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脑复苏装置

文档序号:26811403发布日期:2021-09-29 03:12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心肺脑复苏装置

1.本发明涉及一种患者抢救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心肺脑复苏装置。


背景技术:

2.当人突然发生心跳呼吸停止时,必须在4~8分钟内建立基础的生命位置,保证人体重要脏器的基本血氧供应,直到建立高级生命支持。
3.心跳停止后4分钟内进行cpr(心肺复苏),有32%的病人能够救活,而在4分钟之后再进行心肺复苏,只有17%的人能够救活,因此发生心跳停止后的最初4分钟被称为黄金四分钟。心搏骤停一旦发生,如果得不到及时地抢救复苏,4~6分钟后就会造成患者大脑以及其他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的损害。
4.但专业的心肺复苏方法普通人很难掌握,人工cpr如果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几乎无法做到有效的按压,也就无法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心肺复苏抢救,而等待救护车或专业人员又会耽误最佳的抢救时期。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用于心肺复苏的设备,可以将心肺复苏的设备预先安装或放置在必要的场合如商场、车站以及公交车上等公共场合,但现有的心肺复苏设备结构复杂、使用不便且功能有限,普通人员难以操作,同样无法快速有效的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
5.如现有的环抱式复苏装置,需要先将该装置缠绕捆绑在患者身上,然后启动进行胸部按压,但心肺复苏需要配合通气也就是人工呼吸,普通人员仍然无法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抢救,并且患者在经过心肺复苏抢救后,还需要救护车上的专业设备进行除颤,这种环抱式的复苏装置还需要拆卸下来后才能进行除颤,造成了时间的浪费,影响了患者抢救过来的可能性。现在也有能够同时进行胸外按压以及通气的心肺复苏装置,虽然具有面罩用于对患者进行通气,但实际上专业的人工呼吸很关键的一步是打开患者的气道,因为患者在昏迷后舌头会堵住气道,所以只有通过仰头举颏法、仰头抬颈法、托下颌法等将患者气道打开后才能进行人工呼吸,普通人员基本上对此并不了解,而在使用心肺复苏装置的面罩时如果没有打开患者的气道,其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
6.所以现在亟需一种普通人员就能够操作,并且能够对心脏骤停的患者进行快速有效地抢救的复苏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心肺脑复苏装置,以解决现有复苏装置普通人员难以操作、无法对心脏骤停的患者进行快速有效救治的问题。
8.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心肺脑复苏装置,包括:背板,放置在地面或床板上,用于支撑整个装置并用于放置患者。
9.支撑调整架,设置于背板上,用于安装呼吸臂和循环臂并调节呼吸臂和循环臂的位置。
10.循环臂,安装在支撑调整架上,用于进行胸外按压。
11.呼吸臂,安装在支撑调整架上,用于为患者进行通气,包括呼吸悬臂架,在所述呼吸悬臂架上设置有负压吸引装置和通气装置,所述通气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呼吸悬臂架内的第一密封腔,在所述第一密封腔上开有进气口,在所述第一密封腔内设置有呼吸活塞,所述第一密封腔通过软管连通有呼吸面罩,所述呼吸面罩通过拉紧机构和所述呼吸悬臂架连接,所述呼吸面罩包括倒u型的弹性架,在所述弹性架的两个侧臂下端的内侧设置有勾板,在两个侧臂之间设置有支撑杆,在所述支撑杆上设置有罩体,在所述罩体的下端口设置有开口环,所述开口环包括上下分布的大环形片和小环形片,所述大环形片的内圈和所述小环形片的内圈之间通过环形壁相连接,所述大环形片的边缘连接在所述罩体的下端口上与嘴部对应的位置,在所述罩体的上端口设置有阀体,所述阀体和软管连通,在所述罩体的两侧设置有挂耳,所述挂耳、支撑杆以及勾板之间通过弹性索连接。
12.以及冰帽,用于对患者的脑部进行降温。
13.所述阀体包括壳体,在所述壳体与所述罩体连通的位置设有具有一定长度的连通口,在所述壳体内放置有可浮动单向鸭嘴阀,在所述连通口的上端和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通过连接板连接,在所述连接板上开有呼吸孔,在所述壳体一侧设置有观察腔,所述观察腔和所述呼吸孔相连通,在所述观察腔内设置有浮阀,在所述浮阀的下方设置有隔网,在所述浮阀的上方开有呼气窗口。
14.所述冰帽包括耳机式弹性夹,在所述耳机式弹性夹上设置有内胆和外包层,在所述内胆和外包层之间设置有水袋,在所述内胆内填充有冰晶粉层,在所述水袋上设置有连通管,所述连通管直接或通过分流管和所述内胆连通,在所述连通管上设置有注水口和单向阀;所述耳机式弹性夹包括用于卡在额头上的弧形部以及用于卡在头部两侧的卡臂,在所述卡臂上设置有耳罩。
15.所述呼吸活塞由设置于所述呼吸悬臂架上的往复机构驱动,所述往复机构包括柱体状的呼吸凸轮,所述呼吸凸轮由呼吸电机驱动,在所述呼吸凸轮的表面接触有顶杆,在所述顶杆上设置有齿轮,在所述呼吸悬臂架上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移动的滑块,在所述滑块上设置有齿条,所述齿轮和所述齿条啮合,且通过所述齿轮的转动驱动所述顶杆沿呼吸凸轮的中心轴线方向移动,所述活塞通过呼吸连杆与摆块连接,在所述摆块上开有调节孔,所述顶杆的端部与所述调节孔滑动连接。
16.所述负压吸引装置包括负压腔,在所述负压腔内设置有负压活塞,所述负压活塞由负压电机驱动往复运动,在所述负压腔上设置有压力表和负压调节旋钮,所述负压腔连通有吸引管,在所述吸引管上连通有污物瓶,在所述吸引管上开有负压释压孔,在所述吸引管的端部侧壁上开有若干侧孔。
17.所述循环臂包括循环悬臂架,在所述循环悬臂架上设置有循环按压装置,所述循环按压装置包括按压壳体,在所述按压壳体内设置有摆动轮盘,在所述摆动轮盘的盘面上铰接有传动杆,在所述按压壳体下端设置有按压套管,在所述按压套管内设置有按压滑块,所述按压滑块和所述传动杆铰接,在所述按压滑块下方设置有按压杆,所述按压杆下端伸出所述按压套管的下端口,在所述按压杆的下端设置有按压片,在所述摆动轮盘上沿半径方向开有调节槽,在所述摆动轮盘的一侧设置有循环顶杆,所述循环顶杆的一端可滑动连接在所述调节槽内,所述循环顶杆的另一端与循环凸轮的表面接触,所述循环凸轮为异型柱状,在所述循环顶杆旁设置有循环滑轨,在所述循环滑轨上套接有滑套,所述循环顶杆穿
接在所述滑套上,在所述滑套上设置有限位拉簧,限位拉簧为所述滑套提供向下的拉力,在所述滑套上连接有向上的绳索,所述绳索缠绕在绕线轮上。
18.所述循环凸轮包括基底部和凸轮部,所述基底部为圆柱形,所述凸轮部为异形柱形,所述凸轮部的旋转轴和所述基底部的旋转轴重合,所述凸轮部的横截面轮廓包括首尾依次相连的第一曲线、第二曲线、第三曲线以及回位直线,所述第一曲线和所述第三曲线都为以旋转轴为圆心的圆弧,所述第一曲线的半径小于所述第三曲线的半径,所述第二曲线为半圆弧,且所述第二曲线的直径通过所述旋转轴,所述回位直线和所述第三曲线的半径重合,所述第三曲线和圆心形成的扇形的夹角为30~60
°

