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尿标本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72724发布日期:2020-09-18 19:50阅读:627来源:国知局
婴幼儿尿标本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尿标本收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婴幼儿尿标本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尿常规检查是每位住院婴幼儿必须进行的检查项目之一,对患儿疾病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目前在临床上,婴幼儿尿液的采集可以使用经过消毒后的容器由胶布固定到婴幼儿的身体上,或者等待婴幼儿自然排尿时使用杯子接住尿液。这种传统收集方式由于婴幼儿排尿时间不确定,而且婴幼儿容易哭闹和身体晃动,采集设备容易在婴幼儿哭闹和身体晃动过程中移位造成尿液洒落,而且为了采集到尿液,采集设备容易在婴幼儿身上留置过久,从而引起婴幼儿的不适感。

目前也有一些婴幼儿尿标本收集装置的技术,但仍然都存在一些问题:

1、由于婴幼儿排尿时间不固定,尿液收集较为困难;

2、尿液收集后需要及时将尿袋取出,否则婴幼儿翻身则会将尿液撒落,容易造成尿液采集失败;

3、有的收集装置对于男婴收集较为方便,但由于女婴生殖结构不同,不能适应女婴尿标本收集的需求。

4、成本高,不利于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适应现实需要,提出了一种结构设计新颖、成本低的婴幼儿尿标本收集装置,可以对男女婴幼儿进行尿标本收集。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婴幼儿尿标本收集装置,包括穿戴于婴幼儿身上的固定裤;所述固定裤包括固定裤本体;在所述固定裤本体上开设椭圆状通孔,当婴幼儿穿戴固定裤状态下,该通孔位于婴幼儿生殖器处;还包括集尿器,集尿器穿过固定裤本体上的通孔,且与固定裤本体贴合连接;还包括用于收集尿液的集尿袋,所述集尿袋与集尿器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集尿袋包括透明的袋体,所述集尿袋还包括柔性材质的导尿管,所述导尿管从尿袋口外端穿入至袋体内。

优选地,所述导尿管呈直径逐渐变小的管状结构,直径大的一端设置于集尿袋的尿袋口内,直径小的一端位于集尿袋的袋体底部,且导尿管直径小的一端内壁上开设有细小孔。

优选地,所述集尿器包括喇叭状的集尿管,所述集尿管进口一端截面为面积与固定裤本体上通孔面积相同的椭圆环状,且集尿管进口处设置贴合片;所述贴合片靠近集尿管出口一侧设置粘贴层ⅱ;所述集尿管出口一端截面为圆环状,且集尿管出口设置一管状流嘴。

优选地,所述贴合片采用柔性硅胶制成,呈弧面结构。

优选地,在所述固定裤本体反面、通孔的外围处设置有粘贴层ⅰ,所述集尿器与固定裤本体通过粘贴层ⅰ与粘贴层ⅱ粘贴配合连接。

优选地,在所述固定裤本体正面设置有上端为开口的容纳袋,所述容纳袋位于固定裤本体上开设通孔的下侧,所述容纳袋采用透明材质制成,在容纳袋开口边缘设置有弹性绳。

优选地,在所述固定裤本体反面设置有吸水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备的技术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其结构设计新颖、固定裤便于穿戴,穿戴舒适,集尿袋可拆卸,待尿液收集好之后将集尿袋取下,收集方便;

2、集尿袋内设置有导尿管,起到单向流通作用,尿液进入集尿袋后,不会反向流向固定裤,避免了婴幼儿翻身导致尿液撒落的情况;

3、集尿器与婴幼儿生殖器贴合,男女婴幼儿皆可使用,集尿管进口呈椭圆状,便于尿液流向集尿袋;

4、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一次性使用,便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固定裤本体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固定裤本体反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集尿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集尿器的侧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集尿器正视图;

图中:100.固定裤;110.固定裤本体;120.魔术贴母贴;130.后紧固带;140.魔术贴公贴;150.松紧带;160.吸水棉;170.前紧固带;180.通孔;181.粘贴层ⅰ;190.容纳袋;191.弹性绳;200.集尿器;210.贴合片;211.粘贴层ⅱ;220.集尿管;230.流嘴;300.集尿袋;310.袋体;320.导尿管;3201.细小孔;330.尿袋口;340.刻度线;350.密封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明。应当理解,以下文字仅仅用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并不对本实用新型具体请求的保护范围进行严格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正面”是指固定裤的外侧面(例如,图2以及图3)“反面”是指固定裤的内侧面(例如,图4)。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内”、“外”、“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见图1至图2。婴幼儿尿标本收集装置,包括穿戴于婴幼儿身上的固定裤100;固定裤100包括固定裤本体110;固定裤本体110采用柔性棉制材料,在所述固定裤本体110上开设椭圆状通孔180,当婴幼儿穿戴固定裤100状态下,该通孔180位于婴幼儿生殖器处;还包括集尿器200,集尿器200穿过固定裤本体110上的通孔180,且与固定裤本体110贴合连接;还包括用于收集尿液的集尿袋300,所述集尿袋300与集尿器200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参见图1、图2、图3以及图4为了更好地穿戴固定裤100,在固定裤本体110的上方以及下方分别设置有前紧固带170以及后紧固带130,进一步,在前紧固带170的正面两侧设置有魔术贴母贴120,在后紧固带130的反面两侧延伸设置有魔术贴公贴140,固定裤本体110沿中间对折后,前紧固带170的魔术贴母贴120以及后紧固带130的魔术贴公贴140可粘贴配合,前紧固带170以及后紧固带130可形成圆环状结构。此外,为了穿戴舒适以及隔尿隔味,在固定裤本体110的两侧边缘处连接有松紧带150,在穿戴时,可与皮肤紧密接触。

