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侧弯矫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89627发布日期:2021-01-23 09:56阅读:93来源:国知局
脊柱侧弯矫形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脊柱侧弯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指青少年时期发生的不合并其他器质性疾病的脊柱结构性侧凸,是最常见的脊柱侧弯畸形。ais患者在冠状面上侧弯角度大于10
°
,随着自然病程快速进展侧弯角度增大并出现脊柱、胸廓外观畸形,影响心、肺功能,对患儿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同时给患儿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负担。
[0003]
治疗ais方法多种多样,可归纳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适合诊断早、程度轻、曲线进展危险性小的患儿。ais患儿cobb

s角大于40
°
且骨骼发育未成熟者、保守治疗无效(半年内侧弯进展超过5
°
)者、胸腰段后凸或腰椎后凸畸形伴明显外观畸形者、腰背疼痛者需进行手术治疗。
[0004]
脊柱侧弯手术是脊柱损伤最严重的手术。一般的手术是用多个螺钉将多节段椎骨融合在一起,导致脊柱活动能力的永久性丧失。用多个螺钉将多节段椎骨融合在一起的手术中,存在大量失血、包括脊髓损伤在内的神经功能缺损、晚期感染、假性关节病、脊柱疼痛和椎间盘退变等。用多个螺钉将多节段椎骨融合中的长节段固定使得运动受限。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脊柱侧弯矫形装置,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用多个螺钉将多节段椎骨融合中的长节段固定使得运动受限的问题。
[0006]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脊柱侧弯矫形装置,包括:上壳件;下壳件,与上壳件嵌套设置,上壳件的口部与下壳件的口部朝向相反;第一螺钉,穿设在上壳件上;第二螺钉,穿设在下壳件上;矫形结构,设置在上壳件和下壳件之间,矫形结构包括第一上连杆和第一下连杆,第一上连杆的第一端与上壳件铰接,第一下连杆的第一端与下壳件铰接,第一上连杆的第二端通过第一铰接件与第一下连杆的第二端铰接;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结构和被驱动结构驱动的螺杆,螺杆穿设于第一铰接件,驱动结构驱动螺杆转动,以带动第一铰接件沿螺杆移动,以使上壳件和下壳件之间相互远离。
[0007]
进一步地,矫形结构还包括第二上连杆和第二下连杆,第一上连杆与第二上连杆成夹角设置,第一下连杆与第二下连杆成夹角设置,第二上连杆的第一端与上壳件铰接,第二下连杆的第一端与下壳件铰接,第二上连杆的第二端通过第二铰接件与第二下连杆的第二端铰接,螺杆穿设于第二铰接件,驱动结构驱动螺杆转动,以带动第一铰接件和第二铰接件相互靠近,以使上壳件和下壳件之间相互远离。
[0008]
进一步地,上壳件包括上壳和固定穿设在上壳上的上固定杆,下壳件包括下壳和固定穿设在下壳上的下固定杆,上壳嵌套在下壳的外侧;第一螺钉穿设于上固定杆的第一端,第一上连杆的第一端与上固定杆的第二端铰接,第二上连杆的第一端与上固定杆的第二端铰接,第二螺钉穿设于下固定杆的第一端,第一下连杆的第一端与下固定杆的第二端
铰接,第二下连杆的第一端与下固定杆的第二端铰接。
[0009]
进一步地,第一螺钉通过第一金属珠可活动地穿设于上固定杆的第一端,第二螺钉通过第二金属珠可活动地穿设于下固定杆的第一端。
[0010]
进一步地,第一金属珠上设置有与供第一螺钉穿过的第一避让孔,上固定杆的第一端上形成有与第一金属珠的外表面接触的第一球面孔,第二金属珠上设置供第二螺钉穿过的第二避让孔,下固定杆的第一端上形成有与第二金属珠的外表面接触的第二球面孔。
[0011]
进一步地,第一螺钉和第二螺钉均包括螺杆段、垫片段、棱柱段、杆段和螺纹段,棱柱段支撑第一金属珠或者第二金属珠,杆段与第一避让孔或者第二避让孔配合,脊柱侧弯矫形装置还包括与螺纹段配合的螺帽。
