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弃接片、制造丢弃接片的方法、丢弃带和具有丢弃接片的吸收制品与流程

文档序号:30091900发布日期:2022-05-18 09:20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丢弃接片、制造丢弃接片的方法、丢弃带和具有丢弃接片的吸收制品与流程
丢弃接片、制造丢弃接片的方法、丢弃带和具有丢弃接片的吸收制品
1.本公开涉及用于将一次性制品固定成丢弃形态的丢弃接片、可从其上切割此类丢弃接片的丢弃带,还涉及制造此类丢弃接片的方法和具有此类丢弃接片的一次性制品。
2.这种类型的一次性裤型或短裤型婴儿尿布或者成人失禁制品通常与普通内衣裤相当,并且不像开放式一次性尿布那样包括闭合或紧固接片。当此类裤型婴儿尿布已经使用并且变脏时,期望在最终丢弃之前将吸收制品压实。当制品被卷起并压实使得准备好将其丢弃和/或可扔掉时,丢弃形态被理解为使用后(尤其是在制品弄脏后)的形态。由于裤型尿布或失禁制品不具有可用于在最终丢弃前压实尿布或失禁制品的闭合或紧固接片,因此提出了单独的所谓丢弃带。
3.例如,ep 0 623 330 a2(kao,hayase等人)公开了一种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包括液体可透过的顶片、液体不可透过的背片,以及插置在顶片与背片之间的吸收体。前腰部分和后腰部分分别在其相对侧连接在一起。尿布还包括适于在将尿布丢弃时紧固尿布的带紧固件。此带紧固件设置在背片的外表面的中心部分处并且在背片的纵向方向上延伸。此紧固带设置有单折叠或z型折叠,以便提供足够长度的紧固接片,从而在将其扔掉时以其压实形状闭合尿布。带紧固件的带可由弹性构件形成。
4.另一种丢弃带描述于wo 2007/032965a(3m,dahm等人)中,其涉及包括相邻的第一带接片元件和第二带接片元件的层压丢弃带接片,每个带接片元件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优选地,每个带接片元件的第一面至少部分地涂覆有压敏粘合剂。具有两个端部部分以及设置在两个端部部分之间的中间部分的塑性变形低屈服伸缩膜附接到第一带接片元件和第二带接片元件中的每一者的第一面。间隔膜优选地附接到第一带接片元件和第二带接片元件中的每一者的第一面,并且插入在带接片元件与低屈服伸缩膜之间,使得低屈服伸缩膜在其中间部分不与带接片元件的粘合剂涂层接触。
5.上述解决方案提供了一种消费者所赞赏的延展性,因为它允许容易地包装弄脏的一次性产品。这种延展性由单折叠或锯齿形折叠构造提供,在一些情况下具有塑性变形或弹性拉伸的带背衬。一方面,这些构造不提供有助于将制品保持在丢弃形态中的回缩力。另一方面,使用弹性背衬的尝试具有缺点,即由于弹性材料消耗相对较大,制造成本因此相对较高。
6.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具有改进的功能并且可广泛用于一次性制品以供丢弃的丢弃接片。特别地,需要一种以合理的制造成本生产具有改进的丢弃功能的丢弃接片。
7.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将一次性制品固定成丢弃形态的丢弃接片。接片包括用于将接片附接到一次性制品上的第一接片元件,以及被构造为并且适于沿接片的主要纵向延伸部伸长接片的第二接片元件。第二接片元件包括两个非弹性部分以及在两个非弹性部分之间的中间弹性部分。第一接片元件和第二接片元件经由不可释放连接而彼此连接,并且在使用前,通过经由可释放连接将第二接片元件布置在第一接片元件上,从而形成折叠形态。不可释放连接通过第一接片元件或第二接片元件的一端折叠到自身上并且附接到另一个接片元件而形成,或者不可释放连接通过包围第一接片元件和第二接片元件中的至少一者
的端部的c形居中条而形成。在使用前,在使用接片时第二接片元件能够从第一接片元件分离,从而释放折叠形态,而接片元件仍然经由不可释放连接而连接在一起。
8.这种丢弃接片是有利的,因为其改进了丢弃功能,方式为:提供由能够以合理成本制造的中间弹性部分引起的回缩力,以及提供丢弃接片的合理伸长,以便到达丢弃接片可附接到其上的处于丢弃形态的一次性制品的另一部分。这就为在一次性制品上布置丢弃接片的位置提供了进一步的灵活性,也就是说,甚至与其边缘进一步间隔开。特别地,仅中间弹性部分而不是整个第二接片元件是弹性拉伸的,这减少了仍然使丢弃接片具有弹性的弹性材料的需要,从而总体上降低了材料成本。
9.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不可释放连接承受通常由丢弃接片可附接到其上的一次性制品的使用者施加丢弃接片的力。与之相反,如果将此类典型力施加到丢弃接片,则可释放连接断开。
10.通常,第一接片元件与第二接片元件之间的不可释放连接基本上位于丢弃接片的一端,即连接第一接片元件和第二接片元件的一端,而第一接片元件与第二接片元件之间的可释放连接基本上位于另一端,与具有不可释放连接的一端相对,即连接第一接片元件和第二接片元件的另一端。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可释放连接可在丢弃接片的一部分或全部延伸部上方延伸,而不可释放连接通常基本上仅位于一端。
11.根据本公开的丢弃接片可具有矩形形状,该矩形形状具有加工方向和与其垂直的方向,即横切方向。通常,包括第一接片元件和第二接片元件的丢弃接片在横切方向上具有比在加工方向上更大的延伸部。第一接片元件和第二接片元件可具有相同的形状和/或大小,或者可各自具有不同的形状和/或大小。也就是说,第二接片元件可在一个或多个方向上延伸超过第一接片元件或反之亦然。例如,横切方向延伸部可介于30mm与90mm之间,并且加工方向延伸部可介于5mm与50mm之间。
