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剖宫产术时出血智能化止血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66010发布日期:2020-07-14 16:50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一种剖宫产术时出血智能化止血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剖宫产术时出血智能化止血装置,属于外科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的剖宫产率逐年上升,数据显示我国的剖宫产率高达46%,产后子宫收缩乏力十分常见,因此产后出血是剖宫产的常见并发症,产妇迅速的大量出血可引发失血性休克,严重者可危及产妇生命安全。产后出血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因此产后快速高效止血是临床治疗的关键措施。

当产妇发生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时,当止血、输血,预防失血性休克等传统的保守治疗无效时,常选择手术止血。手术止血方式主要包括子宫切除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子宫动脉结扎术、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及子宫填塞球囊导管等。子宫切除术对产后出血的治疗效果确实好,但会造成患者生殖器官以及生育能力的缺失,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主要是通过缝线压迫收缩乏力的子宫,从而使病患的子宫一直维持在收缩的状态,继而压迫病患的子宫动静脉,减少子宫出血,达到止血的效果,但是此方式属于有创手术,而且治疗后容易发生缝线滑脱或者子宫缺血坏死的问题。子宫动脉结扎术的手术操作较为复杂,且止血效果不佳,研究发现子宫动脉结扎术治疗产后出血的有效率仅为42%,且创伤较大,预后往往不佳。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是在dsa指导下明确出血部位和出血范围,随后使用栓塞剂将子宫动脉进行阻断,本身操作复杂,而且会导致卵巢血供减少,可能导致卵巢功能发生障碍,术时部分患者出现臀部疼痛、发热等症状。虽然子宫填塞球囊导管治疗产后出血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因为其作用力主要在宫腔表面,止血效果欠佳,也存在一定的产后子宫切除率和产后出血再发率,患者满意度不是很高。

综上所述,面对剖腹产后出血问题,目前现有的治疗手段依旧存在创伤较大、副作用明显、效果不佳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剖腹产术后出血,特别是临床产妇发生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问题,提供一种剖宫产术时出血智能化止血装置。该装置可以进行快速无创高效止血,止血方式无创伤、无副作用且止血效果佳。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剖宫产术时出血智能化止血装置,包括增压系统和按压囊;所述按压囊将子宫包覆其中;通过增压系统使得按压囊伸张贴合,给子宫造成压迫,促进肌层有力收缩,达到止血的目的。

所述按压囊为中空结构或非中空结构。

所述按压囊为中空结构时,增压系统通过气体或者液体实现增压。

还包括用于给按压囊调节温度的制冷系统;通过控制气体或液体温度,子宫遇冷时肌层会有力收缩,从而实现剖宫产术时快速止血的目的。

同时控制循环的气体或液体的流量、流速以及温度,子宫在遇冷并且受压情况下血窦会快速闭合,促进子宫肌层有力收缩,从而实现高效,快速,无创,低温,智能化冷压迫子宫达到剖宫产术时快速止血的目的。

所述按压囊可以为单独的囊本体或者囊本体和调节环;

所述按压囊由囊本体和调节环;所述囊本体为分体结构;所述调节环用于使囊本体闭合;即将子宫置于囊本体中,再通过调节环使囊本体关闭,调节环上设置有多个不同孔位用来调节包覆子宫的初始位姿,所述按压囊外侧处调节环之间的间隙可供子宫两旁的血管、输卵管和韧带穿过。

所述按压囊上设置有用于气体或液体的通行的入口和出口。

所述按压囊内部中空部分设置隔板,形成环形槽结构,该结构能够保证冷却液的流动面积,从而与子宫表面充分接触,达到快速冷却的目的。

所述按压囊的外壳为仿生贝壳结构,既能起到放置子宫的作用,又能保证与子宫的最大接触面积,同时两瓣有凹度的按压囊片在压力达到一定数值后会尽力贴合,起到按压囊内子宫的作用;

所述调节环上设置有多个不同孔位用来调节包覆子宫的初始位姿;所述按压囊外侧处调节环之间的间隙可供子宫两旁的血管、输卵管和韧带穿过,覆盖整个按压囊内部的环形槽可以保证冷却液的流动面积,从而与子宫表面充分接触,达到快速冷却的目的。

所述按压囊采用环保无毒的弹性材料,包括医用硅胶和聚氯乙烯。

所述提供制冷和增压功能的的制冷增压系统,由制冷机、水槽、水泵、系统报警指示灯和水位计组成;水槽的注水口负责向水槽内注入冷却液体,出水口与第二部分控制装置连接,回水口与按压囊的出水口相连,使得冷却液体得以循环流动,制冷机对水槽内液体进行制冷,水槽负责容纳冷却液体,水泵负责对冷却液体加压,系统报警指示灯用于监测整个系统是否正常运行,水位计用以监视水槽内冷却液体的存储量。

所述提供温控和调压功能的控制装置,主要由温控控制器和压力控制器组成;控制装置是连接制冷增压系统和按压囊的中间桥梁,温控控制器负责对温度进行调节和显示,压力控制器负责对压力进行调节和显示,通过控制装置为按压囊输送所需温度和压力的冷却液。

