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担架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36328发布日期:2020-08-28 17:31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担架车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担架,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多功能担架车。



背景技术:

在医院里,担架是最常用的工具,用来运送病人使用,目前的担架车结构功能单一,存在以下缺陷:如在医院遇到特殊情况,在停电时,电梯无法使用,只能通过楼道运送病人,,但是有些特殊病人必须在担架车上平躺运输,不可倾斜,如此运送人员只能通过楼梯运输病人,由于楼道的楼梯具有一定的倾斜度,运送病人时处于高处的运送人员需弯腰或者半蹲等放低身子提着担架,处于低处的运送人员需要双手举着担架,如此时间较长时,运送人员较为疲劳,且运送过程中对病人存在一定的风险性,此种担架不适于在此种环境中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传统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多功能担架车,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且操作简单,便于推广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达到的:一种多功能担架车,包括板体,所述板体两端设置有第一把手,所述第一把手与板体活动连接,所述板体侧壁安装有可将第一把手固定的第一定位柱,所述第一把手侧壁设置有滑筒,所述滑筒滑动安装有连接柱,所述滑筒侧壁设置有可将连接柱固定的第二定位柱,所述连接柱活动安装有第二把手,所述第二把手设置有可将第二把手与连接柱定位的定位装置。

通过上述设置,在楼道内使用本担架时,可通过调节将第二把手调出使用,如此,运送人员在楼梯内使用时,担架可处于水平状态,可减少运送人员的工作强度,同时提高病人的安全系数。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板体端部侧壁设置有弹簧腔,所述第一把手安装在弹簧腔内,所述第一把手与弹簧腔滑动配合。

通过上述设置,第一把手可沿弹簧腔移动,便于将第二把手调出使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把手插入弹簧腔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插腔,所述第一插腔内安装有拉簧,所述拉簧的一端与弹簧腔底面固定连接,所述拉簧的另一端与第一插腔底面固定连接。

通过上述设置,在调节过程中,便于将第一把手快速复位,有利于提高调节速度。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滑筒为矩形滑筒,所述连接柱与滑筒形状相配合,所述连接柱与滑筒滑动配合。

通过上述设置,可防止连接柱沿滑筒转动,影响第二把手的正常使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滑筒与第一把手相互垂直,所述连接柱与第二把手相互垂直。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板体端部侧壁设置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槽与连接柱形状相配合,所述连接柱可安装在放置槽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放置槽端部设置有槽口,所述槽口与第一插腔位置相对应,滑筒与板体垂直时滑筒可插入槽口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放置槽底面设置有固定腔,所述固定腔与第二把手配合设置,滑筒位于放置槽内时,第二把手可插入固定腔内。

通过上述设置,在平常状态下,可将滑筒,连接柱与第二把手收起放置,便于使用或者收起放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定位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二把手的两端侧壁圆腔,圆腔内安装有定位球,所述圆腔底面与定位球之间安装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圆腔底面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定位球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柱设置有滑孔,所述第二把手与滑孔滑动配合,所述滑孔侧壁设置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与定位球形状相配合,第二把手沿滑孔运动时,定位球可进入定位槽内江第二把手与连接柱定位。

通过上述设置,可将第二把手定位,当本担架在当作车体推动使用时,第二把手与连接柱固定,在使用时不会沿连接柱移动,影响本担架的正常使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柱远离滑筒的一端安装有滚轮。

滚轮为带有刹车板的万向轮,便于将本担架移动或者停止。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是: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担架车车,设置有可调节的第一把手与第二把手,可调节第二把手的高度,如此本担架在上下楼时可保持本担架的水平放置,且在行走过程中运送人员不必弯腰或者举手等操作即可实现担架水平运送,可减轻运送人员的工作强度,同时,本担架车可将调节成车体使用,便于在平滑的路面上运送病人,且操作简单,适于推广应用。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发明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发明结构剖视示意图。

附图4是本附图3中a结构放大示意图。

附图5是本发明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附图6是本发明局部结构剖视示意图。

附图7是本发明板体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8是本发明板体局部结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附图1至附图8所示,一种多功能担架车,包括板体1,板体1两端设置有第一把手2,第一把手2与板体1活动连接,板体1侧壁安装有可将第一把手2固定的第一定位柱8,第一把手2侧壁设置有滑筒3,滑筒3滑动安装有连接柱4,滑筒3侧壁设置有可将连接柱4固定的第二定位柱10,连接柱4活动安装有第二把手5,第二把手5设置有可将第二把手5与连接柱4定位的定位装置。

