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局部镇痛的新型透皮制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3655163发布日期:2021-01-15 13:52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局部镇痛的新型透皮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水凝胶贴剂(hydrogelcataplasm)为透皮给药制剂的新剂型,属于缓控释制剂的范畴,具有载药量大、无刺激性和致敏性、适合于各种类型的药物分子、药物透皮效率高及药效显著的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现有市售的利多卡因凝胶贴膏产品,由美国远藤制药(endopharma)最先上市生产,其组成为甘羟铝、edta-2na、甘油、高岭土、羟苯甲酯、聚丙烯酸、聚乙烯醇、丙二醇、羟苯丙酯、cmc-na、聚丙烯酸钠、山梨糖醇、酒石酸和尿素。现有的利多卡因制剂由于研发时间较早,采用的工艺是将活性成分利多卡因直接溶解在水中,再和其他辅料制成制剂的工艺,其存在如下问题:1、原料粒径大(100目),溶解度低易饱和容易析出;2、其在推荐剂量给药时药物释放速度较慢,经皮渗透性较差,起效慢。3、保水性能差导致水凝胶失水从而影响粘性。这些问题导致生产时的次品率较高,甚至容易出现整批物料报废的问题,严重地阻碍了水凝胶贴剂的产业化进程。目前也有其他文献和专利报道利多卡因凝胶贴膏的其他生产工艺,但大多也存在稳定性较差、经皮肾透析较差的问题,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局部镇痛的新型透皮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先将利多卡因原料采用气流粉碎技术制成粒径为5-10μm的超微粉,再制成微乳,再加入其他辅料制作成含有活性成分的膏体。通过将利多卡因原料粉碎成5-10μm的超微粉的方式,解决了原有工艺中,利多卡因颗粒大容易析出、而且也难以被皮肤吸收的问题,并且利用超微粉制备微乳,改进微乳的配方和制备工艺,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经皮渗透性。具体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局部镇痛的新型透皮制剂,所述制剂由背衬支撑层、膏体层和防粘保护层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膏体层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组成:利多卡因3~8%、油相5~20%、表面活性剂5~20%、助表面活性剂5~15%、部分中和聚丙烯酸钠3~10%、保湿剂10~30%、交联剂0.1~1%、ph调节剂0.1~1%、螯合剂0.1~1%,水相20~60%。其中利多卡因以利多卡因微乳的形式存在,所述利多卡因微乳由利多卡因、油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水相组成。所述油相为肉豆蔻酸异丙酯(ipm)、油酸或油酸乙酯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优选为肉豆蔻酸异丙酯(ipm)与油相a按质量比1:0~0.5的混合,所述油相a为油酸或油酸乙酯中的一种或两种。油相最优选为肉豆蔻酸异丙酯。所述表面活性剂为聚山梨酯80或油酸山梨坦;所述助表面活性剂为乙醇或丙二醇。所述利多卡因原料是粒径5-10μm的超微粉颗粒,可采用气流粉碎技术粉碎成超微粉。所述水相选用药典标准的纯化水。所述利多卡因微乳由粒径5-10μm的利多卡因超微粉、油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水相通过高压均质机制成。所述部分中和聚丙烯酸钠、保湿剂、交联剂、ph调节剂、螯合剂,组成凝胶基质层。所述部分中和聚丙烯酸钠是一种水溶性高分子材料,是常用的药用辅料。所述保湿剂为甘油、聚乙二醇或山梨醇;所述交联剂为氢氧化铝、甘羟铝或硫酸铝钾;所述ph调节剂为醋酸、柠檬酸或酒石酸;所述螯合剂为六偏磷酸钠或依地酸二钠。本发明膏体层中,利多卡因含量为膏体层总质量的3~8%。利多卡因含量小于上述下限时,药效无法充分发挥;利多卡因原料溶解分布不充分时,贴剂在保存过程中会析出利多卡因的结晶。进一步,所述膏体层优选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组成:利多卡因3~8%、油相8~15%、表面活性剂8~15%、助表面活性剂5~10%、部分中和聚丙烯酸钠3~10%、保湿剂15~25%、交联剂0.1~1%、ph调节剂0.3~1%、螯合剂0.2~1%,水相30~55%。本发明还提供所述用于局部镇痛的新型透皮制剂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为:将利多卡因原料采用高压气流粉碎技术制成粒径5-10μm的超微粉,按组方重量取各组分,再将利多卡因超微粉、油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水相通过高压均质机制成微乳,再将部分中和聚丙烯酸、保湿剂、交联剂、ph调节剂、螯合剂混匀制成基质液,将基质液加入微乳中,搅拌混匀制得凝胶状的膏体层,将膏体层涂布于背衬支撑层上,并覆盖防粘保护层,切割,即制得用于局部镇痛的新型透皮制剂。