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患者的医用雾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192174发布日期:2021-03-09 15:29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患者的医用雾化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辅助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患者的医用雾化器。


背景技术:

2.雾化吸入是一种以呼吸道和肺为靶器官的直接给药方法,雾化吸入具有起效快、局部药物浓度高、用药量少、应用方便及全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已经作为呼吸系统相关疾病重要的治疗手段。雾化吸入主要为运用雾化吸入装置将药物转变为气溶胶形态,并经口腔或鼻腔将药物吸入人体内。对于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如肺结核、sars、流感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患者,雾化吸入一方面有助于治疗,但另一方面也由于产生气溶胶污染室内空气,可能导致交叉感染。
3.目前现有的雾化吸入装置主要有定量吸入装置(metered-dose inhaler,mdi)、mdi+储雾罐、干粉吸入剂(dry power inhaler,dpi)、雾化器,其中雾化器包括氧气雾化器、超声雾化器和振动筛孔雾化器三种,临床推荐对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患者雾化首选mdi+储雾罐,但因由于其药物选择性相对局限,所以临床上最常用的医用雾化器是是氧气雾化器。现有的医用氧气雾化器未能对患者呼出的气体进行有效过滤,会增加气溶胶感染风险。
4.如何过滤患者呼出的气体,减少气溶胶的扩散,降低气溶胶感染风险成为有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过滤患者呼出气体、减少气溶胶的扩散、降低气溶胶感染风险的适用于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患者的医用雾化器。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适用于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患者的医用雾化器,包括面罩、雾化器、连接所述面罩和雾化器的万向管,所述面罩远离人脸一侧设有用于在面罩贴合人脸后能够进气供患者吸气的进气端,其中,所述万向管与进气端连接并且在进气端内设有仅供气体从万向管进入面罩的第一单向瓣膜,在所述面罩侧壁开有至少一个排气口,在所述排气口上装设有用于过滤患者呼出气体的过滤器,在所述排气口内设有仅供气体从面罩经过滤器往外界排出的第二单向瓣膜。
8.进一步地,在所述雾化器远离万向管的一端与一能够与外设供氧设备连接的供氧管连接,在所述雾化器上设有加药口,在所述雾化器与所述万向管的连接处装设有气压调节阀。
9.进一步地,在所述雾化器内设有压力传感器,该压力传感器与一处理器连接,在所述雾化器与供氧管的连接处设有电动阀,所述电动阀与处理器连接。
10.进一步地,在所述加药口上设有盖子。
11.进一步地,所述面罩的两侧设有用于系挂在人耳朵外轮廓上的挂绳。
12.进一步地,在所述面罩紧贴患者脸部的一侧设有垫片。
13.进一步地,所述垫片采用硅胶材料制成。
14.进一步地,所述供氧管的长度为1.2-1.5m。
15.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如下:
16.本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患者的医用雾化器,在使用时,面罩贴合人脸部,流经万向管内的雾化后的药液气体均可通过第一单向瓣膜进入面罩内;因此,在患者吸气时由于面罩内气体含量减少,面罩内气压下降导致第一单向瓣膜打开而第二单向瓣膜关闭,万向管内雾化后的药液气体通过第一单向瓣膜进入面罩内支持患者呼吸;通过在面罩设置有排气口,在患者呼气时面罩内气体含量增加,面罩内气压上升导致第一单向瓣膜关闭而第二单向瓣膜打开,从而确保大部分气体均从排气口通过第二单向瓣膜进入过滤器并过滤后再排出去,能够极大减少气溶胶的扩散和减低气溶胶感染风险,在最优使用时,如果面罩能够完全贴合人脸形成密闭空腔,即可确保患者呼出气体均是由排气口排出去,杜绝感染效果最佳,在本申请的一些操作过程中,即使由于贴合不紧有一小部分气体漏出也能够确保极大部分气体从排气口过滤器过滤后排出,同样能够极大降低感染概率,降低气溶胶感染风险。
17.通过以下的描述并结合附图,本实用新型将变得更加清晰,这些附图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21.图3为图2所示的a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实施例一:
24.请参考图1,一种适用于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患者的医用雾化器,包括面罩1、雾化器2、连接面罩1和雾化器2的万向管3,面罩1远离人脸一侧设有用于在面罩1贴合人脸后能够进气供患者吸气的进气端16,其中,万向管3与进气端16连接并且在进气端16内设有仅供气体从万向管3进入面罩1的第一单向瓣膜11,在面罩1侧壁开有至少一个排气口12,在排气口12上装设有用于过滤患者呼出气体的过滤器4,在排气口12内设有仅供气体从面罩1经过滤器4往外界排出的第二单向瓣膜13;第一单向瓣膜11可以使氧气和雾化后的药液气体仅从
万向管3进入面罩1,第二单向瓣膜13可以使患者呼出的气体从面罩1进入过滤器4后再排出去。
25.在本实施例中,面罩1的两侧设有用于系挂在人耳朵外轮廓上的挂绳14;方便患者佩戴面罩1。本实用新型中,在面罩1紧贴患者脸部的一侧设有垫片15;垫片15可以紧密贴合患者脸部,避免面罩1与患者脸部间存在间隙,防止面罩1内的气体从贴合处泄露。本实用新型中,垫片15采用硅胶材料制成;硅胶材料质地柔软、无毒性,可以贴合人体皮肤,极大地提高了面罩1与患者脸部之间的气密性。
26.在使用时,面罩1贴合患者脸部后,雾化器2加入药物后所产生的雾化后的药液气体依次经万向管3、第一单向瓣膜后进入面罩1,在患者吸气时面罩1内气体减少,面罩1内气压下降导致第一单向瓣膜11打开而第二单向瓣膜13关闭,万向管3内的雾化后的药液气体通过第一单向瓣膜11进入面罩1内,可以帮助患者吸气;在患者呼气时面罩1内气体增加,面罩1内气压上升导致第一单向瓣膜11关闭而第二单向瓣膜13打开,患者呼出的大部分气体均从排气口12通过第二单向瓣膜13进入过滤器4后过滤并排出,可以有效过滤患者呼出的气体,减少气溶胶的扩散和降低气溶胶感染风险,万向管3可以调节面罩1的角度,便于患者使用。
27.实施例二:
28.请参考图2、图3,在本实施例中,一种适用于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患者的医用雾化器,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在雾化器2远离万向管3的一端还与一供氧管6连接,该供氧管6能够与外设供氧设备连接,在雾化器2上设有加药口21,在雾化器2与万向管3的连接处装设有气压调节阀5,可根据需要设定好气压调节阀5的调压范围,从而气压调节阀5可以控制雾化器2输送到万向管3内的气体量,避免雾化器2内的气体大量涌入万向管3,从而可以调节万向管3内的压力大小,防止患者过量吸取药液,气压调节阀5可以采用qty-15气压调节阀,这种气压调节阀上带有气压表,可以方便监测气压。另外,通过加药口21可以向雾化器2内添加药液。
29.在本实施例中,在雾化器2内设有压力传感器7,该压力传感器7与一处理器9连接,在雾化器2与供氧管6的连接处设有电动阀8,电动阀8与处理器9连接;压力传感器7可以检测雾化器2内的压力信号,并将气压信号传递给处理器9处理并发送相应的指令给电动阀8,例如:当雾化器2内的气压过高时,压力传感器7将测得的压力信号传递给处理器9,处理器9处理压力信号后发送指令给电动阀8,电动阀8关闭雾化器2与供氧管6连接处的管道,从而供氧管6停止往雾化器2内输送氧气,雾化器内的药液停止雾化,从而防止雾化器2内的气压过高、产生过多的气体及雾液最终导致泄漏,反之,雾化器2内的气压不够,电动阀8打开雾化器2与供氧管6连接处的管道,从而供氧管6往雾化器2内输送氧气使得雾化器2内的药液开始雾化,电动阀8可以采用微型电动球阀。
30.在本实施例中,在加药口21上设有盖子22;盖子22可以用以防止雾化器2内的药液被污染。本实用新型中,面罩1的两侧设有用于系挂在人耳朵外轮廓上的挂绳14;方便患者佩戴面罩1。本实用新型中,在面罩1紧贴患者脸部的一侧设有垫片15;垫片15可以紧密贴合患者脸部,避免面罩1与患者脸部间存在间隙,防止面罩1内的气体从贴合处泄露。本实用新型中,垫片15采用硅胶材料制成;硅胶材料质地柔软、无毒性,可以贴合人体皮肤,极大地提高了面罩1与患者脸部之间的气密性。
31.在本实施例中,供氧管6的长度为1.2-1.5m;供氧管6的长度可以取1.2m、或1.3m、或1.4m、或1.5m,根据实际需求选用合适长度的供氧管6,方便患者活动。
32.在使用时,面罩1贴合患者脸部后,经雾化器2的加药口21加入的药液可通过供氧管6提供的氧气来驱动并雾化为药液气体,从而雾化后的药液气体和与外设供氧设备连接提供的氧气可经供氧管6、雾化器2、万向管3、第一单向瓣膜11进入面罩,通过气压调节阀5控制雾化器2输送到万向管3内的气体量,以及,通过压力传感器7、电动阀8与处理器9相互配合来自动开闭雾化器2与供氧管6连接处的管道,防止雾化器2内的气压过高,雾化器2内的药液用完后也可以继续充当氧管来使用,无需更换专门的供氧设备,避免对患者造成损伤。
33.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其中未尽详细描述的设备和结构应该理解为用本领域中的普通方式予以实施;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