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按摩背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890638发布日期:2021-02-09 11:42阅读:63来源:国知局
一种按摩背靠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按摩背靠,特别是一种按摩背靠的机芯和壳体可左右开合的按摩背靠。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的市面上具有按摩功能的背靠,机芯及壳体都是一体式的,不能左右开合。由于人体背部左右两侧是有一定角度的,因此不能很好的贴合人体背部,在按摩体感上有一定的缺陷。例如,中国实用新型cn201042499y公开了一种行走揉捏推拿式按摩装置,通过电机和齿轮传动机构来模拟人工行走的揉捏推拿按摩方式。实际使用时,由于按摩机芯和壳体是平面结构,并不能很好的贴合人体背部。
[0003]
同时现有市面上也出现了左右可开合的机芯,例如,中国实用新型cn202844073u公开了一种折叠式按摩机芯,具有两个按摩单元,并且两个按摩单元呈合页状折叠并复位到特定夹角,贴合与人体曲线弧度。但该折叠按摩机芯仅适合于抱枕、腰靠类按摩产品,应用范围较窄。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按摩背靠,机芯及壳体做成左右可开合形式,能更好的适合人体背部两侧的曲线,并设置有背部按摩机芯或颈部按摩机芯,使按摩更加全面,舒适。
[0005]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0006]
一种按摩背靠,包括机芯和壳体,壳体包括丝杆、左壳体及右壳体,丝杠设置于左壳体或右壳体上,左壳体或右壳体铰接在丝杆一侧,使得左壳体或右壳体可以绕该丝杆开合转动;还包括弹力机构,弹力机构分别与左壳体及右壳体连接,使左壳体和右壳体能复位至预定夹角;
[0007]
机芯包括有第一按摩机芯,第一按摩机芯包括有驱动器、左按摩单元及右按摩单元,左按摩单元或右按摩单元分别设置在左壳体或右壳体上并能绕该丝杆开合转动,左按摩单元及右按摩单元上分别设有按摩头;左按摩单元、右按摩单元朝向壳体的一侧分别设有轨道槽,左壳体及右壳体分别对应轨道槽设有轨道,轨道及轨道槽相互可滑动的扣接;驱动器带动左、右按摩单元沿着丝杆往复运动。
[0008]
使用时,左按摩单元和右按摩单元受人体倚靠发生相对丝杆的转动,两按摩单元抵压左壳体和右壳体张开至所需角度,使得两按摩单元能够贴合人体。
[0009]
进一步的,两按摩单元通过第一枢轴铰接在一起;驱动器包括第一驱动电机及旋转轮,旋转轮包括外齿及内齿,旋转轮套设于丝杆;外齿与第一驱动电机的旋转轴啮合,内齿与丝杆的螺纹啮合;左右按摩单元相互靠近形成容置槽,旋转轮可转动的设置在容置槽内。
[0010]
另一步的,两按摩单元通过第一枢轴铰接在一起;两按摩单元之一中设置有第一
揉捏电机,第一揉捏电机的输出蜗杆与丝杆方向垂直;两按摩单元铰接位置与第一枢轴同轴方向设有传动齿轮套筒,传动齿轮套筒的两端沿圆周方向分别设有第一齿圈和第二齿圈;输出蜗杆与第一齿圈啮合,第二齿圈与两按摩单元内设有的传动齿轮组啮合,传动齿轮组带动按摩头转动。
[0011]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二按摩机芯,第二按摩机芯为颈部按摩机芯;颈部按摩机芯由颈部行走机芯和颈部揉捏机芯组成;颈部揉捏机芯架设于颈部行走机芯之上;颈部行走机芯由左机芯座和右机芯座铰接而成,左机芯座和右机芯座朝向壳体一侧均设有卡接槽,并与左壳体或右壳体的轨道卡接。
[0012]
再进一步的,颈部行走机芯沿铰接轴线方向设有第一铰接件;第一铰接件上连接有第一导向杆,第一导向杆上套接有滑动块;滑动块的两端铰接有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另一端分别与左机芯座和右机芯座铰接,左机芯座和右机芯座相对第一导向杆同步开合。
[0013]
再进一步的,颈部揉捏机芯由左颈部按摩单元和右颈部按摩单元通过第二枢轴铰接而成;还包括有第二扭簧,第二扭簧的端部固定于第二枢轴,第二扭簧的两延伸端连接左颈部按摩单元和右颈部按摩单元,使得颈部揉捏机芯呈合页状折叠并能复位至特定夹角。
[0014]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按摩背靠具有如下优点
[0015]
1、机芯及壳体做成左右可开合形式,能更好的适合人体背部两侧的曲线。
[0016]
2、在壳体的开合轴线上设置行走丝杆,便于更合理设置机芯行走机构,节省空间占用,按摩背靠整体结构更紧凑。
[0017]
