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介入科护理用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57372发布日期:2020-12-04 13:52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一种介入科护理用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辅助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介入科护理用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介入治疗其特点是操作简单,创伤微小,安全、有效,在进行介入治疗时,需要经皮穿刺外周血管进行介入插管治疗或者给药,但是对血管进行侵入性操作后,止血时常出现穿刺处渗血、皮下血肿、皮肤瘀斑、肢体肿胀、术肢麻痹等并发症,由于伤口较小内部压力较大,对伤口有一定的压力,尤其是有些患者的凝血功能不好,止血效果差,从而影响伤口的愈合,需要较长的恢复治疗期,浪费了患者大量的时间和费用,长时间的伤口愈合期会增加伤口感染的几率,造成二次伤害,长此以往,大大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难度,并且对于穿刺点的护理按压的时候,一般要绝对卧床休息12小时,由于卧床制动的时间较长,患者的背部由于自身体重的压迫会出现不适感,并且医护人员也无法对患者的背部进行按摩,来减轻不适感,从而导致患者会来回挪动身体,从而无法保证一直对伤口处进行按压,可能会发生二次意外,这样的装置显然不符合现有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介入科护理用辅助装置,通过本设计有效的解决了现有介入科护理用辅助装置不能对术后的患者进行伤口处的按压护理,从而影响伤口的愈合,需要较长的恢复治疗期,并且会增加伤口感染的几率,造成二次伤害,同时对于穿刺点的护理按压时间较长,患者的背部由于自身体重的压迫会出现不适感,并且医护人员也无法对患者的背部进行按摩,导致患者会来回挪动身体,从而无法保证一直对伤口处进行按压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发明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床板,底座的前端上部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支撑板前端下部转动连接有传动轴,传动轴的前端固定连接有间歇变速机构,支撑板的上端铰接有可向上水平偏移的移动板,所述移动板可随传动轴的转动而往复上下偏移,移动板的上端滑动连接有可随移动板向上偏移而向后滑动的移动盒;

所述移动盒内滑动连接有移动架,移动架可随移动盒向后滑动而向后移动,移动架中部左右两侧分别滑动连接有可上下移动的升降块,升降块可随移动架向后移动而往复升降,每个升降块的上端分别滑动连接有按摩板,按摩板可随升降块向上移动而向后滑动;

所述床板的右端滑动连接有可前后移动的定位杆,定位杆下端滑动连接有可左右移动的加压盒,加压盒的内部后端滑动连接有可竖直升降的加压板。

优选的,所述间歇变速机构包括可间歇转动的圆柱凸轮,所述圆柱凸轮转动连接于底座前部上端,圆柱凸轮的后端配合有拨块,拨块的左端转动连接有第一小齿轮,拨块的右端转动连接有第一大齿轮,第一大齿轮和第一小齿轮的内部滑动连接有传动杆,传动杆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第二电机的下端和底座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一大齿轮的后侧啮合有第二小齿轮,第二小齿轮和传动轴固定连接,第二小齿轮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大齿轮,第二大齿轮可与第一小齿轮互相啮合。

优选的,所述圆柱凸轮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蜗轮,第一蜗轮的下端啮合有第一蜗杆,第一蜗杆转动连接于底座前部上端,第一蜗杆的前端固定连接有连接齿轮,连接齿轮的左侧啮合有不完全齿轮,不完全齿轮转动连接于底座上端,不完全齿轮的前端同轴固接有槽轮,槽轮的右端配合有拨盘,拨盘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第一电机的下端和底座的上端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传动轴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转盘,转盘的外侧都配合有第一连杆,第一连杆的上端转动连接于支撑板的外侧中部,第一连杆的下端铰接有第二连杆,第二连杆的后端铰接有弯杆,弯杆的下部铰接于支撑板的中部后端,弯杆的上端铰接有第三连杆,第三连杆的前端和移动盒的后端互相铰接。

优选的,所述转盘的外侧分别固定连接有有第一偏心轮,第一偏心轮的外表面转动连接有偏心杆,偏心杆的上端铰接有铰接块,铰接块的下端后侧和支撑板的上端前侧互相铰接,铰接块的上端和移动板的下部前端互相铰接,铰接块的后侧设有铰接杆,铰接杆的下端和支撑板的后端上侧互相铰接,铰接杆的上端和移动板的下部后端互相铰接。