板体1端部侧壁设置有弹簧腔14,第一把手2安装在弹簧腔14内,第一把手2与弹簧腔14滑动配合。

第一把手2插入弹簧腔14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插腔11,第一插腔11内安装有拉簧12,拉簧12的一端与弹簧腔14底面固定连接,拉簧12的另一端与第一插腔11底面固定连接。

滑筒3为矩形滑筒3,连接柱4与滑筒3形状相配合,连接柱4与滑筒3滑动配合。

滑筒3与第一把手2相互垂直,连接柱4与第二把手5相互垂直。

板体1端部侧壁设置有放置槽7,放置槽7与连接柱4形状相配合,连接柱4可安装在放置槽7内。

放置槽7端部设置有槽口15,槽口15与第一插腔11位置相对应,滑筒3与板体1垂直时滑筒3可插入槽口15内。

放置槽7底面设置有固定腔6,固定腔6与第二把手5配合设置,滑筒3位于放置槽7内时,第二把手5可插入固定腔6内。

定位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二把手5的两端侧壁圆腔51,圆腔51内安装有定位球53,圆腔51底面与定位球53之间安装有弹簧52,弹簧52的一端与圆腔51底面固定连接,弹簧52的另一端与定位球53固定连接,连接柱4设置有滑孔,第二把手5与滑孔滑动配合,滑孔侧壁设置有定位槽41,定位槽41与定位球53形状相配合,第二把手5沿滑孔运动时,定位球53可进入定位槽41内江第二把手5与连接柱4定位。

实施例2:一种多功能担架车,包括板体1,板体1两端设置有第一把手2,第一把手2与板体1活动连接,板体1侧壁安装有可将第一把手2固定的第一定位柱8,第一把手2侧壁设置有滑筒3,滑筒3滑动安装有连接柱4,滑筒3侧壁设置有可将连接柱4固定的第二定位柱10,连接柱4活动安装有第二把手5,第二把手5设置有可将第二把手5与连接柱4定位的定位装置。

板体1端部侧壁设置有弹簧腔14,第一把手2安装在弹簧腔14内,第一把手2与弹簧腔14滑动配合。

第一把手2插入弹簧腔14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插腔11,第一插腔11内安装有拉簧12,拉簧12的一端与弹簧腔14底面固定连接,拉簧12的另一端与第一插腔11底面固定连接。

滑筒3为矩形滑筒3,连接柱4与滑筒3形状相配合,连接柱4与滑筒3滑动配合。

滑筒3与第一把手2相互垂直,连接柱4与第二把手5相互垂直。

板体1端部侧壁设置有放置槽7,放置槽7与连接柱4形状相配合,连接柱4可安装在放置槽7内。

放置槽7端部设置有槽口15,槽口15与第一插腔11位置相对应,滑筒3与板体1垂直时滑筒3可插入槽口15内。

放置槽7底面设置有固定腔6,固定腔6与第二把手5配合设置,滑筒3位于放置槽7内时,第二把手5可插入固定腔6内。

定位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二把手5的两端侧壁圆腔51,圆腔51内安装有定位球53,圆腔51底面与定位球53之间安装有弹簧52,弹簧52的一端与圆腔51底面固定连接,弹簧52的另一端与定位球53固定连接,连接柱4设置有滑孔,第二把手5与滑孔滑动配合,滑孔侧壁设置有定位槽41,定位槽41与定位球53形状相配合,第二把手5沿滑孔运动时,定位球53可进入定位槽41内江第二把手5与连接柱4定位。

连接柱4远离滑筒3的一端安装有滚轮9。滚轮9为带刹车板的万向轮。

平常使用时,如附图5所示,第二把手5安装在固定腔6内,运送人员可通过第一把手2对病人或者伤员进行运送。

具体的,连接柱4均匀设置有多个固定孔42,第二定位柱10穿过滑筒3侧壁插入固定孔42内,可调节第二把手的高度。第一定位柱与板体螺纹连接,板体侧壁设设置有螺纹孔,螺纹孔与弹簧腔相连通,第一定位柱8螺纹安装在螺纹孔内。

在平坦的地面使用时,如附图1所示,可将滑筒3与连接柱4调节至板体下方,此状态下,本担架可当作车体使用。

在上楼或者下楼时,如附图2所示,位于楼梯上方的人员可将第二把手5调节至板体1上方,楼梯下方的人员将第二把手5调节至板体1下,此操作可由其他辅助人员操作,通过连接柱4在滑筒3内滑动,可对第二把手5的高度进行调节,便于不同身高的人员进行使用,调至两个运送人员在楼梯上手握第二把手5时,板体1仍然处于水平状态即可。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