进一步地,参考图5,集尿袋300包括透明的袋体310,所述集尿袋300还包括柔性材质的导尿管320,所述导尿管320从尿袋口330外端穿入至袋体310内。为了便于观察尿液,在袋体310的外侧还设置有刻度线340,刻度线340只是粗略估量尿液量,刻度线340显示超过需要的尿液量即可取下尿袋收集尿液。此外,在尿袋上方的尿袋口330上还铰接有一密封盖350,当取下尿袋后,将密封盖350与尿袋口进口配合连接,可对尿袋内的尿液进行密封保存。

进一步地,为了防止由于婴幼儿翻身或晃动导致收集到的尿液从尿袋里倒出,参考图5,导尿管320呈直径逐渐变小的管状结构,导尿管320用柔性材料制成,且透明,可选用塑料,直径大的一端设置于集尿袋300的尿袋口330内,直径小的一端位于集尿袋300的袋体310底部,且导尿管320直径小的一端内壁上开设有细小孔3201。此结构设计,尿液进入导尿管320后,随着导尿管320直径变小,尿液从导尿管320尾端出口以及尾端外壁的细小孔3201中流进至尿袋,由于导尿管320出口以及细小孔3201的直径均较小,尿液几乎无法反向进入导尿管320的上端,从而防止收集到的尿液从尿袋里倒出。

进一步地,为了更顺畅的收集尿液,参考图6,集尿器200包括喇叭状的集尿管220,集尿管220采用柔性硅胶制成,集尿管220进口一端截面为面积与固定裤本体110上通孔180面积相同的椭圆环状,且集尿管220进口处设置贴合片210;贴合片210靠近集尿管220出口一侧设置粘贴层ⅱ211;所述集尿管220出口一端截面为圆环状,且集尿管220出口设置一管状流嘴230。此设计的集尿器,开口为椭圆状结构,集尿面积大,无论男婴还是女婴,皆可将尿液汇集至流嘴230,流嘴230插入集尿袋300中的导尿管320进口内。

进一步地,为了更顺畅的收集尿液,参考图6,所述集尿管220开口呈弧面结构,所述所述贴合片210采用柔性硅胶制成,呈弧面结构。使用时,贴合片可以与婴幼儿皮肤更好地贴合。

进一步地,参考图2以及图4,在固定裤本体110反面、通孔180的外围处设置有粘贴层ⅰ181,所述集尿器200与固定裤本体110通过粘贴层ⅰ181与粘贴层ⅱ211粘贴配合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粘贴层ⅰ181与粘贴层ⅱ211可以采用固体胶材质,也不限于采用魔术贴材质。

进一步地,参考图3,在固定裤本体110正面设置有上端为开口的容纳袋190,容纳袋190位于固定裤本体110上开设通孔180的下侧,容纳袋190用于放置集尿袋300。为了便于观看尿液情况,容纳袋190采用透明材质制成,为了更好地固定集尿袋300,在容纳袋190开口边缘设置有弹性绳191。

进一步地,参考图4,在固定裤本体110反面设置有吸水棉160。此结构设计,当未进入集尿器200中的少量尿液则会被吸水棉160吸收。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将需要进行尿标本收集的婴幼儿穿上固定裤100,调整集尿器200与婴幼儿生殖器的位置以及贴合情况,检查集尿器200与固定裤本体110的粘贴情况,检查集尿器200与集尿袋300的连接情况,无误后,间隔时间观察容纳袋190内的集尿袋300中是否有尿液,若观察收集到需求量的尿液后,将集尿器的流嘴与集尿袋300的导尿管320断开连接,从容纳袋190中取出集尿袋300,将密封盖350盖上尿袋口,即完成尿标本的收集作业。本实用新型为一次性使用,成本低,使用方便,可以对不同性别的婴幼儿使用,且穿着舒适,婴幼儿翻身时不会将尿袋中的尿液洒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