优选的,所述移动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齿条,第一齿条的上方啮合有往复齿轮,往复齿轮转动接于移动盒的内部,往复齿轮的左端外缘处铰接有往复杆,往复杆的后端和移动架的前端互相铰接,移动架的上端中部转动连接有中间齿轮,中间齿轮的下端啮合有第二齿条,第二齿条的后端和移动盒的内部后端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中间齿轮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杆,连接杆转动连接于移动架上端中部,连接杆的左右两侧分别同轴固接有第四连杆,第四连杆的内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二偏心轮,第二偏心轮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有矩形框,矩形框的上端的和升降块的下端固定连接;

所述第四连杆的后端铰接有第五连杆,第五连杆的前端铰接有第六连杆,第六连杆的中部铰接于移动架的上端外侧,第六连杆的上端铰接有第七连杆,第七连杆的后端和按摩板的前端互相铰接。

优选的,所述加压盒的内部右侧转动连接有第二蜗杆,第二蜗杆的下端啮合有第二蜗轮,第二蜗轮转动连接于加压盒内部后侧壁,第二蜗轮的前端同轴固接有主动杆,主动杆的上端铰接有第二直杆,第二直杆的的右侧上端铰接有加压杆,加压杆的上端前侧铰接有第三直杆,第三直杆的下端铰接有第一直杆,第一直杆的中部前端和第二直杆的下端互相铰接,第一直杆的下端滑动连接有滑槽,滑槽的右端和加压盒的左端固定连接,加压杆的后端和加压盒的内部后侧壁滑动连接,加压杆的下端和加压板的上端固定连接。

本发明结构新颖,构思巧妙,操作简单方便,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装置可以通过定位杆的前后移动,以及加压盒的左右移动,对患者的伤口位置进行定位,然后通过加压板的向下移动,进而接触到伤口部位对患者的伤口处进行加压护理,加快伤口愈合,缩短恢复治疗期,减少伤口感染的几率。

2、本装置通过传动轴的转动实现移动板的倾斜往复上下偏移,来将移动盒从床板的下端伸出,从而解除到患者的背部,同时移动盒向后移动可以扩大对患者背部按摩的面积,从而可以对整个背部进行按摩。

3、本装置通过第二偏心轮转动实现升降块的上下移动,形成当升降块向上移动的同时按摩板会向后移动,加大按摩幅度的同时,增加了按摩的面积。

4、本装置通过间歇变速机构使传动轴进行间歇的快速和慢速的调节,从而增加了按摩的方式,并且加深了按摩的效果,提高患者卧床治疗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偏心轮和移动板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转盘和移动盒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偏心轮、转盘和第一连杆分解配合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拨盘和拨块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不完全齿轮和拨块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移动盒和往复杆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往复齿轮和第二偏心轮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第二偏心轮和按摩板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第四连杆和第七连杆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定位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加压盒剖面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主动杆和加压板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床板、2-底座、3-偏心杆、4-第一偏心轮、5-第一连杆、6-转盘、7-第二连杆、8-支撑板、9-弯杆、10-铰接块、11-铰接杆、12-移动板、13-移动盒、14-第三连杆、15-偏心槽、16-第一电机、17-拨盘、18-槽轮、19-不完全齿轮、20-连接齿轮、21-第一蜗杆、22-第一蜗轮、23-圆柱凸轮、24-拨块、25-第一小齿轮、26-第一大齿轮、27-传动杆、28-第二电机、29-第二小齿轮、30-第二大齿轮、31-传动轴、32-往复齿轮、33-往复杆、34-第一齿条、35-第二齿条、36-移动架、37-中间齿轮、38-第二偏心轮、39-连接杆、41-升降块、42-按摩板、43-矩形框、44-第四连杆、45-第五连杆、46-第六连杆、47-第七连杆、48-加压盒、49-定位杆、50-紧固螺钉、51-夹紧板、52-第二蜗杆、53-第二蜗轮、54-曲柄、55-第一直杆、56-滑槽、57-第二直杆、58-第三直杆、59-加压杆、60-主动杆、61-加压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13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包括底座2,所述底座2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床板1,底座2的前端上部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支撑板8,支撑板8前端下部转动连接有传动轴31,传动轴31的前端固定连接有间歇变速机构,支撑板8的上端铰接有可向上水平偏移的移动板12,所述移动板12可随传动轴31的转动而往复上下偏移,移动板12的上端滑动连接有可随移动板12向上偏移而向后滑动的移动盒13;

