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型碘125粒子螺旋系统释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80575发布日期:2020-08-07 20:02阅读:450来源:国知局
可控型碘125粒子螺旋系统释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控型碘125粒子螺旋系统释放装置。



背景技术:

门静脉侵犯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重要的生物学行为之一,也是hcc患者预后不佳的独立因素;约12.5%-39.7%患者在诊断时即有门静脉癌栓(portalveintumorthrombus,pvtt)形成。治疗hcc合并pvtt的方法包括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靶向药物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等,其中碘125粒子血管内近程放疗显示出较为确切的pvtt抑制效果。

目前,用于pvtt治疗的碘125粒子血管内近程放疗技术已发展成多种形式,包括:经皮粒子置入术、碘125粒子螺旋系统、粒子条、粒子条联合支架及粒子支架等。申请人曾经申请了一种关于碘125粒子螺旋系统的发明专利(专利号2016214490265,专利名称为“门静脉自固定式放射性粒子套管”)并得到了授权。而在实际的临床应用过程中,还需要通过一些装置和方法将该“碘125粒子螺旋系统”释放到人体的静脉中,以起到治疗的效果。

根据目前所有的技术,将该“碘125粒子螺旋系统”置入静脉的过程一般如下: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二级分支,引入导管鞘至门静脉主干,经导管鞘送导管至肠系膜上静脉或脾静脉行门静脉造影,明确主干癌栓的部位及长度。调整导管鞘头端至癌栓远端门静脉,继经导管鞘将粒子螺旋系统推送至癌栓部位,再固定扩张管并后撤导管鞘释放粒子螺旋系统,使粒子螺旋系统横跨于主干癌栓的近远端。最后用弹簧圈封堵肝内穿刺道。

其中,当将“碘125粒子螺旋系统”部分或全部释放至门静脉之后,如果置入的位置不适合,则会导致其治疗效果降低的负面作用,而按现有技术中的释放方式,在将“碘125粒子螺旋系统”置入之后,无法再次调整其位置或者将其取出重新置入,因而无法对该负面作用进行修正,影响了治疗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可控型碘125粒子螺旋系统释放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可控型“碘粒子螺旋系统”释放装置,包括中空的导管鞘、推送杆、双股细线和立体套管,所述立体套管的两端封闭,内部设置有放射性粒子;其中,所述推送杆的其中一端和所述双股细线的中部均从所述导管鞘的同一端伸入到所述导管鞘中,所述推送杆的另一端和所述双股细线的两端均位于所述导管鞘的外部;所述立体套管的其中一端从所述导管鞘的另一端伸入到所述导管鞘中,并且与所述双股细线的中部相连接,以及能够与所述推送杆相接触。

本发明中的可控型碘125粒子螺旋系统释放装置能够将“碘125粒子螺旋系统”释放置入到门静脉中,并且当置入的位置不适合时,可以调整其位置或者将其取出重新置入,从而保证了“碘125粒子螺旋系统”能够顺利置入并且起到应有的治疗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推送杆的外径尺寸与所述立体套管的外径尺寸相同。由此,能够方便使用推送杆对立体套管进行推送,也方便设置两者外部的导管鞘的尺寸。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双股细线上涂覆有抗凝物质涂层。由此,在双股细线上设置抗凝物质涂层,可以降低因为双股细线作为异物进入人体而形成血栓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立体套管伸入所述导管鞘的一端设置有一个侧孔,所述双股细线的中部穿过所述侧孔。由此,通过设置侧孔将双股细线与立体套管具体相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管鞘的内径尺寸不小于所述双股细线的直径的两倍与之所述推送杆的外径之和。由此,设置了导管鞘的合理尺寸,以方便推送杆与双股细线等的稳定安装和运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立体套管为螺旋结构,拉紧后成直线型,放松后能够回弹。由此,设置了立体套管的结构和性能,其用于导入门静脉中进行固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放射性粒子为碘-125放射性粒子。由此,设置了放射性粒子的种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可控型碘125粒子螺旋系统释放装置在进行释放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可控型碘125粒子螺旋系统释放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碘125粒子螺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导管鞘1,推送杆2,双股细线3,立体套管4,放射性粒子5,侧孔6,腹壁7,肝脏8,支干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可控型碘125粒子螺旋系统释放装置在进行释放时的结构,图2显示了图1中的可控型碘125粒子螺旋系统释放装置的部分结构,图3显示了图1中的“碘125粒子螺旋系统”的结构。如图1-3所示,该释放装置主要包括导管鞘1、推送杆2、双股细线3和立体套管4,导管鞘1的内部是中空的,能够伸入推送杆2、双股细线3和立体套管4。其中,导管鞘1优选为4f导管鞘,其还可用于送出导管以对癌栓的部位及长度进行探明。

