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装式多节可伸缩皮肤牵张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70377发布日期:2020-09-11 21:07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一种组装式多节可伸缩皮肤牵张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而言,是一种组装式多节可伸缩皮肤牵张器。



背景技术:

在医学上,由创伤、感染、皮瓣切取后的供区、筋膜间隔综合征切开、体表肿瘤切除和内科慢性疾病导致无法直接缝合的软组织创面极为常见。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清创后通过换药,待创面清洁、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再行植皮或皮瓣移植闭合创面。而传统的植皮及皮瓣移植可能引发供皮区感染、血管危象、受皮区皮肤耐磨性差、创面愈合时间长、瘢痕形成影响美观及肢体功能等并发症。

皮肤缺损的修复方法较多,目前通常采用游离皮片移植、局部皮瓣转移或游离皮瓣移植等方法进行治疗。但游离皮片移植后不可避免的遗留供区与受区的瘢痕与色素沉着,既不耐磨又不美观,还易继发皮肤、关节挛缩,影响肢体功能,并有一定皮片坏死的风险。行局部皮瓣转移修复创面时,由于创面附近可切取局部皮瓣的面积有限,并且可能造成新的供区无法一期闭合;而远位游离皮瓣移植除供区损伤外,还需要进行血管吻合,手术时间长,技术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和风险;此外,远位游离皮瓣的质地与受区组织通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皮瓣移植修复后可能较为臃肿,且皮瓣的感觉功能恢复差,也可能并不美观。尽管各种皮瓣及植皮术在创面修复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特别是修复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创面、关节周围创面及深部组织裸露的创面,但在诸多情况下植皮与皮瓣修复创面却并非治疗皮肤缺损的唯一或理想的选择。

皮肤伸展术亦称皮肤外扩张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皮肤缺损的方法。该技术是一种借助一定强度的牵拉力来闭合皮肤创面的技术。其作用原理是借助牵拉力把创面边缘两侧的正常皮肤向中心牵拉,从而利用皮肤自身的伸展性(又称粘弹性),使皮肤获得延长,并在拉力撤除后皮肤不发生回缩,从而产生“额外皮肤”来闭合创面。该方法操作简便、快捷方便、病人舒适度高,安全有效、并发症少,近年来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皮肤缺损的技术方法。皮肤牵拉再生的理论依据为ilizarvo张力-应力法则:活体生物组织被缓慢牵拉时会产生一定的张力,可刺激组织再生和活跃生长,其生长方式如同胎儿组织一样是细胞分裂。理论上骨与软组织(包括皮肤)在持续、稳定、缓慢的牵伸过程中,可沿受力方向再生。据此理论,只要给创缘的皮肤缓慢施加牵张力,就会产生“额外皮肤”来闭合创面,从而避免植皮或皮瓣修复,减少了手术创伤。皮肤具有“张力伸展”及“应力松弛”的生物力学特征。皮肤伸展术利用了皮肤的伸展性,包括皮肤的固有弹性、机械伸展性和生物学伸展性。外力牵拉皮肤后,真皮中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被拉长呈平行排列;当外力超出其固有承受能力时,皮肤内的弹性纤维开始出现细微断裂,胶原纤维的卷曲能力下降,从而产生皮肤的张力伸展效应;皮肤被牵拉到一定程度,所需的外力随时间延长逐渐下降,称为皮肤的应力松弛效应。皮肤的应力松弛性和张力伸展性是皮肤被伸展扩张的基础。国内外应用皮肤牵张装置直接或延期闭合创面已取得较好疗效。

