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升血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6397692发布日期:2021-08-24 16:08阅读:36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升血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化疗仍是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化疗药物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损伤正常细胞,对于增殖较快的骨髓造血干细胞的损伤最为显著。导致患者出现骨髓抑制,表现为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血液系统疾病,因其本身发病机制,临床也可表现为全血减少等。严重的白细胞减少可导致患者合并感染,而血小板低下导致患者出现自发出血,重度贫血可危及患者生命。同时严重的骨髓抑制可能导致患者推迟化疗周期,减少化疗药物剂量,影响最终治疗效果,因此有效防治化疗后骨髓抑制以及改善血液系统疾病三系减少的手段非常重要。

西医运用于改善三系减少的手段主要为使用造血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症输血及激素治疗等。粒细胞刺激因子、促血小板生成素、重组人白介素-11等药物在临床的广泛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此类药物容易加速耗竭造血干细胞,大量长期使用有导致真性红细胞增多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发病风险。输血治疗可迅速起到治疗作用,但成分输血对指标要求多,且可能出现输血反应,甚至出现血源性感染等。小剂量激素治疗,如使用地塞米松等,疗效不明显,副反应较大。因此西医治疗远期疗效不稳定,毒副反应明显,价格昂贵等缺点突出。大量的文献显示,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导致患者出现骨髓抑制,以及血液系统疾病三系减少有其独特的优势及较好的疗效。

血液系统疾病及化疗后骨髓抑制归属于中医学“虚劳”、“血劳”、“血证”等范畴。主要是由于先天禀赋正气不足,加之后天受化疗药物药毒内侵,化疗药是有毒之品,其性峻力猛,在攻伐机体癌毒的同时,也加重了气血脏腑的损伤,尤其是脾肾两脏,导致正气耗伤,脾失健运、肾失气化,气血生化无源,最终导致气血亏虚之证候。邪毒直中骨髓,导致髓亏肾虚精耗,先天之本枯竭;邪毒损及中焦脾胃,脾胃功能受损,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致使后天之本已衰,气血生化无源,致气血亏虚;血液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多疗程化疗后,病程长,病情重,以虚证为多见,我们观察到以脾肾两虚、气血亏虚为主。“虚久必瘀,瘀久必虚,两者互为因果,形成病理上的恶性循环,表现为虚实夹杂的服装病理过程。

因此我们认为血液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多疗程化疗后的贫血多以脾肾亏虚为主,主要部位在骨髓,在脏为髓,在象为血,以脾肾虚损为主,气血亏虚为外候,治疗多以健脾补肾为主,虚久必瘀,气虚血瘀,因此临床提出了健脾补肾,益气补血,祛瘀生新的治疗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升血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提供如下实施方案。

本发明的一种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材制备而成:黄芪30-60份、党参30-60份、白术10-20份、茯苓10-20份、当归10-20份、骨碎补10-20份、鹿角胶(烊化)6-9份、熟地10-20份、陈皮10-20份、仙鹤草20-30份、鸡血藤20-30份、花生衣3-6份和甘草4-6份。

上述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优选的,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材制备而成:黄芪30份、党参30份、白术15份、茯苓15份、当归10份、骨碎补15份、鹿角胶6份(烊化)、熟地15份、陈皮15份、仙鹤草30份、鸡血藤30份、花生衣5份,和甘草6份。

在一具体实施方案中,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材制备而成,黄芪30g、党参30g、白术15g、茯苓15g、当归10g、骨碎补15g、鹿角胶6g(烊化)、熟地15g、陈皮15g、仙鹤草30g、鸡血藤30g、花生衣5g和甘草6g。

上述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可制成的口服制剂形式包括汤剂、胶囊、片剂、丸剂或颗粒剂。

所述制剂按常规制剂技术制造,根据实际需要,可加入相应适量的药用辅料,如填充剂、崩解剂、粘合剂、润滑剂等,辅料种类都是本领域常用辅料如淀粉、糊精等。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目的还提供了一种制备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⑴称取处方量的鹿角胶,冷冻粉碎,过筛,得鹿角胶粉;

