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神经介入多功能支护清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95538发布日期:2020-06-23 18:42阅读:93来源:国知局
一种神经介入多功能支护清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神经介入多功能支护清除装置。



背景技术:

介入技术和内科技术、外科技术一起并称为三大医学技术;相对于后两者,它是一门年轻的技术,既独立于内外科技术之外,又和它们交叉并存,协同发展。介入技术以其所涉及的专业领域不同而分为心脏介入、外周介入和神经介入三大类。神经介入技术顾名思义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它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的支持下,采用血管内导管操作技术,通过选择性造影、栓塞、扩张成形、机械清除、药物递送等具体方法,对累及人体神经血管系统的病变进行诊断和治疗。它是一种新兴的微创临床技术,为许多脑与脊髓血管疾病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治疗途径。既可以独立解决许多脑血管疾病,又可以和传统的开放手术、放射治疗等巧妙结合,使原来无法或难以治疗的疾病得到满意疗效。随着对许多疾病认识的深入和理念的更新,神经介入技术在脑血管病治疗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目前已经成为热门学科,并且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普及。

目前脉瘤栓塞术需要使用导管在颅内血管内到达动脉瘤的位置对瘤体进行栓塞去除作业,现有的神经介入微导管在使用时,存在以下缺陷:首先是导管位置定位不准确,达到栓塞位置之后,采取的定影作业为单行定影,粗略找到去除位置,在实际操作中,不能精确控制去除段落的位置,需要依靠操作人员人为判断;其次,传统导管摘除肿瘤栓塞时,采取的装置和步骤方法效率较低,不能对摘除位置实现封闭式摘除作业,导致栓块溢流,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再次,传统的摘除装饰结构复杂,在微小的管径内部实现机械传动的方式,成本较高,并且,结构单一,实现精确的机械传统方式控制极为不便,影响摘除的效果。

因此,生产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工作和运行效率高,定位准确,功能多样,封闭式操作作业,采取段落区间清除方式,清除彻底无残留,操作实现方式简单,整体控制精确,安全系数高的神经介入多功能支护清除装置,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工作和运行效率高,定位准确,功能多样,封闭式操作作业,采取段落区间清除方式,清除彻底无残留,操作实现方式简单,整体控制精确,安全系数高的神经介入多功能支护清除装置,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神经介入多功能支护清除装置,包括导管,安装在导管一端的第一定影管,安装在导管另一端的导管端头,所述的导管端头内设置有连通口,连通口与导管内腔相连通,在连通口内壁设置有内螺纹层,内螺纹层与外螺纹管螺纹连接,外螺纹管的外端与旋转支架管相连接,外螺纹管的内端与套管相连接,在旋转支架管的外侧连接有低压吸附管,低压吸附管上安装有电磁阀,套管的内端与清挖装置相连接。

所述的清挖装置包括与套管内端连接为一体结构的端头管,在端头管的端部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安装有第二定影管,第二定影管的外侧端部固定安装有堵头,在第二定影管与套管之间的端头管上外壁套装有至少两个低压气囊,相邻的两个低压气囊之间的端头管的圆周方向均等分布有挖勺,每个挖勺的底部均设置有与端头管内部相连通的漏料孔,每个低压气囊的内部均通过开设在端头管上的充气孔与充气管道相连通,充气管道的一端设置在端头管内腔,充气管道的另一端设置在旋转支架管的外部。

所述的导管为圆柱形空心管状结构,第一定影管的内端与导管的一端固定连接为一体结构,第一定影管的内壁与导管的内壁相连通,第一定影管的外径与导管的外径相等,导管端头为圆柱形管状结构,导管端头的外径不小于导管的外径,连通口的内径与导管的内径相配合,外螺纹管为圆柱形管状结构,旋转支架管为圆柱形管状结构,旋转支架管的外径不小于外螺纹管的外径,并且,旋转支架管的外径不大于导管端头的外径,套管与低压吸附管均为圆柱形管状结构,套管与低压吸附管的内径相等,套管的外径不大于外螺纹管的外径,外螺纹管的外径与低压吸附管的外径相等。

所述的套管的外径不大于导管的内径,套管的长度不大于导管的长度,外螺纹管的长度与导管端头的长度相等。

所述的端头管与套管的长度之和与导管的长度相等,端头管为圆柱形管状结构,端头管的外径不大于套管的外径,挖勺外端至端头管轴线位置的垂线长度与套管外壁至套管轴线位置垂线的长度相等,第二定影管的外径与导管的外径相等,堵头为半球状结构,第二定影管的内侧通过堵头管连接螺纹管与端头管螺纹连接。

所述的所述的低压气囊通过粘贴连接紧固层粘贴在端头管的外壁,粘贴连接紧固层与低压气囊为一体结构,低压气囊为环状囊体结构,低压气囊充气后的外径与导管的外径相等。

所述的挖勺为勺体结构,挖勺的底部与端头管的外壁为一体结构,漏料孔开设在挖勺与端头管连接位置一侧的端头管上,漏料孔的外侧与挖勺的根部相连通,漏料孔的内侧与端头管的官腔相连通。

