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结构光3D测量的创面评估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3506856发布日期:2021-01-01 18:16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结构光3d测量的创面评估系统,至少包括图像采集模组和处理器,

图像采集模组:用于根据来自处理器的创面测量指令对患者的创面进行图像采集;

处理器:用于根据医护的操作指示向所述图像采集模组发送创面测量指令,并至少基于经所述图像采集模组处理后得到的图像数据建立关于创面的三维模型,

其特征是,所述图像采集模组至少包括第一图像采集模组、第二图像采集模组以及自调节支撑架,

第一图像采集模组:搭载在所述自调节支撑架上且用于以第一投射规则利用第一光线来获取第一观测区域图像,并基于其可至少识别出所述第一观测区域图像中的创面信息;

第二图像采集模组:搭载在所述自调节支撑架上且用于以第二投射规则利用第二光线来获取第二观测区域图像,并基于其可至少识别出所述第二观测区域图像中的至少包括与无创腔区域对应的第一实时血管信息、与竖向不可视腔体区域对应的第二实时血管信息和与竖向可视腔体区域对应的第三实时血管信息中的一个或几个实时血管信息;

自调节支撑架:被构造为在利用第一图像采集模组确定待测创面的三维中心轴的情况下至少能够基于来自所述处理器的至少一个投射规则信息来分别控制其设置的至少一个电机运动以允许第一图像采集模组利用第一光线来获取第一观测区域图像和/或第二图像采集模组利用第二光线来获取第二观测区域图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创面评估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图像采集模组可基于其采集到的第一观测区域图像处理得到的创面完整度指示所述自调节支撑架相对其定位底座移动以使得所述第一图像采集模组能够在其满足有效摄像距离的同时覆盖到完整创面且可处理得到关于患者创面的三维中心轴,

所述自调节支撑架可利用所述第一图像采集模组来保持其与患者皮肤之间的预设距离范围以基于来自于所述处理器的第二投射规则指示其架体上设置的至少一个配合面绕患者肢干转动以配合所述第二图像采集模组投射第二光线来获取第二观测区域图像且使得所述第一图像采集模组能够基于其在所述自调节支撑架上的至少一个配合面以第二投射规则绕患者肢干转动的方式处理得到所述自调节支撑架执行第一投射规则所需的最优投射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创面评估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处理器至少包括:

信息采集模块,用于采集通过非图像处理的方式所录入的创面信息;

第一立体模型处理器,用于获取结合由信息采集模块和第一图像采集模组所分别获得的创面信息对与无创腔区域对应的第一实时血管信息进行反向三维模拟构建所获得的第二模拟立体模型,以及结合由信息采集模块和第一图像采集模组所分别获得的创面信息对与竖向不可视腔体区域对应的第二实时血管信息和与竖向可视腔体区域对应的第三实时血管信息进行反向三维模拟构建所获得的第三模拟立体模型,并利用所述第二模拟立体模型与第三模拟立体模型进行时空交互式反向验证更新的方式生成用以评估慢性创面的第一模拟立体模型。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创面评估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处理器还包括:

观测区域更新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图像采集模组对所述第一观测区域图像处理后得到竖向可视腔体区域时,结合所述竖向可视腔体区域和至少包括由信息采集模块和第一图像采集模组所分别获得的创面信息,进行区域预测以得到与所述竖向可视腔体区域相邻的且无法被所述第一图像采集模组从皮肤表层所识别到的竖向不可视腔体区域、以及与所述竖向不可视腔体区域相邻的且至少所述第一图像采集模组从皮肤表层未识别到创面的无创腔区域,并基于此来更新第一观测区域,得到所述第二模拟立体模型与第三模拟立体模型进行时空交互式反向验证更新所需的且至少包括无创腔区域、竖向不可视腔体区域和竖向可视腔体区域的第二观测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创面评估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处理器还包括:

贴片泵,用于佩戴在患者的创面附近并根据来自所述处理器的药物方案执行创面药物注射,和/或在响应于所述处理器的创面测量指令的情况下,以非入侵的方式间接采集佩戴有该贴片泵的患者的至少与血糖有关的生理信息并将其发送到与该贴片泵预先配对且至少具备生理信息分析模块的处理器。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创面评估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处理器还包括:

第二立体模型处理器,用于在所述第二图像采集模组对所述第二观测区域图像处理后得到实时血管信息时,结合所述实时血管信息中与所述无创腔区域对应的第一实时血管信息和至少包括由信息采集模块和第一图像采集模组所分别获得的创面信息,进行反向三维模拟构建,生成作为所述第二模拟立体模型与第三模拟立体模型进行时空交互式反向验证更新的基础模型之一的且用以模拟受创伤前第二观测区域处血管形态的第二模拟立体模型。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创面评估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处理器还包括:

第三立体模型处理器,用于在所述第二图像采集模组对所述第二观测区域图像处理后得到实时血管信息时,结合所述实时血管信息中与竖向不可视腔体区域对应的第二实时血管信息和与竖向可视腔体区域对应的第三实时血管信息、以及至少包括由信息采集模块和第一图像采集模组所分别获得的创面信息,进行反向三维模拟构建,生成作为所述第二模拟立体模型与第三模拟立体模型进行时空交互式反向验证更新的基础模型之一的且用以模拟受创伤前第二观测区域处局部血管形态的第三模拟立体模型。

8.一种基于结构光3d测量的创面评估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创面评估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中的一个或几个:

根据医护的操作指示,处理器向图像采集模组发送创面测量指令;

在利用第一图像采集模组确定待测创面的三维中心轴的情况下,自调节支撑架至少能够基于来自所述处理器的至少一个投射规则信息来分别控制其设置的至少一个电机运动;

图像采集模组根据来自处理器的创面测量指令对患者的创面进行图像采集;

第一图像采集模组以第一投射规则利用第一光线来获取第一观测区域图像,并基于其可至少识别出所述第一观测区域图像中的创面信息;

第二图像采集模组以第二投射规则利用第二光线来获取第二观测区域图像;

基于第二观测区域图像,第二图像采集模组可至少识别出所述第二观测区域图像中的至少包括与无创腔区域对应的第一实时血管信息、与竖向不可视腔体区域对应的第二实时血管信息和与竖向可视腔体区域对应的第三实时血管信息中的一个或几个实时血管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创面评估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创面评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中的一个或几个:

基于采集到的第一观测区域图像,第一图像采集模组可处理得到创面完整度;

第一图像采集模组可基于创面完整度指示自调节支撑架相对其定位底座移动;

在自调节支撑架相对其定位底座移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图像采集模组能够在其满足有效摄像距离的同时覆盖到完整创面;

所述第一图像采集模组可处理得到关于患者创面的三维中心轴;

利用所述第一图像采集模组及其得到的三维中心轴,所述自调节支撑架可保持其与患者皮肤之间的预设距离范围;

基于来自于所述处理器的第二投射规则,所述自调节支撑架指示其架体上设置的至少一个配合面绕患者肢干转动;

在所述自调节支撑架指示配合面绕患者肢干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二图像采集模组可投射第二光线来获取第二观测区域图像;

在所述自调节支撑架上的至少一个配合面以第二投射规则绕患者肢干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图像采集模组可处理得到所述自调节支撑架执行第一投射规则所需的最优投射角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创面评估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创面评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中的一个或几个:

采集通过非图像处理的方式所录入的创面信息;

结合由信息采集模块和第一图像采集模组所分别获得的创面信息对与无创腔区域对应的第一实时血管信息进行反向三维模拟构建,获得第二模拟立体模型;

结合由信息采集模块和第一图像采集模组所分别获得的创面信息对与竖向不可视腔体区域对应的第二实时血管信息和与竖向可视腔体区域对应的第三实时血管信息进行反向三维模拟构建,获得第三模拟立体模型;

利用第二模拟立体模型与第三模拟立体模型进行时空交互式反向验证更新;

生成用以评估慢性创面的第一模拟立体模型。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结构光3D测量的创面评估系统,至少包括第一图像采集模组、第二图像采集模组、自调节支撑架和处理器,自调节支撑架:被构造为在利用第一图像采集模组确定待测创面的三维中心轴的情况下至少能够基于来自处理器的至少一个投射规则信息来分别控制其设置的至少一个电机运动以允许第一图像采集模组以第一投射规则利用第一光线来获取第一观测区域图像,和/或以第二投射规则利用第二光线来获取第二观测区域图像,并基于其可至少识别出第二观测区域图像中的至少包括与无创腔区域对应的第一实时血管信息、与竖向不可视腔体区域对应的第二实时血管信息和与竖向可视腔体区域对应的第三实时血管信息中的一个或几个实时血管信息。

技术研发人员:韩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甘肃省人民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0.09.27
技术公布日:2021.01.01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