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生儿鼻导管吸氧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462412发布日期:2021-03-30 19:54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生儿鼻导管吸氧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为一种新生儿鼻导管吸氧管。



背景技术:

在临床上,成人使用的鼻导管吸氧管进气端的管路粗大,不适合新生儿细小的鼻腔,因此,有一些新生儿版的鼻导管吸氧管,具体的是对伸入鼻腔的入鼻接头进行改良,例如改用材质更加柔软尺寸更小的入鼻接头。但是即使是细小的入鼻接头伸进鼻腔仍然会触碰新生儿娇嫩的鼻粘膜,并且在给予调节同样的氧气流量下,入鼻结构的管路越细,氧气流速就会越快,这样吸入的氧气对新生儿娇嫩的鼻腔粘膜刺激越大。另外伸入式吸氧管吸氧面积小,一旦伸入式鼻接头经鼻腔内脱出,患儿经常因此出现皮氧饱和度下降。对于早产儿来说,由于高浓度的氧气易对早产儿的眼发育造成不良影响,严重者不及时干预可引至失明;因此早产儿吸氧所遵循的原则为在保证患儿用氧需求的前提下,吸氧浓度能给最低决不选高。临床中,有些早产儿停止低流量鼻导管吸氧会出现经皮氧饱和度的下降,给予鼻导管吸氧后哪怕氧流量只有0.5升/分钟,甚至更低,经皮氧饱和度都会维持的很稳定。临床选用改良后的吸氧管,即便用氧治疗需要给予患儿0.5升/分以下的氧气吸入,位置恰当的伸入式经鼻吸氧管不出现经皮氧饱和度的下降,改良后的吸氧管也同样能够满足患儿用氧需要,经皮氧饱和度维持稳定。因此采用改良后的鼻导管吸氧管对新生儿进行吸氧治疗,在保证吸氧治疗效果的同时新生儿舒适度增高和依从性需求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临床上传统的鼻导管吸氧管对新生儿进行吸氧治疗,新生儿舒适度和依从性较低,固定性差。并且不能做到的更低氧气浓度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生儿鼻导管吸氧管。

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新生儿鼻导管吸氧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上设置有氧气出口,所述氧气出口包括设置于所述管体上的一个长孔形口,所述长孔形口长度方向沿所述管体轴向设置,所述长孔形口的可出氧部位的长度大于等于两侧鼻翼的间距。本实用新型中的新生儿鼻导管吸氧管,氧气出口采用的是在管体上开一个长孔形口,并且长孔形口的可出氧部位的长度大于等于两侧鼻翼的间距,这样的设置中没有入鼻接头,因此可以避免入鼻接头对鼻腔粘膜的损伤;并且长孔形结构保证足够大的供氧面积同时可以增加新生儿舒适度和并且依从性要求较低。

进一步的,在所述管体的外壁上还设置有定位平面,所述定位平面的长度方向沿所述管体轴向方向设置,所述定位平面与所述长孔形口所在平面的夹角为5°~15°。此种设置中,定位平面的设置代替了现有技术中的定位座,由于患儿鼻孔与上唇之间的长度短,现有的定位座会压于患儿的上唇或者滑入患儿的口内,且其为一立面,接触面积小,易压伤患儿皮肤;定位平面的设计使得氧气管与皮肤接触面积变大,且接触面为一平面,不易压伤皮肤和上下滑动;并且定位平面与长孔形口的角度为5°~15°,在使用时长孔形口会稍微向新生儿鼻孔方向倾斜,在保证新生儿氧气吸入面积,减慢氧气的流速的同时使得氧气流出的方向迎合患儿的吸气像。从而达到临床患儿吸氧治疗的效果、满足对用氧的安全性、用氧的舒适度和位置固定的要求。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平面的长度与所述长孔形口的长度相等,此种设置中,对定位平面的长度做了具体的限定,氧气管与皮肤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从而避免氧气管压伤患儿。