19.所述勾板包括底板和侧板,所述侧板位于所述底板的前端,所述底板和所述侧板之间呈110~130
°
,所述底板和所述弹性架的下端相连接,所述弹性索连接在所述底板上。
20.在背板上设置有限位机构,限位机构包括设于背板上表面两侧的调节结构,调节结构包括两条平行的滑槽,在两个滑槽之间设有若干相互平行的凹沟,凹沟垂直于滑槽,在滑槽上设置有滑动架,在所述滑动架上铰接有支撑架,在使用时支撑架的下侧边卡入凹槽内。
21.支撑调整架包括设置于背板上的第一竖杆,在所述第一竖杆的顶部设置有横杆,在所述横杆的端部设置有第二竖杆,在所述第二竖杆的一侧铰接有两个相互平行的摆动杆,在两个摆动杆的端部铰接有固定杆,在两个摆动杆形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上连接有拉索;在横杆和第一竖杆连接的位置、横杆和第二竖杆连接的位置、第二竖杆和一条摆动杆连接的位置、第一竖杆和呼吸悬臂架连接的位置、以及负压吸引装置和通气装置之间分别设置有抱刹机构,抱刹机构通过闸线和锁止装置连接。
22.通过两个锁止装置可分别锁定循环臂和呼吸臂。
23.本发明能够对心脏骤停的患者进行心肺脑复苏,呼吸臂能够对患者进行通气提供氧气供应,循环臂能够对患者进行胸外按压,而冰帽能够对患者进行脑保护,三者相互配合将患者救活的可能性最大化。呼吸面罩上带有勾板,勾板勾在患者的下颌骨处,通过牵拉呼吸面罩使患者的下巴向上方以及头顶方向抬起,从而将患者的气道打开,同时呼吸面罩上的开口环能够保持患者口部的开启,防止患者口部在通气过程中闭合,使空气或氧气能够顺利地进入患者的肺部,以进行有效的肺部复苏。使用时只需将患者放置在背板上相应的位置,然后将呼吸面罩安装在患者面部,通过拉紧机构的牵拉,便能够自动打开患者的口部以及气道,不需要专业人员便能够对患者进行通气,同时循环臂也能够提供专业的胸外按压操作。冰帽在使用时不需要另外准备低温物质,直接打开阀门便可产生低温环境,便于保存的同时使用十分方便。
24.本发明能够对心脏骤停的患者进行心肺脑全面的复苏急救,能够将救活率最大化,同时操作难度小,非专业人员也能够快速容易的进行操作。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发明呼吸臂的示意图。
27.图3、4是本发明呼吸面罩的示意图。
28.图5是本发明循环装置的示意图。
29.图6是本发明冰帽的示意图。
30.图7是本发明循环凸轮的结构图。
31.图8是本发明心脏按压曲线图。
32.图9是本发明抱刹机构的结构图。
33.图10是本发明锁止装置的结构图。
34.图11是本发明呼吸凸轮的结构图。
35.图12是本发明响铃提醒功能的实现结构图。
36.图13是图12的侧视图。
37.图中:1、背板;2、支撑调整架;3、呼吸臂;4、循环臂;5、摆动杆;6、拉索;7、固定杆;8、滑槽;9、凹沟;10、滑动架;11、支撑架;12、冰帽;13、技术齿轮;14、步进齿轮;15、水平转轴;16、棘轮;17、响铃凸轮;18、棘爪;19、金属弹片;20、撞锤;21、金属铃;22、重置按钮;23、复位弹簧;24、限位拉簧;2

