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部烧创伤后严重疤痕压力防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41535发布日期:2020-08-14 16:35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手部烧创伤后严重疤痕压力防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皮肤烧创伤后疤痕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手部烧创伤后严重疤痕压力防治装置。



背景技术:

皮肤创伤是目前年发生率最高的病种,每年要发生2500万例以上人次的烧伤,社会影响面广。就杭州烧伤专科医院而言,每月门急诊各类皮肤创伤就达2000人次以上,月住院人数超过100例以上。皮肤严重创伤之后,由于损伤原因及程度的不同,会留有不同程度的增生性疤痕,重者留有功能障碍,毁容和残废,给患者造成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痛苦。

为此,在开展皮肤创伤(烧伤)外科专业技术中,不仅应全力以赴挽救病人生命,而且还要积极尽早争取消除或减轻伤残遗留下来的痛苦。做好疤痕防治及康复治疗工作也是从事皮肤外科专业人员的社会责任。烧伤患者疤痕增生尤为显著,造成的外观畸形及其功能障碍更是无法想象。临床案例中更为甚者多为双手广泛深度烧伤后的疤痕增生,双手的严重疤痕增生挛缩畸形,不但外观影响心理健康,功能的障碍更导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无法回归生活、回归社会。所以,手部创伤导致的严重疤痕增生挛缩畸形一直以来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疤痕形成是机体创伤修复的必然产物,当机体组织特别是皮肤组织受到一定深度的损伤后,创面先出现炎症反应,白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等浸润,释放出多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大量增生并合成大量的胶原和基质,造成胶原代谢与排列的异常,异常基质的沉着,加上微循环和自由基因素的影响,促进了疤痕的形成。一般认为疤痕的形成是由于机体炎症反应,胶原的合成与降解不平衡、异常粘多糖的出现以及肌成纤维细胞的增生所造成。增生性疤痕中淋巴回流减少,局部水肿,可导致疤痕的肥厚。

现有疤痕防治手段,主要包括硅酮制剂、压力治疗、局部注射药物、口服药物、激光治疗、手术、放射治疗及其他物理治疗。其中,压力治疗是目前业界公认最简单且直接有效的方法,是烧伤康复医生疤痕防治临床实践的首选方案。压力治疗主要是在疤痕增生部位穿戴弹力套施行压力治疗,以加速疤痕的软化和成熟,预防瘢痕增生。从伤口基本愈合开始,即应施行压力治疗。早期进行的压力治疗可以控制瘢痕增生,促进瘢痕成熟软化,预防关节挛缩和畸形。

压力治疗的机理为:在压力的持续作用下,受压部位血流减少,组织缺氧,使成纤维细胞变性,甚至坏死;亦有利于胶原酶破坏胶原纤维。组织学研究表明,压力疗法后最显著的变化是使瘢痕变薄;表皮细胞层数减少;血管减少,管腔狭窄甚至关闭,内皮细胞出现巨大空泡;成纤维细胞减少,粗面内质网减少,线粒体扩张,空泡化;胶原纤维明显减少,粗细均匀,排列规则;真皮内弹力纤维数量明显增多。

现有临床实践中,常使用弹力手套或者弹力绷带缠绕对手部进行持续加压,压力约2.7-4kpa(20-30mmhg),每日持续20小时以上并持续使用6个月以上。另外,压力不能过大,易造成肢体血运障碍、皮肤破损。研究表明,当局部施压会造成压力部位的组织的二氧化碳分压上升,氧分压下降,血管数量减少,成纤维细胞增生受阻,限制了瘢痕增生。缺血后合成粘多糖的酶减少,肿胀减轻,减少了粘多糖的沉积与合成,使胶原生成减少,瘢痕减轻。

