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器官同步且动态地密封的气囊元件的流动优化的输送管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79821发布日期:2022-07-16 03:35阅读:88来源:国知局
通向器官同步且动态地密封的气囊元件的流动优化的输送管线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借助气囊状元件器官同步且动态地闭塞、密封和/或填塞中空器官的装置,特别是涉及就自主呼吸患者以及以辅助自发呼吸模式机械地进行通气的患者而言,对已插管的气管进行动态适应的、防吸入的分泌物密封。本发明特别是涉及一种装置,其用于特别是通过密封气囊元件动态适应地密封器官或体腔,例如密封已插管和已进行通气的患者的气管(trachea),其中在动态密封气管的示例性情形下,优选在直径中残余成形、即超过气管直径的气囊状薄膜体以尽可能恒定的压力密封地贴靠在气管的内壁上;在此情况下,应以尽可能短的时间延迟通过从体外储存器或体外源输送体积来对由呼吸力学相关的胸内压波动而引起的气囊体积波动进行补偿,以便始终保持对气囊的气管分泌物密封。


背景技术:

2.就器官相容性、有效密封的封闭件或借助体外填充的气囊状元件以空间填充的方式对器官或腔体进行填塞而言,主要问题在于器官自身的持续不断的、或多或少较为显著的运动力。肌肉结缔组织限定的器官或体腔通常具有特征性的运动动态或者通常暴露于邻接器官或结构的动态下。为了实现器官内腔的持续有效封闭,这类本质上有自动力或对应地有自动力的器官需要特殊的调节机制,此调节机制对器官直径的波动和/或器官壁的紧张变化快速做出反应并对这些变化进行补偿。此机制必须尽可能与器官中的相应直径或紧张变化同步作用并且通过最优且快速地将填充介质输送或排出至气囊中来保持其封闭或密封特性。
3.可以以人体气管为例来说明中空器官的动态适应密封问题。气管(trachea)是由软骨、结缔组织和肌肉结缔组织部分组成的管状结构。其从喉头的下端延伸至两个主支气管的分支。其中,气管的前部和侧向部分通过卡箍状的大致呈马蹄铁形的结构而稳定,这些结构又通过结缔组织层沿纵向相互连接。气管腔在后壁侧被所谓的膜部封闭,膜部由连续的肌肉结缔组织层组成,其中未集成加强元件。该膜部在背侧又贴着肌肉结缔组织食管(食道)。
4.气管的上三分之一通常位于胸廓(胸部)外,而下三分之二则位于由胸廓和横膈膜界定的胸腔内。因此,气管的下胸部以特殊的方式暴露于胸腔内的压力波动下,这些压力波动是自发且不受支持地进行呼吸的患者或机械辅助地进行通气的患者的“胸部呼吸功”的一部分。
5.当患者吸气(inspiration)时,胸部容积因肋骨的抬高和横膈膜的同时下降而增大,使得胸部内的胸内压下降。胸部中的压力下降致使呼吸气流入胸部后面的弹性膨胀的肺。
6.与胸部容积增大相关的胸内压下降在密封和/或填塞的气囊元件中引起与患者的胸式呼吸对应的压力波动,这些气囊元件位于胸腔内并且在该处被施加特定的填充压力。
这一点例如会在气管导管和气管切开套管的密封气囊元件(袖带)中观察到,这些气囊元件密封深部呼吸道以防止咽部分泌物流入并且能够实现患者肺部的正压通气(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ppv)。
7.患者在胸式呼吸的过程中产生的周期性胸内压力波动可能会使通气导管的气囊中的密封压力移动至不再确保对咽部和消化道的分泌物进行充分密封的区域中。在患者的自主胸式呼吸的范围内,袖带压力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假定低于大气压的值,这些值大致相当于相应的胸部压力。对此参见ch于1987年发表于critcaremed上的changes in tracheal cuff pressure in respiratory support;15/4:300-302。
8.由pvc制成的传统气管导管袖带的密封性能与袖带中的当前填充压力密切相关,在下降到30mbar至15mbar的压力范围内时会与此相关地引起密封性能的下降,而在袖带中的填充压力从30mbar下降到15mbar时,由聚氨酯制成的具有特别薄的壁部的气管导管袖带则具有显著稳定的密封效率,参见bassi gl,critcaremed,2013;41:518-526。
9.然而,15至5mbar的填充压力范围对于气管袖带的分泌物密封效率尤为重要,该填充压力范围可以从一次呼吸到另一次呼吸地通过适度加速的呼吸来实现。即使在大约10mbar的填充压力下,密封优化的微型薄壁pur袖带也能提供良好的密封性能,但在压力下降至10mbar以下或下降至低于大气压的胸内压力值时,则无法防止声门下分泌物流入。
10.通过袖带状密封气囊在足够宽的填充压力范围内时间同步地遵循患者的自主呼吸以密封高效、无创伤且制造成本较低的方式实现的气管封闭技术迄今尚不可用。尽管现有技术中描述了用于气管通气导管的体外填充压力调节装置的多种实施方案,但现有技术目前并不具有密封压力与例如患者自主呼吸时产生的交替胸压的实际时间同步的、即从一个行程到另一行程的有效适配。