1、第一竖杆;2

2、横杆;2

3、第二竖杆;2

4、旋转轴;2

5、闸片;2

6、摆动件;2

7、回位弹簧;2

8、限位板;2

9、闸线;2

10、把手;2

11、第一卡接板;2

12、第二卡接板;2

13、抱刹拉簧;2

14、凸棱;3

1、呼吸悬臂架;3

2、第一密封腔;3

3、进气口;3

4、呼吸活塞;3

5、软管;3

6、呼吸面罩;3

7、拉紧机构;3

8、呼吸凸轮;3

9、呼吸电机;3

10、顶杆;3

11、滑块;3

12、呼吸滑轨;3

13、导块;3

14、齿条;3

15、齿轮;3

16、摆块;3

17、调节孔;3

18、呼吸连杆;3

19、负压腔;3

20、负压活塞;3

21、负压调节旋钮;3

22、压力表;3

23、通气孔;3

24、吸引管;3

25、污物瓶;3

26、负压释压孔;3

27、侧孔;3

28、负压转盘;3

29、负压连杆;3

30、负压电机;4

1、循环按压装置;4

2、按压壳体;4

3、摆动轮盘;4

4、传动杆;4

5、按压套管;4

6、按压滑块;4

7、按压杆;4

8、按压片;4

9、调节槽;4

10、循环顶杆;4

11、循环凸轮;4

12、循环滑轨;4

13、滑套;4

14、限位拉簧;4

15、绳索;4

16、绕线轮;4

11

1、基底部;4

11

2、凸轮部;4

11

3、第一曲线;4

11

4、第二曲线;4

11

5、第三曲线;4

11

6、回位直线;12

1、耳机式弹性夹;12

2、内胆;12

3、水袋;12

4、连通管;12

5、注水口;12

6、单向阀;12

7、分流管;12

8、弧形部;12

9、卡臂;12

10、耳罩;3
‑6‑
1、弹性架;3
‑6‑
2、支撑杆;3
‑6‑
3、罩体;3
‑6‑
4、开口环;3
‑6‑
5、大环形片;3
‑6‑
6、环形壁;3
‑6‑
7、小环形片;3
‑6‑
8、勾板;3
‑6‑
9、挂耳;3
‑6‑
10、弹性索;3
‑6‑
11、阀体;3
‑6‑
12、可浮动单向鸭嘴阀;3
‑6‑
13、连接板;3
‑6‑
14、呼吸孔;3
‑6‑
15、观察腔;3
‑6‑
16、隔网;3
‑6‑
17、浮阀;3
‑6‑
18、呼气窗口。
具体实施方式
38.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心肺脑复苏装置包括背板1,在背板1上安装支撑调整架2,呼吸臂3和循环臂4安装在调整架上,冰帽12放置在装置上。心肺脑复苏装置具有三大功能,即胸外按压、呼吸支持以及低温脑保护,循环臂4用于进行心脏按压实现心脏复苏,呼吸臂3用于为肺进行通气实现肺复苏,冰帽12用于对大脑进行降温实现脑保护,三部分配合使用,对患者进行合适的胸部按压、肺部通气以及脑部降温保护,使患者恢复供氧并且降低大脑的氧气需求,减少甚至避免因为缺氧造成的损伤,将心脏骤停的患者的救活率最大化。
39.如图2所示,呼吸臂3包括呼吸悬臂架3

1,呼吸悬臂架3

1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通气供氧;另一部分用于负压抽吸,对患者口腔或气道中的污物进行抽吸,保证患者气道的通畅。两个部分的呼吸悬臂架3