⑵称取处方的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骨碎朴、熟地黄、陈皮、甘草、仙鹤草、鸡血藤,洗净,灭菌,放入适当容器内,加水5~10倍,用文火煎煮20-24小时,滤去渣,再将滤液用文火煎熬,不断搅拌,浓缩成浸膏;

⑶将步骤⑵制得的浸膏继续浓缩至40℃的相对密度为1.15~1.30g/cm3,加入鹿角胶粉,以及糊精适量,混匀,减压干燥(60℃,-0.1mpa),粉碎,得细粉;

⑷将步骤⑶制得的细粉制成口服制剂。

上述本发明的方法,步骤(3)中所述减压干燥,温度为60℃,压力为-0.1mpa。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在制造治疗血液疾病药物中的用途。所述血液疾病包括因血液病导致三系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及放、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后血细胞减少,属脾肾两虚,气血亏虚,气虚血瘀患者。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及放、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后血细胞减少,属脾肾两虚,气血亏虚,气虚血瘀患者。提升患者的血小板、白细胞量。

本发明的升血中药组合物方解

处方:黄芪30g、党参30g、白术15g、茯苓15g、当归10g、骨碎补15g、鹿角胶6g(烊化)、熟地15g、陈皮15g、仙鹤草30g、鸡血藤30g、花生衣5g,甘草6g。

方中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故为君药,黄芪补中益气,健脾升阳,当归,专门补血养血,是补血之圣药。

方中四君子汤与骨碎补、鹿角胶、熟地和陈皮共为臣药,“脾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方中四君子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有益气健脾之功,党参补气健脾、养血生精,白术、茯苓健脾和胃,养血安神,助力黄芪补气健脾养血之用。

“肾主骨生髓”,“精血同源”,骨碎补补肾壮骨,熟地具有滋阴补肾,补气养血的功效,鹿角胶有补益肝肾、填精生髓的作用。

陈皮理气健脾,以防止补肾养血之品过于滋腻。

仙鹤草、鸡血藤与花生衣共为佐药,血液疾病病程长,“久病必瘀”,“虚久必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故多有瘀血的征象,故鸡血藤有补血,活血,通络的作用,仙鹤草收敛止血,补虚强壮,“脾主统血”,脾气虚的人就容易出血,花生衣为花生的红色外皮,具有止血、散瘀、养血的作用,治疗各种出血的病症。

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全方共达益气健脾,补肾填精,滋养精血之功。

本发明的升血中药组合物,适用于脾肾两虚,气血亏虚,气虚血瘀患者和血液疾病患者。给血液疾病患者,特别是血液三系减少患者服用每日一剂,每日分1-3次口服,连服1周到一月。显示出良好的效果。三系减少指的是红系,粒系以及巨核系,相对应的血常规的表现为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也就指的是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仅是代表性的,用于进一步说明和理解本发的精神实质,但不以此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汤剂

升血中药组合物处方(1剂方子的处方量)

黄芪30g、党参30g、白术15g、茯苓15g、当归10g、骨碎补15g、鹿角胶6g(烊化)、熟地15g、陈皮15g、仙鹤草30g、鸡血藤30g、花生衣5g,甘草6g。

将上方子中除鹿角胶外的药材用水按常规熬药方法熬水,1剂熬3次,3次药液混合,称取鹿角胶烊化,冷冻粉碎,过筛,得鹿角胶粉,加入药液中制得汤剂,日分3次早中晚服用。

实施例2胶囊剂

组合物配方:

黄芪30-60份、党参30-60份、白术10-20份、茯苓10-20份、当归10-20份、骨碎补10-20份、鹿角胶(烊化)6-9份、熟地10-20份、陈皮10-20份、仙鹤草20-30份、鸡血藤20-30份、花生衣3-6份和甘草4-6份。

胶囊剂制备方法:

微粉硅胶适量

制法:

(1)配比称取鹿角胶,冷冻粉碎,过筛,得鹿角胶粉;