12.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具有第一非弹性部分和第二非弹性部分和中间弹性部分的第一接片元件和第二接片元件不折叠,即除了可折叠以暴露其上存在的粘合剂以在第一接片元件与第二接片元件之间提供不可释放连接的第一接片元件和/或第二接片元件的端部之外,这些元件具有基本上平坦的形态。这种基本上平坦的形态具有以下优点:丢弃接片的总厚度可保持得相当低,这可在制造(幅材处理)和使用(丢弃接片在丢弃接片可附接到的尿布表面上相当平坦)期间具有优点。
13.此外,本公开还涉及丢弃带,能够从丢弃带上切割根据本公开的丢弃接片。任选地,将丢弃带卷绕成丢弃带卷。丢弃带包括多个呈连续不断的形式的根据本公开的丢弃接片,并且具有限定加工方向的主要纵向延伸部。这种丢弃带提供了由其制造丢弃接片的简单且可靠的方式。卷绕成卷提供了有效且可靠地存放该丢弃带的方式。带卷可轻松且可靠地退绕,以提供由其制造丢弃接片的丢弃带。
14.此外,本公开还涉及制造根据本公开的丢弃接片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提供根据本公开的丢弃带的步骤,该丢弃带包括多个呈连续不断的形式的根据本公开的丢弃接片并且具有限定加工方向的主要纵向延伸部,任选地包括将丢弃带从丢弃带的卷上沿丢弃带的主要纵向延伸部退绕的步骤。该方法还包括在垂直于加工方向的方向上切割丢弃带以便获得单独的丢弃接片的步骤。这种方法是有利的,因为其代表生产此类丢弃接片的简单且具有成本效益的方式。
15.本公开还涉及一次性制品,其包括附接到该一次性制品的外表面的根据本公开的丢弃接片。在其上具有这种丢弃接片的一次性制品是有利的,因为其改进了丢弃功能,方式为:提供由能够以合理成本制造的中间弹性部分引起的回缩力,以及提供丢弃接片的合理伸长,以便到达丢弃接片可附接到其上的处于丢弃形态的一次性制品的另一部分。这就为在一次性制品上布置丢弃接片的位置提供了进一步的灵活性,也就是说,甚至与其边缘进一步间隔开。特别地,仅中间弹性部分而不是整个第二接片元件是弹性拉伸的,这减少了仍然使丢弃接片具有弹性的弹性材料的需要,从而总体上降低了材料成本。
16.此外,本公开还涉及用于将一次性制品固定成丢弃形态的丢弃接片。接片包括用于将接片附接到一次性制品上的第一接片元件,以及被构造为并且适于沿接片的主要纵向延伸部伸长接片的第二接片元件。第二接片元件包括两个非弹性部分以及在两个非弹性部分之间的中间弹性部分。第一接片元件和第二接片元件通过第三接片元件而彼此连接,且在第一接片元件与第三接片元件之间以及在第二接片元件与第三接片元件之间提供不可释放连接,并且在使用前,通过经由可释放连接将第二接片元件布置在第三接片元件上并且将第二接片元件布置在第三接片元件上,从而形成z形折叠形态。不可释放连接通过第一接片元件和第二接片元件的一端折叠到自身上并且附接到第二接片元件和第三接片元件而形成,或者不可释放连接通过包围第一接片元件、第二接片元件和/或第三接片元件中的至少一者的端部的c形居中条而形成。在使用前,在使用接片时第二接片元件能够从第三接片元件分离并且第三接片元件能够从第一接片元件分离,从而释放z形折叠形态,而接片元件仍然经由不可释放连接而连接在一起。这种丢弃接片是有利的,因为其改进了丢弃功能,方式为:提供由能够以合理成本制造的中间弹性部分引起的回缩力,以及提供丢弃接片的合理伸长,以便到达丢弃接片可附接到其上的处于丢弃形态的一次性制品的另一部分。这就为在一次性制品上布置丢弃接片的位置提供了进一步的灵活性,也就是说,甚至与其边缘进一步间隔开。特别地,仅中间弹性部分而不是整个第二接片元件是弹性拉伸的,这减少了仍然使丢弃接片具有弹性的弹性材料的需要,从而总体上降低了材料成本。应注意,针对仅具有第一接片元件和第二接片元件的丢弃接片提及的尺寸、材料和其他特性或部件也适用于具有第三接片元件的这种丢弃接片。
17.在一个实施方案中,丢弃接片的c形居中条包围第一接片元件和第二接片元件中的每一者的一端。这种居中条的优点在于,对于第一接片元件可避免如折叠之类的附加制造步骤,并且用于居中条的材料可更便宜,因此与使用第一接片元件的多余材料相比可具有成本优势。这适用于具有第一接片元件和第二接片元件的丢弃接片以及具有第一接片元件、第二接片元件和第三接片元件的丢弃接片。
18.在一个实施方案中,丢弃接片的不可释放连接借助于粘合剂粘结、热粘结、超声波粘结和/或冷压粘结来制造。这种不可释放粘结的粘结强度应高于可释放连接的粘结强度。粘合剂粘结即使是非热塑性材料也能提供可靠且易于使用的粘结,而热粘结和超声波粘结尽管需要热塑性材料,但无需诸如粘合剂的额外材料即可提供可靠的粘结。冷压粘结是有利的,因为既不需要加热也不需要其他材料。通常,丢弃接片的可释放连接可借助于粘合剂粘结、热粘结、超声波粘结和/或冷压粘结来制造。这种可释放粘结的粘结强度应低于不可释放连接的粘结强度,使得在不可释放连接仍然存在时,可释放连接可由具有此类丢弃接片的一次性制品的使用者容易地分离。粘合剂粘结即使是非热塑性材料也能提供可靠且易
于使用的粘结,而热粘结和超声波粘结尽管需要热塑性材料,但无需诸如粘合剂的额外材料即可提供可靠的粘结。冷压粘结是有利的,因为既不需要加热也不需要其他材料。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与可释放连接相比,不可释放连接更强且承受更高的拉力。换句话说,当可释放连接被分离时,不可释放连接仍然将接片元件连接在一起。
19.在再一个实施方案中,丢弃接片的第一接片部分在一个主表面上包括用于永久地或不可释放地附接到一次性制品上的粘合剂。将粘合剂放置在主表面中的一者上可能是有利的,因为丢弃接片可使用粘合剂轻松且可靠地附接到一次性制品的外表面。
20.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丢弃接片的第一接片元件的一端折叠到自身上并且附接到丢弃接片的第二接片元件,使得形成第二接片元件的延伸部,该延伸部突出超过第一接片元件,并且可附接到一次性制品。这种延伸部可用于增加丢弃接片与丢弃接片可附接到其上的一次性制品的外表面之间的粘结表面和粘结强度。延伸部将第二接片元件直接粘结到一次性制品,并且有助于在使用时将拉力引入到丢弃接片中时防止第一接片元件抬起。