其中,弹力手套需要反复试穿大小,费时费力,定做测量标准不统一,人各有异,佩戴效果不理想,佩戴时容易撕脱稚嫩新皮,压力不能直观可控。

另外,自粘弹力绑带缠绕耗时耗力,操作者手感及患者应压感千差万别,无法统一标准,效果不一,极易出现张力性水泡破溃形成新的创面。

因此,本领域亟需设计一款穿戴方便,且可直观地调节所需压力值的手部疤痕压力防治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点和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之一或多个,换言之,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满足前述需求之一或多个的一种手部烧创伤后严重疤痕压力防治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手部烧创伤后严重疤痕压力防治装置,包括手模外壳和气囊手套,手模外壳包括开合连接的上模壳和下模壳,上模壳的结构与手部的手背面的结构相配,下模壳的结构与手部的手掌面的结构相配,上模壳盖合于下模壳以构成容纳腔,容纳腔的结构与手部结构相配;所述气囊手套包括内层手套及套设于内层手套之外的外层手套,内层手套和外层手套密封连接以构成包覆于手部之外的气囊;外层手套之外具有连通气囊与外界的接头,所述接头上设有气压阀和充放气阀门;当手部佩戴气囊手套后,并置于容纳腔内,通过对气囊充气,以使内层手套对手部的疤痕部位进行施压。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内层手套的手指部的口径沿手指的指尖方向线性或非线性增大,以使充气后的气囊对手部手指的压力沿指尖方向呈梯度增大分布。压力的梯度分布,既能保证疤痕防治有效压力值,又能促使末梢淋巴组织液及血液正常回流、避免出现张力性水泡。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内层手套的手指部沿指节划分为若干段;对于大拇指,指尖段的口径大于指尾段的口径;对于其他手指,指尖段的口径大于指中段的口径,指中段的口径大于指尾段的口径。利用手指的生理结构,设计内层手套的手指部的口径,既符合人体解剖生理学原理,又有利于实现远心端到近心端压力降阶梯分布,起到最大程度瘢痕的防治。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内层手套内套设有内衬套,内衬套包括防水层和硅胶海绵层,防水层用于与内层手套的内壁贴合;硅胶海绵层用于储存硅酮制剂,以与手部的疤痕部位接触。可以实现将硅酮制剂与压力治疗在疤痕防治上的联合使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上模壳的外壁设有臂带和魔术贴,下模壳的外壁具有限位槽,上模壳的臂带环绕上模壳的外壁并贯穿下模壳的限位槽,直至回绕至上模壳的魔术贴以实现固定。使得上模壳与下模壳在袖口处的稳定连接,保证手摸外壳的结构稳定性,进而保证气囊内压力的稳定。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气囊手套的袖口位于环绕的臂带之外;手摸外壳的袖口具有充放气缺口,以使臂带扎紧后,通过与充放气缺口对应的气囊手套的位置变形而对气囊充放气。由于臂带将气囊手套扎紧,臂带两侧的气囊不连通,故通过在手摸外壳的袖口位置开设充放气缺口,实现气囊的充放气。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通过对气囊充气,以使气压阀的压力数值达到2.7-4kpa。其中,2.7-4kpa,即20-30mmhg。研究表明,当局部压力达到1.33-3kpa范围内时,会造成组织的二氧化碳分压上升,氧分压下降,血管数量减少,成纤维细胞增生受阻,限制了瘢痕增生。缺血后合成粘多糖的酶减少,肿胀减轻,减少了粘多糖的沉积与合成,使胶原生成减少,瘢痕减轻。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上模壳设有定时报警器。便于患者随时了解压力治疗的时长以及定时提醒患者进行压力治疗。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手模外壳的容纳腔的周壁设有薄膜压力传感器,用于反馈手部的压力分布。便于医护人员了解患者在压力治疗过程中手部的压力分布,有利于改进瘢痕的防治措施。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上模壳与下模壳通过可拆卸式连接件固定。组装及拆卸方便,便于患者的手部伸入或移出,患者使用感受佳。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手部烧创伤后严重疤痕压力防治装置,独创了手模外壳和气囊手套,当患者的手部佩戴气囊手套后,置于手摸外壳的容纳腔内,通过对气囊充气,以使气囊手套顶靠手部,从而对手部的疤痕部位进行施压,施压的压力值可以通过气压阀反馈,解决了现有临床绑扎以及弹力手套使用的不便之处。另外,本发明的疤痕压力防治装置,穿戴方便,且可直观地调节所需的压力值,应用价值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手模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部放大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气囊手套的内层手套与外层手套的配合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气囊手套的内层手套的手指部的放大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气囊手套及其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内衬套的套壁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上模壳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的手部烧创伤后严重疤痕压力防治装置,包括手模外壳1和气囊手套2。