11.在传统的通气导管中,通常通过挤出至导管杆的壁部中的小内腔的、通道状输送管线对气管密封袖带进行填充。大约0.5mm的填充管线的较小横截面通常无法确保对袖带进行加压的填充介质的足够大体积流量以在患者的整个呼吸循环内保持袖带的气管密封。即使是采用技术较为复杂的电子控制的调节机构,例如logomed gmbh公司的cdr 2000设备(不再市售),由于密封的气囊元件与放置在体外的调节器之间的输送管线的传统的小内腔,也只能实现不足的密封效率。
12.us 5,235,973描述了一种相对较为复杂的电子控制的调节技术,其目的是在密封的导管气囊元件中特别快速地调节压力。此外,该案还描述了将导管气囊与压力调节装置连接在一起的输送管线的优选横截面。所述及的直径在大约2至3mm的范围内。为了减少通向气管密封袖带的输送管线内的流阻,pct/ib2015/002309和提出了相应尺寸的输送管线横截面,该袖套基本上由集成或挤出至导管杆中的输送内腔来确定。
13.然而,事实表明,仅输送管线横截面并不能保证在体内密封气囊中尽可能快速地实现压力平衡,而是体内密封气囊与体外调节装置之间的流道的整体结构设计会对可实现的流速产生影响,进而会对暂时可移动的填充压力体积产生影响。us 5,235,973、pct/ib2015/002309和pct/ib2016/001643均未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技术实现要素:

14.基于所描述的现有技术的这些缺点产生引发本发明的问题:将体内密封气囊与体
外调节装置之间的流道设计为使得能够在体内密封气囊中尽可能快速地实现压力平衡。
15.在用于以器官同步地进行体积补偿的方式密封中空器官或解剖腔的装置的范围内,该问题的解决方案在于,所述装置包括:(i)成形为残余尺寸、即超过器官或相应腔室的解剖尺寸的体内气囊状薄膜体,其具有密封表面,在气囊状薄膜体无张力地未膨胀的情况下,所述密封表面至少局部地在形成褶皱的情况下贴靠在相应中空器官或腔室的壁部上,而所述薄膜状气囊体自身则在至多50mbar的标称压力下,优选在至多40mbar的标称压力下,特别是在至多30mbar的标称压力下,借助填充介质进行填充,(ii)位于气囊状成形体上的导管或其他杆件,(iii)具有用于所述填充介质的体积储存器和/或压力源的体外调节装置,以及(iv)所述体内气囊状薄膜体与所述体外调节装置之间的流体连接,其至少局部地延伸至所述导管或其他杆件中或者沿所述导管或其他杆件延伸,其特征在于,所述体内气囊状薄膜体与所述体外调节装置之间的流体连接在其延伸至所述导管或其他杆件中或者沿所述导管或其他杆件延伸的走向区域中,包括在从所述导管或其他杆件至与所述导管或其他杆件分离的走向的过渡区域中,不会发生直角偏转,因此可以在该处形成层流并且可以在200毫秒或更短的等待时间内,例如在100毫秒或更短、优选50毫秒或更短、特别是25毫秒或更短的等待时间内,对气囊状薄膜体中所需的填充介质的附加填充量进行补充,以便对气囊填充压力和/或气囊体积和/或施加在气囊状薄膜体上的压力和作用力的波动进行补偿,从而在动态交替的波动下,在气囊状薄膜体中的压力下降了30mbar的情况下,密封或以空间填充的方式填塞中空器官或腔室。
16.因此,本发明考虑到了避免位于通向气囊的输送管线内的减少流量或阻碍密封气囊与调节器之间的最优快速的压力平衡的过渡部和障碍物的特殊要求。
17.发明人已经认识到,特别是从集成于杆部中输送管线到连接至杆部上的软管状输送管线的过渡部的特定结构实施例或在填充介质从集成于杆部中的输送管线排出至袖带中的排出区域中的特定结构设计可以减少体积流量并且会密封相关地延迟。在从以与密封袖带等压的方式加压的体外储存器进行压力平衡的过程中,由于驱动体积流量的压差通常很小,主要问题在于阻碍流动的过渡部。在两个彼此连通的隔室、储存器与袖带之间实现压力平衡时产生的延迟使得持续可靠的密封无法得以实现。周期性产生的压力梯度在几毫巴的范围内变化,通常在大约5至30mbar的压力范围内变化。因此,驱动从储存器或体积源到袖带的体积流量的压力梯度的先决条件是下面所描述的所有部件以及这些部件之间的所有过渡部的以特殊的方式进行流动优化的设计,储存器与袖带之间的输送管线整体上由这些部件构成。
18.经证实是有利的是,所述导管或其他杆件由具有有限柔性的材料构成,使得其较为柔韧但不可弯折。这样就能使导管或其他杆件最优地适应患者的解剖,而不会损害其工作方式。弯折部特别是可能会显著延迟体积转移,甚至可能会使得体积转移无法实现。
19.由于例如阶梯、毛刺、不平的表面或其他非光滑结构以涡流方式中断填充介质的层流,本发明提出,位于导管或其他杆件的区域中以及/或者位于不同部件之间的过渡区域中的流体连接不具有弯折部和/或边沿和/或分级和/或间隙和/或毛刺和/或任何其他隆起或凹部,以便不会对层流造成损害。
20.本发明的一个有利的改进方案在于,位于所述导管或其他杆件的区域中的流体连接不具有弯曲部,其在通流的纵向方向上的弯曲半径小于0.5cm,例如小于1cm,优选小于
2cm,特别是小于5cm。如同弯折部一样,流道的较窄的方向变化也可能会对可达到的流速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因为由此会增大形成涡流的趋势,有鉴于此,应避免这类较窄的弯曲部。
21.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流体连接的横截面面积从所述导管或其他杆件的区域到体外调节装置不会有所减小。流道内的任何倒流都会降低可达到的流速,因此应避免倒流。