21.在再一个实施方案中,丢弃接片的第一接片元件和第二接片元件在其主表面中的一者上包括粘合剂。在第一接片元件和第二接片元件上,特别是第一接片元件上的粘合剂的使用是有利的,因为粘合剂可用于以简单可靠的方式将丢弃接片永久地或不可释放地附接到一次性制品的外表面。而且,第一接片元件与第二接片元件之间的不可释放连接可使用粘合剂轻松且可靠地形成。
22.在还有另一个实施方案中,丢弃接片的第二接片元件的两个非弹性部分的端部彼此间隔开。由此形成中间弹性部分的暴露区域。非弹性部分的这种间隔形态是有利的,因为避免了包括多个此类丢弃接片的带的加厚中间部分,从而使这种带的卷更稳定。而且,需要的非弹性部分材料较少。
23.在再一个实施方案中,抗粘合剂装置(诸如低粘附性背面)布置在丢弃接片的第二接片元件的中间弹性部分上。特别地,这种抗粘合剂装置存在于第二接片元件的第一非弹性部分与第二非弹性部分之间存在的中间弹性部分的暴露区域上。该抗粘合剂装置可以为抗粘合剂涂层或具有暴露的抗粘合剂表面的膜。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抗粘合剂,使得与其接触的粘合剂可容易地从其分离而没有任何损坏。这种抗粘合剂装置的优点是允许粘合剂从其上轻松分离而不会粘连或损坏。如果包括多个根据本公开的丢弃接片的丢弃带被卷绕成卷,使得若干个层彼此叠置,从而使存在于第一接片元件上的粘合剂与中间弹性部分接触,则可发生与中间弹性部分的这种粘合剂接触。而且,在第二接片元件上使用粘合剂与在第一接片元件上的抗粘合剂装置一起以简单且可靠的方式提供第一接片元件与第二接片元件之间的可释放连接。
24.在一个实施方案中,丢弃接片的第二接片元件的两个非弹性部分的端部彼此邻接。利用非弹性部分的这种邻接形态,当非弹性部分覆盖中间弹性部分时,防止中间弹性部分与存在于非弹性部分上的粘合剂发生接触。由此,不需要抗粘合剂装置(诸如低粘附性背面)来防止中间弹性部分被粘合剂粘连。
25.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丢弃带的第二接片元件的中间弹性部分借助于粘合剂粘结、热粘结、超声波粘结和/或冷压粘结连接到两个非弹性部分中的每一者。粘合剂粘结即使是非热塑性材料也能提供可靠且易于使用的粘结,而热粘结和超声波粘结尽管需要热塑性材料,但无需诸如粘合剂的额外材料即可提供可靠的粘结。冷压粘结是有利的,因为既不
需要加热也不需要其他材料。
26.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在其中包括切口的覆盖层布置在丢弃接片的第二接片元件的中间弹性部分的主表面上。覆盖层可面向第二接片元件的粘合剂。这种覆盖层是有利的,因为它用作在其上具有例如低粘附性背面的抗粘合剂装置,并且因此防止中间弹性部分被存在于非弹性部分的粘合剂粘连。
27.在再一个实施方案中,丢弃接片的第二接片元件包括在其中具有切口的背衬,并且其中覆盖层由第二接片元件的背衬形成。此类切口可例如在丢弃接片的加工方向上延伸。切口也可相对于丢弃接片的加工方向倾斜地或甚至垂直地延伸。此外,切口可由如例如ep 0 996 402 b1(3m,g
ü
nther等人)或ep 0 891 760 a1(3m,g
ü
nther等人)中所述的各种形状的狭缝、缺口、开孔、孔洞或冲压部分形成。切口或狭缝可例如通过刀、转轮、激光、冲压工具等制造。这种覆盖层是有利的,因为它用作在其上具有例如低粘附性背面的抗粘合剂装置,并且因此防止中间弹性部分被存在于非弹性部分的粘合剂粘连。特别地,由第二接片元件的背衬形成覆盖层是有益的,因为不需要额外或不同的材料。此外,在覆盖层中布置切口允许覆盖层伸长,并且因此维持覆盖层所附接的中间弹性部分的弹性。
28.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在第二接片元件的粘合剂与丢弃接片的中间弹性部分之间布置有间隔膜,其中间隔膜任选地由两个间隔膜部分组成。间隔膜部分布置在中间弹性部分与非弹性部分之间,从而使连接它们的粘合剂的接触区域最小化。这种间隔膜是有利的,因为中间弹性部分的弹性由于中间弹性部分与两个非弹性部分之间的较小粘合剂接触区域而得以维持。使用两个间隔膜部分的优点是甚至进一步减小粘合剂接触区域,即更大程度地维持中间弹性部分的弹性。
29.在仍另一个实施方案中,在中间弹性部分下方的位置处将间隔膜布置在第一接片元件的粘合剂上,如果卷绕,则间隔膜覆盖下一层的中间弹性。这种间隔膜是有利的,因为提供了简单且可靠的抗粘合剂装置,从而防止中间弹性部分被存在于非弹性部分的粘合剂粘连。
30.在一个实施方案中,该丢弃接片包括第三接片元件。在使用前,第二接片元件和第三接片元件经由不可释放连接而彼此连接,并且通过经由可释放连接将第三接片元件布置在第二接片元件上,从而形成z形折叠形态。在使用前,第三接片元件能够从第二接片元件分离,从而释放z形折叠形态,而第二接片元件和第三接片元件仍然经由不可释放连接而连接在一起。这种第三接片元件是有益的,因为当释放z形折叠形态时,用第三接片元件实现了更多纵向延伸,这可以在处于丢弃形态的一次性制品周围提供更好的包裹。这就为在一次性制品上布置丢弃接片的位置提供了进一步的灵活性,即与单折叠相比,甚至与其边缘进一步间隔开(即不太靠近尿布边缘)。应注意,针对仅具有第一接片元件和第二接片元件的丢弃接片提及的尺寸、材料和其他特性或部件也适用于具有第三接片元件的这种丢弃接片。
31.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包括两个非弹性部分以及在两个非弹性部分之间的中间弹性部分的第一接片元件、第二接片元件和第三接片元件不折叠,即除了第一接片元件、第二接片元件或第三接片元件的折叠端之外,这些元件处于基本上平坦的形态,以在第一接片元件与第二接片元件之间和/或在第二接片元件与第三接片元件之间提供不可释放连接。这种基本上平坦的形态具有以下优点:丢弃接片的总厚度可保持得相当低,这可在制造(幅材
处理)和使用(丢弃接片在丢弃接片可附接到的尿布表面上相当平坦)期间具有优点。