如图1所示,手模外壳1包括开合连接的上模壳11和下模壳12。具体地,上模壳11的内壁结构与手部的手背面的结构相配,下模壳12的内壁结构12a与手部的手掌面的结构相配,使得上模壳11盖合在下模壳12上,构成与患者手部结构尺寸相配的容纳腔,容纳腔用于对充气的气囊手套2提供反作用力,使得气囊手套2对手部的疤痕部位进行施压。

其中,上模壳11盖合在下模壳12上,尾部构成手模外壳的袖口,以便将上模壳11和下模壳12固定在手臂上。另外,上模壳11盖合在下模壳12上,通过可拆卸式连接件连接固定,可拆卸式连接件的数量有多个,依次沿手部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可拆卸式连接件可以为魔术贴、卡扣或插扣等现有的固定件,其具体结构在此不赘述。以魔术贴为例进行示例说明:魔术贴的粘扣带的一端固定在上模壳的一侧,另一端环绕下模壳后回绕至上模壳实现固定。以插扣为例,在上模壳的左、右两侧分布数个公扣,下模壳的左、右两侧分布数个与公扣一一对应的母扣,当上模壳盖合于下模壳之上,公扣插入母扣,实现固定。

为了防止上模壳与下模壳错位,如图2所示,下模壳12的顶部壳壁具有凹槽12b,上模壳11的底部壳壁具有与凹槽12b的凸筋。本实施例通过凸筋与凹槽的凹凸结构相配,提升了上模壳11与下模壳12之间连接结构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的上模壳和下模壳的加工制造可以通过3d打印技术实现或者注塑成型技术等现有加工成型技术。以3d打印技术为例进行示例说明:通过扫描仪对患者的手部进行扫描,得到患者的手部结构及尺寸数据信息,然后通过3d打印技术加工制造得到上模壳和下模壳。

如图3所示,气囊手套2包括内层手套21及套设于内层手套之外的外层手套22。其中,内层手套21与外层手套22均为弹性硅胶材质,内层手套21与外层手套22在袖口处密封连接,采用一体成型技术,构成包覆于手部之外的气囊。

本实施例的内层手套的手指部的口径沿手指的指尖方向弧线型增大,以使充气后的气囊对手部手指的压力沿指尖方向呈梯度增大分布;压力的梯度分布,既能保证血液的正常流通,又能避免出现张力性水泡。具体地,如图4所示,内层手套的手指部沿指节划分为二段或三段;对于大拇指对应的内层手套的手指部,其划分为二段,分别为指尖段a和指尾段b,指尖段a的口径大于指尾段b的口径;对于其他手指对应的内层手套的手指部,其划分为指尖段c、指中段d和指尾段e,指尖段c的口径大于指中段d的口径,指中段d的口径大于指尾段e的口径;本实施例的气囊手套的手指部的结构设计充分利用手指的生理结构,设计内层手套的手指部的口径,既符合生理学原理,又有利于瘢痕的防治。在临床实践中表明,本实施例的内层手套的口径梯度化设计,相对于正常的内层手套口径的结构设计,本实施例的瘢痕的疗效更佳。

本实施例的气囊手套2的结构尺寸与患者的手部结构尺寸相配,例如,气囊手套的内层手套的尺寸可以略大于患者的手部尺寸,也可以略小于患者的手部尺寸,但无需如弹力手套具备较大的张紧力。

另外,如图5所示,外层手套22之外具有连通气囊与外界的接头3,接头3上设有气压阀4,用于监测气囊手套内气囊的气压。其中,气囊手套2的长度大于容纳腔的长度,使得气囊手套2的袖口位于手模外壳1的袖口之外,且接头3位于手模外壳1的袖口之外。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接头3上还安装有充放气阀门5,充放气阀门5位于气压阀4的外侧,在气泵对气囊手套充气时处于打开状态,在气泵移出后处于闭合状态。