所述移动盒13内滑动连接有移动架36,移动架36可随移动盒13向后滑动而向后移动,移动架36中部左右两侧分别滑动连接有可上下移动的升降块41,升降块41可随移动架36向后移动而往复升降,每个升降块41的上端分别滑动连接有按摩板42,按摩板42可随升降块41向上移动而向后滑动;

所述床板1的右端滑动连接有可前后移动的定位杆49,定位杆49下端滑动连接有可左右移动的加压盒48,加压盒48的内部后端滑动连接有可竖直升降的加压板61。

如图1、图2、图5和图11所示的,当患者介入手术结束后,此时患者躺在底座2上端的床板1上端面,进行静卧休养,同时前后移动定位杆49,移动至与伤口齐平的位置后,通过转动紧固螺钉50从而带动转动连接的夹紧板51向左侧移动,进而卡紧定位杆49,防止定位杆49在加压护理的过程中发生移动,而后左右移动加压盒48,将加压盒48移动至伤口的上方,此时加压板61向下移动,然后压迫在穿刺后的伤口上方,可以加快伤口处的愈合速度,减少发生感染的可能,同时患者需要躺在床板1上方然后尽量保持不动,否则会影响按压的下过,导致伤口不能尽快的愈合,当患者尽量保持不动的时候此时由于背部一直受压,会产生酸痛的情况,此时支撑板8前端下部的传动轴31开始转动间歇的快速和慢速转动,此时会带动支撑板8上端铰接的移动板12向上水平偏移,从而带动移动板12上端滑动的移动盒13从床板1的下端向上小幅度的顶起,在移动板12向上水平顶起的过程中,移动板12上端的移动盒13会同时向后移动,在移动盒13向后移动的时候此时移动盒13内的移动架36也随之向后移动,在移动架36向后移动的过程中,此时移动架36左右两侧滑动连接的升降块41开始往复升降,在升降块41往复升降的过程中此时升降块41上端滑动连接的按摩板42前后往复移动,进而就可以实现按摩板42在上下往复移动的过程中随着移动盒13进行前后往复的移动,进而可以对患者的背部进行全部的按摩,并且按摩板42移动的速度会间歇的进行快速慢速的调节,增减对于背部按摩的效果,加快背部的血液循环,提高患者的舒适性。

所述间歇变速机构包括可间歇转动的圆柱凸轮23,所述圆柱凸轮23转动连接于底座2前部上端,圆柱凸轮23的后端配合有拨块24,拨块24的左端转动连接有第一小齿轮25,拨块24的右端转动连接有第一大齿轮26,第一大齿轮26和第一小齿轮25的内部滑动连接有传动杆27,传动杆27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28,第二电机28的下端和底座2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一大齿轮26的后侧啮合有第二小齿轮29,第二小齿轮29和传动轴31固定连接,第二小齿轮29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大齿轮30,第二大齿轮30可与第一小齿轮25互相啮合。

如图2、图5和图6所示的,圆柱凸轮23会间歇转动180度,圆柱凸轮23的凹槽和拨块24前端的销杆滑动连接,当圆柱凸轮23转动180度后,此时拨块24会从最右端移动到最左端,此时会带动第一大齿轮26和第一小齿轮25向左侧移动,第一大齿轮26和第一小齿轮25的中部都设有凹槽,可以和传动杆27的凸棱滑动连接,并且当第二电机28转动的时候此时会带动传动杆27转动,当第一大齿轮26和第一小齿轮25左右移动的时候不会影响转动,如图5所示的状态,此时第一大齿轮26和第二小齿轮29啮合,此时为高速模式,当拨块24向左侧移动的时候,此时第一小齿轮25会和第二大齿轮30啮合,此时为低速模式,进而可以实现固定连接的传动轴31进行变速,增加了按摩的方式。

所述圆柱凸轮23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蜗轮22,第一蜗轮22的下端啮合有第一蜗杆21,第一蜗杆21转动连接于底座2前部上端,第一蜗杆21的前端固定连接有连接齿轮20,连接齿轮20的左侧啮合有不完全齿轮19,不完全齿轮19转动连接于底座2上端,不完全齿轮19的前端同轴固接有槽轮18,槽轮18的右端配合有拨盘17,拨盘17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16,第一电机16的下端和底座2的上端固定连接。

