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体内脓液持续负压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04164发布日期:2020-07-07 14:37阅读:430来源:国知局
一种体内脓液持续负压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体内脓液持续负压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临床上对体内软组织脓肿的治疗方案是有效引流,而目前临床上常常采用外科手术切开引流或者反复多次穿刺抽吸引流;外科手术切开引流的方式存在手术创伤大,术后需要长时间的外科换药,换药时的疼痛、术后瘢痕等问题渐渐不被接受;反复多次穿刺抽吸引流的方式虽免去换药时的痛苦、术后瘢痕,但仍需反复多次超声引导下穿刺操作,对脓液分批引流,存在治疗时间长、冲洗不便、引流效果差等问题,特别是哺乳期乳腺脓肿患者还一定程度影响母乳喂养,对患者身心均造成严重创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意在为罹患软组织脓肿需引流的患者提供一种体内脓液持续负压引流装置,以解决现有的脓肿外科手术切开引流存在手术创伤大、术后换药时的疼痛、术后瘢痕以及反复多次穿刺抽吸需分批引流、治疗时间长,冲洗不便、引流效果差等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体内脓液持续负压引流装置,包括穿刺导针,所述穿刺导针内设有引流槽,所述穿刺导针外设有引流管,所述穿刺导针与引流管的相同位置处均设有多个引流孔,所述引流孔靠近穿刺导针上的穿刺部,所述引流管上远离引流孔的一端盖合有盖体,所述盖体用于密封引流管的端部,所述引流管上靠近盖体的一端还连通有负压机构,所述负压机构可使引流管内产生恒定的负压。

技术方案的原理及效果:在对患者体内的脓液进行抽取前,首先借助超声探头对脓液的具体位置进行定位,并在超声引导下再通过穿刺导针的穿刺部将引流管带入脓腔内,当引流管达到预定位置后,将穿刺导针抽取出并用盖体盖合在引流管端部,此时引流管位于患者体外的部分被封闭,并使得本装置的引流管暂时留置在患者的体内,便于医护人员持续对患者体内脓液的进行抽取,减少穿刺的次数或减小对患者所造成的组织损伤,同时降低本装置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最后启动负压机构来将引流管附近的脓液从引流孔吸入引流管和注射筒内,由于穿刺导针和引流管上均设有引流孔,从而还可借助负压机构检测引流管是否达到了脓腔内或是引流管的畅通情况,提高了本装置的可靠性。

进一步的,所述负压机构包括注射筒本体和活塞杆,所述注射筒本体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转动连接有支撑柱,所述活塞杆上等距开有多个供支撑柱卡合的卡口,所述注射筒本体与引流管连通。

通过上述设置,当医护人员抽拉活塞杆时,可在注射筒本体和引流管内产生负压,从而将体内的脓液借助引流管吸入注射筒内;为了维持恒定的负压,当活塞杆抽拉至适当的位置后,转动支撑柱并使其卡合在对应的卡口处即可,此时活塞杆不在移动而使得注射筒内的负压恒定,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引流管内设有下端延伸至引流孔处的给药管,所述给药管上连通有位于引流管外的给药支管,所述给药支管的自由端盖合有肝素帽。借助给药管能够将相应的药物送入脓腔内,从而利于患者脓腔的冲洗和治疗。

进一步的,所述给药支管上对称设有挡片。借助挡片便于将本装置固定在人体的皮肤上。

进一步的,所述穿刺导针的直径由穿刺部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减小。通过逐渐减小穿刺导针的直径可减小穿刺所产生的组织损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1、本装置可将引流管留置在患者的体内,减少了对患者的穿刺次数和组织损伤;2、本装置采用多个引流孔进行引流,降低了引流管定位的精度要求,初学者便于掌握;同时还能在单个引流孔发生堵塞的情况下正常工作,增强了本装置的稳定性;3、本装置结构简单、操作便利,利于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体内脓液持续负压引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体内脓液持续负压引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中卡子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穿刺导针1、手柄2、第一引流管3、引流孔4、盖体5、注射筒本体6、活塞杆7、支撑柱8、卡口9、第二引流管10、卡子11、卡合部12、按压部13、凸起14、给药管15、给药支管16、肝素帽17、挡片18。