22.特别的优点在于,流体连接的横截面面积在从所述导管或其他杆件到与其分离的走向的过渡区域中有所增大。在此情况下,调节装置内的视情况更高的压力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扩散至与导管衔接的过渡区域中,从而在该处实现最大的压差,以便在该处的有限流动横截面内驱动最大的体积转移。
23.经证实是有利的是,延伸至所述导管或其他杆件中或者沿所述导管或其他杆件的流体连接的横截面具有弧形形状,其优选大致切向地紧贴在所述导管或其他杆件内的功能内腔上或者同轴地包围该内腔。一方面,由于这种技术方案,可以根据人体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在横截面方面同样大致呈圆形的内腔,保持导管的相对较圆的整体横截面;另一方面,流体连接的弧形的细长横截面形状的优点在于,透入的液体无法在其整个横截面面积上封闭流道,这与压力平衡的显示受损相关。
24.只有在采用内腔尽可能大且往往较短的输送部件的情况下,结合这些部件之间的涡流最小化的过渡部,才能实现从体积储存器或电子/机电地进行调节的体积源到密封气囊的密封介质的最优无延迟且尽可能层流的流动,进而从一次呼吸到另一次呼吸地保持气管的足够快速且动态的密封。
25.本发明还允许某种实现方案:位于所述导管或其他杆件的区域中的流体连接构建为可以接合至所述导管或其他杆件的外侧上的管线或软管管线,使得可能会触发涡流的流道不同部件之间的过渡部的数量可能有所减少。
26.为了容置这种可接合的管线或软管管线,可以在导管或其他杆件的外侧中构造凹坑状的槽部或凹部。此举的优点在于,对于密封气囊而言较为重要的流道在导管的区域中不会暴露,因而不会受到挤压,而是以受保护的方式布置在导管的凹部中。
27.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改进方案中,凹坑状的槽部或凹部可以具有侧向底切部,使得可以压入或插入其中的管线或软管管线被固定并且不会自行松脱,从而简化操作。
28.此外,可以接合至导管或其他杆件的外侧上的管线或软管管线也可以预成形为使得该管线或软管管线填充凹坑状的槽部或凹部并且以保持轮廓的方式补充导管或其他杆件的邻接的外部轮廓。在此情况下,也可以在软管管线的区域中,将相关导管或杆件无创伤地放置在人体内腔中。
29.本发明的一个改进方案在于,在流体连接从集成或成形至导管或另一杆件中的流道区段到与其分离的流道走向的过渡区域中设有具有斜坡状或弧形走向的部件,该部件特别是插入该过渡区域中。这种部件的任务是在过渡区域中平缓且无涡流地偏转填充介质(例如空气)的流动,以免损害层流。
30.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理念,可拆卸的部件可以借助布置在背离斜坡的一侧上的向后的、优选棘状的突起插入与集成或成形至导管或另一杆件中的流道区段对齐的凹部中。这样就能确保这种部件始终最优地进行定向并且不会因倾斜等而产生间隙或边沿,这些间隙或边沿可能会影响到通流。当然,也可以附加地借助粘合剂将这种部件固定就位。
31.此外,可以在流体连接从集成或成形至导管或另一杆件中的流道区段到与其分离的流道走向的过渡区域中插入具有管状形状和平缓的弯曲走向的由抗弯折材料制成的部件。这种部件的主要任务也是确保过渡区域中流动方向的平缓变化并且在该处抑制涡流的产生。
32.如果管状部件的外截面大于集成或成形至导管或另一杆件中的流道区段的内截面,则该管状部件可以在流道区段发生局部膨胀的情况下以摩擦配合的方式固定在该处,从而经受成形至导管或另一杆件中的流道沿纵向的导引定向。
33.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流体连接从集成或成形至导管或另一杆件中的流道区段到与其分离的流道走向的过渡区域中插入由薄壁材料制成的部件,所述材料紧贴在位于导管或其他杆件中的流道的出口处。这种部件的任务是在切入导管或其他杆件的区域(因此在结构上局部被削弱)中用作加强件,以便避免在该处出现非期望的弯折。
34.本发明的一个特殊的技术方案在于,在所述流体连接从集成或成形至导管或另一杆件中的流道区段到与其分离的流道走向的过渡区域中接合或插入具有横向的马鞍状扁平延伸部的罩盖状部件,其中所述延伸部优选地能够以稳定的方式与被其覆盖的管杆连接,例如以粘合的方式连接。这些横向的马鞍状扁平延伸部既用于相对于导管或杆件护套进行定向,又用于固定在该导管或杆件护套上。
35.在本发明的一个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的范围内,具有斜坡状或弧形走向的部件被罩盖状部件覆盖。根据本发明,可以将多个这类部件彼此组合,特别是将插入导管内的流道或其延长部中的过渡部件与贴靠在导管或其他杆件的外侧上的过渡部件组合在一起。
36.与上述所有过渡元件类似的几何形状也可以设置在集成至导管或杆部中的流道的远端与在该处施加在导管或杆部上的密封气囊之间的过渡区域处。
37.布置在流体连接从集成或成形至导管或另一杆件中的流道区段到与其分离的流道走向的过渡区域中的部件通常可以在其近端区域中配设有用于插接或插入软管的套筒。如果在该处,软管在其内侧具有径向延伸部,则可以避免该区域中的分级。
