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空肠造瘘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20458发布日期:2021-04-27 14:35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多功能空肠造瘘管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辅助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既可以满足患者对于营养的需要,又能够避免胃管对咽喉部的刺激,减少呼吸困难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利于患者康复的多功能空肠造瘘管。


背景技术:

2.食管癌是消化道肿瘤中常见的肿瘤,食管癌常见的治疗方式是切除食管和消化道重建;然而,由于食管吻合口瘘是食管切除和食管重建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所以术后经常需要留置胃管以及肠外营养治疗。长期禁食会引起肠黏膜萎缩,肠上皮细胞增殖减少,凋亡增加,继而肠黏膜通透性就会增加,肠道内细菌容易进入体内,引起全身炎症反应;同时,肠黏膜通透性的增加,在给予营养后容易导致腹痛腹泻,故早期肠内营养的给予非常的必要。肠内营养有利于胃肠道的有效吸收,并促进胃肠蠕动,维持肠黏膜的屏障作用,减少肠道菌群失调现象,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快,所以食管癌术后经常需要空肠造篓术进行空肠营养的给予。
3.另外,食管癌术后,为了有利于吻合口的愈合,还需要利用胃管减压。但是留置胃管会引起鼻咽喉部干燥和疼痛,直接引起咽喉部肌肉剧烈收缩,间接刺激黏膜神经丛,患者反射性出现恶心、呕吐、呛咳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窒息。而且,由于胃管走形于咽喉部,影响患者反射性吞咽动作和呼吸功能,从而会导致痰液淤积于咽喉部,加重呼吸困难的情况。故有必要对现有技术的空肠造瘘管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既可以满足患者对于营养的需要,又能够避免胃管对咽喉部的刺激,减少呼吸困难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利于患者康复的多功能空肠造瘘管。
5.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多功能空肠造瘘管包括造瘘管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造瘘管主体的内部设置有贯穿通道,造瘘管主体位于患者体外的外端设置有造瘘管入口,造瘘管入口的侧部设置有侧管道,造瘘管主体位于患者体内的内端设置有造瘘管出口,造瘘管主体内端的侧部设置有造瘘管侧孔;所述造瘘管主体的内端外壁上设置有造瘘管气囊,造瘘管气囊的充放气口与造瘘管囊充气导管的一端相连,造瘘管囊充气导管的另一端则位于患者体外;所述造瘘管主体外端的外壁上,还设置有用于将造瘘管固定于腹壁皮肤上、防止脱管的造瘘管定位挡板,造瘘管定位挡板上设置有固定孔。
6.所述造瘘管主体的贯穿通道内设置有负压胃管,负压胃管由胃管主体构成,胃管主体位于患者体内的内端端部设置有胃管端孔,胃管主体内端的外侧壁上还设置有若干个胃管侧孔;所述胃管侧孔上方的胃管主体外侧壁上,还设置有胃管气囊,且胃管气囊的充放气口与胃管囊充气导管的一端相连,胃管囊充气导管的另一端以及胃管主体的外端均位于患者体外。以将设置在造瘘管主体贯穿通道内的负压胃管的外端与负压吸引盒相连,从而
起到负压吸引的作用;并且,胃管逆行走形空肠、十二指肠和管状胃,能够减少胃管对咽喉部的刺激。同时,负压胃管内端设置的胃管气囊,可以在术中固定胃管的位置;另外,在二次进行胃管插管后,可以通过胃管囊充气导管向胃管气囊内注入荧光剂或造影剂,进而在x射线下确切地判断胃管内端的位置,辅助诊断。
7.所述造瘘管主体外端侧部的侧管道与营养补给管路相连,且侧管道上设置有调速开关。以利用调速开关来控制营养补给的速度,从而避免因人工营养补给速度过快、所导致的患者术后腹痛腹泻的现象。
8.所述调速开关包括位于侧管道外部的调速旋钮,调速旋钮通过转动连接轴与设置在侧管道内部的调流球体相连,且调流球体上设置有沿侧管道内液体流动方向布置的过流通孔。以利用调速旋钮带动调流球体旋转,进而通过调流球体上的过流通孔有效通径的改变,来调节营养补给的速度。