⑵按配比称取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骨碎朴、熟地黄、陈皮、甘草、仙鹤草、鸡血藤,洗净,灭菌,放入适当容器内,加10倍量水,用文火煎煮24小时,滤去渣,再将滤液用文火煎熬,不断搅拌,浓缩成浸膏;

⑶将步骤⑵制得的浸膏继续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1.30g/cm3(40℃),加入鹿角胶粉,以及糊精适量,混匀,减压干燥(60℃,-0.1mpa),粉碎,得细粉;

⑷将步骤⑶制得的细粉加入微粉硅胶,混匀,装胶囊。

实施例3颗粒剂

中药配方(1剂单位处方以g计):

黄芪30份、党参30份、白术15份、茯苓15份、当归10份、骨碎补15份、鹿角胶6份(烊化)、熟地15份、陈皮15份、仙鹤草30份、鸡血藤30份、花生衣5份,和甘草6份

制备方法:

糊精适量

制法:

⑴按配比称取鹿角胶,冷冻粉碎,过筛,得鹿角胶粉;

⑵按配比称取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骨碎朴、熟地黄、陈皮、甘草、仙鹤草、鸡血藤,洗净,灭菌,放入适当容器内,加10倍量水,用文火煎煮24小时,滤去渣,再将滤液用文火煎熬,不断搅拌,浓缩成浸膏;

⑶将步骤⑵制得的浸膏继续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1.30g/cm3(40℃),加入鹿角胶粉,以及糊精适量,混匀,减压干燥(60℃,-0.1mpa),粉碎,得细粉;

⑷将步骤⑶制得的细粉制粒,装袋。

日服相当于1剂方子的颗粒的量,分3次早中晚服用。

实施例3片剂

配方:黄芪40份、党参40份、白术10份、茯苓10份、当归20份、骨碎补10份、鹿角胶(烊化)7份、熟地10份、陈皮10份、仙鹤草20份、鸡血藤20份、花生衣6份和甘草5份。

或者

黄芪60份、党参60份、白术20份、茯苓20份、当归15份、骨碎补20份、鹿角胶(烊化)9份、熟地20份、陈皮20份、仙鹤草25份、鸡血藤25份、花生衣3份和甘草4份

制备方法:

⑴按配比称取鹿角胶,冷冻粉碎,过筛,得鹿角胶粉;

⑵按配比称取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骨碎朴、熟地黄、陈皮、甘草、仙鹤草、鸡血藤,洗净,灭菌,放入适当容器内,加10倍量水,用文火煎煮24小时,滤去渣,再将滤液用文火煎熬,不断搅拌,浓缩成浸膏;

⑶将步骤⑵制得的浸膏继续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1.30g/cm3(40℃),加入鹿角胶粉,以及糊精适量,混匀,减压干燥(60℃,-0.1mpa),粉碎,得细粉;

⑷将步骤⑶制得的细粉加入淀粉适量制粒压片。

试验例1用于血液疾病治疗

给以下患者服用实施例1的汤剂(称升血汤),日服1剂,分3次早、中、晚服用,试验例中的三系降低是指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明显低于正常范围值。

1、彭女士,67岁,因反复心慌乏力5+年,加重1+月就诊,近5年来三系降低,常予以输血、血小板,升白细胞治疗,表现为望之少神,面色苍白,肢软乏力,语声低微,全身皮肤可见多处瘀斑,纳差,夜寐不安,夜尿3次,腰膝酸软,大便稀溏,3次/天,双下肢水肿。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西医诊断: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诊断:虚劳,中医辨证:脾肾两虚,气血亏虚,气虚血瘀,法则:健脾补肾,益气养血,祛瘀生新。2020年8月治疗输血小板,同时口服升血汤,每日1剂,连服一月,症状好转,半年来病情稳定,未再住院输血。

2、陈先生,80岁,因反复皮肤瘀斑、牙龈出血7年,加重半年就诊。近半年来三系降低,常予以输血、血小板,升白细胞治疗,临床表现;神倦乏力,语声低微,全身皮肤可见多处瘀斑,牙龈出血,动则喘累,呼吸困难,端坐位呼吸,纳差,夜寐不安,夜尿頻数,腰膝酸软,大便稀溏,1次/天,双下肢水肿。舌淡紫,苔薄白,脉细弱。西医诊断: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医诊断:虚劳,中医辨证:脾肾两虚,气血亏虚,气虚血瘀,法则:健脾补肾,益气养血,祛瘀生新。2021年1月治疗输血小板,同时口服升血汤,每日1剂,连服一月,症状好转,半年来病情稳定。

