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偏心锁定式双通道脊柱手术通用磨钻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43426发布日期:2020-11-06 16:46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一种偏心锁定式双通道脊柱手术通用磨钻鞘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医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偏心锁定式双通道脊柱手术通用磨钻鞘。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磨钻是脊柱外科手术中不可缺少的骨组织打磨工具,其主要工作原理是使电机驱动的钻头高速旋转并接触坚硬的骨组织后,对骨组织进行磨除,以方便显露骨组织深部的其他组织(椎间盘、神经等)并进行相应操作(如神经组织减压、切除病变组织等)。相比于传统的椎板咬骨钳手动切除椎板等骨组织所带来的挤压下方神经组织和疲劳感等缺点,电动磨钻的广泛应用使得脊柱外科医生可以轻松而相对安全的处理骨组织。各种型号的磨钻一般均由主机、手柄及两者的连接线组成。手柄由含电机的手柄杆和可插入手柄杆的磨钻头及连接杆组成。常规开放手术中,因视野充分显露,骨组织表面的软组织被剥离并牵拉向侧方,磨钻在医生直视下进行骨组织表面的逐级磨除,在接近内侧骨皮质时则改为椎板咬骨钳切除内层纤薄的骨质,这一操作是标准而安全的。

单通道脊柱内镜技术是近年来脊柱外科领域兴起的微创脊柱外科技术。这一技术的核心理念,是最大限度的保护脊柱的稳定结构(肌肉、韧带、骨组织等),以最小的创伤完成神经组织的减压和致压物的切除。这一技术具有传统开放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如小切口(手术切口约1cm)、软组织损伤小、可局麻下完成、术后恢复快、费用低等。因此,这一术式被越来越多的脊柱外科医生及病人广泛接受。但单通道脊柱内镜技术也有其自身的缺点。单通道脊柱内镜将摄像头、光源、冲洗管和手术操作通道集合于一身,因此受限于内镜的直径,其手术操作器械需特殊设计,且尺寸受限,这使得减压效率相比于开放手术明显下降;另外,手术器械与成像系统同轴,这意味着手术减压范围也受限于内镜活动范围,无法达到开放手术的减压效果。近年来,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逐渐受到重视。这一技术通过将工作管道和成像系统分离为两个通道,使其同时具备了内镜手术微创、保留稳定结构的优点和开放手术减压效率高、范围大的优点,可使用脊柱外科常规手术器械进行操作,可内镜下完成脊柱椎间融合等开放手术操作,更符合脊柱外科医生的手术习惯。但在内镜下使用磨钻存在新的问题和风险。因操作管道对骨组织表面的软组织剥离有限,高速转动的磨钻头和前方连接杆容易将周围肌肉等软组织搅拌缠绕,不仅造成了过多的软组织损伤,还可导致手术视野不清,有潜在的神经损伤风险。

中国专利文献201521136644.x公布了一种骨科电动磨钻的磨头防护装置,包括磨头、工作头壳体及其前端的螺纹接口,工作头壳体前端的螺纹接口设有弹性夹头,所述弹性夹头设有朝向其内侧的定位凸起,弹性夹头插接有防护套,所述防护套由插接管和弧形挡板构成,插接管设有与弹性夹头定位凸起相接合的定位凹窝,弧形挡板的凹面与磨头相对应,工作头壳体前端的螺纹接口设有与弹性夹头相结合的锁紧螺母。该专利采用螺纹和弹性夹头连接,需使用专门设计的带螺纹磨钻手柄(工作头壳体),成本较高,无法将现有磨钻改造为内镜下磨钻使用。

中国专利文献201910815323.9公开了一种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骨科用保护器,包括套管,在套管前端设置有观察部,在观察部前端设置有向上翘起的将骨质与神经隔离开的隔离板,隔离板与观察部之间通过弯角部过渡连接,在套管内设置有供磨钻头及刀杆通过的内通道,在套管外侧设置有刻度线。该专利缺点是保护器不与磨钻手柄相连接,保护器无法稳定固定,且无法随磨钻移动而移动,骨组织处理效率低。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与目前主流磨钻手柄相匹配、固定的鞘管,而不必对已有磨钻进行改造,实现将磨钻头与周围软组织分离,安全高效的内镜下磨除骨性结构。

通过上述分析,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缺陷为:

(1)现有的装置采用螺纹和弹性夹头连接,需使用专门设计的带螺纹磨钻手柄,成本较高,无法将现有磨钻改造为内镜下磨钻使用。

(2)现有的保护器不与磨钻手柄相连接,保护器无法稳定固定,且无法随磨钻移动而移动,骨组织处理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偏心锁定式双通道脊柱手术通用磨钻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偏心锁定式双通道脊柱手术通用磨钻鞘设置有鞘管体部,所述鞘管体部内侧容纳连接磨钻头的连接杆,空圆柱体旋转角度后与鞘管通过机械挤压稳定嵌合;