[0012]
进一步地,杆段的表面、第一金属珠的表面、第二金属珠的表面、第一球面孔的表面、第二球面孔的表面、上壳的表面和下壳的表面均设置有减磨层。
[0013]
进一步地,驱动结构包括磁性件和与磁性件连接的减速结构,减速结构与螺杆连接。
[0014]
进一步地,第一铰接件包括第一铰接轴及与第一铰接轴连接的第一连接筒,第一连接筒的轴线垂直于第一铰接轴的轴线,第一铰接轴穿设第一上连杆的第二端和第一下连杆的第二端内,第一连接筒套设在螺杆的光轴段上;第二铰接件包括第二铰接轴及与第二铰接轴连接的第二连接筒,第二连接筒的轴线垂直于第二铰接轴的轴线,第二铰接轴穿设第二上连杆的第二端和第二下连杆的第二端内,第二连接筒套设在螺杆的螺纹段上。
[0015]
进一步地,减速结构包括箱体和设置在箱体内的齿轮传动,齿轮传动的第一端与磁性件连接,齿轮传动的第二端与螺杆连接。
[0016]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脊柱侧弯矫形装置包括:上壳件、下壳件、第一螺钉、第二螺钉、矫形结构和驱动装置。下壳件与上壳件嵌套设置,上壳件的口部与下壳件的口部朝向相反。第一螺钉穿设在上壳件上。第二螺钉穿设在下壳件上。矫形结构设置在上壳件和下壳件之间,矫形结构包括第一上连杆和第一下连杆,第一上连杆的第一端与上壳件铰接。第一下连杆的第一端与下壳件铰接,第一上连杆的第二端通过第一铰接件与第一下连杆的第二端铰接。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结构和被驱动结构驱动的螺杆,螺杆穿设于第一铰接件。分别将第一螺钉和第二螺钉固定在需矫形的脊柱的椎体上。每间隔一段时间,通过驱动结构驱动螺杆转动,螺杆带动第一铰接件沿螺杆移动,第一铰接件移动的过程中,带动第一上连杆绕上壳件摆动,以使第一上连杆推动上壳件向上移动。同时第一铰接件带动第一下连杆绕下壳件摆动,以使第一下连杆推动下壳件向下移动,以使上壳件和下壳件之间相互远离。使得脊柱侧弯矫形装置的整体高度逐渐升高,调节了脊柱侧弯矫形装置的高度。使得脊柱侧弯矫形装置撑开了需矫形的节段,进而实现单侧的稳定支撑及固定,实现青少年儿童的脊柱畸形矫正。进而无需使用相关技术中的用多个螺钉将多节段椎骨融合,避免了长节段固定使得的运动受限问题。因此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用多个螺钉将多节段椎骨融合中的长节段固定使得运动受限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7]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在附图中:
[0018]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脊柱侧弯矫形装置的实施例的脊柱矫形前的结构示意图;
[0019]
图2示出了图1的脊柱侧弯矫形装置的脊柱矫形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3示出了图1的脊柱侧弯矫形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0021]
图4示出了图1的脊柱侧弯矫形装置的第一螺钉和第一金属珠的分解结构示意图;以及
[0022]
图5示出了图1的脊柱侧弯矫形装置的第二螺钉和第二金属珠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3]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24]