3、刘女士,73岁,因头昏20+年,乏力1+年就诊。加重半月就诊。临床表现;神倦乏力,头昏,语声低微,面色苍白,动则喘累,纳差不是饮食,失眠多梦,夜尿每晚3次,腰膝酸软,大便稀溏,2次/天,舌淡紫,苔薄白,脉细弱。西医诊断:大颗粒淋巴细胞性白血病t细胞型,中医诊断:虚劳,中医诊断:虚劳,中医辨证:脾肾两虚,气血亏虚,气虚血瘀,法则:健脾补肾,益气养血,祛瘀生新。2020年12月治疗输血细胞悬液,同时口服升血汤,每日1剂,连服一月,症状好转,1年来病情稳定。

4、李先生,51岁,因反复乏力2年,加重3天就诊。近2年来三系降低,常予以输血、血小板,升白细胞治疗,临床表现;神倦乏力,面色苍白,语声低微,动则喘累,纳差食少,失眠多梦,夜尿每晚3次,腰膝酸软,大便稀溏,3次/天,舌淡紫,苔薄白,脉细弱。西医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重型),中医诊断:虚劳,中医辨证:脾肾两虚,气血亏虚,气虚血瘀,法则:健脾补肾,益气养血,祛瘀生新。2021年3月输红细胞悬液及血小板,同时口服升血汤,每日1剂,连服一月,症状好转,半年来病情稳定。

5、张女士,70岁,因反复乏力10余年,加重伴心累3天就诊。近10年来三系降低,常予以输血、血小板,升白细胞治疗,临床表现:精神萎靡,肢软乏力,语声低微,心慌心累,动则加重,不思饮食,夜寐不安,夜尿2次,腰膝酸软,大便稀溏,3次/天,双下肢水肿。舌淡紫,苔薄白,脉细弱。西医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诊断:虚劳,中医诊断:虚劳,中医辨证:脾肾两虚,气血亏虚,气虚血瘀,法则:健脾补肾,益气养血,祛瘀生新。治疗:输红细胞悬液,2021年3月口服升血汤,每日1剂,连服一月,症状好转,半年来病情稳定。

6、张女士,46岁,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9+月,末次化疗后1月就诊。临床表现:精神较差,肢软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苍白,动则心累,纳差食少,夜寐不安,夜尿2次,腰膝酸软,大便稀溏,2次/天,双下肢水肿。舌淡紫,苔薄白,脉细弱。西医诊断:急性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中医诊断:虚劳,中医辨证:脾肾两虚,气血亏虚,气虚血瘀,法则:健脾补肾,益气养血,祛瘀生新。2020年10月口服升血汤,每日1剂,连服一月,症状好转,1年来病情稳定。

7、杨女士,79岁,因多发性骨髓瘤5+年,食欲下降1月就诊。临床表现:神倦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苍白,心累胸闷,食欲下降,夜寐不安,夜尿2次,动则汗出,腰膝酸软,大便稀溏,2次/天,双下肢水肿。舌淡紫,苔薄白,脉细弱。西医诊断:多发性骨髓瘤kappa型iiia型,中医诊断:骨痹,中医辨证:脾肾两虚,气血亏虚,气虚血瘀,法则:健脾补肾,益气养血,祛瘀生新。治疗:输红细胞悬液,2020年5月口服升血汤,每日1剂,连服一月,症状好转,半年来病情稳定。

8、魏女士,67岁,因乏力,腰痛1+年,手指麻木半月就诊。临床表现:神倦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苍白,手指麻木,纳差食少,失眠多梦,夜尿3次,腰痛,大便稀溏,2次/天,舌淡紫,苔薄白,脉细弱。西医诊断:多发性骨髓瘤,中医诊断:骨痹,中医辨证:脾肾两虚,气血亏虚,气虚血瘀,法则:健脾补肾,益气养血,祛瘀生新。2020年7月口服升血汤,每日1剂,连服一月而治愈,症状好转,1年来病情稳定。