38.在输送管线的位于体外的片段或部件中,输送管线的设计通常可以适应流量最大化的要求,这些片段或部件的结构设计或尺寸不受解剖规范的限制。特别是能够在该处实现更大的输送管线横截面。在所描述的气管导管或气管切开套管的示例中,通向气管密封袖带的输送管线中存在解剖相关的限制,主要是在承载袖带的软管状或管状杆部件的区域中。声门(glottis)的平面特别是限制了管杆的尺寸。声门是呼吸道中最窄的点并且给定了相应可能的导管外径的可能尺寸,因此基本上也给定了挤出至杆部中的内部管腔的直径。用于肺通气的管腔横截面面积原则上应实现最大化,因为通气时的呼吸阻力必须保持尽可能小。在插管的声门平面中,在背侧区域中通常留有一定的通向管杆的剩余空间,其中该声门平面将声门以帘幕的形式从腹侧朝向背侧帐篷状地、三角形地张开并且在帐篷状帘幕或声门的底部释放位于管杆的外壁与声门底部之间的楔形区域。就流动优化的输送管线或将填充介质排出至袖带而言,该区域可以用于额外的和/或有所增大的集成于杆部中的内腔。为此,本发明还提出位于管杆的定位在背侧的后壁中的输送管线的近似哑铃状的型材,其哑铃状横截面的特殊横向延伸部填满或利用剩余空间。
39.在导管或套管的理想的结构形式中,通向密封气囊元件的集成于杆部中输送管线
的长度以尽可能短的方式实施并且从输送管线的开口延伸到袖带中,直至达到例如与声门间隔2至3cm的位于正上方的点。在声门上下咽部中,已可以借助相应减小的流阻对相对于集成于杆部中的内腔显著增大的软管或其他管线内腔进行连接。
40.过滤器和/或蒸汽屏障优选可以在体外布置在流体连接中。借助蒸汽屏障例如可以保护体外调节装置免受透入的水分的影响。
41.如果在体外在流体连接中设有具有内腔的连接器,则在该连接器的子部件的连接状态下,该连接器的内腔优选在该连接器的整个长度范围内具有恒定的横截面面积。
42.经证实是有利的是,体外流体连接中的最小净内截面面积大于集成或成形至导管中或另一杆件中的体内流道区段的最小净内截面面积,例如至少为体内流道区段的最小净内截面面积的1.1倍,优选至少为体内流道区段的最小净内截面面积的1.2倍,特别是至少为体内流道区段的最小净内截面面积的1.3倍。通过这种横截面扩展可以进一步优化流速。
43.为了将气管袖带中的压力持续稳定至达到可由用户可变调节或通过装置的特定结构固定预设的目标值,该目标值在20至40mbar的范围内,优选为30mbar,本发明力求实现大约10至20毫秒的最大时间延迟,从患者主动吸气时的胸压的初始偏转的时间点开始,从呼吸力学机械静止位置到低于该静止位置的压力水平。在最多20毫秒(ms)之后,应将气囊密封压力的从一次呼吸到另一次呼吸的相应偏移返回至目标值。
44.获得结构简单的布局的具体方式在于,体外调节装置的体积储存器中的压力被调节至针对气囊状薄膜体的压力目标值。在此情况下,即使未主动进行调节,也可以确保密封气囊中的压力不会上升至过高的值。
45.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流体连接中设置具有阀功能和/或导流功能的元件,该元件优选地定向为使得其在相对于体外调节装置的体积储存器中的压力在气囊状薄膜体中出现负压时打开并且允许体积流量快速流入气囊状薄膜体中,特别是在未主动进行调节的情况下。
46.为了能够逐渐消除相对于体外调节装置的体积储存器中的压力在气囊状薄膜体中出现的负压,具有阀功能和/或导流功能的元件应并联连接有节流元件。
47.在根据本发明的密封气囊的复合体中,借助集成到至承载气囊的导管的杆部软管中的通向密封气囊的流动优化输送管线,通过加载恒定压力的体外体积储存器或通过在恒定的压力下以任何其他方式提供体积的储存器和/或泵状的永久作用机构来驱动压力稳定所需的针对密封气囊部件的体积转移。
48.例如可以通过基于重力或弹力的机构来产生和保持由气囊和输送管线构成的传导压力的复合体中的密封压力,该机构以通过作用于储存器部件的外部护套上的力来对该储存器部件中所包含的填充介质进行压缩或加压的方式作用于气囊状或波纹管状的储存器部件上。气囊、输送管线和储存器在此连接成一个闭合的系统。通过优选集成至储存器中的填充阀对该系统进行填充和排空。
49.也可以通过与储存器永久连接的泵状或机电驱动(例如压电驱动)的阀机构来对储存器部件进行加压。
50.作为替代方案,也可以通过以特定的方式弹性膨胀的储存气泡实现系统中存在的填充压力。该气泡状部件的护套在填充有特定的初始体积时过渡至膨胀状态,该膨胀状态使气泡中所包含的体积处于结构上特定的压力下,该压力相当于系统中期望的密封目标压
力。在气泡的填充体积增加时,该气泡会进一步以特征性的“等压”的方式膨胀,其中在储存气泡中产生的故障压力在一定的体积范围内不会增大并且保持相应的目标压力。因此储存气泡“储备”体积,其中“等压储备区域”中的填充介质的压力保持恒定。在采用这种例如由聚异戊二烯制成的体积可膨胀的储存气泡的情况下,可以省去作用于储存器护套上的外力。pct/ep/2013/056169中例如描述过相应的技术。
51.此外,也可以采用与气囊和通向气囊的输送管线连接成连通的闭合系统的以电子或机电的方式进行调节的部件,这些部件以“源”的形式将调节气囊密封所需的体积压力恒定地(等压地)输送至系统中或提供给系统,而无需中间连接类似“缓冲”的储液器状部件。
52.除了产生与气管袖带中所需的密封压力相应的压力的这类压力恒定源之外,也可以将进行调节的储存器状或源状系统连接到由气囊和通向气囊的输送管线构成的复合体上,这些系统借助压力梯度而工作或者超过20至40mbar的压力范围。这类系统例如保持100mbar的储备压力并且在与密封目标压力相比较高的梯度的驱动下,以相应加速的方式移动填充介质。例如可以通过电子控制的比例阀来调节朝向袖带的加速体积流量。在此,精确的压电驱动阀特别是提供了基础。这些阀较小、无声且能耗较低。此外,在这些阀上游还可以设有压电驱动泵,这些泵也可以无声地建立高达100mbar的储存器压力。
