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鼻呼吸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05288发布日期:2021-12-11 04:15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一种鼻呼吸器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鼻呼吸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鼻呼吸器。


背景技术:

2.鼻枕、鼻氧管等鼻呼吸器均设有气腔,该气腔与外部气源相连,同时,又通过塞管或者导管与患者的鼻腔相连通,以将外部气源导入患者的鼻腔内,由于要通过气腔进行导气,气腔的内部结构将直接影响气流流动的平顺性。
3.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方案,以尽可能地提高鼻呼吸器的气腔内的气流平顺性,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鼻呼吸器,该鼻呼吸器的气腔内的气流平顺性较好。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鼻呼吸器,包括气舱,所述气舱内形成有气腔,所述气舱还连接有与所述气腔相连通的出气管,所述出气管为两根,所述气舱内设有分流导引墙,用于将进气分别导引至两所述出气管。
6.采用这种结构,通过上述分流导引墙,气流在进入气腔后可以自动进行分流,能够较大程度地避免因存在两个出气管而引发的气流混乱、出现涡流的现象,进而可以降低气流阻力,使得气流的流动可以更为平顺,并有利于降低气流噪音,提高用户体验。
7.可选地,位于两所述出气管之间的所述气舱的舱壁为连接壁,所述连接壁的至少内壁面具有朝向所述气舱的内部突出的第一突出部,所述分流导引墙包括所述第一突出部。
8.可选地,所述连接壁内凹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一突出部。
9.可选地,所述气舱的舱壁中,用于和人中相对的舱壁的内壁面具有朝向所述气舱的内部突出的第二突出部,所述分流导引墙包括所述第二突出部。
10.可选地,所述气腔与所述出气管的过渡连接处为平滑过渡的锥形。
11.可选地,还包括侧翼连接部,用于和所述侧翼连接部相连的所述气舱的舱壁加厚设置。
12.可选地,还包括进气管,所述气舱设有进气口,所述进气管与所述进气口相连。
13.可选地,所述气舱的舱壁设有环绕所述进气管的薄壁部;所述薄壁部的厚度为与所述薄壁部相连的所述舱壁的厚度的1/3-1/2;和/或,所述薄壁部的最小厚度在1.8-2.2mm之间。
14.可选地,所述舱壁的内壁面和/或外壁面设有环槽,所述环槽的底壁形成所述薄壁部。
15.可选地,所述鼻呼吸器为鼻枕或鼻氧管。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鼻呼吸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进气管、气腔以及出气管的连接结构图;
18.图3为气舱在一个视角下的截面图;
19.图4为气舱在另一视角下的截面图;
20.图5为气舱在又一视角下的截面图;
21.图6为本发明所提供鼻呼吸器与人体的连接结构图。
22.图1-6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23.1气舱、11气腔、12出气管、13连接壁、131第一突出部、14第二突出部、15过渡段、16加厚部、17进气口、18薄壁部;
24.2侧翼连接部;
25.3进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27.请参考图1-6,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鼻呼吸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进气管、气腔以及出气管的连接结构图,图3为气舱在一个视角下的截面图,图4为气舱在另一视角下的截面图,图5为气舱在又一视角下的截面图,图6为本发明所提供鼻呼吸器与人体的连接结构图。
28.如图1-4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鼻呼吸器,包括气舱1,气舱1内形成有气腔11,气舱1还连接有与气腔11相连通的出气管12,出气管12的数量为两根,气舱1内设有分流导引墙,用于将进气分别导引至两出气管12。
29.采用这种结构,通过上述分流导引墙,气流在进入气腔11后可以自动进行分流,能够较大程度地避免因存在两个出气管12而引发的气流混乱、出现涡流的现象,进而可以降低气流阻力,使得气流的流动可以更为平顺,并有利于降低气流噪音,提高用户体验。