1通过转轴连接,两部分能够相对转动。
40.对于用于通气供氧的呼吸悬臂架3

1部分,呼吸悬臂架3

1内部形成第一密封腔3

2,在第一密封腔3

2上开有进气口3

3,在第一密封腔3

2内安装有呼吸活塞3

4,呼吸活塞3

4在第一密封腔3

2内往复移动实现对患者肺部的循环供气。第一密封腔3

2通过软管3

5连通有呼吸面罩3

6,呼吸面罩3

6通过拉紧机构3

7和呼吸悬臂架3

1连接,拉紧机构3

7为呼吸面罩3

6提供向特定方向的拉力。
41.如图3、图4所示,呼吸面罩3

6包括倒u型的弹性架3
‑6‑
1,拉紧机构3

7连接在弹性架3
‑6‑
1上,在弹性架3
‑6‑
1的两个侧臂下端的内侧设置有勾板3
‑6‑
8,勾板3
‑6‑
8用于勾在下颌骨的下颌角位置。将呼吸面罩3

6扣在患者面部,勾板3
‑6‑
8勾在下颌骨的下颌角位置,通过拉紧机构3

7向上方以及头顶方向牵拉弹性架3
‑6‑
1,从而使勾板3
‑6‑
8带动患者的下巴上仰,将患者的气道完全打开,便于对肺部进行通气。
42.在两个侧臂之间固定有支撑杆3
‑6‑
2,在支撑杆3
‑6‑
2上安装有罩体3
‑6‑
3,罩体3
‑6‑
3能够绕支撑杆3
‑6‑
2摆动,在牵拉呼吸面罩3

6过程中保持罩体3
‑6‑
3扣在患者的面部。
43.在罩体3
‑6‑
3的下端口设置有开口环3
‑6‑
4,在罩体3
‑6‑
3的上端口设置有阀体3
‑6‑
11,阀体3
‑6‑
11和软管3

5连通。第一密封腔3

2的气体通过软管3

5以及阀体3
‑6‑
11进入罩体3
‑6‑
3,为了保证患者的嘴部为开放状态,将开口环3
‑6‑
4放置在患者的口部,气体通过开口环3
‑6‑
4的通道进入患者的口腔,从而使罩体3
‑6‑
3、口腔、气道以及肺部相互连通,从而能够有效的对患者进行肺部复苏。
44.开口环3
‑6‑
4包括上下分布的大环形片3
‑6‑
5和小环形片3
‑6‑
7,大环形片3
‑6‑
5的内圈和小环形片3
‑6‑
7的内圈之间通过环形壁3
‑6‑
6相连接,大环形片3
‑6‑
5的边缘连接在罩体3
‑6‑
3的下端口的气囊上与嘴部对应的位置,将开口环3
‑6‑
4放置在患者嘴部后便可将面罩扣在患者的面部。
45.在罩体3
‑6‑
3的两侧设置有挂耳3
‑6‑
9,在挂耳3
‑6‑
9、支撑杆3
‑6‑
2以及勾板3
‑6‑
8之间通过弹性索3
‑6‑
10连接。挂耳3
‑6‑
9的位置远离设有开口环3
‑6‑
4的一端,将勾板3
‑6‑
8勾在下颌骨上并将罩体3
‑6‑
3扣在患者面部后,挂耳3
‑6‑
9拉动弹性索3
‑6‑
10使弹性索3
‑6‑
10形变产生拉力,在拉力的作用下将罩体3
‑6‑
3扣紧在患者的面部。
46.其中阀体带有自主呼吸监测功能,阀体包括壳体,在壳体与罩体连通的位置设有具有一定长度的连通口,在壳体内放置有可浮动单向鸭嘴阀,在连通口的上端和壳体的内壁之间通过连接板连接,在连接板上开有呼吸孔,在壳体一侧设置有观察腔3
‑6‑
15,观察腔3
‑6‑
15和呼吸孔相连通,在观察腔3
‑6‑
15内设置有浮阀3
‑6‑
17,在浮阀3
‑6‑
17的下方设置有隔网3
‑6‑
16,在浮阀3
‑6‑
17的上方开有呼气窗口3
‑6‑
18。可浮动单向鸭嘴阀3
‑6‑
12仅允许空气从阀体3
‑6‑
11向罩体3
‑6‑
3方向流动,空气带动可浮动单向鸭嘴阀3
‑6‑
12向下移动,从而将连接板3
‑6‑
13上的呼气孔密封,可浮动单向鸭嘴阀3
‑6‑
12移动到最下端后气体将鸭嘴阀打开,将新鲜空气或氧气注入罩体3
‑6‑
3内,而从肺部排出的气体无法通过可浮动单向鸭嘴阀3
‑6‑
12,而是将可浮动单向鸭嘴阀3
‑6‑
12抬起,可浮动单向鸭嘴阀3
‑6‑
12向上移动后,将呼吸孔3
‑6‑
14打开,排出的气体通过呼吸孔3
‑6‑
14排到外界。
47.在需要观察患者是否恢复了自主呼吸时,停止呼吸活塞3

