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重力静脉输液装置

文档序号:25196064发布日期:2021-05-28 10:56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重力静脉输液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输液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重力静脉输液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静脉输液装置,通常是通过输液器连接输液袋后,将输液袋悬挂至高处。其输注原理是利用输液袋与人体输液端之间的高度差所产生的重力势能对药液产生药液输注的动力从而达到输液的效果。然而,这种的输液器的普适性较差,在一些特殊的环境条件下,例如战时创伤伤员或紧急转移患者或低重力环境时,采用传统的输液手段普适性较差、转运不方便,且对救护人员的依赖性较强,难以产生足够的重力势能,从而导致输液不畅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解决现有静脉输液对重力势能的依赖问题。

为达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提供一种无重力静脉输液装置,包括壳体、输液机构、控制机构、动力机构和监测机构;

所述壳体呈中空腔体状结构,所述壳体的顶部设有开口;所述开口连接有用于覆盖开口的盖板;所述壳体内可拆卸地设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壳体分隔为两个腔室,其中一个所述腔室为第一腔室;另一所述腔室内可拆卸地设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将另一所述腔室分隔为第三腔室和用于存放输液袋的第二腔室,所述第三腔室设置于所述第二腔室的上方;

所述输液机构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输液机构包括调节器、输液管和静脉针;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输液管孔;所述输液管孔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设置;所述输液管的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腔室内输液袋内输液袋的输出端;所述调节器设置于所述输液管中;所述静脉针设置于所述输液管的另一端;

所述控制机构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三腔室内;

所述监测机构可拆卸地与所述输液机构连接;所述监测机构包括流速传感器;所述流速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调节器或所述输液管上;

所述动力机构包括气泵、用于给气泵提供动力的充电电源以及气囊,所述气泵与所述充电电源均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三腔室内;所述气囊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二腔室内,所述气囊通过气管与所述气泵连通。

所述盖板能通过活动实现对开口的封闭和敞开。本处所指的“可拆卸地”是指相关部件之间通过插接、卡扣、磁吸等形式连接,从而能在拆卸状态和固定状态间转换。所述控制机构即对应动力机构的控制器,一般永固控制气泵即可。所述监测机构得出的结果后,可以由人工或通讯等方式指导所述控制机构进行调节。

本处所指的“调节器设置于所述输液管中”,是指调节器能通过挤压、缩径、部分封堵等方式结合或之一对输液管的流量进行调节,并不一定是实质性地固定于输液管内壁。

优选的,所述输液管中还设置单向阀。

优选的,所述壳体上还开设有排气孔;所述排气孔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设置;所述输液管中连接空气过滤器。

本处所指的“空气过滤器”连接在输液管中,过滤出输液管通过的气泡,使气体导出至第一腔室,以通过排气孔排出装置。

优选的,所述监测机构还包括形式为三通阀的分流模块;所述分流模块的入口和一出口分别连通输液管,所述分流模块的另一出口连通所述空气过滤器。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外壁上可拆卸地设有用于与人体固定的连接带;。

优选的,所述监测机构还包括空气检测模块;所述空气检测模块设置于所述输液管中。

本处所指的“空气检测模块设置于所述输液管中”,是指空气检测模块能通过光学、气体检测、压力检测等方式结合或之一对输液管内的气泡或气体进行识别,并不一定是实质性地固定于输液管内壁;所述空气检测模块的具体形式可以是chaomo牌cm-029型的输液提醒器、授权号为cn202740517u的输液管内气泡检测装置、授权号为cn208114878u的一种高精度输液管内空气检测装置等现有的输液空气检测模块。

优选的,所述控制机构和所述监测机构还通讯连接用于显示动力机构控制参数和监测数据的显示器;所述显示器固定于所述壳体外。

所述气囊通过在第二腔室内扩张,实现对输液袋的挤压,从而将其内容物推送至输出端。监测机构和控制机构的设置使得患者和医护人员能更为高效地判断更换输液袋的时间,使原有的被动式“呼叫”换药,转向主动式“提示”换药。

通过设置动力机构降低了使用空间的高度限制,颠覆了原有依靠输液架输液的方式,便于在不同场地和交通工具之间的转运,提高了战创场急救和转运的便捷性。

连接带的设置使得病患能够通过其将整个输液装置固定在胸前、腹部、腿部或是臂膀等位置,降低了对重力输液、悬挂输液、救护人员的依赖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实现无重力静脉输液,且易适配各种规格的软包装输液袋进行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无重力静脉输液装置的壳体配合连接带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无重力静脉输液装置第一种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无重力静脉输液装置第二种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