本实施例的手部烧创伤后严重疤痕压力防治装置的使用方法如下:

患者的手部伸入气囊手套的内层手套后,即佩戴气囊手套完成;

将手部放置在下模壳的内腔结构上,盖合上模壳,从而使得患者的手部位于容纳腔内;

通过可拆卸式连接件固定上模壳与下模壳,使得上模壳与下模壳连接牢固;

将气囊手套的接头与气泵对接,打开充放气阀门,对气囊进行充气,直至气压阀的压力数值达到2.7-4kpa(20-30mmhg)的范围内,关闭充放气阀门;此过程中,内层手套持续对手部的疤痕部位进行施压;其中,研究表明,当局部压力达到1.33-3kpa范围内时,会造成组织的二氧化碳分压上升,氧分压下降,血管数量减少,成纤维细胞增生受阻,限制了瘢痕增生。缺血后合成粘多糖的酶减少,肿胀减轻,减少了粘多糖的沉积与合成,使胶原生成减少,瘢痕减轻。

持续一定时长的压力治疗后,打开充放气阀门,气囊手套排气后,拆除可拆卸式连接件,气囊手套解除即可。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手部烧创伤后严重疤痕压力防治装置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本实施例的内层手套内套设有内衬套,内衬套也为手套结构。如图6所示,内衬套包括两层结构,即防水层6a和硅胶海绵层6b,防水层6a用于与内层手套的内壁贴合,硅胶海绵层6b用于储存硅酮制剂,以与手部的疤痕部位接触;实现将硅酮制剂与压力治疗在创面愈合联合使用,进一步提升压力治疗瘢痕的疗效。内衬套为一次性,避免交叉感染。

其他结构可以参考实施例1。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手部烧创伤后严重疤痕压力防治装置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上模壳的外壁设有臂带7和魔术贴8,下模壳的外壁具有限位槽,臂带7环绕上模壳的外壁并贯穿下模壳的限位槽,直至回绕至上模壳的魔术贴8以实现固定。通过臂带与魔术贴实现上模壳与下模壳在袖口处的稳定连接,保证手摸外壳的结构稳定性,进而保证气囊内压力的稳定。

其中,气囊手套的袖口位于环绕的臂带之外;手摸外壳的袖口的左、右两侧具有充放气缺口,即上模壳与下模壳袖口对接的位置具有缺口,以使臂带扎紧后,通过与充放气缺口对应的气囊手套的位置变形而对气囊充放气。由于臂带将气囊手套扎紧,臂带两侧的气囊不连通,故通过在手摸外壳的袖口位置开设充放气缺口,实现气囊的充放气。

其他结构可以参考实施例1。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的手部烧创伤后严重疤痕压力防治装置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本实施例的上模壳设有定时报警器,定时报警器独立运行,便于患者随时了解压力治疗的时长以及定时提醒患者进行压力治疗。

其他结构可以参考实施例1。

实施例5:

本实施例的手部烧创伤后严重疤痕压力防治装置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手模外壳的容纳腔的周壁设有薄膜压力传感器,用于反馈手部的压力分布,薄膜压力传感器可以与压力显示仪进行通信连接,便于医护人员了解患者在压力治疗过程中手部的压力分布,有利于改进瘢痕的防治措施。

其他结构可以参考实施例1。

实施例6:

本实施例的手部烧创伤后严重疤痕压力防治装置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本实施例的内层手套的手指部的口径沿手指的指尖方向线性增大,以使充气后的气囊对手部手指的压力沿指尖方向呈梯度增大分布,实现气囊手套的气囊结构多样化,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其他结构可以参考实施例1。

实施例7:

本实施例的手部烧创伤后严重疤痕压力防治装置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本实施例的内层手套的手指部的口径沿手指的指尖方向呈其他非线性增大,例如波浪线、不规则线型。具体可以根据手部的疤痕位置进行设计,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其他结构可以参考实施例1。

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及原理进行了详细说明,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依据本发明提供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上会有改变之处,而这些改变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