4的移动,观察观察腔3
‑6‑
15内的浮阀3
‑6‑
17,如果患者恢复了自主呼吸,浮阀3
‑6‑
17会随患者的呼气上下浮动,因为呼吸活塞3

4停止移动后,罩体内的气流无法通过可浮动单向鸭嘴阀,而是通过呼吸孔进入观察腔3
‑6‑
15,在呼气时气流推动浮阀3
‑6‑
17上移,在吸气时气流经软管3

5进入罩体3
‑6‑
3,浮阀3
‑6‑
17失去浮力,在重力作用下下落到隔网3
‑6‑
16上,通过浮阀3
‑6‑
17的上下移
动便可直观地确定患者是否恢复了自主呼吸。而在此前都是通过专业人员附耳在患者的口鼻处听是否有气息,同时观察患者的胸腹部是否有起伏,但感知患者的气息时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干扰,且患者的胸腹部起伏微弱时也难以观察到,同时听患者的气息还需要将呼吸罩取下,可能会耽搁患者的正常救治。
48.呼吸活塞3

4由设置于呼吸悬臂架3

1上的往复机构驱动,往复机构包括柱体状的呼吸凸轮3

8,呼吸凸轮3

8由呼吸电机3

9驱动,在呼吸凸轮3

8的表面接触有呼吸顶杆3

10,在呼吸顶杆3

10上轴接有齿轮3

15,在呼吸悬臂架3

1内安装有沿其长度方向移动的滑块3

11,在滑块3

11上安装有竖直的齿条3

14,齿轮3

15和齿条3

14啮合,通过齿轮3

15的转动驱动呼吸顶杆3

10上下移动,呼吸顶杆3

10穿接在导块3

13上,导块3

13滑动安装在滑块3

11上的竖直的呼吸滑轨3

12上。在呼吸悬臂架3

1上轴接有扇形的摆块3

16,活塞通过呼吸连杆3

18与摆块3

16连接,在摆块3

16上开有调节孔3

17,调节孔3

17的长度方向和摆块3

16的半径方向一致,呼吸顶杆3

10的端部与调节孔3

17滑动连接。通过调整呼吸顶杆3

10的上下位置调节呼吸顶杆3

10端部到摆块3

16摆动轴的距离,从而调节摆块3

16的摆动幅度,以进一步调节呼吸活塞3

4的行程大小,从而对通气量进行调节,以适应于不同年龄、性别以及体重的患者。
49.呼吸凸轮的结构如图11所示,使吸气呼气时间比为1:1.5~1:2.5范围内。
50.除了要将患者的口部以及气道打开外,还要保证患者的气道没有堵塞,如果患者的口腔或气道内存在污物,直接使用呼吸面罩3

6对患者进行通气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还可能对患者造成损伤,所以在呼吸臂3上还设置了负压吸引装置。
51.负压吸引装置包括负压腔3

19,负压腔3

19位于呼吸悬臂架3

1内,在负压腔3

19上开有通气孔3

23,通气孔3

23为单向通气孔,只允许气体通过通气孔3

23进入负压腔3

19内,在负压腔3

19内安装有负压活塞3

20,负压活塞3

20由负压电机3

30驱动往复运动,在负压腔3

19上安装有压力表3

22和负压调节旋钮3

26,负压腔3

19连通有吸引管3

24,在吸引管3

24和负压腔3

19的连通口处设有单向阀瓣,使气体只能从吸引管流向负压腔3

19内,在吸引管3

24上连通有污物瓶3

25,在吸引管3

24上开有负压释压孔3

26,在吸引管3

24的端部侧壁上开有若干侧孔3

27。
52.负压活塞3

20通过负压连杆3

29偏心连接在负压转盘3

28上,负压电机3

30驱动负压转盘3

28转动,负压转盘3

28的转动带动负压连杆3

29往复移动,从而带动负压活塞3

20往复移动,通过调节负压调节旋钮3

21和调节负压转盘3

28的转速,从而控制负压腔3

19内的负压大小。
53.在使用时将吸引管3

24插入患者的口腔内或气道内,通过负压将污物吸出,吸出的污物流到污物瓶3

25内收集。
54.为患者肺部有效且稳定地输送氧气是整个复苏过程的基础,只有氧气成功进入患者的肺部,才能够保证血液循环能够携带足量的氧气。氧气在肺部进入到血液中,血液中的氧气需要通过心脏的跳动泵送至身体各个部位,所以还需要对心脏进行复苏,使血液恢复流动。
55.如图5所示,心脏复苏由循环臂4完成,循环臂4包括循环悬臂架,在循环悬臂架上安装有循环按压装置4