所述的挖勺在同一端头管切面上分布的数量为六个,六个挖勺均等分布在该切面外侧的端头管圆周方向上,六个挖勺的排列朝向一致,每个挖勺外端至端头管轴线位置的垂线长度均不大于导管外壁至导管轴线位置垂线的长度,漏料孔的数量与挖勺的数量相一致,并且每个漏料孔与挖勺的设置位置均相同。

所述的充气孔开设在低压气囊内侧的端头管上,充气孔的一侧与低压气囊相连通,充气孔的另一侧与端头管内腔相连通。

所述的挖勺的顶端部位设置有挖取刃头,挖取刃头的端部朝向挖勺的勺心部位。

本发明具有如下的积极效果:本产品操作方便,工作和运行效率高,克服了传统导管位置定位不准确的缺陷,本专利采用了两个定影管,利用可以相对位置移动的两个定影管实现了对肿瘤位置的定位,将两个定影管采用螺旋移动的方式错位位移,并将肿瘤或者栓塞位置夹持在两个定影管之间,实现了对病变位置的准确定位,有利于后面作业施工的操作;其次,本专利采用螺旋位移的方式,利用双层套管结构的相对位置的移动,将两个气囊分布在肿瘤位置的两端,使气囊与血管内壁之间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段,并利用分布在两个气囊之间的挖勺实现对病变位置的清除作业,该作业利用螺旋推进旋转,在旋转的过程中,采用挖取刃头对病变组织实现挖取作业,并利用挖勺的自然弧度将挖取的组织通过漏料孔推送至端头管内,并在开启外部的电磁阀后,利用低压将多余的组织抽取出去,在整个清除期间,两个气囊之间的血管段落为独立工作区域,保证了清洁的彻底性,并且气囊的数量为多个,可以根据病变位置利用螺栓推进的原理实现两个气囊之间的长度,对应利用外部低压充气的方式实现开启对应的低压气囊,实现两个低压气囊之间的长度不小于病变位置的长度,有利于将病变位置做独立隔离处理,减少了不必要的麻烦;再次,本产品采用了气囊结构嵌入到套管外部,并且对气囊的外径实施严格的控制,采用低压供气的方式,不会对血管管壁造成伤害,只要是堵头直径位置能到达和通过的地方,当气囊鼓起之后,是不会对血管管壁造成伤害的,同时挖勺的纵向外环面的外径不会超过导管外壁的外径,导管外壁的外径与堵头的最大直径相等,保证了在挖取作业实施是对血管管壁的持续保护作业,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实施了高效的清除作业,摈弃了传统内部机械式结构的复杂设计,减小了设备的危险系数,同时清除挖取作业采用螺旋旋转推进的方式实施,稳定系数高,安全系数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导管端头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旋转支架管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套管伸出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图4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图4沿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堵头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3、4、5、6、7所示,一种神经介入多功能支护清除装置,包括导管1,安装在导管1一端的第一定影管5,安装在导管1另一端的导管端头2,所述的导管端头2内设置有连通口13,连通口13与导管1内腔相连通,在连通口13内壁设置有内螺纹层14,内螺纹层14与外螺纹管7螺纹连接,外螺纹管7的整体部位可以实现在导管端头内壁的螺纹移动,实现外螺纹管7带动套管15在导管内部的旋转推进移动,利用螺纹的推进方式,稳定的实现套管的移动,进一步带动端头管16带动低压气囊和挖勺的移动,并利用旋转的方式实现挖勺的清除多余组织的作业,同时,采用螺旋推进的方式,并利用第一定影管5与第二定影管4实现定位,当套管端带有第二定影管4的位置与导管1带有第一定影管5产生相对位移时,可以根据病变位置开启不同的低压气囊,保证开启的两个低压气囊能够将病变位置实现全段隔离。外螺纹管7的外端与旋转支架管6相连接,外螺纹管7的内端与套管15相连接,在旋转支架管6的外侧连接有低压吸附管8,低压吸附管8上安装有电磁阀9,套管15的内端与清挖装置相连接。

所述的清挖装置包括与套管15内端连接为一体结构的端头管16,在端头管16的端部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安装有第二定影管4,第二定影管4的外侧端部固定安装有堵头3,在第二定影管4与套管15之间的端头管16上外壁套装有至少两个低压气囊17,相邻的两个低压气囊17之间的端头管16的圆周方向均等分布有挖勺18,每个挖勺18的底部均设置有与端头管16内部相连通的漏料孔19,每个低压气囊17的内部均通过开设在端头管16上的充气孔22与充气管道10相连通,充气管道10的一端设置在端头管16内腔,充气管道10的另一端设置在旋转支架管6的外部。采用将清挖装置隐藏在导管1内部的方式,在到达病患位置支后再采取外螺纹管7与导管端头2螺纹推进的方式实现套管15带动端头管16从导管1内伸出实现位移,位移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是实现将内部隐藏的低压气囊17移出,并根据病患的长度确定开启相对应的气囊,利用对应开启的两个气囊将病患位置全段实施隔离,气囊设置多个,可以根据病患长度对应开启,保证开启后的两个气囊之间即为病变位置,在螺旋推进的过程中,利用两个定影管道的位移位置确定病患位置的长度,使用起来方便快捷,定位极为准确。第二个目的是实现螺旋旋转过程中,利用导管端头2为外螺纹管7的行进提供一个稳定的支撑体,保证外螺纹管7能稳定的位移。