53.在特别是位于调节阀上游的体外控制装置中的填充介质的压力源的压力可以调节至高于气囊状薄膜体的目标值的压力值,例如调节至100mbar或更高的压力值,优选调节至200mbar或更高的压力值,优选调节至500mbar或更高的压力值,特别是调节至1bar或更高的压力值,或者甚至调节至2bar或更高的压力值。在此情况下,相对于密封气囊中大幅降低的压力的压差大体通过调节阀而减小,具体视实施方式而定,该调节阀或是仅在需要时略微打开,或是以某一周期时间进行操作,从而对该阀下游的压力进行调节。
54.为了检测气囊状薄膜体中的实际压力值,可以在气囊状薄膜体中布置压力传感器。
55.位于气囊状薄膜体中的这种压力传感器应通过电缆与体外调节装置连接或者可与该调节装置连接,优选地,其中连接电缆在导管或其他杆件内部铺设在视情况附加的内腔中或者铺设在流体连接内部。此外,当然也可以采用无线电连接,例如通过蓝牙,但与电缆连接相比,该无线电连接相当复杂并且更容易受到干扰。
56.此外,本发明还提出,体外调节装置具有主动调节器,优选电子调节器,特别是双位调节器,其特别是设计为使得能够将气囊状薄膜体内检测为实际值的压力尽可能恒定地调节至预设或可预设的目标值。
57.结合主动的电子控制调节器可以建立特别优化的闭环控制回路,其中将记录压力的传感器集成在密封气囊部件内,并且这些传感器优选通过电缆连接与调节器单元的控制装置连接。这类反馈系统还可以用于从气囊主动移除体积,其中由调节器平行于过压梯度地产生负压梯度,使得体积可以视情况从密封气囊朝向调节器加速地流出。
58.可以以例如在100hz至1000hz之间的固定时钟频率来操作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使用的电子双位调节器,其中在填充介质的压力源之间以相应的频率交替地打开和闭合阀门,例如压电阀,其中打开和闭合阶段之间的脉冲比优选可以被调节器影响,特别是作为对预设或可预设的压力目标值与气囊状成形体内部所测得的实际压力值之间的差的反应。由于在此情况下所使用的调节阀,在这种阀的上游可能存在的高压与阀下游的通过脉动进行调
节的低压之间的压差较大。
59.所述中空器官或所述解剖腔优选为患者的气管或食道。但是,放置在气管中的密封气囊中的流量优化、延时最小化的体积补偿或稳定的上述原理也可以以类似的方式应用于密封地填塞自主呼吸的患者的食道。放置在食道中且以填塞密封的方式起作用的气囊中同样与患者的自主呼吸对应的压力波动通常与放置在气管中的气囊相比更为明显。这些压力波动与存在的胸内压非常接近。为了在食管中实现尽可能有效密封的气囊填塞,本发明提出密封气囊的分段作为结构变体。虽然气囊的密封食道的远侧片段在食管的在上括约肌与下括约肌之间延伸的区段的范围内延伸,但朝向近侧地连接有渐尖的气囊段,其可选地延伸至承载气囊的导管的近端。在杆部与近侧气囊段之间产生的空隙的尺寸可以较大。该空隙允许大致围绕导管杆部对远侧气囊端进行填充并且即使在从体外到体内地驱动体积流量的压差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实现相应的流动优化且快速的体积转移。这类动态压力调节的气囊填塞特别是可以应用于经食道放置的用于胃灌食和/或胃减压的探针。可以以类似于气管密封的实施例实现与以等压的方式起作用的体积储存器或通过压差进行调节的体积源的连接。
60.此外,本发明进一步提出,所述密封气囊元件由薄壁气囊薄膜构成,所述气囊薄膜由聚氨酯制成,所述气囊薄膜在朝向各个待密封表面的片段中具有5至30μm、优选10至20μm的壁厚。此外,所述密封气囊元件可以由肖氏材料硬度为70a至95a的和/或肖氏材料硬度为54d至60d的pur制成。这种材料可以很容易地进行残余预成形,因此不必为了进行密封而将其转变为弹性膨胀状态。
61.最后,根据本发明的技术原理,所述密封气囊元件具有多层壁结构,其中至少一个材料层具有针对水蒸气和/或空气的特殊阻隔特性,其中所述阻隔层例如由evoh构成。这样例如就能避免水分透入,水分可能会凝聚在输送管线中并且在该处阻碍快速的体积转移。
附图说明
62.下图结合具体的结构实施例对所描述的发明内容进行说明。其中:
63.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气管导管的示例性结构形式,该气管导管集成了流动优化部件和特征的选择,即使在从体外到体内驱动体积流量的压差较小的情况下,这些部件和特征也能够将填充借助快速移动至密封气囊或者能够与患者的呼吸功同步且动态适应地密封气管;
64.图2a示出气管导管的杆部的横截面,包括集成至杆部中的内腔的特殊实施例,其中集成至导管的壁部中的通向气管密封袖带的输送管线的总横截面面积最优较大,且其中通过特殊的哑铃状型材避免因透入输送管线中的冷凝水而暂时封闭输送管线的内腔;
65.图2b示出图2a所示实施方式的结构变化,其中通过单独制造的软管实现通向袖带的输送管线,该软管具有图2a中所描述的哑铃状横截面,但被嵌入背侧管杆的形状一致的凹槽中并固定在该处;
66.图3a为根据本发明的气管导管杆部的承载气囊的远侧区段的图示,包括从集成至气管导管杆的壁部中的填充管线到气囊部件所包围的内部空间的通过斜坡状部件而流动优化过渡部;
67.图3b为从集成于杆部中的通道状输送管线到密封气囊的流动优化的过渡部的另