1。
56.循环按压装置4

1包括按压壳体4

2,在按压壳体4

2内安装有摆动轮盘4

3,摆动
轮盘4

3绕其圆心摆动,在摆动轮盘4

3的盘面上铰接有传动杆4

4,在按压壳体4

2下端安装有按压套管4

5,在按压套管4

5内安装有按压滑块4

6,按压滑块4

6的顶部和传动杆4

4的下端铰接,在按压滑块4

6下端安装有按压杆4

7,按压杆4

7下端伸出按压套管4

5的下端口,在按压杆4

7的下端安装有按压片4

8。通过摆动轮盘4

3的摆动带动按压片4

8的上下移动,从而对患者进行胸外按压。
57.在摆动轮盘4

3上沿半径方向开有调节槽4

9,在摆动轮盘4

3的一侧设置有循环顶杆4

10,循环顶杆4

10的一端可滑动连接在调节槽4

9内,循环顶杆4

10的另一端与循环凸轮4

11的表面接触,循环凸轮4

11为异型柱状,在循环顶杆4

10旁设置有循环滑轨4

12,在循环滑轨4

12上套接有滑套4

13,循环顶杆4

10穿接在滑套4

13上,在滑套4

13上设置有限位拉簧244

14,限位拉簧244

14为滑套4

13提供向下的拉力,在滑套4

13上连接有向上的绳索4

15,绳索4

15缠绕在绕线轮4

16上。
58.通过绕线轮4

16调节循环顶杆4

10的高度,从而调节循环顶杆4

10端部和摆动轮盘4

3的圆心之间的距离,以调整摆动轮盘4

3的摆动幅度,从而调整按压片4

8的按压深度。
59.如图7所示,循环凸轮4

11包括基底部4

11

1和凸轮部4

11

2,基底部4

11

1为圆柱形,凸轮部4

11

2为异形柱形,凸轮部4

11

2的旋转轴和基底部4

11

1的旋转轴重合,凸轮部4

11

2的横截面轮廓包括首尾依次相连的第一曲线4

11

3、第二曲线4

11

4、第三曲线4

11

5以及回位直线4

11

6,第一曲线4

11

3和第三曲线4

11

5都为以旋转轴为圆心的圆弧,第一曲线4

11

3的半径小于第三曲线4

11

5的半径,第二曲线4

11
‑ꢀ
4为半圆弧,且第二曲线4

11

4的直径通过旋转轴,回位直线4

11

6和第三曲线4

11

5的半径重合,第三曲线4

11

5和圆心形成的扇形的夹角为30~60
°

60.循环凸轮4

11的旋转轴为竖直状态,循环顶杆4

10上下移动时,循环顶杆4

10的端部始终保持和凸轮部4

11

2的接触,且循环顶杆4

10的上下移动不会影响圆周方向的起伏趋势,保证在不同高度上循环顶杆4

10的水平移动的规律是不变的。
61.第一曲线4

11

3对应按压片4

8的最高点,此时胸腔和心脏内压力最低,血液回流到心脏,第二曲线4

11

4对应按压片4

8下压过程,此时心脏容积逐渐减小,在心脏容积减小的过程中,一开始血液在惯性的作用下继续回流至心脏,到某一个时刻心脏内压力升高以致血液回流停止,然后随着心脏容积的继续减小,心脏内压力继续升高,会将心脏内的血液输出,第三曲线4

11

5对应按压片4

8的最低点,按压片4

8在最低点停留一段时间,对心脏维持按压状态,从而使心脏内的血液充分排出,回位直线4

11

6对应按压片4

8回到最高点的过程,该过程时间很短,心脏将血液充分排出后立即恢复到容积最大的状态,产生的负压加速血液的回流。
62.循环凸轮4

11凸轮部4

11

2的特殊结构能够使血液在一个周期内排出更多的血液,然后迅速产生负压加快血液的回流,从而提高心脏的供血能力。
63.本发明循环按压装置4

1作用下的心脏充血排血曲线与传统按压方式心脏充血排血曲线对比如图8,其中实线表示本发明,虚线表示传统按压方式,网格线区域表示本发明增加的心输出量。
64.本发明的循环按压装置4