采用所述装置器止血的方法,向水槽内注入适量的冷却液,制冷机和水泵对其进行制冷和加压,通过控制装置调节温度和压力至合适值,按压囊内安放待按压子宫,通过调节环进行初步固定;冷却液依次从水槽经出水口流进按压囊,流经整个环形槽之后返回制冷增压系统,以此循环反复;按压囊内部流经冷却液时,温度降低,同时两瓣按压囊片伸张贴合给子宫施加压力,在子宫遇冷并且受压的情况下血窦会快速闭合,血管快速收缩,促进子宫肌层有力收缩,从而实现高效,快速,无创,低温,智能化冷压迫子宫达到剖宫产术时快速止血的目的。

有益效果:

1、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剖宫产术时出血智能化止血装置,通过制冷增压系统和控制装置为按压囊提供所需温度和压力的冷却液,控制装置分别装有温控控制器和压力控制器,用以读取调节温度和压力,制冷增压系统的出水口和回水口可以实现冷却液以恒定温度循环使用,冷却效果更佳。

2、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剖宫产术时出血智能化止血装置,按压囊形状仿生贝壳,既能起到放置子宫的作用,又能保证最大接触面积,同时两瓣有凹度的按压囊片在压力达到一定数值后会尽力贴合,达到按压囊内子宫的目的,均匀分布在按压囊周围的调节环上的不同孔位用来调节包覆子宫的初始位姿,按压囊外侧处调节环之间的间隙可供子宫两旁的血管、输卵管和韧带穿过,覆盖整个按压囊内部的环形槽可以保证冷却液的流动面积,从而与子宫表面充分接触,使得子宫遇冷并且受压,血窦快速闭合,血管快速收缩,促进子宫肌层有力收缩,从而实现高效,快速,无创,低温,智能化冷压迫子宫达到剖宫产术时快速止血的目的。

3、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剖宫产术时出血智能化止血装置,一共分为三个部分,各个部分功能明确,便于移动和安放,适用于临床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制冷增压系统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的控制装置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的按压囊外形结构图;

图4是本发明的按压囊内部结构图。

1-制冷增压系统、2-控制装置、3-按压囊、4-调节环、5-入水口、6-出水口、7-环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实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参见附图1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剖宫产术时出血智能化止血装置的制冷增压系统1主要包括注水口、回水口、出水口、制冷机、水槽、水泵、系统报警指示灯和水位计组成;注水口负责向水槽内注入冷却液体,出水口与第二部分控制装置2连接,回水口与按压囊3的出水口6相连,使得冷却液体得以循环流动,制冷机对水槽内液体进行制冷,水槽负责容纳冷却液体,水泵负责对冷却液体加压,系统报警指示灯用于监测整个系统是否正常运行,水位计用以监视水槽内冷却液体的存储量。

参见附图2所示,本发明所述的控制装置2由温控控制器和压力控制器组成;控制装置是连接制冷增压系统1和按压囊3的中间桥梁,温控控制器负责对温度进行调节和显示,压力控制器负责对压力进行调节和显示,通过控制装置为按压囊3输送所需温度和压力的冷却液。

参见附图3和附图4所示,本发明所述的按压囊3由调节环4、环形槽7、入水口5、出水口6组成;按压囊3形状仿生贝壳,既能起到放置子宫的作用,又能保证最大接触面积,同时两瓣有凹度的按压囊片在压力达到一定数值后会尽力贴合,起到按压囊内子宫的作用,调节环4上的不同孔位用来调节包覆子宫的初始位姿,按压囊外侧处的缺口可供子宫两旁的血管、输卵管和韧带穿过,覆盖整个按压囊内部的环形槽7可以保证冷却液的流动面积,从而与子宫表面充分接触,达到快速冷却的目的,入水口5通过控制装置与制冷增压系统1的出水口相连,出水口6与制冷增压系统1的回水口相连,这样可以保证冷却夜通过循环流动保持恒定的低温,冷却效果更佳。

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剖宫产术时出血智能化止血装置的工作方法为:向冷水机内注入适量的水,冷却水出口通过增压泵装置与按压囊相连,按压囊内安放待按压子宫,通过调节环进行固定。待冷却机内的水冷却到合适温度时,调节增压泵至所需压力值,冷却水依次流进按压囊,流经整个环形槽之后返回冷水机,以此循环反复。按压囊内部流经冷却水时,温度降低,伸张贴合给子宫施加压力,子宫遇冷并且受压,血窦快速闭合,血管快速收缩,促进子宫肌层有力收缩,从而实现高效,快速,无创,低温,智能化冷压迫子宫达到剖宫产术时快速止血的目的。

实施例2

结构采用增压装置和非中空按压囊,工作方法为:将子宫放在按压囊内,增压装置可采用机械臂,通过增压装置压迫囊内子宫,即采用机械装置模仿人类手工按压方式,促进血管收缩,达到快速止血的目的。

实施例3

结构为制冷系统和非中空的按压囊,工作方法为将子宫置入按压囊内,通过制冷系统对囊内子宫进行降温处理,达到止血的目的。

实施例4

结构和工作方法类似实施例1,区别在于将液体改为气体。

虽然上述操作方法都对止血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冷却和按压同步进行要比单独进行止血效果更好,虽然可以将介质采用气体,但是气体遇冷会凝结,所以相对来说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以上所述的具体描述,对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