中空圆柱体外周及鞘管之间嵌合安装。

进一步,所述第一鞘管侧面为六棱柱状体,所述第一鞘管的中心为圆形中空管状结构,所述第一鞘管的直径大于磨钻手柄杆的直径。

进一步,所述第一鞘管上还设置有偏心凹槽。

进一步,所述第二鞘管侧面设置有尖端斜面。

进一步,所述鞘管体部采用圆柱状结构。

进一步,所述中空圆柱体的外周设置有磨砂层,所述第一鞘管和第二鞘管上方内侧面的凹槽设置有磨砂层。

进一步,所述鞘管体部为透明材质,所述连接杆采用透明连接杆。

本发明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装所述偏心锁定式双通道脊柱手术通用磨钻鞘的电动磨钻。

结合上述的所有技术方案,本发明所具备的优点及积极效果为:

第一,采用金属鞘管依靠机械挤压力稳定固定于磨钻手柄上,可随磨钻的移动而移动,提高了磨除骨组织的效率。

第二,不必改造临床现使用的开放手术磨钻工具,方便在现有手柄前端安装,结构简单、固定性能良好,成本低廉。

第三、鞘管体部与连接杆透明,能够实现实时监视磨钻头状态,安全高效的内镜下磨除骨性结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偏心锁定式双通道脊柱手术通用磨钻鞘的结构图;

其中,a、a组件的结构示意图;b、偏心锁定式双通道脊柱手术通用磨钻鞘的侧面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a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a、a组件的俯视图;b、a组件的仰视图;c、b组件的偏心凸起面。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组件旋转挤压连接示意图;

其中:a、a组件偏心凹槽面;b、b组件偏心凸起面;c、b嵌合后反向旋转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鞘管组件使用示意图。

其中:a、a组件结构图;b、b组件结构图。

图中:1、a组件;2、前端磨钻头保护头;3、保护套管;4、过渡连接部;5、六棱柱体部;6、偏心凸起部;7、右偏心凹槽;8、左偏心凹槽;9、磨钻头;10、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偏心锁定式双通道脊柱手术通用磨钻鞘,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的描述。

图1为鞘管的两个304不锈钢结构组成部分的侧面示意图。所述偏心锁定式双通道脊柱手术通用磨钻鞘包括:a组件1、前端磨钻头保护头2、保护套管3、过渡连接部4、六棱柱体部5、偏心凸起部6、右偏心凹槽7、左偏心凹槽8、磨钻头9、连接杆10。

其中,a组件1级第一鞘管侧面为六棱柱状体,其下面观见图2(c),中心为圆形中空管状结构,直径可容纳磨钻手柄杆通过,上面观见图2(b),在图2(b)的基础上增加右偏心凹槽7或左偏心凹槽8;第二鞘管侧面包括尖端斜面的前端磨钻头保护头2,用于隔开位于其内侧的磨钻头,保护外侧的软组织,保护套管3为鞘管体部,为圆柱状,内侧容纳连接磨钻头的连接杆通过,过渡连接部4为过渡连接结构,六棱柱体部5为六棱柱状体,与a组件1尺寸相同,偏心凸起部6为中空圆柱体为凸起中空偏心设计,可旋转一定角度后与a组件1通过机械挤压稳定嵌合。偏心凸起部6外周及a组件1上方内侧面的凹槽均为磨砂状,增加嵌合之后两者之间的摩擦力,内径与1,3,4,5的内径相同,其下面观见图2(b)。

工作原理见图3,a组件的上方偏心凹槽在插入磨钻的连接杆10以后,其两者之间存在滑动,无法固定。之后加入b组件,使凸起并偏心设计的偏心凸起部6在一定方向与凹槽完整嵌合。此时固定a组件、顺时针旋转b组件(手动或采用特制的转钳)或a、b组件反向旋转,即可通过偏心组件与连接杆三者之间的机械挤压力将三者固定。

此时三者之间的固定并非绝对固定,由于a和b组件之间经磨砂处理增大了摩擦力,因此a和b之间的连接相对稳定牢固,由a和b组件组成的鞘管相对与磨钻杆可同轴旋转,这一特点可以在保护磨钻头9进行安全打磨骨组织的同时,可在不改变握持手柄位置的情况下360°打磨靶点周围的骨质,提高了磨除效率,提高了手术安全性。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以实施脊柱双通道手术为例。患者麻醉后,取合适位置置入内镜通道和工作通道,在内镜引导下完成骨性组织的辨识和附着软组织的剥离。辨认下位椎板上缘及关节突关节内侧缘,准备磨钻工具并将a组件套入磨钻连接杆,偏心凹槽面朝向外侧。然后套入b组件,偏心凸起面朝向内侧,调整合适角度使两者嵌合,然后徒手或采用特制旋转工具将a组件和b组件反方向旋转固定,鞘管组件即与磨钻连接杆相连接固定,可于手术中在内镜监视下打磨骨面,必要时可360°旋转鞘管,使磨钻磨削不同方向的骨质,最终切除骨性结构,显露神经组织及致压物,切除致压物,并辅以融合或内固定手术。使用完毕,先徒手或使用特制工具反方向(逆时针)旋转b组件,将其从a组件中取出,然后取出a组件。

图3中,组件旋转挤压连接示意图a:a组件偏心凹槽面;b:b组件偏心凸起面;两者嵌合后反向旋转挤压于通过中心的磨钻连接杆,通过挤压摩擦力固定于连接杆上。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鞘管组件使用示意图。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