1按压深度可调,调节范围4
‑‑
6厘米,婴儿4厘米,儿童5厘米,对于青少年及成人5~6厘米。通过凸轮部4

11

2的结构设计使按压和抬升的时长大
于传统的按压/抬升时间比1:1,此设计增加了按压的时间。
65.传统人工按压下,抬升时胸廓回弹受到人的手臂的阻力,不能够以自身最快的速度回弹。但改进后的凸轮的设计可以迅速释放施加在胸壁上的压力,实现胸廓迅速地、完全的胸廓回弹,血流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以更高的速度回流心脏,从而增加回心血量,提高按压效率,提高救治成功率。(既往手工按压/放松时间比为1:1,因为在不低于100次/分的高频按压下,每次按压时间低于0.6秒,即使是受过专业心胸外按压的专业人员,也难以精确掌握每次按压与放松的时间比例为某一个固定值)。
66.正常心室充盈主要是由于心室主动耗能的舒张产生的抽吸作用和心房的收缩产生的挤压,但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舒张功能和心房的收缩作用必然受到影响,使得心室充盈速度减慢,充盈度下降,其循环动力主要来自胸腔压力的变化。本发明在不改变既往一个按压周期时间长度的前提下,对一个按压周期内进行调整,延长胸骨在最低位置的时间,以求提高每搏输出量。尽管放松的时间缩短了,但是此放松为更快速度下实现的完全放松,血液回流速度提高,可以实现在较短的时间内,回流等量甚至更多的血液。
67.除了保证供氧外,降低大脑的氧气需求量也十分关键,过去不少患者经过复苏抢救,心脏已经复跳,但是由于大脑缺氧而发生了严重损害,结果不是与世长辞就是处于植物人状态,令人扼腕叹息。因此,现代医学对在复苏中保护大脑越来越重视,传统的心肺复苏也需要增加脑保护变成心肺脑复苏。由于大脑是高度需氧器官,因此对缺氧的耐受性最差。常温情况下,脑细胞在没有氧气供应时超过4分钟就会发生不可逆转的坏死。还有一点必须指出:在患者心脏骤停后,其脑损害的程度与本人体温和环境温度成正比,温度越高,脑细胞代谢越快,坏死越快。反之,温度越低,脑细胞坏死越慢。所以对心脏骤停的患者进行脑部降温是十分关键,能够明显提高急救成功率以及避免严重后遗症。
68.如图6所示,冰帽12包括耳机式弹性夹12

1,在耳机式弹性夹12

1上固定有内胆12

2和外包层,内胆12

2和外包层都为曲面结构,用于将头部包裹。在内胆12

2和外包层之间固定有水袋12

3,水袋12

3用于存储液态水,在内胆12

2内填充有冰晶粉层,在水袋12

3上设置有连通管12

4,连通管12

4直接或通过分流管12

7和内胆12

2连通,在连通管12

4上设置有注水口12

5和单向阀12

6。注水口12

5用于向水袋12

3内加注水,单向阀12

6用于防止和冰晶粉混合的液态水回流至水袋12

3中。其中内胆12

2划分为若干网格,在每个网格结构内都填充有冰晶粉,能够防止冰晶粉在内胆12

2中流动造成的分布不均。
69.耳机式弹性夹12

1包括用于卡在额头上的弧形部12

8以及用于卡在头部两侧的卡臂12

9,在卡臂12

9上设置有耳罩12

10。在使用时两侧的卡臂12

9位于两侧的太阳穴位置,耳罩12

10罩在耳朵上,弧形部12

8位于额头上,从而将整个冰帽12固定在头部。这种结构能够牢固地固定在头部,并且避开了呼吸面罩3

6的安装位置,避免和呼吸面罩3

6发生干涉。
70.冰晶粉的成分为无水碳酸钠和甘油,冰晶粉和水混合后溶解并吸热,从而使环境温度降低。这种冰帽12在不使用时冰晶粉和水不会接触,能够长时间的保存,当需要对患者进行脑保护时,打开单向阀12

6按压水袋12

3将液态水充分排出至内胆12

2中,然后将耳机式弹性夹12

1夹在患者头部的两侧,并使内胆12

2罩住脑部对脑部进行冷却降温。
71.为了防止将患者放置在背板1上后患者发生左右的移动导致按压位置不固定,所以在背板1上设置有限位机构,限位机构包括设于背板1上表面两侧的调节结构,患者位于
两个调节结构之间。
72.调节结构包括两条平行开设在背板1表面的滑槽8,在两个滑槽8之间设有若干相互平行的凹沟9,凹沟9垂直于滑槽8,在滑槽8上设置有滑动架10,滑动架10的下端滑动连接在滑槽8内,在滑动架10上铰接有支撑架11,在使用时,先调整两个滑动架10的位置,使滑动架10刚好和患者身体的两侧接触,然后将支撑架11的下侧边卡入凹槽内,从而将滑动架10支撑并固定,也就将患者的身体固定,保证在按压过程中患者的身体不会发生移动,从而保证按压的稳定和准确。
73.呼吸臂3和循环臂4都安装在支撑调整架2上并由支撑调整架2调节位置,支撑调整架2包括竖直安装于背板1上的第一竖杆2

1,在第一竖杆2

1的顶部可转动连接有横杆2

2,在横杆2

2的端部可转动连接有第二竖杆2

3,在第二竖杆2

3的一侧铰接有两个相互平行的摆动杆5,在两个摆动杆5的端部铰接有固定杆7,在两个摆动杆5形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上连接有拉索6。循环臂4安装在固定杆7上,呼吸臂3安装在第一竖杆2