进一步的,新生儿鼻导管吸氧管还包括两个固定组件,两个所述固定组件分别设置于所述长孔形口两侧的管体上,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环扣和粘贴敷料,所述环扣的内壁扣合在所述管体的外壁上;使用时,所述粘贴敷料粘贴到新生儿鼻翼两侧对所述管体进行固定。此种设置中,通过设置固定组件可以实现对管体的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环扣为“c”型结构,其中“c”型结构的两个开口端分别为环扣第一开口端和环扣第二开口端,其中所述环扣第一开口端与所述粘贴敷料固定连接,所述环扣第二开口端与所述粘贴敷料之间设置有将两者断开的缺口。此种设置中,对其中的环扣的结构作了进一步的限定,“c”型结构的设置,其中环扣第二开口端与粘贴敷料之间是断开的,在使用时,可以先将固定组件固定到新生儿鼻翼两侧,然后将吸氧管的管体从缺口处放入环扣中,方便使用;并且当需要暂时将吸氧管从患儿鼻下挪开时,可以直接将吸氧管从缺口处取出,避免反复粘贴和撕下粘贴敷料对患儿皮肤的伤害。

进一步的,所述粘贴敷料为水胶体敷料,所述环扣为硅胶材质。这样的材质选择目的在于:水胶体敷料的厚度及柔软性起到防止面部皮肤压伤的作用,硅胶材质的环扣,防止患儿在活动时划伤患儿的手及前臂的皮肤。

进一步的,所述环扣第一开口端为楔形结构,并且所述楔形结构截面较大的一端靠近所述粘贴敷料设置。这样的设置,其中楔形结构使得环扣与粘贴敷料的连接更加稳固,从而增强固定组件对管体的固定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在所述长孔形口两侧的管体上分别设置有两个定位凸起,所述两个定位凸起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环扣的长度相等。此种设置中,由于定位凸起的存在使得环扣限制管体轴的左右的位置移动成为可能,从而达到固定组件对管体在轴向上的固定效果,从而达到长孔形口对准患儿的双鼻孔的目的。

进一步的,所述氧气出口的可出氧部位的长度可变。此种设置中,出氧口部位长度的变化,可适应不同体重的患儿两侧鼻翼间距的变化,确保足够大的吸氧面积,以保证吸氧效果。

进一步的,还包括可动部件,所述可动部件套接在所述管体上,并且可以沿所述管体轴向相对管体运动,通过所述可动部件的活动改变所述氧气出口的可出氧部位的长度。此种设置中,可根据患儿两侧鼻翼间距大小,采用可动部件管体轴向的滑动改变氧气出口的长度,具有结构简单,灵活,方便操作特点。

进一步的,所述可动部件包括半圆筒形盖板,所述半圆筒形盖板与所述管体同轴设置并覆盖在所述管体设置有所述长孔形口的一侧,所述半圆筒形盖板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的槽口设置于半圆筒形盖板第一端;所述半圆筒形盖板覆盖所述长孔形口,所述凹槽的宽度大于等于所述长孔形口的宽度,所述半圆筒形盖板具有凹槽的一端位于靠近所述长孔形口中间的一侧。此种设置中,对其中的可动部件进行了具体的设置,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进一步的,所述可动部件还包括伸缩部,所述伸缩部与所述半圆筒形盖板配合覆盖在所述管体设置有长孔形口一侧,所述伸缩部第一端与半圆筒形盖板第二端连接,伸缩部第二端固定连接与所述管体上。此种设置中,伸缩部的设置,方便半圆筒形盖板的移动,同时伸缩部配合半圆筒形盖板可以实现对局部长孔形口袋覆盖,实现减小氧气出口长度的目的,从而达到满足不同个体的用氧需求。

进一步的,还包括固定头套和两个连接带,连接带第一端可滑动连接于所述管体上,连接带第二端与所述固定头套连接,两个连接带第一端分别连接于位于所述长孔形口两端的管体上。此种设置中,设置固定头套和两个连接带,在使用时方便将该鼻导管吸氧管固定到患儿的头部,解决了鼻导管固定的多样选择性,方便临床根据患儿的实际需要做出不同的选择,同样起到吸氧管固定的目的。