所述的导管1为圆柱形空心管状结构,第一定影管5的内端与导管1的一端固定连接为一体结构,第一定影管5的内壁与导管1的内壁相连通,第一定影管5的外径与导管1的外径相等,导管端头2为圆柱形管状结构,导管端头2的外径不小于导管1的外径,连通口13的内径与导管1的内径相配合,外螺纹管7为圆柱形管状结构,旋转支架管6为圆柱形管状结构,旋转支架管6的外径不小于外螺纹管7的外径,并且,旋转支架管6的外径不大于导管端头2的外径,套管15与低压吸附管8均为圆柱形管状结构,套管15与低压吸附管8的内径相等,套管15的外径不大于外螺纹管7的外径,外螺纹管7的外径与低压吸附管8的外径相等。所述的套管15的外径不大于导管1的内径,套管15的长度不大于导管1的长度,外螺纹管7的长度与导管端头2的长度相等。所述的端头管16与套管15的长度之和与导管1的长度相等,端头管16为圆柱形管状结构,端头管16的外径不大于套管15的外径,挖勺18外端至端头管16轴线位置的垂线长度与套管15外壁至套管15轴线位置垂线的长度相等,第二定影管4的外径与导管1的外径相等,堵头3为半球状结构,第二定影管4的内侧通过堵头管连接螺纹管20与端头管16螺纹连接。

产品规定了各个零部件的管径和长度,具体是为了保证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性,在血管壁内壁之间实施操作作业,利用外部的透视设备和定影设备实现操作完成,必须保证整个操作过程的安全性,也就是管径的设置必须合理安全,产品的挖勺和低压气囊的展开必须符合固定的标准,保证导管位置能通过的地方才能实施操作作业。

所述的所述的低压气囊17通过粘贴连接紧固层21粘贴在端头管16的外壁,粘贴连接紧固层21与低压气囊17为一体结构,低压气囊17为环状囊体结构,低压气囊17充气后的外径与导管1的外径相等。所述的挖勺18为勺体结构,挖勺18的底部与端头管16的外壁为一体结构,漏料孔19开设在挖勺18与端头管16连接位置一侧的端头管16上,漏料孔19的外侧与挖勺18的根部相连通,漏料孔19的内侧与端头管16的官腔相连通。所述的挖勺18在同一端头管16切面上分布的数量为六个,六个挖勺18均等分布在该切面外侧的端头管16圆周方向上,六个挖勺18的排列朝向一致,每个挖勺18外端至端头管16轴线位置的垂线长度均不大于导管1外壁至导管1轴线位置垂线的长度,漏料孔19的数量与挖勺18的数量相一致,并且每个漏料孔19与挖勺18的设置位置均相同。所述的充气孔22开设在低压气囊17内侧的端头管16上,充气孔22的一侧与低压气囊17相连通,充气孔22的另一侧与端头管16内腔相连通。所述的挖勺18的顶端部位设置有挖取刃头25,挖取刃头25的端部朝向挖勺18的勺心部位。

本产品在使用时:利用导管技术,将导管1置于病变血管内部,堵头3在初始状态下实施安装,利用堵头管连接螺纹管螺纹连接方式安装在端头管的外侧端部。设备初始状态下,导管1连通连接堵头之后的端头管16以及套管15全部进如血管,初始位置时,外螺纹管7位于导管端头2外侧未进入连通口内。这样保证了端头管16以及套管15在外螺纹管7进入导管端头2之后可以在螺旋推进的作用下实现从导管内移出,并将端头管16整个暴露在外侧,实现挖取作业。当导管1和堵头3到达病患位置后,第一定影管5和第二定影管4实现位置的标注,在外部显影设备的观测下,可以判断病变位置的长度,并将外螺纹管7螺旋进入到导管端头2内,在螺旋过程中,旋转支架管带动外螺纹管7进入的过程长度即为端头管16漏出导管1的长度,在移动的同时,第一定影管5和第二定影管4位置错开,利用外部的显影设备配合确定出病变位置的长度,当病变位置长度确定后,将低压气囊的位置也实施确定,随着螺旋推进,低压气囊漏出到导管外部,所有气囊均位于一定影管5和第二定影管4之前的位置,这就可以利用这个长度确定的可以将病患位置设置在对应开启的两个低压气囊之间,保证已经开启的两个低压气囊之间的距离要超过病患位置的长度,将病患位置之间的段落隔离在两个低压气囊之间,然后第气囊实施充气作业,并将外螺纹管7在导管端头2内实施拧紧和松动的循环作业,反复实施该作业的过程中,挖勺18和挖取刃头25对病患组织实施挖取和清楚作业,并将多余的组织通过漏料孔19进入到端头管16内腔,当实施一端时间后,开启电磁阀,并利用外部的低压负压抽取装置将坏死的组织抽取到外部,实现对病患部位的清除作业。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