如图5和图6所示的,当第一电机16转动的时候此时会带动后端的拨盘17进行转动,当拨盘17转动的时候此时会带动左侧的槽轮18进行间歇90度转动,进而可以带动槽轮18后端固定连接的不完全齿轮19进行间歇转动,当不完全齿轮19转动270度后,此时不完全齿轮19的齿开始和小齿轮进行啮合,进而带动小齿轮进行转动,小齿轮带动后端的第一蜗杆21转动,第一蜗杆21带动上端啮合的第一蜗轮22转动,进而带动圆柱凸轮23进行间歇的转动,并且由于蜗轮蜗杆的自锁特性保证圆柱凸轮23不会随意转动。

所述传动轴31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转盘6,转盘6的外侧都配合有第一连杆5,第一连杆5的上端转动连接于支撑板8的外侧中部,第一连杆5的下端铰接有第二连杆7,第二连杆7的后端铰接有弯杆9,弯杆9的下部铰接于支撑板8的中部后端,弯杆9的上端铰接有第三连杆14,第三连杆14的前端和移动盒13的后端互相铰接。

如图2、图3和图5所示的,当传动轴31转动的时候,此时会带动左右两侧的转盘6进行转动,并且转盘6的外侧面都设有偏心槽15,偏心槽15和第一连杆5的内侧的圆柱凸起滑动连接,当转盘6转动的时候,此时在偏心槽15的约束下,此时第一连杆5会开始向前侧偏转,当第一连杆5向前侧翻转的时候此时会拉动第二连杆7向前侧移动,进而拉动弯杆9的下端向前侧移动,进而带动弯杆9向后侧转动,又因为弯杆9的铰接点位于弯杆9的下部,此时构成一个费力杠杆,弯杆9的下端移动一小段,弯杆9的上端就会移动一大段距离,此时弯杆9通过上端会带动铰接的第三连杆14向后移动,从而拉动移动盒13向后移动。

所述转盘6的外侧分别固定连接有有第一偏心轮4,第一偏心轮4的外表面转动连接有偏心杆3,偏心杆3的上端铰接有铰接块10,铰接块10的下端后侧和支撑板8的上端前侧互相铰接,铰接块10的上端和移动板12的下部前端互相铰接,铰接块10的后侧设有铰接杆11,铰接杆11的下端和支撑板8的后端上侧互相铰接,铰接杆11的上端和移动板12的下部后端互相铰接。

如图2、图3、图4所示的,当转盘6转动的同时此时会带动外侧的第一偏心轮4进行转动,当第一偏心轮4转动的时候此时会带动外表面滑动连接的偏心杆3进行上下偏移,当偏心杆3向上移动的时候会带动上端铰接的铰接块10开始向上翻转,同时带动上端的移动板12向上翻转,并且铰接杆11和铰接块10以及移动板12组成平行四边形结构,此时当铰接块10向上翻转的时候会带动上端的移动板12水平向上偏移,第一偏心轮4不停的转动就会实现移动板12的往复上下偏移。

所述移动板12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齿条34,第一齿条34的上方啮合有往复齿轮32,往复齿轮32转动接于移动盒13的内部,往复齿轮32的左端外缘处铰接有往复杆33,往复杆33的后端和移动架36的前端互相铰接,移动架36的上端中部转动连接有中间齿轮37,中间齿轮37的下端啮合有第二齿条35,第二齿条35的后端和移动盒13的内部后端固定连接。

如图7、图8所示的,当移动盒13在移动板12上端向后移动的时候,此时移动盒13内转动连接的往复齿轮32在第一齿条34的作用下会开始转动,进而带动外缘铰接的往复杆33推动移动架36向后移动,当移动架36向后移动的时候,此时移动架36中部转动连接的中间齿轮37在第二齿条35的作用下会进行转动。

所述中间齿轮37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杆39,连接杆39转动连接于移动架36上端中部,连接杆39的左右两侧分别同轴固接有第四连杆44,第四连杆44的内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二偏心轮38,第二偏心轮38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有矩形框43,矩形框43的上端的和升降块41的下端固定连接;

所述第四连杆44的后端铰接有第五连杆45,第五连杆45的前端铰接有第六连杆46,第六连杆46的中部铰接于移动架36的上端外侧,第六连杆46的上端铰接有第七连杆47,第七连杆47的后端和按摩板42的前端互相铰接。