9、彭先生,82岁,因确诊多发性骨髓瘤2+年,乏力、纳差2天就诊。临床表现:精神倦怠,肢软乏力,动则喘累,面色苍白,纳差食少,失眠不易入睡,多梦,夜尿4次,腰酸背痛,大便稀溏,3次/天,舌淡紫,苔薄白,舌下络脉瘀曲,脉细弱。西医诊断:多发性骨髓瘤,中医诊断:骨痹,中医辨证:脾肾两虚,气血亏虚,气虚血瘀,法则:健脾补肾,益气养血,祛瘀生新。2020年5月口服升血汤,每日1剂,连服一月,症状好转,半年来病情稳定。

10、钱女士,65岁,因反复腰痛4+年,末次化疗后1月就诊。临床表现:精神倦怠,肢软乏力,动则喘累,面色苍白,纳差食少,失眠多梦,自汗明显,夜尿3次,腰酸背痛,大便稀溏,2次/天,舌淡紫,苔薄白,脉细弱。西医诊断:多发性骨髓瘤,中医诊断:骨瘤,中医辨证:脾肾两虚,气血亏虚,气虚血瘀,法则:健脾补肾,益气养血,祛瘀生新。2020年11月口服升血汤,每日1剂,连服一月,症状好转,半年来病情稳定。

11、周女士,65岁,因反复乏力、自汗6月余,加重1月就诊。临床表现:精神欠佳,肢软乏力,面色苍白,动则汗出,偶有耳鸣,纳食欠佳,失眠多梦,大便稀溏,日3—4次,夜尿頻数,每晚3—4次。舌淡红,苔白微腻,舌下络脉瘀曲,脉细弱。西医诊断:急性髓系白血病(m4),中医诊断:虚劳,中医辨证:脾肾两虚,气血不足,气虚血瘀,法则:健脾补肾,益气养血,祛瘀生新。2020年12月口服升血汤,每日1剂,连服一月,复查白细胞恢复正常,症状好转,病情稳定。

12、李女士,63岁,因确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1+月就诊。临床表现:患者精神欠佳,胸闷、乏力,纳差,失眠,大小便正常。舌淡紫,苔白腻,脉细弱。西医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中医诊断:虚劳,中医辨证:脾肾两虚,气血不足,气虚血瘀,法则:健脾补肾,益气养血,祛瘀生新。2020年12月口服升血汤,每日1剂,连服一月,复查血小板恢复正常,症状好转,病情稳定。

13、王先生,66岁,因确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全身乏力3年余,加重1周就诊。近三年来三系降低,常予以输血、血小板,升白细胞治疗,临床表现:精神状态差,面色苍白,体重下降,全身皮肤可见多处瘀点,饮食不佳,夜寐不安,动则气喘汗出,双下肢水肿,大便稀溏,日2—3次,小便清长,舌淡紫红,苔薄白,脉细弱。西医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reab-1i高危组),中医诊断:虚劳,中医辨证:脾肾两虚,气血不足,法则:健脾补肾,益气养血。治疗予支持对症治疗,输红细胞悬液及血小板,同时口服升血汤,每日1剂,连服3月,复查血常规均恢复正常,症状好转,半年来病情稳定。

试验例2其他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采用实施全1的汤剂,日服1剂,分3次早、中、晚服用)

1、李女士,68岁,因左侧副乳癌术后15+年,复发2年,化疗后1周,于2020年4月就诊。临床表现:精神倦怠,肢软乏力,动则喘累,面色苍白,自汗,纳差食少,失眠多梦,夜尿4次,颈腰背疼痛,大便稀溏,2次/天,舌淡紫,苔薄白,脉细弱。查血常规白细胞减少,wbc:2.64*109/l,hb:109g/l,plt:178*109/l。西医诊断:左副乳癌术后化疗后伴全身多处骨转移,化疗后骨髓抑制,中医诊断:乳癌中医辨证:脾肾两虚,气血亏虚,气虚血瘀,法则:健脾补肾,益气养血,祛瘀生新。治疗口服升血汤,每日1剂,连服1月,症状好转,白细胞恢复正常,wbc:4.27*109/l,hb:110g/l,plt:198*109/l,病情稳定。