1上。在横杆2

2和第一竖杆2

1连接的旋转轴2

4上、横杆2

2和第二竖杆2

3连接的旋转轴2

4上、一条摆动杆5与第二竖杆2

3连接的部位、第一竖杆2

1和呼吸悬臂架3

1连接的旋转轴2

4上、呼吸悬臂架3

1的负压抽吸段和通气供氧段连接的旋转轴2

4上分别安装有抱刹机构,抱刹机构通过闸线2

9和锁止装置连接,调整好呼吸臂3以及循环臂4的位置后便可通过两个独立的锁止装置拉动抱刹机构分别将位置固定。
74.如图9所示,抱刹机构包括弧形的闸片2

5,闸片2

5围绕在旋转轴2

4上,在闸片2

5的端部连接有摆动件2

6,摆动件2

6可以绕其安装轴摆动,闸线2

9连接摆动件2

6的端部,在转轴的一侧固定有限位板2

8,闸线2

9穿过限位板2

8,在闸片2

5和限位板2

8之间的闸线2

9上套接有回位弹簧2

7。拉动闸线2

9使闸片2

5贴靠在旋转轴2

4上,通过摩擦力限制旋转轴2

4的转动,同时压缩回位弹簧2

7。当松开闸线2

9时,在回位弹簧2

7的弹性回复力的带动下推动闸片2

5恢复原位,从而使得呼吸臂3和循环臂4都能够调节高度和角度,以适应于不同的患者。
75.如图10所示,锁止装置包括铰接在第一竖杆2

1上的把手2

10,在所述第一竖杆2

1的侧壁上和所述把手2

10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卡接板2

11和第二卡接板2

12,第二卡接板2

12铰接在把手2

10上,在第二卡接板2

12和把手2

10之间通过抱刹拉簧2

13连接,在第一卡接板2

11和第二卡接板2

12上分别设有凸棱2

14。按压把手2

10,第一卡接板2

11和第二卡接板2

12的凸棱2

14相互卡接,从而将闸线2

9锁止,在需要解除抱刹机构时,拨动第二卡接板2

12使第二卡接板2

12上的凸棱2

14从第一卡接板2

11上的凸棱2

14上脱离,便可松开闸线2

9。
76.在循环凸轮4

11端部的一侧设置有拉簧,拉簧位于第三曲线4

11

5一侧,循环顶杆4

10初始位置与第一曲线4

11

3所在面接触,使按压杆4

7在每次使用时都位于最高点。
77.在呼吸凸轮3

8端部的一侧连接有拉簧,使呼吸顶杆3

10的初始位置为凸轮的最低点,当呼吸凸轮3

8转动时呼吸顶杆3

10立即被顶升,使呼吸面罩3

6立刻送气。
78.呼吸凸轮3

8、负压转盘3

28和循环凸轮4

11除了由电机驱动外,还连接有手动摇把,在无法连接电源或停电的时候,可以使用手动摇把驱动循环臂4和呼吸臂3。通过人工手摇驱动时,需要确定摇动的频率以确定按压以及通气频率,在设备上安装按压频率表和呼吸频率表,根据患者的年龄调节好按压频率表和呼吸频率表后,操作人员只需跟随按压频
率表和呼吸频率表的频率摇动手动摇把即可;通过以不同速度摇动负压吸引装置的手摇把,可产生一定的负压吸力,从而实现无电、无驱动气源条件下有效的心肺复苏。
79.如图12、图13所示,本发明还包括计数响铃提醒功能和重置提醒功能。在使用手动摇把驱动循环臂时,能够实现每30个按压响铃一次,提醒完成一组按压,此时需要进行通气,立即通过手动摇把驱动呼吸凸轮转动,对患者进行通气,然后进行下一组的按压。该功能由以下结构实现:包括计数齿轮13,计数齿轮13和循环凸轮同步转动,在计数齿轮13旁设置有步进齿轮14,计数齿轮13只有一个齿,而步进齿轮14上设有30个齿,计数齿轮13 每转动一圈驱动步进齿轮14转动一个齿的角度,当计数齿轮13转动30圈时,步进齿轮14转动一圈。步进齿轮14安装在水平转轴15上,在水平转轴15上还安装有棘轮16和响铃凸轮17,棘轮16和棘爪18接触,在所述响铃凸轮17一旁设置有金属弹片19,金属弹片19一端固定另一端悬空并靠近响铃凸轮17,在金属弹片19上固定有撞锤20,在撞锤20旁设置有金属铃21,当响铃凸轮17随步进齿轮14转动一周时金属弹片19上的撞锤20撞击金属铃21一次。
80.水平转轴15安装在安装架上,且水平转轴15能够在安装架上沿长度方向移动,在水平转轴15的端部连接有重置按钮22,在重置按钮22和安装架之间安装复位弹簧23,在响铃凸轮17上连接有限位拉簧24。在循环臂开始按压时,有可能响铃凸轮17并不在初始位置,就会导致过早地响铃,在使用时需要先按压重置按钮22,水平轴带动步进齿轮14、棘轮16和响铃凸轮17沿水平轴移动,移动后棘轮16和棘爪18相互脱离,步进齿轮14和及计数齿轮13脱离接触,步进齿轮14、棘轮16和响铃凸轮17在限位拉簧24的拉动下转动回到初始位置,松开重置按钮22,棘轮16和棘爪18恢复接触,步进齿轮14和及计数齿轮13恢复接触,这样每次响铃提醒时,都是从初始位置开始,避免过早响铃。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