30.在具体的方案中,如图3所示,位于两出气管12之间的气舱1的舱壁为连接壁13,用于连接两个出气管12,连接壁13的至少内壁面具有朝向气舱1的内部突出的第一突出部131,前述分流导引墙可以包括第一突出部131。
31.第一突出部131可以仅由连接壁13的内壁面向内突出形成,此时,连接壁13的厚度相对可以较大,连接壁13的外壁面并没有凹陷,实际上,在佩戴状态下,鼻呼吸器可以通过连接壁13的部分与患者的鼻中隔相抵,而由于连接壁的厚度较大,鼻呼吸器在与鼻中隔相抵时,舒适度可以相对较高。或者,第一突出部131也可以为连接壁13整体内凹所形成。再或者,第一突出部131可以为上述两种方式的组合,即连接壁13可以整体向内凹陷,同时,在连接壁13整体内凹的基础上,连接壁13的内壁面也可以再向内突出。
32.进一步地,如图4、图5所示,气舱1的舱壁中,用于和人中相对的舱壁的内壁面也可以具有朝向气舱1的内部突出的第二突出部14,前述分流导引墙还可以包括第二突出部14,第二突出部14可以与前述第一突出部131相配合,以共同起到分流导引的作用。
33.第二突出部14可以与第一突出部131相连,也可以不与第一突出部131相连。在本
发明实施例中,优选采用二者相连接的方案,这样,分流导引墙的整体强度可以较高,能够较大程度地避免气流冲击下的来回摆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噪音。
34.第二突出部14可以仅由气舱1的舱壁向内突出形成,这样,第二突出部14处的外壁面可以不内凹,在佩戴时,第二突出部14的外壁面可以作为与患者上嘴唇和鼻子之间区域相接触的部位,且二者的接触面积可以较大,对于提高佩戴时的稳定性以及保持气腔11的内部形状均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这种形成方式下,第二突出部14处的舱壁厚度也可以较大,患者佩戴时的舒适度也可以提高。
35.当然,除了这种形成方式外,第二突出部14也可以参照前述第一突出部131的其它形成方式进行设置。
36.请继续参照图2、图3,气腔11与出气管12的过渡连接处可以为平滑过渡的锥形,进而可形成过渡段15。采用这种方案,气流可以在过渡段15内以切向汇流方式进入出气管12,气流的流动阻力可以进一步降低,气流流动可以更为平顺。
37.再如图4所示,并结合图1,鼻呼吸器还可以包括侧翼连接部2,用于和侧翼连接部2相连的气舱1的舱壁可以加厚设置,以形成加厚部16。这里的加厚部16的含义是指其厚度相对于与之相连的其他舱壁的厚度要大,而该加厚部16的区域大小以及其厚度增加值等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而定,在此不做限定。
38.通过该加厚部16的设置,可以降低产品在佩戴过程中因两个侧翼连接部2的拉力而引发气腔11变形的风险,有利于改善使用过程中气腔11变形而引发的气流不稳定的现象。
39.本发明所提供鼻呼吸器还可以包括进气管3,进气管3的一端部可以与外部的气源相连,另一端部可以与气舱1的进气口17相连,二者的连接方式可以参照现有技术,在此不做限定,或者,也可以参照附图中的方案进行设置,在附图中,进气管3与气腔11的进气口17处可以采用卡接的方式进行连接。
40.气舱1的舱壁可以设有环绕进气管3的薄壁部18,薄壁部18的厚度为与薄壁部18相连的舱壁的厚度的1/3-1/2,这样的薄壁部18实际上是在气舱1的舱壁上形成了一圈受力薄弱部。
41.应当知晓,在佩戴状态下,如果患者头部发生转动,气舱1与进气管3的连接处是容易产生拉扯变形的,这样,会影响气腔11的内部形状,进而引发气腔11内部气流轨迹与预设气流轨迹不一致,并容易造成气流不稳定的现象。
42.采用前述设计,通过在气舱1上人为地形成一圈受力薄弱部,当气舱1与进气管3的连接处产生拉扯变形趋势时,可以直接在该薄壁部18处产生变形,而不影响气腔11的整体形状,能够较好地解决因患者活动而对气腔11带来的不良作用力。
43.在加工时,可以在舱壁的内壁面和/或外壁面设置环槽,环槽的底壁即可以作为前述的薄壁部18。该薄壁部18的设计位置在此不做限定,具体实施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从实际效果出发,上述薄壁部18可以尽可能地靠近进气口17,以保证气腔11内不变形部分的体积足够大,进而满足使用的需求,同时,该薄壁部18又不能影响进气管3的安装。
44.当然,上述薄壁部18的厚度也不能太小,太小有可能会导致薄壁部18在使用过程中的破损,影响鼻呼吸器的使用寿命。因此,在实际制造时,还可以设置一个最小厚度值,具
体而言,该最小厚度值可以为1.8-2.2mm,以保证气舱1的强度。
45.需要强调,本发明的初衷是提供一种气流平顺性好的鼻呼吸器,但并未限定该鼻呼吸器的种类,其可以为现有技术中任一常见的具有气腔11的鼻呼吸器,如鼻枕、鼻氧管等。
46.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