9.所述造瘘管主体外端的造瘘管入口处设置有管帽,管帽上设置有便于负压胃管插入的弹性密封开口。以在拔出负压胃管之后,利用管帽关闭造瘘管入口,从而防止患者空肠内的液体从造瘘管内溢出;并通过管帽上设置的弹性密封开口的软质弹性密封结构,使负压胃管可以通过管帽的弹性密封开口处进入到空肠造瘘管的贯穿通道内,且管帽还能够起到固定胃管和有效密闭的作用。
10.所述造瘘管主体内部的贯穿通道内,设置有用于辅助空肠造瘘管插入到患者腹腔的造瘘管管芯;造瘘管管芯上,设置有沿造瘘管囊充气导管延伸方向布置的充气导管避让凹槽。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内部设置有贯穿通道的造瘘管主体,造瘘管主体位于患者体外的外端设置有造瘘管入口,造瘘管入口的侧部设置有侧管道,造瘘管主体位于患者体内的内端设置有造瘘管出口,造瘘管主体内端的侧部设置有造瘘管侧孔;造瘘管主体的内端外壁上设置有造瘘管气囊,造瘘管气囊的充放气口与造瘘管囊充气导管的一端相连,造瘘管囊充气导管的另一端位于患者体外;造瘘管主体外端的外壁上设置有造瘘管定位挡板的结构形式,所以其设计合理,结构紧凑,使胃管走行于空肠造篓口,既可以起到负压吸引的作用,也能减少胃管对于鼻咽喉部的刺激,使患者呼吸更通畅,减少呼吸衰竭的发生。同时,还能够满足患者对于营养的需要,灵活控制给予营养的速度,减少经由空肠造瘘管的侧管道、快速给予营养治疗带来的腹痛腹泻等并发症。
附图说明
1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13.图2是图1的造瘘管主体贯穿通道内插入造瘘管管芯后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14.图3是图2的横向截面图。
15.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的负压胃管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16.图5是图4下端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17.图6是图4的负压胃管插入到图1的造瘘管主体贯穿通道内的一种组合结构示意图。
18.图7是图6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19.图8是图1中的调速开关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20.图9是将本实用新型的空肠造瘘管放置在患者空肠造瘘口内的一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21.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使用状态示意图。
22.图中序号说明:1造瘘管主体、2造瘘管定位挡板、3造瘘管入口、4管帽、5弹性密封开口、6侧管道、7调速开关、8造瘘管囊充气导管、9充气堵头、10固定孔、11造瘘管气囊、12造瘘管出口、13造瘘管侧孔、14造瘘管管芯、15充气导管避让凹槽、16胃管主体、17胃管囊充气导管、18胃管气囊、19胃管侧孔、20胃管端孔、21标识刻度、22胃管导丝、23负压胃管、24管连接头、25引流管、26负压吸引盒、27调速旋钮、28转动连接轴、29调流球体、30过流通孔、31腹壁、32肠壁、33缝合处、34患者空肠、35空肠造瘘管、36营养袋、37注射器、38食管、39管状胃、40十二指肠。
具体实施方式
23.根据图1~10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该多功能空肠造瘘管包括内部设置有贯穿通道的造瘘管主体1,造瘘管主体1位于患者体外的外端设置有造瘘管入口3,造瘘管主体1位于患者体内的内端设置有造瘘管出口12,造瘘管主体1内端的侧部设置有造瘘管侧孔13;且造瘘管主体1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标识刻度21。造瘘管主体1外端的造瘘管入口3处设置有管帽4,管帽4上设置有便于负压胃管23插入的弹性密封开口5;进而在拔出负压胃管23之后,利用管帽4来关闭造瘘管入口3,以防止患者空肠34内的液体从造瘘管内溢出。同时,通过管帽4上设置的弹性密封开口5的软质弹性密封结构,使负压胃管23可以通过管帽4的弹性密封开口5处、进入到空肠造瘘管的贯穿通道内,并且,管帽4还能够起到固定胃管和有效密闭的作用。