32.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第三接片元件在其第一主表面上包括粘合剂。在丢弃接片的第三接片元件的粘合剂上设置有间隔膜,使得该间隔膜(基本上/至少)覆盖暴露的中间弹性部分。提供了简单且可靠的抗粘合剂装置,从而通过使用间隔膜来防止中间弹性部分被存在于非弹性部分的粘合剂粘连。
33.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指提区可存在于第二接片元件(如果存在第一接片元件和第二接片元件)或第三接片元件(如果存在第一接片元件、第二接片元件和第三接片元件)的粘合剂中。换句话说,指提区存在于从第一接片元件看到的最外接片元件上。通常,指提区由不可释放地附接到第二接片元件或第三接片元件的粘合剂在与端相对的一端处的膜形成,其中不可释放连接分别形成在第一接片元件与第二接片元件之间或在第二接片元件与第三接片元件之间。这种指提区允许在使用时更容易地抓握丢弃接片,因为包括指提区的端部不粘附到相应表面,并且在用于形成指提区的膜的情况下形成较厚的部分,其可进一步支撑丢弃接片的抓握。替代地,可通过粘合剂上的粘附抑制涂层或通过在第二接片元件或第三接片元件上的粘合剂可剥涂层来形成指提区,从而留下不含粘合剂的端部。
34.用于第一接片元件、第二接片元件和/或第三接片元件(如果存在)的背衬的合适材料可包括聚合物膜、非织造材料、聚合物膜和非织造层的组合。例如,背衬优选地选自包含聚丙烯、聚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烯、聚烯烃共聚物或聚烯烃的共混物(诸如聚丙烯和低密度聚乙烯(lpde)的共混物)、非织造材料和发泡材料的材料的组。背衬的厚度优选地介于25μm和500μm之间,且更优选地介于100μm和400μm之间。背衬的基重可以为25g/m2至100g/m2,优选地30g/m2至90g/m2。如果纤维层用作背衬,则可使用热塑性聚合物纤维的非织造幅材。用于制造非织造幅材的合适的工艺包括但不限于:气流成网、纺粘、水刺、粘结的熔喷幅材以及粘结的梳理成网幅材形成工艺。通过喷丝头中的一系列细小模具孔将熔融的热塑性塑料挤出为原丝来制备纺粘非织造幅材。通过(例如)如下文献中描述的非喷射式或喷射式流体压延以及其他已知的粘纺机构:美国专利4 340653(appel等人)、3 692 618(dorschner等人)、3 338 992和3 341 394(kinney)、3 276 944(levy)、3 502 538(peterson)、3 502 763(hartman)和3 542 615(dobo等人),挤出长丝的直径在张力下迅速地减小。纺粘幅材优选地是粘结的。非织造幅材层还可由粘结的梳理成网幅材制成。梳理成网幅材由分离的短纤维制成,这些纤维被传递通过精梳或粗梳单元,精梳或粗梳单元将短纤维分开并纵向对齐,从而形成大致纵向取向的纤维非织造幅材。然而,随机发生器可用于减小这种加工方向取向。梳理纤维网形成之后,通过一种或多种不同粘结方法将其粘结,以赋予其合适的拉伸特性。一种粘结方法是粉末粘结,其中将粉末状的粘合剂分布在整个幅材上,然后活化(通常通过使用热空气加热幅材和粘合剂粘合来实现)。另一种粘结方法是图案粘结,其中使用受热的压延辊或超声波粘结设备将纤维粘结在一起,通常在局部粘结图案中粘结,尽管可在需要时在其整个表面上粘结幅材。一般来讲,纤维幅材中粘结在一起的纤维越多,非织造幅材的拉伸特性就越好。
35.与根据本公开的丢弃接片一起使用的合适的粘合剂可包括压敏粘合剂,包括橡胶类粘合剂(也称为橡胶树脂粘合剂),其包含天然或合成橡胶材料,并且通常还包含增粘树脂以使橡胶材料具有粘性。橡胶类压敏粘合剂的优选实例是用合成多萜树脂增粘的聚苯乙烯聚异戊二烯嵌段共聚物。例如,合适的压敏粘合剂还包括丙烯酸酯类压敏粘合剂,诸如在
us re 24,906或us 4,710,536中公开的那些。上文提到的粘合剂仅借助于实例给出,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选择本领域中已知的其他粘合剂而无需任何创造性努力。粘合剂的厚度可以为10μm至200μm,优选地约20μm至100μm。
36.用于根据本公开的丢弃接片的中间弹性部分的合适弹性材料可包括弹性膜,该弹性膜包括在环境条件下表现出弹性体性质的材料,即材料在拉伸后将基本上恢复其原始形状。优选地,弹性体将只维持变形和放松后小的持久设置,其设置优选地小于初始的50%至500%的拉伸的30%并且更优选地小于20%。弹性体材料可以为纯弹性体也可以为具有弹性体相或在室温下仍将表现出基本弹性体特性的内容物的共混物。合适的弹性体热塑性聚合物包括嵌段共聚物等。这些嵌段共聚物描述于例如us 3,265,765、3,562,356、3,700,633、4,116,917和4,156,673中。特别有用的是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或乙烯-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一般来讲,嵌段共聚物包含a嵌段和b嵌段。这些嵌段可以任何顺序布置,包括线性、辐射状、分支或星形嵌段共聚物。其它可用的弹性体组合物可包括弹性体聚氨酯、乙烯共聚物诸如乙烯-乙酸乙烯酯、乙烯/丙烯共聚物弹性体或乙烯/丙烯/二烯三元共聚物弹性体。还可以想到这些弹性体彼此的共混物或者这些弹性体与改性的弹性体的共混物。
37.用于根据本公开的丢弃接片的第二接片元件或第三接片元件的指提区的合适材料可以为聚合物膜,该聚合物膜包括诸如聚丙烯、聚乙烯、聚酯等的材料,其基重为10g/m2至500g/m2,优选地为30g/m2至90g/m2,其厚度为25μm至500μm,更优选地为100μm至400μm。用于指提区的材料可与上述用于第一接片元件、第二接片元件或第三接片元件(如果存在)的背衬的材料相似或相同。指提区在加工方向上的延伸部与丢弃接片在加工方向上的延伸部基本相同。丢弃接片在横切方向上的延伸部通常为3mm至10mm。
38.用于根据本公开的丢弃接片的间隔膜的合适材料可以为与上述用于第一接片元件、第二接片元件或(如果存在的话)第三接片元件的背衬的材料相似或相同的材料。