1、脊柱;10、上壳件;11、上壳;12、上固定杆;121、第一球面孔;20、下壳件;21、下壳;22、下固定杆;221、第二球面孔;30、第一螺钉;31、螺杆段;32、垫片段;33、棱柱段;34、杆段;35、螺纹段;40、第二螺钉;51、第一上连杆;52、第二上连杆;53、第一下连杆;54、第二下连杆;61、第一铰接件;62、第二铰接件;63、第三铰接件;64、第四铰接件;65、第五铰接件;66、第六铰接件;71、第一金属珠;711、第一避让孔;72、第二金属珠;721、第二避让孔;81、驱动结构;811、磁性件;812、减速结构;82、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6]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0027]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0028]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脊柱侧弯矫形装置包括:上壳件10、下壳件20、第一螺钉30、第二螺钉40、矫形结构和驱动装置。下壳件20与上壳件10嵌套设置,上壳件10的口部与下壳件20的口部朝向相反。第一螺钉30穿设在上壳件10上。第二螺钉40穿设在下壳件20上。矫形结构设置在上壳件10和下壳件20之间,矫形结构包括第一上连杆51和第一下连杆53,第一上连杆51的第一端与上壳件10铰接。第一下连杆53的第一端与下壳件20铰接,第
一上连杆51的第二端通过第一铰接件61与第一下连杆53的第二端铰接。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结构81和被驱动结构81驱动的螺杆82,螺杆82穿设于第一铰接件61。
[0029]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矫形结构包括第一上连杆51和第一下连杆53,第一上连杆51的第一端与上壳件10铰接。第一下连杆53的第一端与下壳件20铰接,第一上连杆51的第二端通过第一铰接件61与第一下连杆53的第二端铰接。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结构81和被驱动结构81驱动的螺杆82,螺杆82穿设于第一铰接件61。分别将第一螺钉30和第二螺钉固定在需矫形的脊柱1的椎体上。每间隔一段时间,通过驱动结构81驱动螺杆82转动,螺杆82带动第一铰接件61沿螺杆82移动,第一铰接件61移动的过程中,带动第一上连杆51绕上壳件10摆动,以使第一上连杆51推动上壳件10向上移动。同时第一铰接件61带动第一下连杆53绕下壳件20摆动,以使第一下连杆53推动下壳件20向下移动,以使上壳件10和下壳件20之间相互远离。使得脊柱侧弯矫形装置的整体高度逐渐升高,调节了脊柱侧弯矫形装置的高度。使得脊柱侧弯矫形装置撑开了需矫形的节段,进而实现单侧的稳定支撑及固定,实现青少年儿童的脊柱畸形矫正。进而无需使用相关技术中的用多个螺钉将多节段椎骨融合,避免了长节段固定使得的运动受限问题。因此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用多个螺钉将多节段椎骨融合中的长节段固定使得运动受限的问题。
[0030]
如图3所示,矫形结构还包括第二上连杆52和第二下连杆54,第一上连杆51与第二上连杆52成夹角设置,第一下连杆53与第二下连杆54成夹角设置。第二上连杆52的第一端与上壳件10铰接,第二下连杆54的第一端与下壳件20铰接,第二上连杆52的第二端通过第二铰接件62与第二下连杆54的第二端铰接。螺杆82穿设于第二铰接件62,驱动结构81驱动螺杆82转动,以带动第一铰接件61和第二铰接件62相互靠近,以使上壳件10和下壳件20之间相互远离。每间隔一段时间,通过驱动结构81驱动螺杆82转动,螺杆82带动第一铰接件61和第二铰接件62沿螺杆82移动的过程中,第二铰接件62带动第二上连杆52绕上壳件10摆动,第一上连杆51和第二上连杆52之间的夹角逐渐减小,第一上连杆51的第一端和第二上连杆52的第一端共同支撑上壳件10,以使第二上连杆52推动上壳件10向上移动。同时,第二铰接件62带动第二下连杆54绕下壳件20摆动,对应的第一下连杆53和第二下连杆54之间的夹角也逐渐减小,第一下连杆53的第一端和第二下连杆54的第一端共同支撑下壳件20,以使第二下连杆54推动下壳件20向下移动。这样,上壳件10向上移动以及下壳件20向下移动的过程更加地平稳。
[0031]
脊柱侧弯矫形装置的在脊柱矫形之前的整体高度为80mm,每次整体高度可调节5mm,在脊柱矫形之后的整体高度为120mm。
[0032]
如图3所示,上壳件10包括上壳11和固定穿设在上壳11上的上固定杆12。下壳件20包括下壳21和固定穿设在下壳21上的下固定杆22,上壳11嵌套在下壳21的外侧。这样,矫形结构能够位于上壳11的空腔内,使得脊柱侧弯矫形装置结构紧凑。上固定杆12固定穿设在上壳11上,使得上固定杆12与上壳11连接可靠,增加了上壳11的结构强度。下固定杆22固定穿设在下壳21上,使得下固定杆22与下壳21连接可靠,增加了下壳21的结构强度。
