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的中药复方制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848188发布日期:2021-02-05 13:19阅读:485来源:国知局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减轻,缓解冬寒之季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证的新冠肺炎的中药复方制剂;系汤剂、合剂,单包装为口服液。《伤寒论》麻黄汤加减变化组合而成;《伤寒论》是东汉未期张仲景所著。
[0002]
本发明名称为双重麻黄贝母方剂,又称程立志双重麻黄贝母方剂。【冠状病毒肺炎中药方:冬寒之季,发烧干咳为主证;麻黄、炙麻黄各6克;杏仁12克;川贝母、浙贝母各12克;桔梗15;芦根24克;甘草6克。麻黄、杏仁发汗解表宣肺止咳;麻黄碱扩张支气管作用;有利痰液,病毒排出。川贝、浙贝镇咳化痰,松驰支气管平滑肌;桔梗祛痰镇咳抗炎;芦根清热生津,祛痰排脓;与桔梗配伍为祛肺脓毒之圣药;甘草调和诸药,清热解毒!】
[0003]
新冠肺炎典型症状: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腹泻,肌肉酸痛的症状;发展成肺脓毒症,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早期与普通感冒一样;新冠肺炎具有传染性,核酸检测为阳性。普通感冒没有传染性。(国家颁发了第一版~第七版)。本发明中药复方制剂能治疗冬寒之季发热,干咳,乏力为主症的早期新冠肺炎;并且对冬春季节普通感冒发热,干咳,乏力的症状同样的患者适宜。依据辨证论治理论,该方剂为中药医的冬寒、春初季节的风寒感冒,风寒袭肺证候方剂;功效为解表散寒,宣肺止咳。


背景技术:

[0004]
实证、麻黄汤证;【原文】太阳病,头疼,发热,身疼,腰疼,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伤寒论讲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5月第一版;26页)
[0005]
麻黄汤【组成】麻黄,桂技,杏仁,甘草。【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运用】1.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代表方剂。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证治要点。因为本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家衄”、“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2.感冒、流行感冒、以及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属风寒表实证者,可用本方治疗。【附方】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麻黄,杏仁,甘草。功效:宣肺解表。主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咳嗽胸闷。(方剂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18~19页)
[0006]
麻黄:生用、蜜炙;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水水肿。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蜜炙。本品发散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虚喘均当慎用。
[0007]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用于风寒感冒,寒凝血滞诸痛证,痰饮、蓄水证,用于心悸。本品辛温助阳,容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
[0008]
杏仁(苦杏仁):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用于咳嗽气喘,肠燥便秘。
[0009]
甘草:生用或蜜炙用。甘,平。归心、肺、脾、胃。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
止痛,调和药性。能补益心脾之气,用于痰多咳嗽,缓急止痛,能缓和烈性或减轻药物毒副作用,能清热解毒。
[0010]
桔梗:苦、辛,平。归肺经。宣肺化痰,利咽,排脓。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喉肿痛,失咽,肺痈咳吐脓痰。
[0011]
川贝母:苦、甘,微寒。归肺、心经。用于虚劳咳嗽,肺热燥咳,瘰疬疮肿及乳痈,肺痈。
[0012]
浙贝母:苦,寒。归肺、心经。清热化痰,开郁散结。用于风热,燥热,痰热咳嗽,用于瘰疬,瘿瘤,痈疡疮毒,肺痈等。
[0013]
芦根:甘,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除烦止呕。用于热病烦渴,胃。热呕吐逆,用于肺热咳嗽,肺痈吐脓。(中药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6月第一版,记录的中药)。
[0014]
《中药药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37页~39页。摘录: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等功效。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药理作用:发汗,平喘,正性肌力及升高血压,抗炎、抗过敏,中枢兴奋,其他作用。注意事项: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麻黄按干燥品计算,含盐酸麻黄碱不得少于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推荐用量2~9克计算,麻黄碱含量低限在20~90mg,这与临床盐酸麻黄碱常用量相当。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麻黄浸膏、麻黄提取物皆作为精神药品管理。
[0015]
苦杏仁味苦,性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等功效。用于咳嗽气喘,胸满痰多,血虚津枯,肠燥便秘。药理作用:祛痰、镇咳、平喘,增强免疫功能,抗肿瘤,抗炎、镇痛,其他作用。
[0016]
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效。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药理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对消化系统影响,镇咳、祛痰,抗炎、抗变态反应,抗菌、抗病毒,解毒,抗心律失常,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肿瘤。现代药理学证实该中药复方制剂对发热,干咳,乏力为主症的疾病,医疗效果确切可靠。


技术实现要素:

[0017]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冬寒之季发热,干咳,乏力为主症;后来发展成脓毒血的新冠肺炎的中药复方制剂。中药组合含有麻黄6克,炙麻黄6克,苦杏仁(杏仁)12克,川贝母12克,浙贝母12克,桔梗15克,芦根24克,甘草6克。该申请的中药组成是一种全新的配方,现有的技术没有记载与这相近。本发明麻黄,炙麻黄(君药);苦杏仁,甘草(臣药);桔梗,川贝母,浙贝母(佐药);芦根(使药)。用法:汤剂,合剂、单包装口服液;即时煎煮服用不加防腐剂,大工业生产添加防腐剂,矫味剂;防腐剂有苯甲酸钠,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又称尼泊金乙脂),山梨酸钾;矫味剂有蔗糖,甜菊糖苷,糖精钠。
[0018]
本发明复方中药制剂系汉朝、宋代药典成药名方,用于对症治病,早已证实了其医疗效果;不必要再举证。
[0019]
本方剂中为了减少麻黄峻烈之性,一半剂量采用了炙麻黄;芦根份量加重,清热生津能牵制麻黄温燥,芦根有排肺除脓毒的功能;这种配伍具有创造性。
[0020]
《伤寒论》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为千百年来医疗已确定的事实。减去桂枝,为三拗汤;为本发明双重麻黄贝母方剂的君臣药。
[002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官府药局的成药配方范本,首部官方编制的药典,三拗汤系收录的方剂;医疗效果是肯定的!
[0022]
甘草有益气补中功效,能补益心脾之气,对乏力的症状有效。新冠肺炎发热,干咳,乏力为主症的患者添加桔梗,川贝母,浙贝母,芦根止咳化痰,清热排脓,生津润肺的佐使药;该方剂治疗效果提高,副作用减少。麻黄中主要成份麻黄碱和伪麻黄硷,左旋的麻黄碱,右旋的伪麻黄碱,互为立体异构体,系苯丙胺类衍生物;伪麻黄碱的共轭酸和c-oh形成分子内氢键的稳定性大于麻黄碱的共轭酸。
[0023]
中医对病位辨证主要分为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常用于传染病中医药治疗。本发明创造性在于理论更新,首次将《伤寒论》的麻黄汤治疗新冠肺炎;丰富了六经辨证的视野与临床治疗传染病的理论。
[0024]
六经辨证是汉代医家张仲景在其《伤寒论》中创立。六经辨证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证,以阴阳为纲,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和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两大类病证。太阳伤寒证:以风寒外邪侵犯太阳经脉,以恶寒,头项强痛,脉浮。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为辛温解表的代表方剂。
[0025]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医家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外感温热篇》指出:“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方言血。”温热病邪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由卫及气,由气入营由营入血,病邪步步深入,病情逐渐加深。清代医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提出了三焦辨证,外感温热病的各种证归纳为上、中、下三焦病证。代表方剂银翘散,桑菊饮。银翘散《温病条辨》:连翘,银花,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淡豆豉,牛蒡子。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桑菊饮《温病条辨》: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苇根(芦根)。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但咳,身热不甚,口微热,脉浮数。(中医诊断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七章病位辨证113页、137页、138页142页、143页。方剂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6月第1版,28~29页)。
[0026]
2020年2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印发《关于推荐在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冠肺炎中使用“清肺排毒汤”的通知》清肺排毒汤包括中医经典方剂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主药中为麻黄,杏仁,甘草。与本发明专利申请双重麻黄贝母方剂君、臣药相同。目前国家推荐方剂已证明了其医疗效果,也可以认定本发明的治疗效果!本发明发表、公告早于推荐的“清肺排毒汤”八天。
[0027]
程立志双重麻黄贝母病毒肺炎方剂辩证;冠状病毒肺炎中药方:冬寒之季,发烧干咳为主证;麻黄、炙麻黄各6克;杏仁(苦杏仁)12克;川贝母、浙贝母各12克;桔梗15;芦根24 克;甘草6克。麻黄、杏仁发汗解表宣肺止咳;麻黄碱扩张支气管作用;有利痰液,病毒排出。川贝、浙贝镇咳化痰,松驰支气管平滑肌;桔梗祛痰镇咳抗炎;芦根清热生津,祛痰排脓;与桔梗配伍为祛肺脓毒之圣药;甘草调和诸药,清热解毒!痰多浓粘加法夏12克;桔红15克;茯苓18克;且带黄色加黄芩15克。热盛干咳者加知母12克;瓜蒌皮8克;香梨20克。痰清淡,干咳嗽重者,加细辛5克;干姜10克,重者高烧加石膏50克;胸痛者加葶苈子10克。
[0028]
本发明中药复方制剂为实践经验方。该方冬季运用,为资料信息。【辨证论治】实
例:冬寒之季,风寒感冒;风寒犯肺证(风寒袭肺)证。某某某,女、40岁;2011年1月25日;【临床表现】咳嗽,干咳少痰,恶寒发热,鼻塞,喉咙疼,体倦,乏力;身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注明:本病例与中医诊断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8月第二版;119页(三风寒犯肺证的表现有不同)。【治疗方剂】双重麻黄贝母方剂,三付;服后好转,发热,咳嗽减轻。改用其它方剂治疗。(注明:本资料已久,无原始档案)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制造前备齐的原料,以10000ml药液量计算:
[0030]
麻黄6克
×
50;炙麻黄6克
×
50;苦杏仁12克
×
50;川贝母12克
×
50;浙贝母12克
×
50;桔梗15克
×
50;芦根24克
×
50;甘草6克
×
50。饮用水;防腐剂适量;矫味剂适量。(麻黄300 克,炙麻黄300克,苦杏仁600克,川贝母600克,浙贝母600克,桔梗750克,芦根1200 克,甘草300克。)
[0031]
双重麻黄贝母方剂的用药剂量,每一方制成200ml的溶液;每方剂的中药计量93克,容解在200ml的液体中,即为46.5%g/ml。
[0032]
该方剂的中药饮片经饮用水浸泡过,采用煎煮法制造。工艺步骤如下:1.煎煮法提取,一般煎煮二次,合并;2.纯化,提取液过滤后祛除杂质,取澄清液;3.浓缩,过滤后澄清液进行浓缩,加入防腐剂、矫味剂至规定的量;4分装(灌装),到容器内封口;5.灭菌,注明:有时先灭菌后灌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