24.造瘘管主体1外端的造瘘管入口3的侧部,设置有用于与营养补给管路相连的侧管道6。造瘘管主体1外端侧部的侧管道6上还设置有调速开关7,调速开关7包括位于侧管道6外部的调速旋钮27,调速旋钮27通过转动连接轴28与设置在侧管道6内部的调流球体29相连,且调流球体29上设置有沿侧管道6内液体流动方向布置的过流通孔30;以利用调速旋钮27带动调流球体29旋转,进而通过调流球体29上的过流通孔30有效通径的改变,来调节营养补给的速度,从而避免因人工营养补给速度过快、所导致的患者术后腹痛腹泻的现象。
25.造瘘管主体1的内端外壁上、与空肠造瘘口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用于起密封固定作用的造瘘管气囊11。造瘘管气囊11的充放气口,与布置在造瘘管主体1内侧壁上的造瘘管囊充气导管8的一端相连;造瘘管囊充气导管8的另一端,则位于患者体外,并且,造瘘管囊充气导管8位于患者体外的一端,还设置有充气堵头9,进而便于造瘘管主体1内端外壁上的造瘘管气囊11内所充注气体的留存,方便装置的使用。造瘘管主体1外端的外壁上,还设置有用于将造瘘管固定于患者腹壁31皮肤上、防止脱管的造瘘管定位挡板2,造瘘管定位挡板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便于针线缝合的固定孔10。
26.造瘘管主体1的贯穿通道内设置有一端与负压吸引盒26相连的负压胃管23,负压胃管23的上端通过管连接头24和引流管25与负压吸引盒26的入口相连;负压胃管23由胃管主体16构成,胃管主体16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标识刻度21。胃管主体16位于患者体内的内端端部设置有胃管端孔20,胃管主体16内端的外侧壁上还设置有若干个胃管侧孔19。胃管侧孔19上方的胃管主体16外侧壁上,还设置有用于固定胃管内端位置、并辅助判断胃管内端
位置的胃管气囊18;且胃管气囊18的充放气口,与位于胃管主体16内侧壁上的胃管囊充气导管17的一端相连,胃管囊充气导管17位于患者体外的另一端设置有充气堵头9。负压胃管23位于患者体外的外端可设置入口挡盖。以将造瘘管主体1贯穿通道内的负压胃管23的外端与负压吸引盒26相连,从而起到负压吸引的作用。并且,胃管逆行走形空肠、十二指肠40和管状胃39,可以减少胃管对咽喉部的刺激。负压胃管23内端设置的胃管气囊18,能够在术中固定胃管的位置;并且,在二次进行胃管插管后,可以通过胃管囊充气导管17向胃管气囊18内注入荧光剂或造影剂,以在x射线下确切地判断胃管内端的位置,辅助诊断。
27.能够理解的是,根据具体的使用需要,造瘘管主体1内部的贯穿通道内,设置有用于辅助空肠造瘘管35插入到患者腹腔的造瘘管管芯14;造瘘管管芯14上,设置有沿造瘘管囊充气导管8延伸方向布置的充气导管避让凹槽15。负压胃管23的胃管主体16空腔内,设置有用于辅助胃管插入到空肠造瘘管贯穿通道内的胃管导丝22;胃管导丝22上设置有沿贯穿通道延伸方向布置的充气导管避让凹槽15。
28.该多功能空肠造瘘管在临床的食管38手术或者腹腔镜手术中使用时,首先,在特定空肠位置进行空肠造瘘,然后,将该空肠造瘘管35的管帽4取下,并在造瘘管主体1的贯穿通道内插入造瘘管管芯14。之后,经过腔镜辅助操作孔、将空肠造瘘管35插入腹腔,并使空肠造瘘管35经造瘘口进入到患者空肠34内;随后,通过造瘘管囊充气导管8向造瘘管气囊11内注入气体,从而让造瘘管气囊11膨胀,使空肠造瘘管35固定于空肠内,同时,牵拉空肠至腹部的位置,并在缝合处33、将空肠缝合固定于内侧腹壁31,再把造瘘管定位挡板2缝合固定于腹壁31皮肤。之后,从造瘘管主体1的造瘘管入口3拔出造瘘管管芯14,关闭管帽4,之后,经由管帽4上的弹性密封开口5,插入内部带有胃管导丝22的负压胃管23,并使负压胃管23逆行进入患者空肠34、十二指肠40,最后插入管状胃39;然后,经由胃管囊充气导管17向胃管气囊18内注入荧光剂,以确定负压胃管23末端的准确位置,随后,拔出胃管导丝22,通过管连接头24和引流管25将负压胃管23与负压吸引盒26的入口相连,以起到负压吸引的作用,减少吻合口的张力。
29.手术完成后,将造瘘管主体1外端的造瘘管入口3侧部的侧管道6,与营养补给管路相连,并通过侧管道6上的调速开关7,来控制营养液的补入速度。当患者排气,胃管内引流液体清晰透彻的时候,可拔出负压胃管23,并取下空肠造瘘管35的管帽4,利用连接转换头与带有调速开关7的营养管相连,营养管连接营养袋36或者注射器37,通过调速开关7调节营养液的补入速度。当患者可以正常进食的时候,排出空肠造瘘管35的造瘘管气囊11内的气体,并拆开造瘘管定位挡板2上的缝线,进而移除空肠造瘘管。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