[0033]
如图3至图5所示,第一螺钉30穿设于上固定杆12的第一端,第一上连杆51的第一端与上固定杆12的第二端铰接,第二上连杆52的第一端与上固定杆12的第二端铰接。这样,由于上固定杆12自身的结构强度较高,第一螺钉30、第一上连杆51和第二上连杆52均设置在上固定杆12,能够保证在连接位置处的结构强度。第二螺钉40穿设于下固定杆22的第一
端,第一下连杆53的第一端与下固定杆22的第二端铰接,第二下连杆54的第一端与下固定杆22的第二端铰接。这样,由于下固定杆22自身的结构强度较高,第二螺钉40、第一下连杆53和第二下连杆54均设置在下固定杆22上,能够保证在连接位置处的结构强度。
[0034]
如图3至图5所示,第一螺钉30通过第一金属珠71可活动地穿设于上固定杆12的第一端,第二螺钉40通过第二金属珠72可活动地穿设于下固定杆22的第一端。这样,第一螺钉30通过第一金属珠71能够与上固定杆12的第一端进行过渡连接,第二螺钉40通过第二金属珠72能够与下固定杆22的第一端进行过渡连接,使得在上固定杆12和下固定杆22实现撑开需矫形的节段的过程中,第一金属珠71和第二金属珠72能够提供多个自由度,以使上固定杆12能够相对于第一螺钉30旋转及活动,同样地,下固定杆22能够相对于第二螺钉40旋转及活动,实现脊柱侧弯的非融合矫形治疗。
[0035]
如图3至图5所示,第一金属珠71上设置有与供第一螺钉30穿过的第一避让孔711,上固定杆12的第一端上形成有与第一金属珠71的外表面接触的第一球面孔121。第一金属珠71的外表面与第一球面孔121接触配合,使得第一金属珠71的球心和第一球面孔121的球心能够重合,上固定杆12的第一端能够相对于第一螺钉30发生旋转和倾斜。第二金属珠72上设置供第二螺钉40穿过的第二避让孔721,下固定杆22的第一端上形成有与第二金属珠72的外表面接触的第二球面孔221。第二金属珠72的外表面与第二球面孔221接触配合,使得第二金属珠72的球心和第二球面孔221的球心能够重合,下固定杆22的第一端能够相对于第二螺钉40发生旋转和倾斜。
[0036]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螺钉30与第一避让孔711对应的表面进行抛光处理,这样,使得第一螺钉30的表面更加地光滑,使得第一螺钉30的表面与第一避让孔711的孔壁实现光滑接触,进而使得第一螺钉30与上固定杆12的第一端能够实现相对地滑动。
[0037]
如图3和图5所示,第二螺钉40与第二避让孔721对应的表面进行抛光处理,这样,使得第二螺钉40的表面更加地光滑,使得第二螺钉40的表面与第二避让孔721的孔壁实现光滑接触,进而使得第二螺钉40与下固定杆22的第一端能够实现相对地滑动。
[0038]
如图3至图5,第一螺钉30和第二螺钉40均包括螺杆段31、垫片段32、棱柱段33、杆段34和螺纹段35。棱柱段33支撑第一金属珠71或者第二金属珠72,杆段34与第一避让孔711或者第二避让孔721配合,脊柱侧弯矫形装置还包括与螺纹段35配合的螺帽。第一螺钉30上的螺帽的设置能够防止上固定杆12脱离第一螺钉30,第二螺钉40上的螺帽的设置能够防止下固定杆22脱离第二螺钉40。第一螺钉30上的螺杆段31植入至椎体内,第二螺钉40上的螺杆段31植入至至椎体内。在植入的过程中,第一螺钉30或第二螺钉40上棱柱段33能够便于与操作工具配合,以实现第一螺钉30或第二螺钉40以旋入和旋出的方式植入至椎体内。同时棱柱段33的端部能够支撑第一金属珠71或者第二金属珠72,便于第一金属珠71或者第二金属珠72压紧在棱柱段33的断面上。本实施例的棱柱段33为六棱柱,当然,棱柱段也可以是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七棱柱及以上。
[0039]
如图3至图5所示,杆段34的表面、第一金属珠71的表面、第二金属珠72的表面、第一球面孔121的表面、第二球面孔221的表面、上壳11的表面和下壳21的表面均设置有减磨层。减磨层的设置能够降低第一螺钉30的杆段34与第一避让孔711之间、第二螺钉40的杆段34与第二避让孔721之间、第一金属珠71的外表面与第一球面孔121之间、第二金属珠72的外表面与第二球面孔221之间以及下壳21的外表面与和上壳11的内表面之间活动而产生的