推送杆2具有一定的硬度,推送杆2的其中一端从导管鞘1的其中一端伸入到导管鞘1中,而推送杆2的另一端位于导管鞘1的外部。其中,在推送杆2的位于导管鞘1的外部的末端的尺寸可以设置得较大,以方便进行握持推送。

双股细线3的中部从推送杆2所伸入的同一端伸入到导管鞘1中,而双股细线3的两端同样位于导管鞘1的外部。其中,在双股细线3上涂覆有抗凝物质涂层,可以降低双股细线3作为异物进入人体而形成血栓的风险。

立体套管4的两端均为封闭的,内部设置有放射性粒子5,而放射性粒子5优选为碘-125放射性粒子,立体套管4与放射性粒子5共同构成所要释放置入的“碘125粒子螺旋系统”。

立体套管4的其中一端(该端设为尾端,另一端为头端)从导管鞘1的另一端伸入到导管鞘1中,而立体套管4的该端与双股细线3的中部在导管鞘1的内部相连接,则通过拉动双股细线3能够拉动调整立体套管4的位置。此外,在推动推送杆2时,其能够在导管鞘1的内部与立体套管4相接触,进而对立体套管4进行推动。

优选的,推送杆2的外径尺寸一般设置为与立体套管4的外径尺寸相同。

优选的,在立体套管4的尾端,即伸入导管鞘1的一端上设置有一个侧孔5,双股细线3的中部穿过该侧孔5。

导管鞘1的内径尺寸不小于双股细线3的直径的两倍于推送杆2的外径之和,则能够对推送杆2与双股细线3在导管鞘1内进行稳定设置和顺利移动,并且即使导管鞘1的内径尺寸等于双股细线3的直径的两倍于推送杆2的外径之和,由于导管鞘1具有弹性等因素,也不会阻碍推送杆2和双股细线3的运动。

立体套管4在自然状态下呈三维立体的螺旋结构,并且具有弹性,其在拉紧后可以成直线型,放松后能够回弹恢复为三维立体形状。

立体套管4的宽度一般比门静脉主干的直径大10%~20%,由此立体套管4可以在置入后利用自身弹性压迫门静脉内壁,起到自固定于门静脉内的效果;而立体套管4的长度一般根据癌栓在门静脉中积累的长度而定。

放射性粒子5包括由钛金属制成的外壳,外壳内埋设有银棒,银棒的表面吸附有碘-125放射性核素。其中,外壳的长度为4.5mm,立体套管4的内部一般设置有多个放射性粒子5。

使用该释放装置将“碘125粒子螺旋系统”释放置入到门静脉中时,一般经过以下步骤:

1)在超声引导下,经过腹壁7和肝脏8穿刺门静脉二级分支,将该释放装置的导管鞘1引入至门静脉主干,经导管鞘1将导管送至肠系膜上静脉或脾静脉行门静脉造影,明确主干癌栓的部位及长度,比如在某支干9上,调整导管鞘1头端至癌栓远端门静脉;

2)使用立体套和放射性粒子5制作“碘125粒子螺旋系统”,将一根细线穿过立体套管4上的侧孔5,从而将该细线折成双股细线3并与“碘125粒子螺旋系统”相连接;

3)将“碘125粒子螺旋系统”的头端塞入导管鞘1,保证双股细线3的两端始终位于导管鞘1外,将推送杆2伸入导管鞘1对“碘125粒子螺旋系统”进行推送直到癌栓部位,再固定推送杆2并后撤导管鞘1从而释放该“碘125粒子螺旋系统”,使“碘125粒子螺旋系统”横跨于主干癌栓的近远端;

4)如果“碘125粒子螺旋系统”的置入的位置准确,则放松双股细线3的其中一端并牵引另一端将整根细线拉出体外,完成对“碘125粒子螺旋系统”释放;

5)如果“碘125粒子螺旋系统”的置入的位置不准确,则可通过牵拉双股细线3将“碘125粒子螺旋系统”向后拖拽至目标位置,或者经过导管鞘1将其拉出体外再调整导管鞘1的位置并重新释放;位置调整正确后,放松双股细线3一端,牵引另一端将整根细线拉出体外,完成对“碘125粒子螺旋系统”释放。

本发明中的可控型碘125粒子螺旋系统释放装置能够将“碘125粒子螺旋系统”释放置入到门静脉中,并且当置入的位置不适合时,可以调整其位置或者将其取出重新置入,从而保证了“碘125粒子螺旋系统”能够顺利置入并且起到应有的治疗效果。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