通过上述改良的新生儿鼻导管吸氧管,可以解决现有临床中吸氧的技术问题,通过设置采用的在管体上开一个长孔形口作为氧气出口,并且长孔形口的可出氧部位的长度大于等于两侧鼻翼的间距,解决了入鼻接头对鼻腔粘膜的损伤、新生儿舒适度和依从性较低的技术问题;通过设置定位平面代替现有技术中的定位座,避免了定位座滑入患儿口中或者压伤患儿皮肤,起到真正的定位作用;通过设置固定组件可以实现将管体的长孔形氧气出口固定在新生儿双侧鼻孔的下方,做到定位准确,固定不移位,从而达到吸氧的效果;通过设置可动部件来改变可出氧部位的长度,可根据患儿两侧鼻翼间距大小,采用可动部件管体轴向的滑动改变氧气出口的长度,具有结构简单灵活,方便操作特点;另外,通过设置固定头套使得固定具有多样选择性,方便临床根据患儿的实际需要做出不同的选择,同样起到吸氧管固定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新生儿鼻导管吸氧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新生儿鼻导管吸氧管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新生儿鼻导管吸氧管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新生儿鼻导管吸氧管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的新生儿鼻导管吸氧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的新生儿鼻导管吸氧管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的新生儿鼻导管吸氧管中的固定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的新生儿鼻导管吸氧管中的固定组件的侧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的新生儿鼻导管吸氧管中的管体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的新生儿鼻导管吸氧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的新生儿鼻导管吸氧管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的新生儿鼻导管吸氧管中的管体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的新生儿鼻导管吸氧管中的可动部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的新生儿鼻导管吸氧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的新生儿鼻导管吸氧管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00、管体;110、长孔形口;120、定位平面;130、定位凸起;140、滑动槽;200、固定组件;210、环扣;211、环扣第一开口端;212、环扣第二开口端;213、缺口;220、粘贴敷料;300、输氧装置接头;400、可动部件;410、半圆筒形盖板;411、半圆筒形盖板第一端;412、半圆筒形盖板第二端;413、凹槽;414、槽口;415、滑动凸起;420、伸缩部;421、伸缩部第一端;422、伸缩部第二端;430、固定环;500、固定头套;600、连接带;610、连接带第一端;620、连接带第二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进行具体的说明,部分结构未采用附图示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得出。

实施例1一种新生儿鼻导管吸氧管

图1为本实施例中的新生儿鼻导管吸氧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4为本实施例中的新生儿鼻导管吸氧管不同角度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新生儿鼻导管吸氧管,包括管体100,管体100上设置有氧气出口,氧气出口包括设置于管体100上的一个长孔形口110,长孔形口110长度方向沿管体100轴向设置,长孔形口110的可出氧部位的长度大于等于两侧鼻翼的间距。本实用新型中的新生儿鼻导管吸氧管,主要适用目标是新生儿,因此其中两侧鼻翼的间距指的是新生儿的鼻翼两侧的间距;氧气出口采用的是在管体100上开一个长孔形口110,并且长孔形口110的可出氧部位的长度大于等于两侧鼻翼的间距,这样的设置中没有入鼻接头,因此可以避免入鼻接头对鼻腔粘膜的损伤;并且长孔形结构保证足够大的供氧面积同时可以增加新生儿舒适度和并且依从性要求较低。

如图1所示的鼻导管吸氧管的整体结构中,本实用新型仅对其中氧气出口附近的结构进行改进,其他部分不做具体的描述和限定,例如设置在管体100的一端的输氧装置接头300,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参照现有技术中的任何可以与本实用新型进行配合的结构来实现,在此不做赘述。

本实施例还对其中的管体100对了进一步的优化,在管体100的外壁上还设置有定位平面120,定位平面120的长度方向沿管体100轴向方向设置,定位平面120与长孔形口110所在平面的夹角为5°~15°。本实施例采用定位平面120代替了现有技术中的定位座,主要是由于患儿鼻孔与上唇之间的长度短,现有的定位座会压于患儿的上唇或者滑入患儿的口内,且其为一立面,接触面积小,易压伤患儿皮肤;定位平面120的设计使得氧气管与皮肤接触面积变大,且接触面为一平面,不易压伤皮肤和上下滑动;并且定位平面120与长孔形口110所在平面的角度为5°~15°,该角度优选可以为5°、10°或15°,在使用时长孔形口110会稍微向新生儿鼻孔方向倾斜,在保证新生儿氧气吸入面积,减慢氧气的流速的同时使得氧气流出的方向迎合患儿的吸气像,从而达到临床患儿吸氧治疗的效果、满足对用氧的安全性、用氧的舒适度和位置固定的要求。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定位平面120为在管体100外壁上切掉一部分得到的,其他不违背本实用新型思想的设置方式也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优选的,其中定位平面120的长度与长孔形口110的长度相等,对定位平面120的长度做了具体的限定,氧气管与皮肤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从而避免氧气管压伤患儿。