39.用于与根据本公开的丢弃接片一起使用的合适的抗粘合剂装置可包括低粘附性背面,该低粘附性背面包括抗粘合剂涂层,优选地为有机硅涂层。其他抗粘合剂装置包括抗粘合剂纸、抗粘合剂膜、覆盖条或衬里。
40.根据本公开的丢弃带可例如通过包括以下步骤的方法制造:提供第一接片元件幅材,提供第二接片元件幅材,该第二接片元件幅材包括通过其间的中间弹性部分幅材连接的第一非弹性部分幅材和第二非弹性部分幅材,例如通过将这种幅材从卷上退绕。任选地,第二接片元件幅材通过以下方式来制造:提供第一非弹性部分幅材和第二非弹性部分幅材,提供中间弹性部分幅材,将第一端部部分幅材和第二端部部分幅材连接到中间弹性部分幅材(例如,用粘合剂),使得中间弹性部分幅材布置在第一非弹性部分幅材与第二非弹性部分幅材之间。所述方法还可包括连接第一接片元件和第二接片元件的步骤,使得第一接片元件幅材的一端折叠到自身上以暴露存在于其上的粘合剂,该粘合剂接触在第二接片元件幅材上的粘合剂,从而在其间形成不可释放连接。然后可将第二接片元件幅材布置到第一接片元件幅材上,使得第二接片元件幅材的粘合剂与第一接片元件幅材的低粘附性背面接触。由此形成第一接片元件幅材与第二接片元件幅材之间的可释放连接。所述方法还可包括将所获得的丢弃带卷绕成卷以用于储存和/或进一步处理的步骤。所述方法还可任选地包括通过折叠第二接片元件幅材的端部从而暴露粘合剂来将第三接片元件幅材布置到第二接片元件幅材上的步骤。然后可将暴露的粘合剂连接到存在于第三接片元件幅材上
的粘合剂,使得在第二接片元件幅材和第三接片元件幅材之间形成不可释放连接。然后可将第三接片元件幅材布置到第二接片元件幅材上,使得第三接片元件幅材的粘合剂与第二接片元件幅材的低粘附性背面接触。由此形成第二接片元件和第三接片元件幅材之间的可释放连接。在上述方法中,第二接片元件和第三接片元件的位置可彼此交换,即第三接片元件可在一方面连接到第二接片元件并且在另一方面连接到第一接片元件。
41.本公开在以上各种实施方案中进行了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案中的一个、若干个或全部可彼此组合。
42.现在将参考以下举例说明了本发明的特定实施方案的附图更详细地来描述本发明:
43.图1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的丢弃接片的示意性侧视图。
44.图2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方案的丢弃接片的示意性侧视图。
45.图3为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实施方案的丢弃接片的示意性侧视图。
46.图4为根据本公开的再一个实施方案的丢弃接片的示意性侧视图。
47.图5为根据本公开的再一个实施方案的丢弃接片的示意性侧视图。
48.图6为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实施方案的丢弃接片的示意性侧视图。
49.图7a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方案的丢弃接片的示意性侧视图。
50.图7b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方案的丢弃接片的示意性侧视图。
51.图8为根据本公开的再一个实施方案的丢弃接片的示意性侧视图。
52.图9为根据本公开的再一个实施方案的丢弃接片的示意性侧视图。
53.图10为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实施方案的丢弃接片的示意性侧视图。
54.图11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方案的丢弃接片的示意性侧视图。
55.图12为具有根据本公开的丢弃接片的裤型或短裤型尿布的示意性透视图。
56.图13为具有根据本公开的用于将裤型或短裤型尿布在使用后压实的丢弃接片的该尿布的示意性透视图。
57.图14为附接到一次性制品的外表面的图6的丢弃接片的示意性剖视图。
58.图15为附接到尿布的外表面的图7的丢弃接片的示意性剖视图。
59.图16为根据本公开的包括多个呈连续不断的形式的根据本公开的丢弃接片的丢弃带以及从丢弃带上切割的根据本公开的丢弃接片的示意性透视图。
60.图17为根据本公开的再一个实施方案的丢弃接片的示意性侧视图。
61.在一些图中,尽管第一接片元件、第二接片元件或第三接片元件(如果存在)和/或其他部件(诸如间隔膜、指提区、居中条、中间弹性部分)被示出为与图1中的第一接片元件20略微间隔开,特别是当示出为相对于粘合剂时,这意味着它们彼此接触。
62.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丢弃接片10的第一实施方案。丢弃接片10包括第一接片元件20和第二接片元件30,每个接片元件具有背衬22、42、52,所述背衬具有第一主表面和第二主表面22a、22b、42a、42b、52a、52b。第一接片元件20和第二接片元件30在其主表面22a、42a、52a中的一者上包括粘合剂24、44、54。第一接片元件20在与上面具有粘合剂24的主表面22a相对的其第二主表面22b上还包括低粘附性背面26,以允许粘合剂44、54从其释放,从而在第一接片元件20与第二接片元件30之间形成可释放连接。如上所述,非弹性部分50中的一者的粘合剂54也是不可释放地附接到第一接片元件20的第二主表面22b上的暴露