皮肤伸展术的实施需要借助皮肤牵张器来实现。现有的很多类型皮肤牵张器种类较多,但有的牵张器较为笨重,使用时不具备微创性,安装较为困难,佩戴舒适性不佳;部分皮肤牵张装置的牵张带、钢丝或克氏针与创缘皮肤连结处的牵拉载体设计仍不尽人意,不能满足不同形状的创面需要;一些皮肤牵张装置,特别是皮肤牵张带,生物力学强度不够,牵张的可靠性差,易在使用时发生断裂,或对创缘皮肤产生切割;有的牵张器不能实现精确牵张,即调节方式较为粗放;上述皮肤伸展术牵张器的种种缺点,限制了皮肤伸展术的广泛临床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组装式多节可伸缩皮肤牵张器,结构简单,不会遮挡患者创面,且能精准牵张皮肤闭合创面。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组装式多节可伸缩皮肤牵张器,适用于缺损皮肤处。

所述牵张器包括:

两个牵张部,分别设置在缺损皮肤的纵向两侧,用于固定缺损皮肤边缘;

两个调节部,用于调节牵张部间距;

所述调节部包括:

两个牵张基座,位于缺损皮肤边缘;

两个连接部,设置在牵张基座上,用于固定牵张部;

调节杆,设置在两个牵张基座上,跨越缺损皮肤的横向两侧;

调节装置,设置在调节杆的一端,用于调节调节杆的有效长度。

当患者皮肤出现由创伤、感染、皮瓣切取后的供区、筋膜间隔综合征切开、体表肿瘤切除或内科慢性疾病等导致无法直接缝合的软组织创面,需要采用皮肤伸展术进行治疗时,根据患者皮肤损伤的长度与宽度,将两个牵张部分别安置在皮肤缺损区域相对的两条较长边,即缺损皮肤的纵向两侧,将缺损皮肤边缘固定好。

每个调节部的中心线与牵张部的中心线在空间呈现近似垂直设置,具体为:在一个牵张部沿着缺损皮肤纵向的两端,分别将两个调节部中的一个连接部可拆卸固定在一个牵张部的纵向两端,两个调节部中的另一个连接部可拆卸固定在另一个牵张部的纵向两端。

随后,将每个连接部可拆卸固定在每一个牵张基座上。此时,牵张基座位于缺损皮肤边缘,为减少患者皮肤的不良反应,可采用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且具有一定弹性的高分子材料制作牵张基座。最后,根据两个牵张部的间距,选取合适长度的调节杆,将其设置位于两个牵张部的同一侧的两个牵张基座上,即跨越缺损皮肤的横向两侧,且保持牵张部的中线与调节杆的中线夹角α为80°~100°之间,避免两者错开过大引起皮肤产生锐角而导致的二次损伤。

当患者皮肤伸展到合适的程度后,通过设置在调节杆其中一端的调节装置缩短调节杆的长度,沿着缺损皮肤的横向再次拉伸用于治疗的皮肤缺损,使患者皮肤继续伸展。在此过程中,定义位于两个牵张部之间的调节杆长度为有效长度;其次,在调节杆上设置刻度或在调节装置上设置调节精度装置,即可实现定量精准调节。

本技术方案的结构位于患者缺损皮肤的周围,不会遮挡患者创面,且方便直接观察患者创面和创面周围组织的变化;其次,本技术方案中的牵张器构件之间即可形成双搭桥式固定,手术操作时只需采用牵张部抓紧皮肤,无需采用额外装置固定,减少了治疗的创伤,利于患者的恢复。

进一步地,为避免手术中更换调节杆,将调节杆装置设计为由多节短杆可伸缩嵌套而成;更进一步地,短杆为空心圆管,在相互嵌套的两个短杆中,通过螺纹连接。通过调整短杆的数量及短杆的长度,以适应不同大小的创面治疗,提高了调节杆的适用性。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装置包括与牵张基座连接的套筒和收紧件;所述收紧件的外部尺寸大于套筒;所述调节杆的一端穿过套筒与收紧件连接。