实施例2一种新生儿鼻导管吸氧管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图5为本实施例中的新生儿鼻导管吸氧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施例中的新生儿鼻导管吸氧管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如图5-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新生儿鼻导管吸氧管,包括管体100,管体100上设置有氧气出口,氧气出口包括设置于管体100上的一个长孔形口110,长孔形口110长度方向沿管体100轴向设置,长孔形口110的可出氧部位的长度大于等于两侧鼻翼的间距。实施例1中的其他改进同样适用于本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下面主要就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点进行详细的叙述。

在本实施例中的新生儿鼻导管吸氧管还包括两个固定组件200,两个固定组件200分别设置于长孔形口110两侧的管体100上,固定组件200包括相互连接的环扣210和粘贴敷料220,环扣210的内壁扣合在管体100的外壁上;使用时,粘贴敷料220粘贴到新生儿鼻翼两侧对管体100进行固定。固定组件200可以实现对管体100的固定,使得该鼻导管吸氧的固定更加方便。

图7为本实施例中的新生儿鼻导管吸氧管中的固定组件200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施例中的新生儿鼻导管吸氧管中的固定组件200的侧视图。如图7-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环扣210为“c”型结构,其中“c”型结构的两个开口端分别为环扣第一开口端211和环扣第二开口端212,其中环扣第一开口端211与粘贴敷料220固定连接,环扣第二开口端212与粘贴敷料220之间设置有将两者断开的缺口213。对其中的环扣210的结构作了进一步的限定,“c”型结构的设置,其中环扣第二开口端212与粘贴敷料220之间是断开的,在使用时,可以先将固定组件200固定到新生儿鼻翼两侧,然后将吸氧管的管体100从缺口213处放入环扣210中,方便使用;并且当需要暂时将吸氧管从患儿鼻下挪开时,可以直接将吸氧管从缺口213处取出,避免反复粘贴和撕下粘贴敷料220对患儿皮肤的伤害。优选的,其中缺口213的尺寸小于管体100的直径。更为优选的,其中的环扣210的内侧的截面形状为与管体100外径配合的半圆形或大半圆形,这样的设置使得环扣210对管体100的固定更加稳固和方便。在本实用新型中,其中“c”型指的是环扣210的大概结构,并不对其具体的环绕度数做具体的限制,例如可以为半圆形的环扣210、大半个圆形的环扣210、椭圆形环扣210等等。

优选的,粘贴敷料220和环扣210的材质,优选的粘贴敷料220为水胶体敷料,环扣210为硅胶材质。水胶体敷料的厚度及柔软性起到防止面部皮肤压伤的作用,硅胶材质的环扣210,防止患儿在活动时划伤患儿的手及前臂的皮肤。

优选的,如图7-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环扣第一开口端211为楔形结构,并且所述楔形结构截面较大的一端靠近粘贴敷料220设置。楔形结构使得环扣210与粘贴敷料220的连接更加稳固,从而增强固定组件200对管体100的固定的稳定性。

图9为本实施例中的新生儿鼻导管吸氧管中的管体100的局部放大示意图,为了实现对其中的固定组件200对于管体100轴向方向的固定作用,本实施例中还在长孔形口110两侧的管体100上分别设置有两个定位凸起130,两个定位凸起130之间的距离与环扣210的长度相等。由于定位凸起130的存在使得环扣210限制管体100轴的左右的位置移动成为可能,从而达到固定组件200对管体100在轴向上的固定效果,从而达到长孔形口110对准患儿的双鼻孔的目的。本实施例中的环扣210的长度指的是其沿管体100轴向的分布的距离,进一步的,环扣210的长度优选的为0.5cm-1cm,这样的设置使得位于鼻翼两侧的管体100可弯折的范围比较大,可以更好地适用于新生儿。环扣210的长度例如可以为0.5cm、0.75cm或1cm等。

实施例3一种新生儿鼻导管吸氧管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2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图10为本实施例中的新生儿鼻导管吸氧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实施例中的新生儿鼻导管吸氧管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如图10-1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新生儿鼻导管吸氧管,包括管体100,管体100上设置有氧气出口,氧气出口包括设置于管体100上的一个长孔形口110,长孔形口110长度方向沿管体100轴向设置,长孔形口110的可出氧部位的长度大于等于两侧鼻翼的间距。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的其他改进同样适用于本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下面主要就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点进行详细的叙述。