如图8、图9和图10所示的,当中间齿轮37转动的时候会带动中部固定连接的连接杆39转动,当连接杆39转动的时候此时会带动两侧的第四连杆44进行圆周运动,第四连杆44会带动铰接的第五连杆45进行往复前后移动,进而带动第六连杆46的下端向前移动,由于第六连杆46的铰接点在中部,此时第六连杆46的上端会向向后移动,进而推动第七连杆47向后移动,实现按摩板42在升降块41的上端向后移动,同时第二偏心轮38也在进行圆周运动,当第二偏心轮38转动的时候就会带动矩形框43上下往复移动,进而实现升降块41的上下移动,形成当升降块41向上移动的同时按摩板42会向后移动,加大按摩幅度的同时,增加了按摩的面积。

所述加压盒48的内部右侧转动连接有第二蜗杆52,第二蜗杆52的下端啮合有第二蜗轮53,第二蜗轮53转动连接于加压盒48内部后侧壁,第二蜗轮53的前端同轴固接有主动杆60,主动杆60的上端铰接有第二直杆57,第二直杆57的的右侧上端铰接有加压杆59,加压杆59的上端前侧铰接有第三直杆58,第三直杆58的下端铰接有第一直杆55,第一直杆55的中部前端和第二直杆57的下端互相铰接,第一直杆55的下端滑动连接有滑槽56,滑槽56的右端和加压盒48的左端固定连接,加压杆59的后端和加压盒48的内部后侧壁滑动连接,加压杆59的下端和加压板61的上端固定连接。

如图1、图11、图12和图13所示的,当需要对患者的伤口进行按压的时候,此时转动曲柄54,带动左端的第二蜗杆52转动,第二蜗杆52带动啮合的第二蜗轮53转动,第二蜗轮53会带动固定连接的主动杆60向下翻转,当主动杆60向下翻转的时候,此时会带动第二直杆57向下翻转,由于第一直杆55、第二直杆57、第三直杆58和加压杆59组成了平行四边形结构,并且加压杆59的后侧和加压盒48内部后侧壁滑动连接,约束加压杆59只能竖直移动,此时第一直杆55会向左侧滑槽56内移动,同时第二直杆57和第三直杆58同时向下倾斜,带动加压杆59向下移动,进而实现加压板61向下移动,而后对患者的伤口进行按压,加快伤口愈合的速度,加快治疗的进程。

