可分别利用揉颈机构2、捶背机构3和按腰机构4,分别对其颈部、背部和腰部进行多方位按摩作业,以缓解人体颈部、背部和腰部处的疲劳和酸痛。

如图1和图2所示,揉颈机构2包括转动架21、滑移架22和按摩臂23,转动架21转动设置在座椅1靠背安装框架11的上侧壁上,转动架21上倾斜设置有第一滑移槽211,且第一滑移槽211的倾斜方向与座椅1靠背的倾斜方向一致均呈倾斜向后设置,转动架21与安装框架11转动连接处的轴线与第一滑移槽211长度方向垂直;滑移架22插接第一滑移槽211内并与第一滑移槽211形成滑移配合,滑移架22与第一滑移槽211的侧壁之间设置有用于实现滑移架22在第一滑移槽211内往复滑移的弹性件5,本实施例中弹性件5设置为压缩弹簧,且压缩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滑移架22上,压缩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转动架21的侧壁上。按摩臂23设置有两个,两个按摩臂23均通过扭簧转动连接在滑移架22上,且两个按摩臂23之间形成有放置槽24,且两个按摩臂23上均转动连接有按摩轮231,任一按摩轮231与按摩臂23转动连接处的轴线与对应按摩臂23的长度方向平行,且任一按摩轮231上均设置有按摩凸起2311。

实际使用中,使用者靠在座椅1的靠背上,然后将颈部放置在两个按摩臂23之间的放置槽24内,由于两个按摩臂23通过扭簧设置在滑移架22上,实现两个按摩臂23的弹性转动,使得两个按摩臂23之间的放置槽24可适应不同尺寸的颈部;之后,使用者可将头部进行前后摆动,带动滑移架22沿着第一滑移槽211的倾斜方向进行移动,在滑移架22移动的过程中,弹性件5可实现滑移架22在第一滑移槽211内的往复运动,且两个按摩臂23上转动连接有按摩轮231,使得使用者在摆动头部的同时,两个按摩臂23上按摩轮231在使用者的颈部进行来回滚动,提高按摩臂23按摩的舒适性;另外,使用者在将颈部放置在放置槽24中后,保持两个按摩臂23对颈部的夹持状态的同时也可转动头部,转动架21机进行转动,然后再进行前后地摆动,以提高按摩的灵活性,实现对颈部多方位的按摩。

如图1和图5所示,捶背机构3设置有两个,由于两个捶背机构3的结构和安装方式均相同,现以两个捶背机构3中的任意一个捶背机构3为例进行阐述。

捶背机构3包括脚踏杆31、捶背杆32和调节块33,脚踏杆31长度方向的一端固定在捶背杆32的一端且呈一体设置,捶背杆32位于座椅1靠背的背侧,且脚踏杆31与捶背杆32交接处一体成型有转动轴321,转动轴321的轴线与座椅1下方横梁的长度方向平行。调节块33滑移设置在座椅1下方的横梁上,且该横梁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多个第一调节槽12(参见图6),调节块33上设置有与第一调节槽12形成卡接配合的卡接块331,且卡接块331与调节块33呈一体设置。调节块33上开设有第二调节槽332,第二调节槽332包括第二滑移槽3321和转动槽3322,第二滑移槽3321呈倾斜设置,且转动槽3322沿第二滑移槽3321的倾斜方向设置有多个,且脚踏杆31与捶背杆32交接处的转动轴321嵌入转动槽3322内并与转动槽3322形成转动连接,捶背机构3还包括脚踏块34和捶打块35,脚踏块34固定在脚踏杆31长度方向远离捶背杆32的一端,脚踏块34上开设有用于放置脚部的脚踏腔341,捶打块35通过螺栓可拆卸固定在锤背杆长度方向远离脚踏杆31的一端。

实际使用中,使用者将脚部放置在脚踏腔341内,然后使用者可直接用脚部分别抵接脚踏腔341周侧的侧壁,进而直接驱动脚踏杆31沿着第二滑移槽3321的方向进行移动,使脚踏杆31与捶背杆32连接处的转动轴321根据需要嵌入在对应的转动槽3322中,进而改变捶打杆相对于座椅1靠背的位置,然后,再通过踩踏脚踏杆31的方式,驱动脚踏杆31与捶背杆32连接处的转动轴321在对应的转动槽3322中进行转动,进而带动捶打杆进行移动,即使用者可通过将脚踏杆31与捶背杆32连接处的转动轴321在嵌入在不同的转动槽3322中,使捶背杆32沿着座椅1靠的倾斜方向移动,以改变捶打块35相对座椅1靠背软垫111上的位置,进而对使用者背部的不同位置进行捶打按摩。方便快捷。

另外,使用者先向上抵接脚踏腔341周侧的侧壁,使调节块33上的卡接块331脱离第一调节槽12中,然后再左右抵接脚踏腔341周侧的侧壁,驱动调节块33使其沿着座椅1下方横梁的长度方向移动,并使调节块33上的卡接块331卡接在不同的第一调节槽12中,进而调节捶打杆沿着座椅1下方横梁的长度方向进行移动,进一步增加捶打杆对背部捶打的面积。

脚踏杆31由第一固定杆311、第一翻折杆312和卡接杆313组成,第一翻折杆312转动设置在第一固定杆311上,且第一翻折杆312与第一固定杆311转动连接处的轴线与座椅1下方横梁的长度方向平行;脚踏块34设置在第一翻折杆312长度方向远离第一固定杆311的一端,第一固定杆311长度方向远离第一翻折杆312的一端与捶背杆32呈一体设置,且第一固定杆311和第一翻折杆312沿其长度方向均开设有多个卡接孔3111,卡接杆313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卡接孔3111形成插接配合插接销3131。