的粘合剂24,以实现不可释放连接。在使用前,粘合剂44、54接触第一接片元件20的低粘附性背面26,从而在第一接片元件20与第二接片元件30之间形成可释放连接。第一接片元件20的粘合剂24旨在将丢弃接片10附接到一次性制品的外表面(图1中未示出)。第一接片元件20在一端折叠到自身上,使得粘合剂24暴露于另一侧。由此,粘合剂24与第二接片元件30的粘合剂54接触,从而在第一接片元件20与第二接片元件30之间形成不可释放连接。第二接片元件30包括两个非弹性部分40、50,每个非弹性部分具有背衬42、52,所述背衬具有第一主表面和第二主表面42a、42b、52a、52b,由此中间弹性部分60通过粘合剂44、54不可释放地附接到非弹性部分40、50的第一主表面42a、52a,以将非弹性部分40、50和中间弹性部分60连接起来。第二接片元件30和两个非弹性部分40、50分别还包括在与其上具有粘合剂44、54的主表面42a、52a相对的一个主表面42b、42a上的低粘附性背面46、56。暴露区域66存在于两个非弹性部分40、50之间的中间弹性部分60上。暴露区域66覆盖有低粘附性背面64,从而允许粘合剂从其释放。这种粘合剂可例如在将包括多个丢弃接片10的带卷绕成卷(未示出,参见图16)时接触低粘附性背面64,由此在这种卷上的一层可分别接触下面和上面的层。第二接片元件30还包括在非弹性部分40上的提指区48。提指区48由在其自由端处附接到第二接片元件30的粘合剂44的间隔膜组成,并且有助于丢弃接片10的使用者在使用时抓握和提起丢弃接片10。第二接片元件30还包括由第二接片元件30形成并且在第二接片元件30的与提指区48相对的自由端上突出超过第一接片元件20的延伸部。延伸部提供第二接片元件30的粘合剂54的暴露部分。延伸部可直接粘结到可附接丢弃接片10的一次性制品的外表面(此处未示出)。
63.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丢弃接片11的不同实施方案。除了在这里的两个非弹性部分40、50之间没有存在于中间弹性部分60上的暴露区域66之外,丢弃接片11类似于如图1所示的丢弃接片10。相反,图2示出了第二接片元件30的两个非弹性部分40、50之间的覆盖部分66’。覆盖部分66’覆盖中间弹性部分60的原本会暴露的部分。覆盖部分66’由两个非弹性部分40、50的两个背衬42、52形成。与第一非弹性部分40和第二非弹性部分50相同,覆盖部分66’在其主表面中的一者上也具有背衬和粘合剂,覆盖部分用该背衬和粘合剂附接到中间弹性部分60上。覆盖部分66’还包括在与承载粘合剂的主表面相对的主表面上的低粘附性背面,使得与其发生接触的粘合剂可容易地从其释放而没有任何损坏。覆盖部分66’包括其中允许覆盖部分66’的伸长的狭缝或切口,以便维持下面的中间弹性部分60的弹性。
64.图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丢弃接片12的不同实施方案。除了在中间弹性部分60的主表面中的一者上没有布置低粘附性背面64之外,丢弃接片12类似于如图1所示的丢弃接片10。相反,间隔膜64’附接到第一接片元件20的粘合剂24。当将包括多个丢弃接片12的丢弃带卷绕成卷(未示出,参见图16)时,覆盖粘合剂24的间隔膜64’防止中间弹性部分60与上面的丢弃带层的粘合剂24发生接触,并且防止在再次退绕丢弃带时粘连。
65.图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丢弃接片13的不同实施方案。除了在第一接片元件20上没有布置低粘附性背面以及两个非弹性部分40、50的粘合剂层44、54的延伸部不同之外,丢弃接片13类似于如图3所示的丢弃接片12。也就是说,粘合剂44、54仅在非弹性部分40、50与中间弹性部分60之间的接触区域中延伸,使得在两个非弹性部分40、50的主表面42a、52a中没有暴露的粘合剂。因此,不需要像图3中那样的低粘附性背面来保护第二接片元件30免受第一接片元件20上的粘合剂的粘连。在此实施方案中,第一接片元件20和第二接片元件30
之间的可释放连接以与先前的图相比不同的方式形成。此处,附加的可释放压紧装置,例如可释放超声波粘结点或一小层热熔粘合剂(两者都未在图3中示出),可提供第一接片元件20与第二接片元件30之间的可释放连接。由于在第一非弹性部分40的自由端处不存在粘合剂,因此分别没有布置和需要指提区,以便在使用时易于抓握和提起丢弃接片10。此外,由于仅在第一接片元件20与第二接片元件30之间的区域中存在粘合剂,即在第二非弹性部分50处没有暴露的粘合剂,因此在该区域中不存在与图1至3的实施方案相似的对一次性制品的粘结。因此,在此可省略突出超过第一接片元件20的第二非弹性部分50的延伸部。与图1至图3不同,第一接片元件20和第二接片元件30之间的不可释放连接仅由通过如图1至图3所示将第一突片元件20的一端折叠到自身上并接触第二突片元件30的第一主表面52a而暴露的第一接片元件的粘合剂24来提供,在这种情况下,该第一主表面上没有粘合剂。
66.图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丢弃接片14的不同实施方案。除了在第二接片元件30的第一非弹性部分40和第二非弹性部分50的主表面42a、52a上完全不存在粘合剂之外,丢弃接片14类似于如图4所示的丢弃接片13。第一非弹性部分40和第二非弹性部分50与中间弹性部分60之间的连接70、72通过超声波粘结提供。类似于图4所示的实施方案,用于提供第一接片元件20和第二接片元件30之间的可释放连接的附加压紧装置(图5中未示出)可如图4所述布置。由于在第一非弹性部分40的自由端处不存在粘合剂,因此分别没有布置和需要指提区,以便在使用时易于抓握和提起丢弃接片10。此外,在此省略了突出超过第一接片元件20的第二非弹性部分50的延伸部,如图1至图3的实施方案所示。类似于图4,第一接片元件20和第二接片元件30之间的不可释放连接仅由通过如图1至图3所示将第一突片元件20的一端折叠到自身上并接触第二突片元件30的第一主表面52a而暴露的第一接片元件的粘合剂24来提供,在这种情况下,该第一主表面上没有粘合剂。