本发明使用时,当患者介入手术结束后,此时患者躺在底座2上端的床板1上端面,进行静卧休养,同时前后移动定位杆49,移动至与伤口齐平的位置后,通过转动紧固螺钉50从而带动转动连接的夹紧板51向左侧移动,进而卡紧定位杆49,防止定位杆49在加压护理的过程中发生移动,而后左右移动加压盒48,将加压盒48移动至伤口的上方,转动曲柄54,带动左端的第二蜗杆52转动,第二蜗杆52带动啮合的第二蜗轮53转动,第二蜗轮53会带动固定连接的主动杆60向下翻转,当主动杆60向下翻转的时候,此时会带动第二直杆57向下翻转,由于第一直杆55、第二直杆57、第三直杆58和加压杆59组成了平行四边形结构,并且加压杆59的后侧和加压盒48内部后侧壁滑动连接,约束加压杆59只能竖直移动,此时第一直杆55会向左侧滑槽56内移动,同时第二直杆57和第三直杆58同时向下倾斜,带动加压杆59向下移动,进而实现加压板61向下移动,而后对患者的伤口进行按压,加快伤口愈合的速度,加快治疗的进程,减少发生感染的可能,同时患者需要躺在床板1上方然后尽量保持不动,否则会影响按压的下过,导致伤口不能尽快的愈合,当患者尽量保持不动的时候此时由于背部一直受压,会产生酸痛的情况,然后此时第一电机16转动的时候此时会带动后端的拨盘17进行转动,当拨盘17转动的时候此时会带动左侧的槽轮18进行间歇90度转动,进而可以带动槽轮18后端固定连接的不完全齿轮19进行间歇转动,当不完全齿轮19转动270度后,此时不完全齿轮19的齿开始和小齿轮进行啮合,进而带动小齿轮进行转动,小齿轮带动后端的第一蜗杆21转动,第一蜗杆21带动上端啮合的第一蜗轮22转动,进而带动圆柱凸轮23进行间歇的转动,并且由于蜗轮蜗杆的自锁特性保证圆柱凸轮23不会随意转动,圆柱凸轮23会间歇转动180度,圆柱凸轮23的凹槽和拨块24前端的销杆滑动连接,当圆柱凸轮23转动180度后,此时拨块24会从最右端移动到最左端,此时会带动第一大齿轮26和第一小齿轮25向左侧移动,第一大齿轮26和第一小齿轮25的中部都设有凹槽,可以和传动杆27的凸棱滑动连接,并且当第二电机28转动的时候此时会带动传动杆27转动,当第一大齿轮26和第一小齿轮25左右移动的时候不会影响转动,如图5所示的状态,此时第一大齿轮26和第二小齿轮29啮合,此时为高速模式,当拨块24向左侧移动的时候,此时第一小齿轮25会和第二大齿轮30啮合,此时为低速模式,进而可以实现固定连接的传动轴31进行变速,当传动轴31转动的时候,此时会带动左右两侧的转盘6进行转动,并且转盘6的外侧面都设有偏心槽15,偏心槽15和第一连杆5的内侧的圆柱凸起滑动连接,当转盘6转动的时候,此时在偏心槽15的约束下,此时第一连杆5会开始向前侧偏转,当第一连杆5向前侧翻转的时候此时会拉动第二连杆7向前侧移动,进而拉动弯杆9的下端向前侧移动,进而带动弯杆9向后侧转动,又因为弯杆9的铰接点位于弯杆9的下部,此时构成一个费力杠杆,弯杆9的下端移动一小段,弯杆9的上端就会移动一大段距离,此时弯杆9通过上端会带动铰接的第三连杆14向后移动,从而拉动移动盒13向后移动,当转盘6转动的同时此时会带动外侧的第一偏心轮4进行转动,当第一偏心轮4转动的时候此时会带动外表面滑动连接的偏心杆3进行上下偏移,当偏心杆3向上移动的时候会带动上端铰接的铰接块10开始向上翻转,同时带动上端的移动板12向上翻转,并且铰接杆11和铰接块10以及移动板12组成平行四边形结构,此时当铰接块10向上翻转的时候会带动上端的移动板12水平向上偏移,第一偏心轮4不停的转动就会实现移动板12的往复上下偏移,从而实现移动盒13从床板1的下端向上偏移,而后解除到患者的背部,同时向后侧移动,当移动盒13在移动板12上端向后移动的时候,此时移动盒13内转动连接的往复齿轮32在第一齿条34的作用下会开始转动,进而带动外缘铰接的往复杆33推动移动架36向后移动,当移动架36向后移动的时候,此时移动架36中部转动连接的中间齿轮37在第二齿条35的作用下会进行转动,当中间齿轮37转动的时候会带动中部固定连接的连接杆39转动,当连接杆39转动的时候此时会带动两侧的第四连杆44进行圆周运动,第四连杆44会带动铰接的第五连杆45进行往复前后移动,进而带动第六连杆46的下端向前移动,由于第六连杆46的铰接点在中部,此时第六连杆46的上端会向向后移动,进而推动第七连杆47向后移动,实现按摩板42在升降块41的上端向后移动,同时第二偏心轮38也在进行圆周运动,当第二偏心轮38转动的时候就会带动矩形框43上下往复移动,进而实现升降块41的上下移动,形成当升降块41向上移动的同时按摩板42会向后移动,加大按摩幅度的同时,增加了按摩的面积,进而就可以实现按摩板42在上下往复移动的过程中随着移动盒13进行前后往复的移动,进而可以对患者的背部进行全部的按摩,并且按摩板42移动的速度会间歇的进行快速慢速的调节,增减对于背部按摩的效果,加快背部的血液循环,提高患者的舒适性。

本发明结构新颖,构思巧妙,操作简单方便,通过本设计有效的解决了现有介入科护理用辅助装置不能对术后的患者进行伤口处的按压护理,从而影响伤口的愈合,需要较长的恢复治疗期,并且会增加伤口感染的几率,造成二次伤害,同时对于穿刺点的护理按压时间较长,患者的背部由于自身体重的压迫会出现不适感,并且医护人员也无法对患者的背部进行按摩,导致患者会来回挪动身体,从而无法保证一直对伤口处进行按压的问题。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