3、第一揉捏电机设置在机芯两侧按摩单元内,减少对机芯开合轴线中部空间占用;使得第一按摩机芯结构更加紧凑
[0018]
4、单独设置第二按摩机芯用于颈部按摩,第二按摩机芯不随壳体同步张开;且第一导向杆的加入,颈部揉捏机芯的开合轴线对应人体颈椎位置并同步张开,具有优良的贴合按摩效果。
附图说明
[0019]
图1是本发明按摩背靠结构示意图。
[0020]
图2是图1按摩背靠主要部件分解示意图。
[0021]
图3是本发明按摩背靠壳体分解示意图。
[0022]
图4是本发明中颈部按摩机芯的分解示意图。
[0023]
图5是本发明中颈部按摩机芯的行走机芯分解示意图。
[0024]
图6是本发明中颈部按摩机芯的揉捏机芯分解示意图。
[0025]
图7是本发明中第一按摩机芯分解示意图。
[0026]
图8是本发明按摩背靠纵向剖视图。
[0027]
附图标记说明:
[0028]
1、第一按摩机芯;11、左按摩单元;12、右按摩单元;13、第一枢轴;14、第一驱动电机;15、旋转轮;16、容置槽;17、第一揉捏电机;171、输出蜗杆;18、传动齿轮套筒;181、第一齿圈;182、第二齿圈;19、传动齿轮组;
[0029]
2、壳体;20、按摩头;21、左壳体;22、右壳体;23、丝杆;24、铰链;241、弹力机构;25、
轨道;
[0030]
3、颈部行走机芯;31、左机芯座;32、右机芯座;33、第一铰接件;331、第一导向杆;332、第一滑动块;333、第一连杆;334、第二连杆;34、第二铰接件;341、支撑件;35、拱形固定件;36、第二行走电机;37、行走齿轮;38、丝杆螺母;
[0031]
4、颈部揉捏机芯;41、左颈部按摩单元;42、右颈部按摩单元;43、第二枢轴;431、第二导向杆;432、第二滑动块;433、第三连杆;434、第四连杆;44、第二扭簧;45、颈部揉捏电机;46、颈部机芯齿轮组;47、颈部按摩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0033]
实施方式一、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按摩背靠包括有用于按摩的机芯及壳体2,其中壳体2包括有左壳体21和右壳体22,左壳体或右壳体上设有丝杆23。左壳体21或右壳体22用铰链24铰接于丝杆23的一侧,左壳体21或右壳体22能够绕着该丝杆23开合转动。在铰链24位置还设置有弹力机构241,弹力机构241可选择扭簧类结构,其中扭簧设置在铰链24铰接位置,扭簧的一端与左壳体21连接,另一端与右壳体22连接,左右两壳体在扭簧的弹力作用下,在相对丝杆23展开后能够复位至预定夹角,该预定夹角的角度由扭簧张开的角度决定。
[0034]
如图2和图7所示,按摩背靠的按摩机芯包括有第一按摩机芯1,第一按摩机芯1包括有左按摩单元11和右按摩单元12,以及驱动左按摩单元11或右按摩单元12的驱动器。本实施方式左按摩单元11及或右按摩单元12分别设置在左壳体或右壳体上并能绕该丝杆23开合转动。左按摩单元11和右按摩单元12上分别设有按摩头20。左按摩单元11和右按摩单元12朝向壳体2的一侧分别设有轨道槽(图中未示出),左壳体21及右壳体22分别对应轨道槽的位置设有轨道25。轨道25及轨道槽相互可滑动的扣接。驱动器具体可设置在左按摩单元11或右按摩单元12内,并在丝杆23上设有旋转齿轮螺母,驱动器驱动旋转齿轮螺母转动,带动左按摩单元11或右按摩单元沿着丝杆23延伸方向往复运动。按摩头20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可以是冷热按摩头,揉捏按摩头、敲击按摩头等。
[0035]
进一步的,左按摩单元11或右按摩单元12内还可以设有驱动齿轮组等,驱动器通过驱动齿轮组驱动按摩头20运动。使用该结构的按摩背靠,左按摩单元11、右按摩单元12受人体倚靠发生相对丝杆23的转动,两按摩单元抵压左壳体21和右壳体22张开至所需角度,使得两按摩单元能够与人体背部贴合。当人体不倚靠按摩背靠时,两按摩单元在弹力机构241的作用下复位至特定夹角。
[0036]
使用该结构的按摩背靠,机芯及壳体2可以做成左右可开合形式,人体倚靠按摩背靠岸上时,机芯及壳体2均能更好的适合人体背部两侧的曲线,提高按摩舒适度。
[0037]
实施方式二,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中除了具有实施方式一的技术特征以外。第一按摩机芯1的两按摩单元通过第一枢轴13铰接在一起。驱动器包括有第一驱动电机12及旋转轮15,该旋转轮15具有外齿和内齿,该旋转轮15套设于丝杆23。内齿与丝杆23的螺纹啮合,外齿与第一驱动电机14的旋转轴啮合。左按摩单元11与右按摩单元12具有外壳体且相互靠近,形成容置槽16结构。旋转轮15可转动的设置在该容置槽16内。第一驱动电机14可设置在左按摩单元11或右按摩单元12内,第一驱动电机14的旋转轴与旋转轮15垂直。