2、蒋先生,67岁,因结肠癌术后1+年,末次化疗后1月,于2021年2月就诊。临床表现:神倦乏力,面色苍白,纳差食少,失眠多梦,夜尿3次,腰酸背痛,大便稀溏,4次/天,舌淡紫,苔薄白,脉细弱。查血常规白细胞减少,wbc:3.42*109/l,hb:132g/l,plt:142*109/l。西医诊断:直乙状结肠交界处腺癌术后复发化疗后伴肝转移,化疗后骨髓抑制,中医诊断:肠癌中医辨证:脾肾两虚,气血亏虚,气虚血瘀,法则:健脾补肾,益气养血,祛瘀生新。治疗口服升血汤,每日1剂,连服半月,症状好转,白细胞恢复正常,wbc:6.42*109/l,hb:136g/l,plt:156*109/l,病情稳定。

3、江女士,53岁,因确诊左肺腺癌近2年,末次化疗后1月,于2020年1月就诊。临床表现:精神疲倦,肢软乏力,动则喘累,面色苍白,纳食减少,夜寐不安,失眠多梦,夜尿2次,腰背疼痛,大便稀溏,1次/天,舌淡紫,苔薄白,脉细弱。查血常规白细胞减少,wbc:2.93*109/l,hb:106g/l,plt:125*109/l。西医诊断:右肺鳞癌伴多处转移化疗后化疗后骨髓抑制,中医诊断:肺癌,中医辨证:脾肾两虚,气血亏虚,气虚血瘀,法则:健脾补肾,益气养血,祛瘀生新。治疗口服升血汤,每日1剂,连服半月,症状好转,白细胞恢复正常,wbc:7.29*109/l,hb:107g/l,plt:127*109/l,病情稳定。

4、邹先生,63岁,因有肺癌术后1年余,末次化疗后1月,于2021年2月就诊。临床表现:肢软乏力,动则喘累,面色苍白,纳差食少,失眠多梦,自汗,夜尿3次,腰酸背痛,大便稀溏,3次/天,舌淡紫,苔白,脉细弱。查血常规白细胞减少,wbc:2.38*109/l,hb:93g/l,plt:200*109/l。西医诊断:左肺腺癌iv期骨转移,化疗后骨髓抑制,中医诊断:肺癌,中医辨证:脾肾两虚,气血亏虚,气虚血瘀,法则:健脾补肾,益气养血,祛瘀生新。治疗口服升血汤,每日1剂,连服半月,症状好转,白细胞恢复正常,wbc:6.87*109/l,hb:115g/l,plt:184*109/l,病情稳定。

5、余女士,57岁,因确诊右肺癌3年,末次化疗后1+月,于2020年2月就诊。临床表现:精神较差,肢软乏力,动则喘累,面色苍白,纳差食少,失眠多梦,自汗,夜尿3次,腰酸背痛,大便稀溏,2次/天,舌淡紫,苔薄白,脉细弱。查血常规白细胞减少,wbc:2.45*109/l,hb:105g/l,plt:105*109/l。西医诊断:右肺腺癌伴全身广泛转移,中医诊断:肺癌,中医辨证:脾肾两虚,气血亏虚,气虚血瘀,法则:健脾补肾,益气养血,祛瘀生新。治疗口服升血汤,每日1剂,连服半月,症状好转,白细胞恢复正常,wbc:6.41*109/l,hb:109g/l,plt:170*109/l,病情稳定。