1-壳体11-盖板12-连接带

13-第一隔板131-第一腔室14-第二隔板

141-第二腔室142-第三腔室15-排气孔

16-输液管孔2-输液机构21-调节器

22-输液管23-空气过滤器24-静脉针

25-单向阀3-动力机构31-充电电源

32-气泵33-气囊4-监测机构

41-流速传感器42-空气检测模块43-分流模块

5-控制机构6-显示器1’-输液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因此,以下对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其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根据图1至图3所示的一种无重力静脉输液装置,包括壳体1、输液机构2、动力机构3、控制机构5和监测机构4;所述壳体1呈中空腔体状结构,所述壳体1的顶部设有开口;所述开口连接有用于覆盖开口的盖板11;所述壳体1内插入固定有第一隔板13,所述第一隔板13将所述壳体1分隔为两个腔室,其中一个所述腔室为第一腔室131;另一所述腔室内插入固定有第二隔板14,所述第二隔板14将另一所述腔室分隔为第三腔室142和用于存放输液袋1’的第二腔室141,所述第三腔室142设置于所述第二腔室141的上方;所述输液机构2卡接设置于所述第一腔室131内;所述输液机构2包括调节器21、输液管22和静脉针24;所述壳体1上开设有输液管孔16;所述输液管孔16与所述第一腔室131连通设置;所述输液管22的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腔室141内输液袋内输液袋1’的输出端;所述调节器21设置于所述输液管22中;所述静脉针24设置于所述输液管22的另一端;所述控制机构5卡接设置于所述第三腔室142内;所述监测机构4包括流速传感器41和空气检测模块42;所述流速传感器41设置于所述调节器21或夹持在所述输液管22上,所述空气检测模块42夹持在透明的所述输液管22外。所述动力机构3包括气泵32、用于给气泵32提供动力的充电电源31以及气囊33,所述气泵32与所述充电电源31均卡接固定于所述第三腔室142内;所述气囊33通过魔术贴贴附设置于所述第二腔室141内,所述气囊33通过气管与所述气泵32连通。

所述控制机构5和所述监测机构4还通讯连接用于显示动力机构控制参数和监测数据的显示器6;所述显示器6固定于所述壳体1外。所述壳体1的外壁上通过卡扣连接有用于与人体固定的连接带12。

根据图2所示的无重力静脉输液装置第一种实施例,所述壳体1上还开设有排气孔15;所述排气孔15与所述第一腔室11连通设置;所述输液管22中连接空气过滤器23。所述监测机构4还包括形式为三通阀的分流模块43;所述分流模块43的入口和一出口分别连通输液管22,所述分流模块43的另一出口连通所述空气过滤器23。

该第一种实施例,还可以表述为:包括壳体1、输液机构2、动力机构3、监测机构4和控制机构5;壳体1呈中空腔体状结构,壳体1的顶部设有开口;壳体1上可活动地连接有盖板11;盖板11设置于开口处,盖板11可覆盖开口;壳体1的外壁上可拆卸地设有连接带12;输液机构2、动力机构3、监测机构4和控制机构5均可拆卸地设置于壳体1内;输液机构2与动力机构3连接;输液机构2与监测机构4可拆卸地连接;动力机构3与控制机构5电性连接;监测机构4与控制机构5通信连接。

为了进一步便于注射液的连续输出,如图2所示,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无重力静脉输液装置,动力机构3包括充电电源31、气泵32和若干个气囊33;壳体1内可拆卸地设有第一隔板13,第一隔板13将壳体1分隔为两个腔室,其中一个腔室为第一腔室131;另一腔室内可拆卸地设有第二隔板14,第二隔板14将另一腔室分隔为第二腔室141和第三腔室142,第三腔室142设置于第二腔室141的上方;输液机构2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一腔室131内;监测机构4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一腔室131内;控制机构5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三腔室142内;充电电源31与气泵32均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三腔室142内,充电电源31与气泵32电性连接;若干个气囊33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二腔室141内,气囊33通过气管与气泵32连通设置。通过设置第一隔板13和第二隔板14,从而避免暴露动力机构3、输液机构2、监测机构4和控制机构5上的连接线、输液管等互相缠绕干涉导致影响病患的输液进度等情况;且更有利于医护人员对装置的整理和收纳,从而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通过设置充电电源31、气泵32和若干个气囊33,当需要进行输液时,启动电源,气泵32工作,对气囊33进行充气,气囊33通过挤压输液袋1’将注射液不断输出,控制机构5可根据输液袋1’内注射液的剩余量控制气泵32的气体输出量,从而保证气囊33内的气体量以保证注射液能够不断输出。其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便于拆装更换,且成本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装置的生产成本。

