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痛麻醉术后患者站立保护辅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87170发布日期:2021-01-01 13:27阅读: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痛麻醉术后患者站立保护辅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辅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无痛麻醉术后患者站立保护辅具。



背景技术:

行无痛消化道内镜检查、无痛人流术、无痛支气管镜、无痛膀胱镜检查等无痛诊疗都需要患者采取躺卧姿势(各项无痛诊疗体位不尽相同,无痛胃镜为侧卧位,无痛肠镜为侧卧屈曲位,无痛人流术和无痛膀胱镜为截石位,无痛支气管镜为平卧位),患者结束麻醉、苏醒后,需要从躺卧体位逐渐变换为直立体位,最终恢复行走。无痛肠镜、无痛人流等涉及到下体的无痛诊疗,患者还需要站立较长时间以清理污物、穿戴整理衣服。

因麻醉药效延迟等原因,患者术后常面临肢体疲软、意识不清、不能正常改变体位、无法正常站立等活动能力障碍。患者很可能会在变换体位、下床、站立和活动过程中出现跌倒损伤,造成骨折等严重后果——相关医学研究证明,床周围恰是跌倒的高发区域。

然而,现有的对于麻醉术后病人预防跌倒的方式存在以下的问题:主要依靠人力,一般医护人员、家属等人,会站在患者周围辅助、保护,但人体沉重,一旦患者因肢体瘫软等自身失去重心,单靠人力扶持往往非常困难,另外,周围的人常常通过抓持患者上臂、环抱躯干等动作防止患者跌倒,这样又使身体重量全部转移到被抓持的上臂、被环抱的胸廓上,对年老患者,又可能出现骨折、关节脱位、软组织挫伤等风险,缺乏专门对痛麻醉术后患者保护的装置。为此,需要设计相应的技术方案解决存在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痛麻醉术后患者站立保护辅具,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问题,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无痛麻醉术后患者站立保护辅具,包括辅助凳和位于辅助凳前侧垂直设置的前挡板,所述前挡板与辅助凳一侧设置有连接板且另一侧形成有开口,所述连接板的内壁设置有海绵软垫,所述辅助凳包括凳体和安装于凳体底部对称设置的两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均为两段式结构且包括内部开设有活动槽的主杆和活动设置于活动槽内的拉杆,两组所述主杆之间水平设置有横杆,所述横杆由对称设置的横杆一和横杆二组成,所述横杆一与横杆二之间螺纹对接且外端均固定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的外端穿插于主杆内且与拉杆相接触,所述拉杆上均匀开设有若干组限位口,所述限位杆的外端穿插于限位口内,两组所述支撑柱和前挡板的底部均安装有凳腿,所述连接板的底部与位于中间的凳腿固定连接且与支撑柱非接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凳体整体呈弧面结构且表面铺设有防护摩擦垫,所述防护摩擦垫的表面加工成型有若干组呈倾斜状设置的防护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相邻两组防护条等距设置且与防护摩擦垫表面呈45度角,所述防护条与防护摩擦垫均采用硅胶材料。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连接板一端与辅助凳固定连接且另一端与前挡板滑动连接,所述连接板上对称开设有两组导向槽,所述前挡板的一侧固定有滑块,所述滑块活动设置在导向槽内且外侧螺纹设置有限位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拉杆和连接板上均刻有位置刻度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方案设计了一种专门对于麻醉术后患者站立状态下进行保护的辅具,可以防止患者在站立时摔倒的情况出现,无需人为进行搀扶,一方面节省了人力,另一方面减小患者摔倒时进行抓持而产生骨折脱臼的可能性,并且该装置结构简单,便于使用。

2.在辅具上设计有可调节机构,可以根据病人的身高需要对辅具的高度以及前挡板的位置进行相应的调节,并且调节方式简单,便于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横杆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拉杆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防护摩擦垫结构图。