6、夏女士,83岁,因确诊结肠癌2年,末次化疗后40+天,于2020年8月就诊。临床表现:精神倦怠,肢软乏力,动则喘累,面色苍白,纳差食少,失眠多梦,自汗明显,夜尿3次,腰酸背痛,大便稀溏,夹不消化物,2次/天,舌淡紫,苔薄白,脉细弱。查血常规白细胞减少,wbc:2.88*109/l,hb:125g/l,plt:115*109/l。西医诊断:乙状结肠腺癌化疗后,化疗后骨髓抑制,中医诊断:肠癌,中医辨证:脾肾两虚,气血亏虚,气虚血瘀,法则:健脾补肾,益气养血,祛瘀生新。治疗口服升血汤,每日1剂,连服半月,症状好转,白细胞恢复正常,wbc:4.08*109/l,hb:132g/l,plt:139*109/l。病情稳定。

7、罗女士,77岁,因确诊结肠癌9+月,末次化疗后1周,于2020年10月就诊。临床表现:精神倦怠,肢软乏力,动则喘累,面色苍白,纳差食少,失眠多梦,自汗明显,夜尿3次,腰酸背痛,大便稀溏,2次/天,舌淡紫,苔薄白,脉细弱。查血常规白细胞减少,wbc:2.64*109/l,hb:96g/l,plt:185*109/l。西医诊断:乙状结肠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中医诊断:肠癌,中医辨证:脾肾两虚,气血亏虚,气虚血瘀,法则:健脾补肾,益气养血,祛瘀生新。治疗口服升血汤,每日1剂,连服半月,症状好转,白细胞恢复正常,wbc:4.64*109/l,hb:105g/l,plt:171*109/l,病情稳定。

8、陈先生,55岁,因确诊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7月余,末次化疗后伴全身乏力半月,于2021年1月就诊。临床表现:精神倦怠,肢软乏力,面色苍白,纳食减少,夜寐不安,自汗,夜尿2次,腰酸痛,大便稀溏,2次/天,舌淡紫,苔薄白,脉细弱。查血常规白细胞减少,wbc:2.71*109/l,hb:108g/l,plt:172*109/l。西医诊断: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后骨髓抑制,中医诊断:胃淋巴瘤,中医辨证:脾肾两虚,气血亏虚,气虚血瘀,法则:健脾补肾,益气养血,祛瘀生新。口服升血汤,每日1剂,连服半月,症状好转,白细胞恢复正常,wbc:4.62*109/l,hb:100g/l,plt:136*109/l,病情稳定。

9、曾女士,53岁,因直肠癌术后3年余,末次化疗后20余天,于2021年2月就诊。临床表现:精神较差,肢软乏力,动则自汗,面色苍白,纳差食少,失眠多梦,夜尿3次,腰酸背痛,大便稀溏,夹不消化物,2次/天,舌淡紫,苔薄白,脉细弱。查血常规白细胞、血小板减少,wbc:2.20*109/l,hb:107g/l,plt:86*109/l。西医诊断:直肠腺癌术后化疗后复发伴双肺转移,化疗后骨髓抑制,中医诊断:肠癌,中医辨证:脾肾两虚,气血亏虚,气虚血瘀,法则:健脾补肾,益气养血,祛瘀生新。治疗口服升血汤,每日1剂,连服半月,症状好转,白细胞恢复正常,wbc:4.88*109/l,hb:131g/l,plt:97*109/l。病情稳定。

10、葛女士,50岁,因右乳腺癌术后3年余,颅内转移2年,伽玛刀放疗后1周,于2020年9月就诊。临床表现:精神倦怠,肢软乏力,动则喘累,面色苍白,纳差食少,失眠多梦,自汗,言语欠清,夜尿3次,腰背酸痛,大便稀溏,3次/天,舌淡紫,苔薄白,脉细弱。查血常规白细胞减少,wbc:2.02*109/l,hb:125g/l,plt:135*109/l。西医诊断:左乳浸润性癌伴颅内转移化疗后,化疗后骨髓抑制,中医诊断:乳癌,中医辨证:脾肾两虚,气血亏虚,气虚血瘀,法则:健脾补肾,益气养血,祛瘀生新。治疗口服升血汤,每日一剂,连服半月,症状好转,白细胞恢复正常,wbc:8.69*109/l,hb:133g/l,plt:137*109/l,病情稳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