67.图6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丢弃接片15的不同实施方案。除了覆盖部分66’以不同的方式形成之外,丢弃接片15类似于如图2所示的丢弃接片11。在此,覆盖部分66’由第一非弹性部分40和第二非弹性部分50的背衬42、52的延伸部组成,使得这些部分彼此邻接,由附图标记67表示。替代地,覆盖部分66’可由用于第一非弹性部分40和第二非弹性部分50的一个背衬形成,其在中间具有狭缝(由67表示)。间隔膜部分64a、64b布置在第一非弹性部分40和第二非弹性部分50的粘合剂42、52与中间弹性端部部分60之间,从而防止粘合剂42、52与中间弹性部分60之间在允许覆盖部分66’伸长的区域中的接触,并由此维持中间弹性部分60的弹性。
68.图7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丢弃接片15’的不同实施方案。除了以不同的方式形成第一接片元件20与第二接片元件30之间的不可释放连接之外,丢弃接片15’类似于如图6所示的丢弃接片15。图7的丢弃接片15’的第一元件20’不显示折叠端,但具有带有折叠端的c形居中条80,该折叠端围绕或包围第一接片元件20’和第二接片元件30中的每一者的一端。居中条带80在其面向第一接片元件20’和第二接片元件30的主表面82a中的一者上具有背衬82和粘合剂84,由此居中条80不可释放地连接到第一接片元件20’和第二接片元件30,从而在第一接片元件20’与第二接片元件30之间形成不可释放连接。居中条80的第二主表面82b与第一主表面82a相对。
69.图7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丢弃接片16’的不同实施方案。除了居中条80’以与图7a中的居中条带80相比不同的方式布置之外,丢弃接片16’类似于如图7a所示的丢弃接片16。
在此,与图7a不同,居中条80’仅用其折叠端围绕或包围第一接片元件20’的仅一端,由此居中条80’接触第二接片元件30的第二非弹性部分50的粘合剂54。由此,提供了第一接片元件20与第二接片元件30之间的不可释放连接。如图所示,居中条80’包括具有第一主表面82a和第二主表面82b的背衬82,其中仅一个主表面包括粘合剂84。作为替代方案,居中条80’可在其主表面82a、82b中的一者上完全没有粘合剂,因为居中条80’一方面连接到第一接片元件20’的粘合剂22’a,另一方面连接到第二接片元件30的粘合剂54(不同于图6的实施方案,其中居中条连接到第二接片元件50的第二主表面52b,而其上没有粘合剂)。
70.图8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丢弃接片12’的不同实施方案。除了存在附加的第三接片元件90之外,丢弃接片12’类似于如图1所示的丢弃接片10。第三接片元件90包括具有第一主表面92a和第二主表面92b的背衬92。粘合剂94布置在第一主表面92a上,并且低粘附性背面布置在第三接片元件90的第二主表面92b上。第二接片元件30在一端折叠到自身上,使得粘合剂44暴露于另一侧。粘合剂44与第三接片元件90的粘合剂94不可释放地接触,从而在第二接片元件和第三接片元件30、90之间形成不可释放连接。第三接片元件90还包括间隔膜64”,该间隔膜覆盖原本会与第二接片元件30的中间弹性部分60发生接触的区域中的粘合剂94。由此,第三接片部分90的粘合剂94不会粘附到中间弹性部分60。第二接片元件30的第一非弹性部分40和第二非弹性部分50在其第二主表面42b、52b上各自包括低粘附性背面46、56,从而允许粘合剂94从其释放。由此,在第二接片元件30与第三接片元件90之间形成可释放连接。上文在图1中示出和描述了接片元件之间的可释放连接和不可释放连接。第三接片元件90还包括提指区48”。在图8所示的实施方案中,提指区48”由在其自由端处附接到第三接片元件90的粘合剂94的间隔膜48”组成,并且有助于丢弃接片12’的使用者在使用时抓握和提起丢弃接片12’。
71.图9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丢弃接片11’的不同实施方案。除了在这里的两个非弹性部分40、50之间没有存在于中间弹性部分60上的暴露区域66之外,丢弃接片11’类似于如图8所示的丢弃接片16。相反,图9示出了两个非弹性部分40、50之间的覆盖部分66’。覆盖部分66’覆盖中间弹性部分60的原本会在第二接片元件30的第一非弹性部分40与第二非弹性部分50之间暴露(类似于图2所示)的部分。覆盖部分66’由两个非弹性部分40、50的两个背衬42、52形成。与第一非弹性部分40和第二非弹性部分50相同,覆盖部分66’在其主表面中的一者上也具有背衬和粘合剂,覆盖部分用该背衬和粘合剂附接到中间弹性部分60上。覆盖部分66’还包括在与承载粘合剂的主表面相对的主表面上的低粘附性背面,使得与其发生接触的粘合剂可容易地释放而没有任何损坏。覆盖部分66’包括其中允许覆盖部分66’的伸长的狭缝或切口,以便维持下面的中间弹性部分60的弹性。
72.图10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丢弃接片10’的不同实施方案。除了在第三接片元件的粘合剂94上没有布置间隔膜64”之外,丢弃接片10’类似于如图8所示的丢弃接片12’。相反,暴露区域66覆盖有低粘附性背面64,从而类似于如图1所示允许粘合剂从其释放。这种粘合剂可以是可释放地附接到第二接片元件30的第三接片元件90的粘合剂94。
73.图1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丢弃接片15’的不同实施方案。除了在这里的两个非弹性部分40、50之间没有存在于中间弹性部分60上的暴露区域66之外,丢弃接片15’类似于如图8所示的丢弃接片12’。相反,图11示出了第二接片元件30的两个非弹性部分40、50之间的覆盖部分66’。覆盖部分66’覆盖中间弹性部分60的原本会在第二接片元件30的第一非弹性