图中:1-辅助凳,2-前挡板,3-连接板,4-开口,5-海绵软垫,6-凳体,7-活动槽,8-主杆,9-拉杆,10-横杆一,11-横杆二,12-限位杆,13-限位口,14-凳腿,15-防护摩擦垫,16-防护条,17-导向槽,18-滑块,19-限位栓,20-位置刻度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无痛麻醉术后患者站立保护辅具,包括辅助凳1和位于辅助凳1前侧垂直设置的前挡板2,前挡板2与辅助凳1一侧设置有连接板3且另一侧形成有开口4,连接板3的内壁设置有海绵软垫5,辅助凳1包括凳体6和安装于凳体6底部对称设置的两组支撑柱,支撑柱均为两段式结构且包括内部开设有活动槽7的主杆8和活动设置于活动槽7内的拉杆9,两组主杆8之间水平设置有横杆,横杆由对称设置的横杆一10和横杆二11组成,横杆一10与横杆二11之间螺纹对接且外端均固定有限位杆12,限位杆12的外端穿插于主杆8内且与拉杆9相接触,拉杆9上均匀开设有若干组限位口13,限位杆12的外端穿插于限位口13内,两组支撑柱和前挡板2的底部均安装有凳腿14,连接板3的底部与位于中间的凳腿14固定连接且与支撑柱非接触。

附注:前挡板2和凳体6高度设计为70cm,前挡板2距离凳体6距离为30cm,凳体6宽度45cm,长度39cm为佳,低于会阴高,前挡板2远高于膝盖高度,可以保证人瘫软是膝盖不落空,而且这个高度接近于人体手功能高度,在瘫倒时,患者双手还可以扶住前挡板2上延做支撑,通常情况下前挡板2位置和凳体6的高度无需调节,主要针对身高较为特殊的人群。

进一步改进地,如图4所示:凳体6整体呈弧面结构且表面铺设有防护摩擦垫15,防护摩擦垫15的表面加工成型有若干组呈倾斜状设置的防护条16,提高凳体6表面的摩擦力,避免滑落。

进一步改进地,如图4所示:相邻两组防护条16等距设置且与防护摩擦垫15表面呈45度角,防护条16与防护摩擦垫15均采用硅胶材料,这样的设计方式当患者向后倾倒时臀部可以坐在防护摩擦垫15上,并通过防护条16的逆齿状结构可以达到防滑的目的。

进一步改进地,如图1所示:连接板3一端与辅助凳1固定连接且另一端与前挡板2滑动连接,连接板3上对称开设有两组导向槽17,前挡板2的一侧固定有滑块18,滑块18活动设置在导向槽17内且外侧螺纹设置有限位栓19,通过滑块18在导向槽17内移动可以对前挡板2的位置进行调节,当调节到适当位置时拧紧限位栓19即可完成固定。

具体地,拉杆9和连接板3上均刻有位置刻度线20,通过位置刻度线20可以对凳体6的高度以及前挡板2的位置进行标记性的位移以满足不同身高的患者的需要。

在使用时:本实用新型当需要使用时,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身高对辅助凳1高度以及前挡板2的位置进行调节,具体调节方式为护理人员手持横杆一10与横杆二11并向内侧转动并使得限位杆12脱离限位口13,从而对主杆8以及凳体6进行调节,当达到合适的位置时,护理人员反向转动横杆一10与横杆二11使得两端的限位杆12重新穿入对应的限位口13内,从而达到高度调节的目的,此外,需要对前挡板2的位置进行调节时,通过滑块18在导向槽17内移动可以对前挡板2的位置进行调节,当调节到适当位置时拧紧限位栓19即可完成固定,当患者肢体瘫软要跌倒时,膝盖定会弯曲,这时膝盖会顶在前挡板2上,给身体重量一个有力的支撑,同时,来自膝盖的反作用力会促使躯干连同臀部向后运动、下落,坐到后面的辅助凳1上——两相结合,可以在不需要他人用力辅助的情况下防止身体跌落,另外,当患者坐下后,因为前挡板2挡住了膝盖,人体便不会从凳子上滑落,使用时,通过开口,用凳子把患者围在中间,使用后撤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