一实施方式,其中该过渡部以壳形支撑的部件的形式实施,该部件围绕集成于杆部中的输送管线的开口区域紧贴在管杆的外周上,进而将杆壁稳定在开口区域中并且防止杆部弯曲;
68.图4a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其具有从填充软管到集成于杆部中的通道状输送管线内腔的流动优化的过渡部;
69.图4b为从填充软管到集成于杆部中的输送管线内腔的过渡部的另一实施方式,包括将输送管线与填充软管相互连接在一起的罩盖状部件,该部件产生朝向两个连接的内腔的无级的、流动优化的过渡部;
70.图5为集成至填充软管中的蒸汽屏障和/或微生物屏障的纵向剖面;
71.图6示出位于填充软管的近端与调节器之间的流动优化的连接器的结构形式;
72.图7为具有可选的逆行体积补偿功能的灵活阀元件的纵向剖面;
73.图8示出具有等压体积膨胀特性的体外体积储存器;
74.图9示出借助气管密封袖带直接进行反馈的电子/机电调节器系统,其越过从调节器延伸到密封袖带的软管和通道输送管线通过补偿流阻的压差对填充介质的流入进行加速并且可选地对填充介质的流出进行加速,或者,其中调节器所产生的压力超过气管密封袖带中的标称压力,且其中通过位于袖带内的电子传感器记录袖带中的压力并将其输送至调节器单元;
75.图10示出另一电子/机电调节器系统,其中记录袖带压力的电子传感器部件集成在调节器单元中。
具体实施方式
76.图1结合气管导管1示例性地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的导管,该气管导管由杆元件2构成,该杆元件在远端承载气管密封袖带3,其中该袖带通过集成于杆部中的通道状输送管线4a与体外体积储存器5a连接,该输送管线在杆部外部过渡至填充软管4b,该体积储存器使袖带加载填充压力或者储备具有气管密封标称压力的气体填充介质,或者该袖带与电子调节的体积源5b连接,该体积源通过体积源所产生的压差来调节气管密封标称压力或者该体积源所产生的压力超过气管密封标称压力。通过连接器6将该储存器或该源头连接到填充软管4b上。除了借助连接器6进行封闭的分支7之外,填充软管4b还具有另一分支8,该分支8过渡至配设有填充阀10的指示气囊9中。可选地,可由用户手动操作的封闭机构11安装在分支7中,该封闭机构能够将储存器或源单元与已经插在患者体内且加载填充压力的导管连接,而不会引起气管密封袖带中的压力下降。为了避免冷凝水从输送系统转移至压力调节单元中,相应透气元件12可选地集成至具有疏水特性的分支7中。作为疏水功能的替代或补充方案,元件12也可以用作微生物过滤器。集成于杆部中的通道4b的总横截面面积相当于至少2mm、优选3至4mm的圆形横截面。填充软管4b的内腔以及分支7和将该分支连接至储存器的软管管线的横截面面积相当于优选超过2.0mm、优选大于3.0mm、特别是优选大于3.5mm的圆形直径。
77.图2a示出杆元件2的实施例,其中集成至杆壁中的输送管线4a具有横截面呈哑铃状的特殊型材13,其以最优的方式实现输送管线的确定流阻的总横截面的最大化。将该输送管线挤出至管杆的背侧部分2a中,也就是说,在根据magill的气管导管的常规结构中,该
输送管线位于杆部的所谓的较大弯曲度中,该弯曲度位于声带三角区的较宽的基部上。通过哑铃状填充管线产生的杆部的整体轮廓sq具有管轮廓的背侧“基部”的相应加宽。该较大弯曲度的较宽基部使得在腹侧集成于杆部中的气管导管的通气内腔14能够保持其圆形或略呈椭圆形的形状以及其横截面面积。填充管线的末端延伸部13a位于杆部轮廓的朝向背侧的基部的外角中。在正确插管至导管位置处的情况下,该杆部的加宽的后壁大致形状一致地贴靠在声门的较宽的基部上。该轮廓的横向延伸部通过渐缩的连接片状中心段13b而连接。通过中心连接片实现的这些延伸部的连通防止透入填充管线中的冷凝水致使通向袖带的输送内腔因毛细力而封闭,封闭可能会损害调节单元与袖带的连续连接。在哑铃状型材中形成的液位通常通过轮廓延伸部至平行布置的延伸部的连接片状的连接而行进,由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排除填充管线的流动有效的封闭。在优选实施例中,延伸部13a的直径为1.5至2.5mm,优选为1.5至2.0mm。连接内腔的连接片13b的高度约为0.5至1.0mm。
78.图2b示出图2a中所描述的型材13的结构上有所更改的实施例,其中将哑铃状输送管线作为单独制造的软管15插入导管的背壁中的形状一致的凹槽15a或导管的较大弯曲度中并且固定在该处。该结构的优点在于,可以在声带平面上方从导管的杆部中引出软管,并且可以将该软管作为填充软管继续延伸,而不会产生结构中断。因此,软管元件15以连续且流动优化的方式将导管的袖带与输送管线的体外集成元件连接在一起,避免抑制流动的过渡部。为了实现内径最大化,软管元件15可以由自发弹性矫正的材料(例如聚氨酯)以薄壁的方式构成,其中优选采用在90a至95a或55d至60d范围内的材料硬度。管杆自身优选由非弹性地塑性变形的pvc构成。
79.图3a示出从集成于杆部中填充管线4a到气管密封袖带3的过渡部,其中在填充介质从输送内腔转入袖带时,实现因涡流而引起的流动抑制效应的最小化,具体方式在于,以尽可能平的角度偏转介质或者避免以较陡的角度或直角过渡进行偏转,在采用气管导管的常规结构的情况下,通常会因填充管线的壁部上的简单的切向切割而引起上述情形。