摩擦和磨损。减磨层优选为类金刚石碳(dlc)。
[0040]
如图3所示,驱动结构81包括磁性件811和与磁性件811连接的减速结构812,减速结构812与螺杆82连接。在外部驱动磁场的作用下使磁性件811沿其径向进行磁化,磁性件811能够进行高速旋转。通过减速结构812将永磁体的高速旋转的转速降低为原来的1/10000~1/1000,再传动给调节螺杆82,减速结构812降低磁性件811的转动速度,使得螺杆82的转速大大降低,以使上壳件10缓慢地向上移动和下壳件20缓慢地向下移动,避免上壳件10和下壳件20移动速度过快增加矫形难度。磁性件811优选为圆柱体的永磁体。
[0041]
如图3所示,第一上连杆51的第一端通过第三铰接件63与上固定杆12的第二端铰接,第二上连杆52的第一端通过第四铰接件64与上固定杆12的第二端铰接,第一下连杆53的第一端通过第五铰接件65与下固定杆22的第二端铰接,第二下连杆54的第一端通过第六铰接件66与下固定杆22的第二端铰接。
[0042]
如图3所示,第一铰接件包括第一铰接轴及与第一铰接轴连接的第一连接筒,第一连接筒的轴线垂直于第一铰接轴的轴线,第一铰接轴穿设第一上连杆51的第二端和第一下连杆53的第二端内,第一连接筒套设在螺杆82的光轴段上。第一连接筒内设置有与螺杆82的光轴段配合的光孔。第一连接筒和第一铰接轴结构简单,容易加工成型。第二铰接件包括第二铰接轴及与第二铰接轴连接的第二连接筒,第二连接筒的轴线垂直于第二铰接轴的轴线,第二铰接轴穿设第二上连杆52的第二端和第二下连杆54的第二端内,第二连接筒套设在螺杆82的螺纹段上。第二连接筒内设置有与螺杆82的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第二连接筒和第二铰接轴结构简单,容易加工成型。螺杆82包括螺头、杆段和挡片,杆段的一部分为上述的螺杆82的光轴段,杆段的另一部分为上述的螺杆82的螺纹段,挡片套设在螺杆82的光轴段上,并位于螺头和第一连接筒之间。
[0043]
需要说明的是,螺杆82与矫形结构的配合的工作原理类似于剪式千斤顶的工作原理。
[0044]
如图3所示,减速结构812包括箱体和设置在箱体内的齿轮传动,齿轮传动的第一端与磁性件811连接,齿轮传动的第二端与螺杆82连接。齿轮传动包括第一级齿轮、第一齿轮轴、第二级齿轮、第二齿轮轴、第三级齿轮和第三齿轮轴。第一级齿轮套设在第一齿轮轴上,第二级齿轮套设在第二齿轮轴,第三级齿轮套设在第三齿轮轴上。第一级齿轮与第二级齿轮啮合传动,第二级齿轮与第三级齿轮啮合传动。箱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第一齿轮轴上可转动地穿设于箱体的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上,第二齿轮轴可转动地穿设于箱体的第二侧壁和第四侧壁上,第三齿轮轴可转动地穿设于箱体的第三侧壁和第一侧壁上。第一齿轮轴的端部与磁性件811连接,第三齿轮轴的端部与螺杆82连接。
[0045]
在本实施例中,脊柱侧弯矫形装置采用医用金属制成,该医用金属包括但不局限于钛及钛合金、钴合金、不锈钢以及钽金属、镁合金,此类金属材料在iso-5830系列国际标准中均有规定,其生物相容性已经得到国内外多年骨科植入应用的实践证实。
[0046]
本申请的脊柱侧弯矫形装置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非融合治疗方案,能够避免相关融合手术带来的大量失血、包括脊髓损伤在内的神经功能缺损、晚期感染以及假性关节病。融合手术后的脊柱运动受限也影响未融合节段的脊柱疼痛和椎间盘退变。另外,脊柱侧弯矫形装置的高度是通过上壳件下壳件和矫形结构的限位和固定调整,不需要
通过二次手术,并且调节的高度可控,可定量,逐渐实现侧弯脊柱的矫形。
[0047]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0048]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0049]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005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