将套筒固定在牵张基座,在安装调节杆时,将其一端设置在调节部的一个牵张基座上,另一端沿套筒轴向穿过与收紧件连接;更进一步地,采用带内角凹槽的螺纹杆或者螺母作为收紧件,且其外径大于套筒的内径,保证收紧件的可调节部分外露,当需要缩短调节杆的有效长度时,通过扳手或类似装置插入收紧件内,控制短杆旋进,直至调节杆的有效长度缩短至合适长度;调节过程中可根据收紧件旋转的周数确定调节杆的缩短量,调节方式简单、直观、易操作。

进一步地,为保障患者的治疗进度,一旦安装设置好牵张器,应尽量避免调节杆的有效长度非正常改变,特别是由于与收紧件之间滑丝或松脱导致的有效长度增大。因此,所述牵张器还包括穿过套筒用于压紧调节杆的第二压紧杆,当调节好调节杆的有效长度后,可在两个牵张基座之间的调节杆区域内,即在邻近调节杆内侧的套筒上开设供第二压紧杆穿过的孔。优选地,所述第二压紧杆为螺丝,与套筒上的孔采用螺纹固定,通过拧紧第二压紧杆压紧调节杆;更进一步地,在第二压紧杆的压紧面设有垫片或其他类似的防滑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牵张基座为l形结构,连接部设置在l形结构水平边的端部,l形结构中至少竖直边为空心结构。

为了更好的避免牵张器遮挡创面,将牵张基座设置为l形结构,水平边的端部与连接部连接,即与牵张部连接,竖直边与调节部连接,使调节部中的调节装置位于患者创面以外区域。为减少牵张器的整体重量,将l形结构的竖直边为空心结构,或l形结构为通过空心管折弯而成,为提高牵张基座的结构强度,可在l形结构的折角处设置斜撑件。

进一步地,调节部还包括至少一个连接柄;连接柄一端与调节杆连接,另一端与l形结构的竖直边采用螺纹连接或采用过盈配合。

当牵张基座采用l形结构、且竖直边为空心结构后,为更方便快捷的将调节杆放置在牵张基座上,可先在调节杆展开后的至少一个端部的短杆的外侧端部下方固定一个连接柄,所述连接柄尺寸与竖直边为空心结构内部相匹配,两者可以采用螺纹连接或采用在连接柄外部固定橡胶圈的方式过盈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杆可围绕连接柄的一端水平转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对调节杆相对于牵张部的位置进行微调,缩短患者手术时间。

进一步地,所述牵张部为可穿过皮肤的骨圆针,可以根据患者伤口的形状采用不同形状的骨圆针,如直线型或弧形或波浪形等,但骨圆针的长度需要超过患者缺损皮肤的纵向长度,在骨圆针上下交替穿过皮肤后,使骨圆针的两端各保留2~4cm裸露在皮外;更进一步地,所述骨圆针采用无菌钛合金或医用不锈钢材质制成,其外径为2~3mm,表面光滑。

在两个骨圆针相互靠近的过程中,牵张部与皮肤为面接触,可减少局部皮肤受到的牵拉张力,减轻患者的疼痛,且有利于保证皮肤的拉伸幅度一致。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包括用于包裹骨圆针的c形槽和第一压紧杆;所述第一压紧杆固定在牵张基座上,用于将骨圆针压紧在c形槽内。

当患者的皮肤通过骨圆针固定后,采用c形槽套住露出患者缺损皮肤外的骨圆针两端,更进一步地,所述c形槽的内径比骨圆针的外径大0.2-1mm,且c形槽的开口大小控制在10°~80°之间,以防止骨圆针脱落;为进一步防止骨圆针在c形槽内纵向滑动,第一压紧杆从上至下穿过牵张基座和c形槽的上部,与两者采用螺纹连接,且在第一压紧杆的底部设有防滑垫,通过向c形槽旋入第一压紧杆将骨圆针压紧在c形槽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本技术方案的皮肤牵张器结构简单,易于安装,可以精准调节患者皮损皮肤伸展量,且操作过程简便易行;