80.因此,填充管线4a的进模口16在其轴向延伸中从就常规的导管而言的1至2mm延长至4至10mm,优选5至8mm。封闭输送管线的部件17插入输送管线4a的进模口的朝向远侧延伸的开口中。该部件伸入该开口中形成从远侧向近侧下降的斜坡17a,该斜坡无涡流地将流向袖带的介质导入袖带中。该斜坡在4至6mm的轴向长度范围内延伸。
81.图3b示出部件18,其作为图3a中所描述的部件17的补充方案被集成在输送管线的开口16的区域中,用于在延长的进模口的区域中实现管杆的轴向稳定。部件18由硬度较高的具有特别薄的壁部的材料构成并且圆周形地以马鞍状的方式在进模口的横向表面18a上紧贴在进模口的外轮廓上。优选以注射成型的方式来制造该部件。上述封闭内腔且导流的部件17可以在结构上与部件18相连或集成至其中。
82.图4a示出特殊的过渡元件19,该过渡元件将集成于杆部中的输送管线4a转移至填充软管4b中或者将输送管线的内腔与填充软管的内腔连接在一起。输送管线4a在过渡区域中被切向切割并且在大约5mm的长度范围内开口。过渡元件19优选由可借助溶剂进行粘合的抗弯折的薄壁材料制成并且具有朝向远侧的延伸部19a,该延伸部的外部尺寸与集成至导管杆部中的填充管线的直径尺寸相比更大,从而以一定的张力将该延伸部推入通过切向进模口而打开的输送管线4a中。棘状延伸部的内腔对应于输送管线的内腔,由此可以避免形成阶梯状结构或者在过渡区域中出现涡流。
83.在过渡元件19的近侧区域中,该过渡元件可选地具有用于填充软管4b的套筒状容置部,其中将软管插入该容置部中并通过粘合对该软管进行固定,使得元件19的内腔对应于填充软管4b的内腔。因此,元件19也在近侧连接的区域中确保避免从集成于杆部中的输送管线到填充软管的口径过渡并且排除减少流量的阶梯结构。在该尤其是流量临界的区域中,该元件使得填充介质能够从储存器或源头层流至气管密封袖带。此外,可以通过元件19以流动优化的方式使从填充软管4b的圆形横截面到过渡元件的远侧部分19a的扁平、椭圆形、扁圆形或哑铃状横截面的过渡变得平滑。
84.填充软管4b的横截面面积至少相当于集成于杆部中的输送管线4a的总横截面面积,但在优选实施例中,填充软管的横截面面积超过该总横截面面积。
85.图4b示出罩盖状部件18a,该部件精确配合地紧贴在气管导管的背侧圆周上并且密闭地覆盖输送管线4a的进模口。该部件具有横向的马鞍状扁平延伸部18b,其以在进模口区域中稳定管杆的方式与该管杆的侧壁连接。罩盖状部件具有以平角向近侧延伸的接头18c,该接头容置填充软管4b。该图还示出部件17,朝向近侧将该部件插入输送管线通道4a中并对其进行封闭。类似于图3a中的斜坡状结构,接头18形成流动优化的斜坡17a,其从近侧向远侧延伸至输送管线的进模口中并且相应地倾斜。
86.图5示出集成至填充软管4b或分支7中的可选的蒸汽屏障20。在此情况下,各个分离层21的面积选择得足够大,以便补偿由屏障功能而引起的流阻并且避免袖带中实现压力平衡的延迟。屏障层的直径为至少10至最大25mm,优选为15mm。壳体22呈扁平盘状,从而减少分离层周围的残余空间。蒸汽屏障的功能确保水蒸汽和冷凝水不会透入调节单元的区域中并且不会在该处对安装在该处的阀门的闭合和打开性能造成损害。作为蒸汽屏障20的替代或补充方案,也可以在壳体22中安装不透微生物的屏障层。
87.图6示出特殊的连接器6,该连接器在其整个内腔的范围内具有恒定的横截面面积。通过将公部件6a插入母部件6b中能够实现无级、无间隙且无毛刺的过渡。相互连接的内腔的横截面在连接区域中是相同的。
88.图7示出具有阀功能的单元23,其中优选通过薄片状的薄膜式薄阀板24产生导流功能。在阀门的打开状态下产生阀孔的横截面面积,该横截面面积至少对应于远离阀门布置的管线的直径,但优选大于该管线。阀板优选具有孔洞状穿孔25,在阀门的闭合状态下,该穿孔也能够沿与主流相反的方向减少从袖带到调节单元的体积流量,以便可以通过相应地延迟来自袖带的体积溢流来补偿袖带中的暂时过压情形。
89.作为替代方案,可以通过平行于阀板而布置的通道状连接来实现相应起作用的回流功能,该连接能够实现介质从袖带到储存器或源头的一定的节流溢流。
90.图8示出体积储存器26,其具有可膨胀特定体积的储存气泡27,该储存气泡越过气泡护套的特定径向膨胀区域27a在恒定等压压力下吸收填充介质。通过特定的结构或所使用的材料以及气泡的几何形状来定义在气泡护套膨胀时产生的平台压。储存器中的相应平台压相当于气囊中存在的标称压力,例如为30mbar。膨胀的储存气泡所产生的压力在气囊中出现压力下降的时刻驱动体积流量流向密封的气囊元件。可以通过填充阀28优选借助空气作为填充介质来填充该储存器。
91.图9示出连接至根据本发明的结构类型的流动优化导管1上的反馈调节器系统29。该导管在密封气囊内具有固定集成在该处的电子压力传感器30,通过电缆连接31将该压力
传感器与调节器系统连接在一起。调节器自身由具有可选地集成有储存器33的泵模块32和至少一个具有集成的控制单元的调节阀模块34组成。可由用户将目标值和报警值输入控制装置中。可选地,该调节器也可以具有两个分别连接有储存器的泵系统,其中一个储存器储备过压,另一储存器储备负压。在可选的实施例中,由调节器通过学习算法独立调节针对袖带中的目标值的梯度或针对该目标值而储备在调节器中的压差,使得达到袖带中的目标值之前的等待时间在10至20毫秒的范围内。泵功能和阀功能均优选基于压电部件,可以精确、快速、安静且节能地运行这些压电部件。