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一种体内脓液持续负压引流装置,包括穿刺导针1,穿刺导针1的上端包覆有位于第一引流管3外的手柄2,借助手柄2便于穿刺操作。穿刺导针1的直径由下至上逐渐增大,通过上述改进可减小患者皮肤的创面。穿刺导针1外包覆有第一引流管3,第一引流管3的下部开有三个引流孔4,三个引流孔4由下至上呈螺旋状等角度间隔分布在第一引流管3上。第一引流管3的顶部铰接有盖体5,盖体5由橡胶材料制成,未穿刺状态下,穿刺导针1的上端穿过盖体5;盖体5可扣接在第一引流管3的上端并将其上端封闭,第一引流管3的上端还连通有负压机构,负压机构可使第一引流管3内产生恒定的负压。

负压机构包括注射筒本体6和活塞杆7,注射筒本体6和活塞杆7与现有技术中的针筒、以及与针筒相配合的活塞杆7相同,注射筒本体6上的右侧对称开有两个凹槽,每个凹槽内均铰接有“y”字形的支撑柱8,活塞杆7上对称等距开有多个供支撑柱8的分叉部相卡合的卡口9,卡口9呈“v”字形状,注射筒本体6的左侧注射口与第一引流管3之间连通有第二引流管10,第二引流管10的左侧与第一引流管3连通且靠近盖体5,第二引流管10上穿设有由塑料制成的卡子11(如附图3所示),卡子11的左右两侧均开有供第二引流管10的通孔,卡子11是一未封口的矩形框,卡子11上开口处的相邻两侧分别设有卡合部12和按压部13,卡合部12和按压部13相邻的一侧均设有相配合的楔面,卡合部12的上端向外伸展形成凸台,按压部13左端的长度略超过凸台的宽度,按压部13的下端和卡子11的内侧均设有用于截断第二引流管10的凸起14,凸起14的宽度大于第二引流管10的宽度。

第一引流管3的左侧内壁上还粘附有下端延伸至穿刺导针1上穿刺部的给药管15,给药管15上连通有位于第一引流管3外的给药支管16,给药支管16的右端与引流管连通且靠近盖体5,给药支管16的左端盖合有肝素帽17,给药支管16和第二引流管10的前后两侧均设有挡片18。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在对患者体内的脓液进行抽取前,首先借助超声探头对脓液的具体位置进行定位,定位完成后,医护人员借助穿刺导针1的穿刺部将第一引流管3带入脓液的附近,此时给药支管16和第二引流管10均位于患者的体外,通过胶带可将给药支管16和第二引流管10上的挡片18粘附在人体的皮肤上,实现了本装置的固定。当第一引流管3达到预定位置后,医护人员用手向外拉动活塞杆7,借助活塞杆7使第一引流管3、第二引流管10和注射筒本体6内产生负压,通过负压将脓腔内的脓液通过引流孔4流入第二引流管10或注射筒本体6内,实现了检测第一引流管3是否到达预定位置的功能,同时还能实现检查第一引流管3是否畅通的目的;并且借助三个引流孔4可加大引流的效率。

在检查完毕后将穿刺导针1从第一引流管3内抽出,此时,本装置的第一引流管3暂时留置在患者的体内,便于医护人员持续对患者体内脓液的进行抽取,减少穿刺的次数或减小对患者所造成的组织损伤。在未进行脓液抽取时,将卡子11上的按压部13向下按压,按压部13向下挤压卡合部12,使得卡合部12向左移动而按压部13嵌入凸台下方实现卡合固定,此时按压部13下端的凸起14和卡子11内侧的凸起14将第二引流管10的上下两侧挤压贴合在一起,实现了第二引流管10的截断,此时可将负压机构中的注射筒本体6取下,并用与第二引流管10右端相匹配的密封盖将其密封即可,从而降低了本装置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

在医护人员抽取脓液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向外抽拉活塞杆7,使脓腔内的脓液经引流孔4依次流经第一引流管3、第二引流管10,并最终流入注射筒本体6内,当需要保持注射筒本体6内负压恒定时,将活塞杆7抽拉时预定的位置后,医护人员通过转动支撑柱8并使其卡合在活塞杆7上对应的卡口9处,使得活塞杆7的位置保持固定,实现了为注射筒本体6提供恒定的负压环境。在对患者体内的脓腔进行治疗时,可借助给药支管16和给药管15向患者的体内注入相应的药液,从而提高了治疗的效率。

以上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和/或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