部分40与第二非弹性部分50之间暴露的部分。覆盖部分66’由第一非弹性部分40和第二非弹性部分50的背衬42、52的延伸部组成,使得这些部分彼此邻接,由附图标记67表示。间隔膜部分64a、64b布置在第一非弹性部分40和第二非弹性部分50的粘合剂42、52与中间弹性端部部分60之间,从而防止粘合剂42、52与中间弹性部分60之间在允许覆盖部分66’伸长的区域的接触,由此维持中间弹性部分60的弹性。覆盖部分66’还包括在与承载粘合剂的主表面相对的主表面上的低粘附性背面,使得与其发生接触的粘合剂可容易地释放而没有任何损坏。这种粘合剂可以是第三接片部分90的粘合剂94,其与第二接片部分30接触是可释放的。
74.本公开的丢弃带接片15可特别有利地与如图12中示意性地展示的裤型或短裤型婴儿尿布或者成人失禁制品200结合使用。如图所示,丢弃接片15在其后腰区中附接到尿布的外表面220。在使用丢弃接片15之前,两个非弹性部分40、50彼此邻接,由67表示。在使用这种裤型尿布200后,裤通常在将其卷绕前沿尿布的接缝中的至少一者撕开。移除腿上弄脏的尿布通常会弄脏腿。
75.图13示出了在沿接缝撕开后处于卷起状态的使用过的(弄脏的)尿布200。丢弃带接片15已伸长,从而拉伸丢弃接片15的中间弹性部分60的(弹性)背衬62,并且使两个非弹性部分40、50背离彼此移动。丢弃接片15用于将弄脏的尿布保持在压实或丢弃形态中,该形态通常为如图13所示的卷起形态。在使用丢弃接片15时,如上所述,第一端部部分40被移动远离第二端部部分50,从而伸长丢弃接片15,由此第一端部部分40已不可释放地附接到尿布200的外表面220,使得维持卷起形态。
76.图14示出了根据图6的实施方案的附接到一次性制品200的外表面220的丢弃接片15。丢弃接片15在一方面用第一接片元件20的粘合剂24附接,而在另一方面用第二接片元件30的延伸部的粘合剂54附接到外表面220。如图1至图3所示,第二接片元件30的延伸部提供第二接片元件30的粘合剂54的暴露部分。延伸部可直接粘结到一次性制品200的外表面220,丢弃接片15附接到该外表面上(此处未示出),尽管第一接片元件20和第二接片元件30以稍微间隔开的形态示出,但是这意味着这些元件在使用前彼此接触。而且,中间弹性部分60的背衬62被示出为与粘合剂44、54间隔开,这意味着背衬62和粘合剂44、54彼此接触。此外,一次性制品200的内表面210也在图14中示出。
77.图15示出了根据图7的实施方案的附接到一次性制品200的外表面220的丢弃接片16。丢弃接片16用第一接片元件20的粘合剂24附接到外表面220。尽管第一接片元件20和第二接片元件30以稍微间隔开的形态示出,但是意味着这些元件在使用前彼此接触。而且,中间弹性部分60的背衬62被示出为与粘合剂44、54间隔开,这意味着背衬62和粘合剂44、54彼此接触。此外,一次性制品200的内表面210也在图15中示出。
78.图16展示了丢弃带110的卷100,丢弃带110包括多个呈连续不断的形式的丢弃接片10。丢弃接片10在图1中更详细地展示和描述。在将丢弃带110从卷100上退绕并且由此限定主要纵向方向或加工方向并在横切方向上施加切口(即,在横向于丢弃带110的主要纵向方向(加工方向)的方向上施加切口)后,可从该丢弃带上切割各个丢弃接片10。丢弃带110包括第一接片元件幅材120和第二接片元件幅材130,它们在图16中仅部分可见。第一接片元件幅材120包括背衬,该背衬在其主表面(两者都不可见)中的一者上具有低粘附性背面和在相对主表面上的粘合剂124。第二接片元件幅材130包括由中间弹性部分幅材160连接
的第一非弹性部分幅材和第二非弹性部分幅材140、150。第一非弹性部分幅材和第二非弹性部分幅材140、150在其连接到中间弹性部分幅材160的主表面中的一者上包括粘合剂144、154,并且在另一个主表面上包括低粘附性背面146、156,以允许粘合剂124在将丢弃带110卷绕成卷100并从该卷退绕时从其释放。后者允许轻松地将这种丢弃带110从卷100退绕而不会粘连。丢弃带110的中间弹性部分幅材160在第一非弹性部分幅材140与第二非弹性部分幅材150之间包括中间弹性部分幅材160的暴露区域,该暴露区域具有布置在其上的低粘附性背面,图16中为了简化而省略该暴露区域。此外,图16示出了如图1所述的从丢弃带110切割的丢弃接片10。
79.图17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丢弃接片17的不同实施方案。除了第二接片元件30”和第三接片元件90’的位置与图8中的第二接片元件30’和第三接片元件90的位置相比不同之外,丢弃接片17类似于如图8所示的丢弃接片12’。在此,第三接片元件90’布置在第一接片元件20上,而第二接片元件30”布置在第三接片元件90’上。第三接片元件90包括具有第一主表面92a和第二主表面92b的背衬92。粘合剂94布置在第一主表面92a上,并且低粘附性背面布置在第三接片元件90的第二主表面92b上。第三接片元件90’在一端折叠到自身上,使得粘合剂94暴露于另一侧。粘合剂94与第二接片元件30”的粘合剂44不可释放地接触,从而在第二接片元件30”与第三接片元件90’之间形成不可释放连接。第二接片元件30”的第一非弹性部分40”和第二非弹性部分50”在其第二主表面42b、52b上各自包括低粘附性背面46、56,从而允许粘合剂从其释放,当将包括多个丢弃接片17的丢弃带卷绕成卷时,所述粘合剂可能与第二接片元件30”发生接触,即来自上面一层的粘合剂可能与其下面一层的第一接片元件20和第二接片元件30”的粘合剂接触。第三接片元件90’在其第二主表面92b上各自包括低粘附性背面96,从而允许粘合剂44、54从其释放。由此,在第二接片元件30与第三接片元件90之间形成可释放连接。第一接片元件20在其第二主表面22b上包括低粘附性背面26,由此通过将具有粘合剂94的第三接片元件90’布置在第一接片元件20的低粘附性背面26上来提供第一接片元件20与第三接片元件90’之间的可释放连接。第二接片元件30”还包括提指区48”。在图8所示的实施方案中,提指区48”由在其自由端处附接到第二接片元件30”的粘合剂54的间隔膜48”组成,并且有助于丢弃接片17的使用者在使用时抓握和提起丢弃接片17。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