2、本技术方案的皮肤牵张器所有部件均位于患者缺损皮肤的周围,不会遮挡患者创面,且方便直接观察患者创面和创面周围组织的变化;

3、根据患者缺损皮肤的形状,采取不同形状的骨圆针牵引皮肤,与皮肤边界均为面接触,可减少局部皮肤受到的牵拉张力,减轻患者的疼痛,且有利于保证皮肤的拉伸幅度一致,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牵张器使用时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牵张器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本发明实施例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本发明中实施例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一种组装式多节可伸缩皮肤牵张器,适用于缺损皮肤8处,采用皮肤伸展术进行治疗时,根据患者皮肤损伤的长度与宽度,定义缺损皮肤8较长的相对两边为纵向,跨越纵向两边的方向为横向。

如图1所示,所述牵张器包括两个设置在缺损皮肤8的纵向两侧,固定缺损皮肤8边缘用于穿过皮肤的牵张部7;所述牵张部7为可穿过皮肤的骨圆针,可以根据患者伤口的不同形状采用不同形状的骨圆针,如直线型或弧形或波浪形,骨圆针上下交替穿过皮肤后,使骨圆针的两端各保留2~4cm裸露在皮外;优选地,骨圆针采用无菌钛合金或医用不锈钢材质制成,其外径为2~3mm,表面光滑。

所述牵张器还包括两个用于调节牵张部7间距的调节部,即通过两个调节部并排设置固定两个骨圆针的端部。

所述调节部包括两个牵张基座1、两个设置在牵张基座1下部的连接部2、一个横向跨越缺损皮肤8之间的调节杆3、一个设置在调节杆3一端的调节装置4、两个设置在牵张基座1上部的连接柄6。

如图2所示,所述牵张基座1为l形结构,两个牵张基座1相对而设。为减少牵张器的整体重量,l形结构的竖直边为空心结构,其与连接柄6采用螺纹连接;或l形结构为通过空心管折弯而成;为提高牵张基座1的结构强度,可在l形结构的折角处设置斜撑件11。

所述连接部2包括焊接固定在l形牵张基座1水平边底部的c形槽21,和从上至下穿过l形牵张基座1水平边和c形槽21上部的第一压紧杆22。所述c形槽21可用于可容纳骨圆针的外露部分,其开口朝向与l形牵张基座1的朝向一致,内径比骨圆针的外径大0.2mm,c形槽21的开口大小为45°,以防止骨圆针脱落;所述第一压紧杆22为第一螺丝,与l形牵张基座1水平边和c形槽21上部采用螺纹连接,且在第一压紧杆22的底部设有防滑垫,通过旋入第一压紧杆22将骨圆针压紧在c形槽21底部。

所述调节杆3由3~4节短杆31可伸缩嵌套而成,短杆31为带刻度的空心圆管,在相互嵌套的两个短杆31中,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外径最大的短杆31的一端与较小短杆31螺纹连接,最大的短杆31的另一端设置在一个连接柄6上,可围绕该连接柄6水平旋转。

所述调节结构4包括套筒41和收紧件42,套筒41通过另一个与l形牵张基座1竖直边螺纹的连接柄6固定在另一个牵张基座1上,调节杆3中外径最小的短杆31的一端与较大短杆31螺纹连接,另一端穿过套筒41与收紧件42卡扣连接。所述收紧件42为带内角凹槽的螺纹杆,且其外径大于套筒41的内径,可以通过扳手插入收紧件42的凹槽内,控制短杆31旋进,直至调节杆3的有效长度缩短至合适长度。

所述牵张器还包括用于压紧调节杆3的第二压紧杆5,其设置在收紧件42的内侧,且从上往下穿过套筒41上部,与套筒41螺纹连接,通过向下拧,拧入压紧调节杆3,维持调节杆3的有效长度不变,保障患者的治疗进度。

本实施例中的牵张器使用过程如下:

当患者需要应用皮肤伸展术修复创面时,根据患者创面边缘的形状,选取直线型或者弧形骨圆针,上下交替纵向穿过创面的两侧,使保留骨圆针的两端各保留2~4cm裸露在皮外。

与此同时,可先组装调节部:先将一个连接柄6与调节杆3的大端固定,将另一个连接柄6与套筒41固定,再将与调节杆3固定的连接柄6拧入横向左侧l形牵张基座1竖直边内,将与套筒41固定的连接柄6拧入横向右侧l形牵张基座1竖直边内,在此期间,始终保持左右侧的l形牵张基座1相对而设,即l形的开口相对。随后,将调节杆3的大端围绕着连接柄6适当旋转,使其对准套筒41,调整调节杆3的长度,使其穿过套筒41后与收紧件42连接。由于左右侧的l形牵张基座1相对而设,因此,固定在l形牵张基座1水平边下方的两个c形槽21的开口也相对而设,随后,将两个c形槽21分别插入两个骨圆针的一端,同理,将另一个调节部的两个c形槽21插入两个骨圆针的另一端,使两个调节部并行设置。

最后,将第一压紧杆22自上而下插入l形牵张基座1水平边及c形槽21的上部,将骨圆针压紧在c形槽21内。

当患者皮肤伸展到一定程度后,需要通过扳手插入收紧件42的凹槽内,转动收紧件42,使调节杆3的有效长度缩短,通过转动的圈数或者调节杆3的刻度直观的调整缩短的距离,精准调节皮肤伸展量。当调整到合适位置后,将第二压紧杆5从上往下穿过套筒41上部,通过向下拧,拧入压紧调节杆3,即可完成此次调整过程。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调节部包括两个牵张基座1、两个设置在牵张基座1下部的连接部2、一个横向跨越缺损皮肤8之间的调节杆3、一个设置在调节杆3一端的调节装置4、一个设置在牵张基座1上部的连接柄6。

所述连接柄6与l形牵张基座1的竖直边为过盈配合,即在连接柄6的外部固定橡胶圈,将其压入l形牵张基座1的竖直边内。

所述调节结构4包括套筒41和收紧件42,套筒41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牵张基座1上。

本实施例中的牵张器使用过程如下:

当患者需要采用皮肤伸展术进行治疗时,根据患者创面边缘的形状,选取直线型或者弧形骨圆针,上下交替纵向穿过创面的两侧,使保留骨圆针的两端各保留2~4cm裸露在皮外。

将两个调节部的四个c形槽21插入两个骨圆针四个端部,保持位于同一侧的两个骨圆针端部的c形槽21开口相对而设,由于c形槽21的开口朝向与l形牵张基座1的朝向一致,因此,位于同一侧的两个骨圆针端部的l形牵张基座1也相向而设。

下一步,将第一压紧杆22自上而下插入l形牵张基座1水平边及c形槽21的上部,将骨圆针压紧在c形槽21内。

下一步,将连接柄6插入左侧l形牵张基座1的竖直边,围绕着连接柄6旋转调节杆3,使其另一端穿过套筒41后与收紧件42连接。

当患者皮肤伸展到一定程度后,需要通过扳手插入收紧件42的凹槽内,转动收紧件42,使调节杆3的有效长度缩短,通过转动的圈数或者调节杆3的刻度直观的调整缩短的距离,精准调节皮肤伸展量。当调整到合适位置后,将第二压紧杆5从上往下穿过套筒41上部,通过向下拧,拧入压紧调节杆3,即可完成此次调整过程。

以上两个实施例的皮肤牵张器结构简单,易于安装,可以精准调节患者创面周围皮肤的伸展量,且操作过程简便易行;皮肤牵张器所有部件均位于患者缺损皮肤的周围,不会遮挡患者创面,且方便直接观察患者创面和创面周围组织的变化。

显然,本发明虽然以上述实施例公开,但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定。任何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都可以作出可能的变化和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