为了保证输液机构2输液工作的可靠性,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无重力静脉输液装置,如图2所示,输液机构2包括调节器21、输液管22、空气过滤器23和静脉针24;壳体1上开设有排气孔15和输液管孔16;排气孔15、输液管孔16均与第一腔室131连通设置;调节器21、输液管22、空气过滤器23和静脉针24均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一腔室131内;输液管22的一端与输液袋1’的输出端连通设置;调节器21设置于输液管22中,医护人员或患者能够通过调节调节器21来改变输液流速;空气过滤器23与输液管22连通设置;静脉针24设置于输液管22的另一端。通过设置空气过滤器23,从而能够在输液过程中及时地将输液管22中的空气排出,避免空气进入患者静脉造成医疗事故的现象;排气孔15的设置使得排出的气体能够及时从装置的壳体1内排出,输液管孔16的设置使得输液管22和静脉针24能够更为便捷地从输液装置中穿出,进一步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为了便于实现实时监测输液流速值,监测机构4包括流速传感器41;流速传感器41设置于调节器21上;流速传感器41与控制机构5通信连接。通过设置流速传感器41,从而能够实现实时监测输液管22内的输液流速值的目的,并能够将流速值实时反馈至控制机构5以进行流速的微调,避免出现输液流速值过快或过慢的现象,进一步提高了输液的安全性。

为了保障输液的安全性,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无重力静脉输液装置,如图2所示,监测机构4还包括空气检测模块42;空气检测模块42可拆卸地设置于输液管22上;空气检测模块42与控制机构5通信连接。由于该实施例提供的输液装置摒弃了传统的悬挂式靠重力作用进行输液的方式,虽然更便于患者固定或携带等操作,但也更容易产生晃动或翻转使得出现空气进入患者静脉中导致严重的医疗事故。因此,通过设置空气检测模块42,能够实时监控输液管22内的气液状态,并及时将输液管22内的液体排出,从而始终保持输液管22内的无气状态,很好地保障了输液的安全性。

为了进一步保障输液的安全性,监测机构4还包括三通阀形式的分流模块43;分流模块43分别与输液管22、空气过滤器23连通;分流模块43与控制机构5通信连接。通过设置分流模块43,在正常工作状态下,三通阀的入口和一用于输液的出口均开启,另一用于出气的出口关闭,注射液能够不断从入口输入并从用于输液的出口输出;当空气检测模块42监测到输液管22中存在空气时,三通阀的入口和用于出气的出口均开启,用于输液的出口则关闭,从而让空气能够及时通过空气过滤器23排出,直至恢复正常工作状态。其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拆装更换简便,且成本较低。

为了便于医护人员随时获知病患的具体输液情况,控制机构5除了控制器之外还能设置无线模块;控制器与无线模块通信连接;控制器与动力机构3电性连接;监测机构4与无线模块通信连接。控制机构5内部可以设置数据处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与控制器、无线模块通信连接。还设置用于显示动力机构控制参数和监测数据的显示器6,显示器6与无线模块通信连接,显示器6固定在盖板11上。通过控制器、数据处理模块和无线模块的相互配合,便可以将输液袋1’内的剩余液量值、输液流速值、气泵32压力值以及输液管22内有无空气等实际信息或推算信息直接显示在显示器6上,医护人员和患者能够通过显示器快速直观地获知患者当前的输液流速值或其它信息,而后可根据显示的输液流速值来调节调节器21以达到适宜的输液流速值,从而实现迅速作出判断及应对策略,进一步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根据图3所示的无重力静脉输液装置第二种实施例,所述输液管中还设置单向阀25。

该第二种实施例,还可以表述为:为了保证输液机构2输液工作可靠性的同时,进一步简化第一种实施例中输液机构2的结构,如图3所示,输液机构2包括调节器21、输液管22、静脉针24和单向阀25;壳体1上开设有输液管孔16;输液管孔16与第一腔室131连通设置;调节器21、输液管22、静脉针24和单向阀25均设置于第一腔室131内;输液管22的一端与输液袋1’的输出端连通设置;调节器21和单向阀25设置于输液管22中;静脉针24设置于输液管22的另一端。通过设置单向阀25,在给伤员输液时,能避免患者血液回流造成的医疗事故。结构更为简单,易于实现,生产制造更为便捷,经济性更好。

本装置以一个具体的使用场景为例,展示使用流程:

使用装置时,将配制完成的20%甘露醇注射液的输液袋1’从开口处放置于壳体1内并进行定位,输液袋1’与动力机构3之间挤压接触,完成定位后将盖板11关闭,输液机构2的一端穿刺于输液袋1’的出液口处,输液机构2的另一端穿刺于患者静脉中,开启装置后,动力机构3工作,动力机构3对输液袋1’提供压力,不断将注射液注入患者体内,在此期间,监测机构4实时监测输液机构2,若出现注射液中有空气、注射液流速过快或过慢、注射液已注射完毕或其它情形,监测机构4均能够将信息展示或直接反馈至控制机构5。让控制机构5反馈对动力机构3进行调整或作出提示信息,如发出提示音或显示警示告知病患或医护人员需及时更换新的输液袋1’。

以上已对本实用新型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创造并不限于所述的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创造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种种的等同的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