92.通向导管的分支7的输送管线35优选具有大于该分支的直径的内径,并且在理想的情况下,超出该分支的直径30%,以便使得阻力相关的流动损失保持尽可能小。作为集成在袖带中的压力传感器的替代方案,外围压力转换传感器36可以集成至输送管线中,该外围压力转换传感器紧邻连接器6。在采用该实施例的情况下,可以省去集成在袖带中的传感器,其中接受调节时间的一定延迟。
93.图10描述了用于持续保持密封气囊填充压力的另一调节器单元37。气管导管的袖带在制造过程中已被成形为所需的工作尺寸。以上述流动优化或阻力最小化的方式填充气囊。借助气态介质对该气囊进行填充。从调节器至连接器6的软管输送管线35应具有直径为至少5mm的圆形内腔,以便避免流动相关的压力损失以及气囊与调节器之间的阻尼效应。调节器单元由单个以压电的方式工作的阀voi构成,该阀既将体积导向填塞的气囊,又从该气囊排出体积。在该阀的上游,在患者侧设有电子压力测量部件38,该部件持续检测气囊主体中的压力并将其输送至控制单元c。该调节器单元不具有测量直接在气囊中以电子方式测得压力的功能。在该阀的上游,在背离患者的一侧设有集成在设备中的蓄压器r或外部压力源qi,其例如在1至2bar的压力范围内储备填充介质。压电阀voi将气囊中的储存压力降低到大约10至30mbar的密封压力。如果超过用户所设定的气囊中的标称压力,则由部件38来检测该压力。然后,控制单元c打开阀voi,而后根据相应的梯度通过开口39将填充介质排出至环境中。该单元能够调节气管密封标称压力40并且能够调节流入气囊或从气囊流出的相应体积流量41。
94.附图标记表
[0095]1ꢀꢀꢀꢀꢀ
气管导管
ꢀꢀꢀꢀꢀꢀꢀꢀꢀꢀꢀꢀꢀꢀꢀꢀꢀꢀꢀꢀꢀꢀ
19
ꢀꢀꢀꢀ
过渡元件
[0096]2ꢀꢀꢀꢀꢀ
杆元件
ꢀꢀꢀꢀꢀꢀꢀꢀꢀꢀꢀꢀꢀꢀꢀꢀꢀꢀꢀꢀꢀꢀꢀꢀ
19a
ꢀꢀꢀ
远侧部分
[0097]
2a
ꢀꢀꢀꢀ
后壁部分
ꢀꢀꢀꢀꢀꢀꢀꢀꢀꢀꢀꢀꢀꢀꢀꢀꢀꢀꢀꢀꢀꢀ
20
ꢀꢀꢀꢀ
蒸汽屏障
[0098]3ꢀꢀꢀꢀꢀ
袖带
ꢀꢀꢀꢀꢀꢀꢀꢀꢀꢀꢀꢀꢀꢀꢀꢀꢀꢀꢀꢀꢀꢀꢀꢀꢀꢀ
21
ꢀꢀꢀꢀ
分离层
[0099]
4a
ꢀꢀꢀꢀ
通道式输送管线
ꢀꢀꢀꢀꢀꢀꢀꢀꢀꢀꢀꢀꢀꢀꢀꢀ
22
ꢀꢀꢀꢀ
壳体
[0100]
4b
ꢀꢀꢀꢀ
填充软管
ꢀꢀꢀꢀꢀꢀꢀꢀꢀꢀꢀꢀꢀꢀꢀꢀꢀꢀꢀꢀꢀꢀ
23
ꢀꢀꢀꢀ
单元
[0101]
5a
ꢀꢀꢀꢀ
体积储存器
ꢀꢀꢀꢀꢀꢀꢀꢀꢀꢀꢀꢀꢀꢀꢀꢀꢀꢀꢀꢀ
24
ꢀꢀꢀꢀ
阀板
[0102]
5b
ꢀꢀꢀꢀ
体积源
ꢀꢀꢀꢀꢀꢀꢀꢀꢀꢀꢀꢀꢀꢀꢀꢀꢀꢀꢀꢀꢀꢀꢀꢀ
25
ꢀꢀꢀꢀ
孔洞状穿孔
[0103]6ꢀꢀꢀꢀꢀ
连接器
ꢀꢀꢀꢀꢀꢀꢀꢀꢀꢀꢀꢀꢀꢀꢀꢀꢀꢀꢀꢀꢀꢀꢀꢀ
26
ꢀꢀꢀꢀ
体积储存器
[0104]
6a
ꢀꢀꢀꢀ
公部件
ꢀꢀꢀꢀꢀꢀꢀꢀꢀꢀꢀꢀꢀꢀꢀꢀꢀꢀꢀꢀꢀꢀꢀꢀ
27
ꢀꢀꢀꢀ
储存气泡
[0105]
6b
ꢀꢀꢀꢀ
母部件
ꢀꢀꢀꢀꢀꢀꢀꢀꢀꢀꢀꢀꢀꢀꢀꢀꢀꢀꢀꢀꢀꢀꢀꢀ
27a
ꢀꢀꢀ
填充区域
[0106]7ꢀꢀꢀꢀꢀ
分支
ꢀꢀꢀꢀꢀꢀꢀꢀꢀꢀꢀꢀꢀꢀꢀꢀꢀꢀꢀꢀꢀꢀꢀꢀꢀꢀ
28
ꢀꢀꢀꢀ
填充阀
[0107]8ꢀꢀꢀꢀꢀ
分支
ꢀꢀꢀꢀꢀꢀꢀꢀꢀꢀꢀꢀꢀꢀꢀꢀꢀꢀꢀꢀꢀꢀꢀꢀꢀꢀ
29
ꢀꢀꢀꢀ
调节器系统
[0108]9ꢀꢀꢀꢀꢀ
指示气囊
ꢀꢀꢀꢀꢀꢀꢀꢀꢀꢀꢀꢀꢀꢀꢀꢀꢀꢀꢀꢀꢀꢀ
30
ꢀꢀꢀꢀ
压力传感器
[0109]
10
ꢀꢀꢀꢀ
填装阀
ꢀꢀꢀꢀꢀꢀꢀꢀꢀꢀꢀꢀꢀꢀꢀꢀꢀꢀꢀꢀꢀꢀꢀꢀ
31
ꢀꢀꢀꢀ
电缆连接
[0110]
11
ꢀꢀꢀꢀ
封闭机构
ꢀꢀꢀꢀꢀꢀꢀꢀꢀꢀꢀꢀꢀꢀꢀꢀꢀꢀꢀꢀꢀꢀ
32
ꢀꢀꢀꢀ
泵模块
[0111]
12
ꢀꢀꢀꢀ
透气元件
ꢀꢀꢀꢀꢀꢀꢀꢀꢀꢀꢀꢀꢀꢀꢀꢀꢀꢀꢀꢀꢀꢀ
33
ꢀꢀꢀꢀ
储存器
[0112]
13
ꢀꢀꢀꢀ
哑铃状型材
ꢀꢀꢀꢀꢀꢀꢀꢀꢀꢀꢀꢀꢀꢀꢀꢀꢀꢀꢀꢀ
34
ꢀꢀꢀꢀ
阀模块
[0113]
13a
ꢀꢀꢀ
末端延伸部
ꢀꢀꢀꢀꢀꢀꢀꢀꢀꢀꢀꢀꢀꢀꢀꢀꢀꢀꢀꢀ
35
ꢀꢀꢀꢀ
输送管线
[0114]
13b
ꢀꢀꢀ
中心段
ꢀꢀꢀꢀꢀꢀꢀꢀꢀꢀꢀꢀꢀꢀꢀꢀꢀꢀꢀꢀꢀꢀꢀꢀ
36
ꢀꢀꢀꢀ
传感器
[0115]
14
ꢀꢀꢀꢀ
通风内腔
ꢀꢀꢀꢀꢀꢀꢀꢀꢀꢀꢀꢀꢀꢀꢀꢀꢀꢀꢀꢀꢀꢀ
37
ꢀꢀꢀꢀ
调节器单元
[0116]
15
ꢀꢀꢀꢀ
软管
ꢀꢀꢀꢀꢀꢀꢀꢀꢀꢀꢀꢀꢀꢀꢀꢀꢀꢀꢀꢀꢀꢀꢀꢀꢀꢀ
38
ꢀꢀꢀꢀ
部件
[0117]
15a
ꢀꢀꢀ
形状一致的凹槽
ꢀꢀꢀꢀꢀꢀꢀꢀꢀꢀꢀꢀꢀꢀꢀꢀ
39
ꢀꢀꢀꢀ
开口
[0118]
16
ꢀꢀꢀꢀ
进模口
ꢀꢀꢀꢀꢀꢀꢀꢀꢀꢀꢀꢀꢀꢀꢀꢀꢀꢀꢀꢀꢀꢀꢀꢀ
40
ꢀꢀꢀꢀ
标称压力
[0119]
16a
ꢀꢀꢀ
远侧开口
ꢀꢀꢀꢀꢀꢀꢀꢀꢀꢀꢀꢀꢀꢀꢀꢀꢀꢀꢀꢀꢀꢀ
41
ꢀꢀꢀꢀ
体积流量
[0120]
17
ꢀꢀꢀꢀ
部件
ꢀꢀꢀꢀꢀꢀꢀꢀꢀꢀꢀꢀꢀꢀꢀꢀꢀꢀꢀꢀꢀꢀꢀꢀꢀꢀcꢀꢀꢀꢀꢀ
控制单元
[0121]
17a
ꢀꢀꢀ
斜坡
ꢀꢀꢀꢀꢀꢀꢀꢀꢀꢀꢀꢀꢀꢀꢀꢀꢀꢀꢀꢀꢀꢀꢀꢀꢀꢀ
qi
ꢀꢀꢀꢀ
外部压力源
[0122]
18
ꢀꢀꢀꢀ
部件
ꢀꢀꢀꢀꢀꢀꢀꢀꢀꢀꢀꢀꢀꢀꢀꢀꢀꢀꢀꢀꢀꢀꢀꢀꢀꢀrꢀꢀꢀꢀꢀ
蓄压器
[0123]
18a
ꢀꢀꢀ
横向表面
ꢀꢀꢀꢀꢀꢀꢀꢀꢀꢀꢀꢀꢀꢀꢀꢀꢀꢀꢀꢀꢀꢀ
sq
ꢀꢀꢀꢀ
杆部轮廓
[0124]
18b
ꢀꢀꢀ
扁平延伸部
ꢀꢀꢀꢀꢀꢀꢀꢀꢀꢀꢀꢀꢀꢀꢀꢀꢀꢀꢀꢀ
voi
ꢀꢀꢀ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