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关节镜组织过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074224发布日期:2021-02-26 16:30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一体化关节镜组织过线器。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医疗临床关节镜手术中,经常需要对关节腔内破损的软组织如半月板前角、肩袖撕裂、韧带撕裂等部位进行缝合和修复,但是由于关节腔手术区域狭小,手术操作范围十分有限,采用现有的过线器无法将抓取组织和过线工作一次完成,增加了抓取组织的难度,对定位和操作均有很大困难,延长手术的时间也很难保证手术的修复效果,大大降低了手术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一体化关节镜组织过线器。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5]
一体化关节镜组织过线器,包括过线器主体、连接杆、抓取端、第一过线装置、第二过线装置、手柄和操作柄,所述过线器主体上通过所述连接杆设有所述抓取端,所述第一过线装置设置在所述抓取端上,所述第二过线装置设置在所述过线器主体和所述第一过线装置相连接以实现将缝合线通过所述第二过线装置移动到所述抓取端进行过线,所述手柄固定设置在所述过线器主体上,所述操作柄通过转轴设置在所述过线器主体上,所述操作柄与所述抓取端相连接以实现手动控制抓取。
[0006]
所述抓取端包括固定底座、上钳头和下钳头,所述固定底座上设有底座空腔,所述底座空腔内设有固定凸块,所述固定凸块通过弹性件与所述上钳头相连接,所述上钳头通过转轴设置在所述底座空腔内,所述上钳头首段设置在所述底座空腔外部与所述下钳头相匹配以实现夹取过线工作,尾端通过钢索与所述操作柄相连接以实现手动控制,所述下钳头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空腔内,所述下钳头上设有第一过线装置。
[0007]
所述第一过线装置包括穿刺针头和过线管,所述穿刺针头通过所述过线管与所述第二过线装置相连接。
[0008]
所述穿刺针头与所述下钳头的夹角为60
°
—90
°

[0009]
所述上钳头设有u形镂空槽,所述上钳头上设有标识刻线,所述标识刻线与所述穿刺针头和所述下钳头的夹角相匹配,以实现确认组织缝合深度。
[0010]
所述第二过线装置包括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所述第一滚轮一部分设置在所述过线器主体以实现手动滚动,所述第二滚轮设置在所述过线器主体内与所述第一滚轮相互咬合。
[0011]
所述过线器主体上设有进线孔,所述进线孔和所述第二过线装置位置相匹配,以实现缝合线通过所述进线孔穿入,经过所述第一滚轮和所述第二滚轮之间进行传送。
[0012]
所述第一滚轮和所述第二滚轮结构相同,外部均设有胶圈。
[0013]
所述手柄和操作柄上均设有防滑层。
[0014]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可同时完成抓取组织和过线的工作,使用方式简单便捷,通过穿刺针头角度的不同的可以应对各种角度的组织缝合,同时提供相匹配的刻线使医生可以准确定位组织缝合深度。本技术方案整体便捷实用,结构简单不易损坏,造价成本低廉,适于大量在临床中生产使用,尤其适合半月板前角、肩袖等部位的组织修复。
附图说明
[0015]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6]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0017]
图3是上钳头的俯视图;
[0018]
图4是下钳头的俯视图;
[0019]
图中:1为过线器主体,2为连接杆,3为抓取端,4为第一过线装置,5为第二过线装置,6为手柄,7为操作柄,8为固定底座,9为上钳头,10为下钳头,11为底座空腔,12为固定凸块,13为弹性件,14为穿刺针头,15为过线管,16为第一滚轮,17为第二滚轮,18为进线孔,19为防滑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1]
实施例一
[0022]
如图1-图4所示,一体化关节镜组织过线器,包括过线器主体1、连接杆2、抓取端3、第一过线装置4、第二过线装置5、手柄6和操作柄7,过线器主体1上通过连接杆2设有抓取端3,第一过线装置4设置在抓取端3上,第二过线装置5设置在过线器主体1和第一过线装置4相连接以实现将缝合线通过第二过线装置5移动到抓取端3进行过线,手柄6固定设置在过线器主体1上,操作柄7通过转轴设置在过线器主体1上,操作柄7与抓取端3相连接以实现手动控制抓取。
[0023]
抓取端3包括固定底座8、上钳头9和下钳头10,固定底座8上设有底座空腔11,底座空腔11内设有固定凸块12,固定凸块12通过弹性件13与上钳头9相连接,上钳头9通过转轴设置在底座空腔11内,上钳头9首段设置在底座空腔11外部与下钳头10相匹配以实现夹取过线工作,尾端通过钢索与操作柄7相连接以实现手动控制,下钳头10固定设置在底座空腔11内,下钳头10上设有第一过线装置4。
[0024]
第一过线装置4包括穿刺针头14和过线管15,穿刺针头14通过过线管15与第二过线装置5相连接。
[0025]
穿刺针头14与下钳头10的夹角为60
°
—90
°

[0026]
上钳头9设有u形镂空槽,上钳头9上设有标识刻线,标识刻线与穿刺针头14和下钳头10的夹角相匹配,以实现确认组织缝合深度。
[0027]
第二过线装置5包括第一滚轮16和第二滚轮17,第一滚轮16一部分设置在过线器主体1以实现手动滚动,第二滚轮17设置在过线器主体1内与第一滚轮16相互咬合。
[0028]
过线器主体1上设有进线孔18,进线孔18和第二过线装置5位置相匹配,以实现缝合线通过进线孔18穿入,经过第一滚轮16和第二滚轮17之间进行传送。
[0029]
第一滚轮16和第二滚轮17结构相同,外部均设有胶圈。增加摩擦力,便于缝合线的移动。
[0030]
手柄6和操作柄7上均设有防滑层19。便于握持不易打滑。
[0031]
本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如下,使用者通过握持手柄6和操作柄7进行操作,挤压操作柄7使其向手柄6移动从而控制抓取端3中的上钳头9和下钳头10进行贴合,连接杆2起到联通内部结构的作用,弹性件13使其可以自动回弹,由穿刺针头14穿过待修复组织进行过线,上钳头9上设置的标识刻线可以让使用者通过穿刺针头14穿出组织的位置判断对组织刺入的深度,根据穿刺针头14与下钳头10的夹角不同标识刻线的刻度也不同,过线管15起到联通穿刺针头14和第二过线装置5的作用,使缝合线可以通过第二过线装置5进入到穿刺针头14内,通过使用者在握持过程中转动露在线器主体1的第一滚轮16即可实现缝合线的移动。
[0032]
为了易于说明,实施例中使用了诸如“上”、“下”、“左”、“右”等空间相对术语,用于说明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相对于另一个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应该理解的是,除了图中示出的方位之外,空间术语意在于包括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图中的装置被倒置,被叙述为位于其他元件或特征“下”的元件将定位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上”。因此,示例性术语“下”可以包含上和下方位两者。装置可以以其他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位于其他方位),这里所用的空间相对说明可相应地解释。
[0033]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