如图10-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的新生儿鼻导管吸氧管中的氧气出口的可出氧部位的长度可变。出氧口部位长度的变化,可适应不同体重的患儿两侧鼻翼间距的变化,确保足够大的吸氧面积,以保证吸氧效果。

本实施例中的出氧部位长度的变化通过在管体100上设置可动部件400来实现,图12为本实施例中的新生儿鼻导管吸氧管中的管体100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3为本实施例中的新生儿鼻导管吸氧管中的可动部件400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可动部件400套接在管体100上,并且可以沿管体100轴向相对管体100运动,通过可动部件400的活动改变氧气出口的可出氧部位的长度。可根据患儿两侧鼻翼间距大小,采用可动部件400在管体100轴向的滑动改变氧气出口的长度,具有结构简单,灵活,方便操作特点。

如图10和图13所示,其中的可动部件400包括半圆筒形盖板410,半圆筒形盖板410与管体100同轴设置并覆盖在管体100设置有所述长孔形口110的一侧,半圆筒形盖板410上设置有凹槽413,凹槽413的槽口414设置于半圆筒形盖板第一端411;半圆筒形盖板410覆盖长孔形口110,凹槽413的宽度大于等于长孔形口110的宽度,半圆筒形盖板410具有凹槽413的一端位于靠近长孔形口110中间的一侧。本实施例对于可动部件400进行的具体设置,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优选的,半圆筒形盖板410的内侧沿轴向设置有滑动凸起415,管体100的外侧在与长孔形口110对应的位置沿管体100轴向设置有滑动槽140,滑动槽140与滑动凸起415配合设置。滑动凸起415与滑动槽140的设置,氧气出口调节的方便性。

如图10和图13所示,可动部件400还可以包括伸缩部420,伸缩部420与半圆筒形盖板410配合覆盖在管体100设置有长孔形口110一侧,伸缩部第一端421与半圆筒形盖板第二端412连接,伸缩部第二端422固定连接与管体100上。伸缩部420的设置,方便半圆筒形盖板410的移动,同时伸缩部420配合半圆筒形盖板410可以实现对局部长孔形口110袋覆盖,实现减小氧气出口长度的目的,从而达到满足不同个体的用氧需求。优选的,所述可动部件400还包括固定环430,固定环430固定套接在管体100上,固定环430一端与所述伸缩部第二端422固定连接。此种设置中,伸缩部第二端422通过固定环430与管体100固定连接,结构简单便于实现。

如图10所示,可动部件400有两个,两个可动部件400分别设置于所述长孔形口110的两端,可动部件400在长孔形口110的长度方向上滑动改变氧气出口的可出氧部位的长度。其中可动部件400设置两个,从长孔形出口的两侧改变长孔形出口的长度,结构对称美观,方便操作。

实施例4一种新生儿鼻导管吸氧管

本实施例对实施例3中的结构进行了改进,如图14所示为本实施例中的新生儿鼻导管吸氧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实施例中的新生儿鼻导管吸氧管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如图14-1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新生儿鼻导管吸氧管,包括管体100,管体100上设置有氧气出口,氧气出口包括设置于管体100上的一个长孔形口110,长孔形口110长度方向沿管体100轴向设置,长孔形口110的可出氧部位的长度大于等于两侧鼻翼的间距。

本实施例中的结构与实施例3中的结构的区别在于,对其中的固定方式进行了改变,具体的本实施例中不再设置实施例2和3中所示的固定组件200,而是采用固定头套500和两个连接带600进行固定。如图14-15所示,其中连接带第一端610可滑动连接于所述管体100上,连接带第二端620与所述固定头套500连接,两个连接带第一端610分别连接于位于长孔形口110两端的管体100上。设置固定头套500和两个连接带600,在使用时方便将该鼻导管吸氧管固定到患儿的头部,解决了鼻导管固定的多样选择性,方便临床根据患儿的实际需要做出不同的选择,同样起到吸氧管固定的目的。

优选的,连接带600具有弹性并且长度可调节,固定头套500为有弹性的网状结构。连接带600具有弹性并且长度可调节使得该结构可以用于不同大小的患儿;其中固定头套500为有弹性的网状结构,该结构透气性好,舒适度高。

上述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将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