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采用高压气流粉碎技术将原料利多卡因制成粒径5-10μm的超微粉,使活性成分具有粒径小、分散更易均匀的优点,有效解决原料粒径过大、容易析出、不易吸收问题。2、采用微乳技术将活性成分制成微乳,利用微乳的生物利用度高、稳定性好等特殊优点,解决活性成分溶解易饱和、析出问题;提高活性成分的经皮渗透性。3、肉豆蔻酸异丙酯既作为微乳中的油相,又具备促渗剂的作用,它的双重作用使得活性成分利多卡因能高效透过皮肤屏障,吸收更快,解决起效慢的问题;4、采用高效保水技术使得水凝胶减少失水,从而保持良好粘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用以下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受实施例的限制。实施例14%利多卡因利多卡因原料采用10kg高压气流粉碎技术制成5-10μm粒径的超微粉,再将利多卡因4%超细粉、ipm10%、聚山梨酯8010%、乙醇8%、纯化水42%,加入高压均质机中制成微乳。将甘油20%、部分中和聚丙烯酸钠5%、甘羟铝0.3%、酒石酸0.4%、依地酸二钠0.3%搅拌均匀,所得基质液加入微乳中,用双行星搅拌机搅拌成凝胶(膏体层),在涂布机上涂布于背衬支撑层上,并覆盖防粘保护层,切割,制成厚度约400μm,10×14cm的贴剂。实施例25%利多卡因利多卡因原料采用10kg高压气流粉碎技术制成5-10μm粒径的超微粉,再将利多卡因5%超细粉、ipm10%、油酸山梨坦12%、乙醇8%、纯化水40%,加入高压均质机中制成微乳。将甘油18%、部分中和聚丙烯酸钠6%、甘羟铝0.3%、酒石酸0.4%、依地酸二钠0.3%搅拌均匀,所得基质液加入微乳中,用双行星搅拌机搅拌成凝胶(膏体层),在涂布机上涂布于背衬支撑层上,并覆盖防粘保护层,切割,制成厚度约400μm,10×14cm的贴剂。实施例36%利多卡因利多卡因原料采用10kg高压气流粉碎技术制成5-10μm粒径的超微粉,再将利多卡因6%超细粉、ipm9%、油酸3%、聚山梨酯8010%、丙二醇6%、纯化水38%,加入高压均质机中制成微乳。将甘油21%、部分中和聚丙烯酸钠6%、甘羟铝0.3%、柠檬酸0.4%、依地酸二钠0.3%搅拌均匀,所得基质液加入微乳中,用双行星搅拌机搅拌成凝胶(膏体层),在涂布机上涂布于背衬支撑层上,并覆盖防粘保护层,切割,制成厚度约400μm,10×14cm的贴剂。实施例48%利多卡因利多卡因原料采用10kg高压气流粉碎技术制成5-10μm粒径的超微粉,再将利多卡因8%超细粉、ipm10%、油酸乙酯1%、聚山梨酯8010%、乙醇7%、纯化水40%,加入高压均质机中制成微乳。将甘油18%、部分中和聚丙烯酸钠5%、甘羟铝0.3%、酒石酸0.4%、依地酸二钠0.3%搅拌均匀,所得基质液加入微乳中,用双行星搅拌机搅拌成凝胶(膏体层),在涂布机上涂布于背衬支撑层上,并覆盖防粘保护层,切割,制成厚度约400μm,10×14cm的贴剂。对比例1和实施例1的组分配方比例相同,所不同的是,利多卡因原料采用普通粉碎方法,粉碎至100目。然后按照实施例1的配方比例和步骤制备得到贴剂。对比例2和实施例1的组分配方比例相同,所不同的是,将ipm换成油酸。利多卡因原料采用10kg高压气流粉碎技术制成5-10μm粒径的超微粉,再将利多卡因4%超细粉、油酸10%、聚山梨酯8010%、乙醇8%、纯化水42%,加入高压均质机中制成微乳。将甘油20%、部分中和聚丙烯酸钠5%、甘羟铝0.3%、酒石酸0.4%、依地酸二钠0.3%搅拌均匀,所得基质液加入微乳中,用双行星搅拌机搅拌成凝胶(膏体层),在涂布机上涂布于背衬支撑层上,并覆盖防粘保护层,切割,制成厚度约400μm,10×14cm的贴剂。实施例5膏体层利多卡因的结晶析出评价试验将实施例1-实施例4、对比例1-2的贴剂和参比药物lidoderm凝胶贴膏在50℃烘箱中保存2周,用肉眼观察在膏体层表面有无利多卡因结晶析出。所得结果如下表1。表1实施例1无结晶实施例2无结晶实施例3无结晶实施例4无结晶对比例1有较多结晶析出对比例2无结晶参比药物有少量结晶析出实验结果表明,5-10μm粒径的超微粉相比100目的普通微粉,能够有效提高膏体中活性成分的分散性和稳定性,防止结晶析出,有利于产品长期保存。实施例6体外透皮溶出试验采用franz扩散池,将生物膜安装于外周部循环有37℃的温水的扩散池中。接着,除去贴剂的防粘保护层,在该生物膜外侧贴附面积为1.67cm2的圆形贴片的大小。在上述扩散池接收槽内加入17mlph值为7.2的磷酸缓冲液作为接收液,每2小时从取出全部接收液再加入17ml的磷酸缓冲液,采集试样液直至20小时为止,对所采集的各试样液利用hplc对利多卡因含量进行检测。每2小时收集的17ml液体中的利多卡因含量结果见下表2,单位mg。表2时间0246810121620累计实施例104.981.821.912.090.570.230011.6实施例205.331.982.112.450.650.310012.83实施例305.452.022.122.570.710.330013.2实施例405.772.312.332.430.820.440.11014.21对比例104.911.891.361.250.460.11009.98对比例204.891.851.841.630.520.220010.95参比药物03.691.941.792.390.630.220010.66所得结果表明,实施例1与对比例1相比,5-10μm粒径的超微粉比普通粉料更有利于皮肤渗透吸收,显著提高了药物透过速度和药物透过总量。与参比药物相比,采用利多卡因微乳制备的制剂的透过率都显著提高。对比例2采用油酸作为油相成分,相比采用ipm作为油相的实施例1,药物透过速度和药物透过总量要有所降低,因为ipm可以同时起到油相和促渗剂的作用,有利于提高药物吸收速度。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