实际使用中,当使用者不需要进行背部按摩作业时,可将第一翻折杆312相对于第一固定杆311进行翻折,然后将卡接杆313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卡接在第一固定杆311和第一翻折杆312上的卡接孔3111中,进而将第一翻折杆312固定在第一固定杆311上,固定方便快捷,使得座椅1下方的脚踏杆31不占用座椅1下方前端的空间,以避免使用者被脚踏杆31绊倒。

如图1和图3所示,按腰机构4设置有两个,两个按腰机构4分别位于座椅1靠背安装框架11水平方向的两侧,由于两个按腰机构4的结构和安装方式均相同,现以两个按腰机构4中的任意一个按腰机构4进行阐述。

按腰机构4包括转动杆41、拍打杆42和拍打块43,转动杆41包括第二固定杆411和第二翻折杆412,第二翻折杆412长度方向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二固定杆411上,且第二翻折杆412与第二固定杆411转动连接处的轴线与座椅1横梁的长度方向平行,第二翻折杆412与第二固定杆411的转动连接处设置有第一抵接面4111(参见图4)和第二抵接面4112。且第二翻折杆412长度方向的另一端设置有操作把手4121,操作把手4121呈竖直设置;第二固定杆411长度方向远离第二翻折杆412的一端转动设置在座椅1靠背安装框架11水平方向的一侧,拍打杆42固定设置在第二固定杆411上,并与第二固定杆411呈一体设置,拍打块43通过螺栓可拆卸固定在拍打块43远离第二固定杆411的一端。

实际使用中,当使用者坐在座椅1上后,然后握住操作把手4121,手动转动第二翻折杆412带动拍打杆42同步进行转动,进而带动拍打块43对座椅1靠背上的软垫111进行拍打按摩作业,以缓解使用者腰部的疲劳和酸痛,并且使用者可根据自己需要的力度,手动驱动转动进行相应力度的移动。当不需要对腰部进行按摩时,使用者可将第二翻折杆412绕着第二翻折杆412与第二固定杆411转动连接处的轴转动,使得第二翻折杆412与第一抵接面4111相抵接,此时第二翻折杆412正好与座椅1靠背平行,进而实现第二翻折杆412的回收。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

实际使用中,使用者靠在座椅1的靠背上,当需要对颈部进行按摩时,将颈部放置在两个按摩臂23之间的放置槽24内,之后将头部进行前后摆动,带动滑移架22沿着第一滑移槽211的倾斜方向进行移动,在滑移架22移动的过程中,压缩弹簧可实现滑移架22在第一滑移槽211内的往复运动,且两个按摩臂23上转动连接有按摩轮231,使得使用者在摆动头部的同时,两个按摩臂23上按摩轮231在使用者的颈部进行来回滚动,提高按摩臂23按摩的舒适性;另外,使用者在将颈部放置在放置槽24中后,保持两个按摩臂23对颈部的夹持状态的同时也可转动头部,转动架21机进行转动,然后再进行前后地摆动,以提高按摩的灵活性,实现对颈部多方位的按摩;

当使用者需要对背部进行按摩时,使用者将脚部放置在脚踏腔341内,通过踩踏脚踏块34,使得捶背杆32绕着转动轴321的轴线进行转动,进而对座椅1靠背的软垫111进行捶打;

其中,使用者向上用脚部抵接脚踏腔341上侧的侧壁,进而直接驱动转动轴321脱离转动槽3322,然后前后抵接脚踏腔341前后的侧壁,带动转动轴321沿着第二滑移槽3321的方向进行移动,使脚踏杆31与捶背杆32连接处的转动轴321根据需要嵌入在对应的转动槽3322中,进而改变捶打杆相对于座椅1靠背的位置,然后,再通过踩踏脚踏块34的方式,驱动脚踏杆31与捶背杆32连接处的转动轴321在对应的转动槽3322中进行转动,进而带动捶打杆进行移动;

另外,使用者向上用脚部抵接脚踏腔341上侧的侧壁,进而得调节块33上的卡接块331脱离第一调节槽12,然后左右抵接脚踏腔341左右方向的侧壁,沿着座椅1下方横梁的长度方向移动,并使调节块33上的卡接块331卡接在不同的第一调节槽12中,进而改变捶打杆相对于座椅1软垫111的位置,然后再通过踩踏的方式,驱动捶背杆32对座椅1软垫111进行捶打按摩作业;

当使用者需要对腰部进行按摩时,使用者握住操作把手4121,手动转动第二翻折杆412带动拍打杆42同步进行转动,进而带动拍打块43对座椅1靠背上的软垫111进行拍打按摩作业,以缓解使用者腰部的疲劳和酸痛。

当不需要进行背部捶打按摩作业时,可将第一翻折杆312翻折至座椅1的下方然后将卡接杆313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卡接在第一固定杆311和第一翻折杆312上的卡接孔3111中,进而将第一翻折杆312固定在第一固定杆311上,使得座椅1下方的脚踏杆31不占用座椅1下方前端的空间,以避免使用者被脚踏杆31绊倒。

当不需要进行腰部按压按摩作业时,使得第二翻折杆412与第一抵接面4111相抵接,此时第二翻折杆412正好与座椅1靠背平行,进而实现第二翻折杆412的回收。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