[0038]
在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两按摩单元之一中还设置有第一揉捏电机17。第一揉捏电机17的输出蜗杆171与丝杆23方向垂直。两按摩单元铰接位置与第一枢轴13同轴方向设有传动齿轮套筒18。传动齿轮套筒18的两端沿圆周方向分别设有第一齿圈181和第二齿圈182。第一齿圈181和第二齿圈182间隔设置,输出蜗杆171与第一齿圈181啮合,第二齿圈182与两按摩单元内设有的传动齿轮组19啮合,第二齿圈182驱动两按摩单元内的传动齿轮组19从而带动按摩头20转动。
[0039]
优选的,传动齿轮套筒18套接于丝杆23,其中传动齿轮套筒18内设有与丝杆23啮合的齿纹。使得传动齿轮套筒18能够绕丝杆23转动从而带动两按摩单元沿着丝杆23方向运动。传动齿轮套筒18兼具驱动按摩头20转动及两按摩单元行走的功能。采用该实施方式,能够在按摩背靠有限的空间内同时实现第一按摩机芯行走及按摩头20旋转揉捏,减少了空间占用,能够将第一按摩机芯做得更加紧凑。
[0040]
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除具有实施例方式一或实施方式二的技术特征外,按摩背靠还包括第二按摩机芯。该第二按摩机芯可用于颈部按摩,将其定义为颈部按摩机芯。本实施方式颈部按摩机芯由颈部行走机芯3和颈部揉捏机芯4组成,其中颈部行走机芯3设置于壳体2内,颈部揉捏机芯4设置于颈部行走机芯3之上。
[0041]
如图4所示,颈部行走机芯3由左机芯座31和右机芯座32铰接而成,左机芯座31和右机芯座32朝向壳体2的一侧均设有卡接槽(图中未示出),相应的卡接槽与左壳体21或右壳体22的轨道25卡接。颈部行走机芯3能够随着左右壳体22的开合角度,同步开合。
[0042]
如图5所示,颈部行走机芯3沿其铰接轴线方向设有第一铰接件33。第一铰接件33可套设于丝杆23,第一铰接件33上连接有第一导向杆331,第一导向杆331的方向垂直于丝杆23。第一导向杆331上套接有第一滑动块332,且第一滑动块332的两端分别铰接有第一连杆333和第二连杆334;第一连杆333和第二连杆334相对第一滑动块332的另一端分别与左机芯座31和右机芯座32铰接。
[0043]
当转动左机芯座31或右机芯座32其中之一时,铰接在一起的右机芯座32或左机芯座31会相对第一导向杆331同步开合,使得第一导向杆331的轴线始终保持在左机芯座31和右机芯座32夹角的等分面。使得第一导向杆331的方向始终指向人体颈椎方向。
[0044]
进一步的,颈部行走机芯3沿铰接轴线方向还设有第二铰接件34,第二铰接件34也可套设于丝杆23。第二铰接件34上设有支撑件341。第一导向杆331和支撑件341支撑连接着颈部揉捏机芯4。
[0045]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5中所示,左机芯座31或右机芯座32内还设有第二行走电机36。第一铰接件33和第二铰接件34之间连接有拱形固定件35。拱形固定件35与第一铰接件33和第二铰接件34之间的空间形成让位空间,该让位空间内沿丝杆23方向设有丝杆螺母38。丝杆螺母38套设有行走齿轮37。第二行走电机36驱动行走齿轮37转动,从而带动丝杆螺母38转动,带丝杆螺母38啮合转动于丝杆23,带动颈部行走机芯3沿丝杆延伸方向行走。
[0046]
如图6所示,颈部揉捏机芯4由左颈部按摩单元41和右颈部按摩单元42通过第二枢轴43铰接而成。还包括有第二扭簧44,其端部固定于第二枢轴43。第二扭簧44的两延伸端连接左颈部按摩单元41和右颈部按摩单元42,使得颈部揉捏机芯4呈合页状折叠并能复位至特定夹角。颈部揉捏机芯4的左右按摩单元能够贴合人体颈部位置。
[0047]
具体的,左颈部按摩单元41和右颈部按摩单元42的枢接位置设有颈部揉捏电机
45,用于驱动位于左、右两颈部按摩单元内的颈部机芯齿轮46,带动与其相连的颈部按摩头47转动,对人体颈部实施揉捏按摩。
[0048]
进一步的,如图4至图6所示,第一导向杆331上连接有第二导向杆431,第二导向杆431与第二枢轴43连接。第二导向杆431上套接有第二滑动块432。第二滑动块432的两端铰接有第三连杆433和第四连杆434。其中左颈部按摩单元41与第三连杆433连接,右颈部按摩单元42与第四连杆434铰接,使得左颈部按摩单元41与右颈部按摩单元42相对第二导向杆431同步开合。
[0049]
优选的,第二导向杆431和第一导向杆331采用铰接方式,位于颈部行走机芯3上的支撑件341与颈部揉捏机芯4远离第二导向杆431一端的第二枢轴43铰接。颈部揉捏机芯4可相对颈部行走机芯3前后方向可略微移动,颈部揉捏机芯4可更好的与人体颈部贴合。
[0050]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